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试卷结构(-)单选题:25題x2分二50分;(没有多项选择题!)(二)简答题:5题x6分二30分;(三)论述题:2题xlO分=20分(三选二作答!)二、内容分布:绪论部分;哲学(1-3驟):政治经济学(4-5章);科学社会主义(6-7章),复习重点放在1-5章,各种题型均会涉及,其中1/4/5章是重中之重;6-7$以选择砸居多且题燉不多,根据历年真题,两章一般会有一道大题三、复习及答题注意事项:1、复习参考资料: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抓住选择题选择题共50分,好好准备很有把握得高分3、认真准备简答和论述题简答和论述题的复习重点主要在1-5章|看清题目,切忌粗心
2、看错,答非所问重视答题思路,在理解基础上答题,部分题目有固定答题思路,学会|举一反三|答题时思路明确、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条理序号列淸楚花时冋记忆背诵不可少,功夫不负有心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选择题(部分选择题包含在简答和论述之中,此处不再重复)1、三次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人起义、英国人民宪単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堆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地1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注意人物及观阑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德国古典哲学:黒格尔(辩证法)
3、、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殊图;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斯剩余价史学说为余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5、马克思吸收近代自然科学三大学说:细胞学说、能削: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6、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7、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哲学一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经济学一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一核心8、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理论特性一一以实践为思础的理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卖阙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点和归宿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一一与时俱进10、马克思主义最髙的社会理想一一
4、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1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惜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一般原理在普遍原理)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一一理论联系实际二、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2017.10)答:(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俐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是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2017.4)答:(1)马克
5、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还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姑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木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和7取,在本质上和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2016.10)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6、不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4、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徳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创新(2018.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徳国古典哲学,它吸收了黒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同时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摒弃了他理论中的形而上学的杂质,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选择题(部分选择题包含在简答和论述之中,此处不再重复)1、世界观,是人们对推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系统化、虱用的世界观
7、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基本问题:(两大方面)(1)第一方面,顾郎II丽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据此可以把哲学分为两大根本对立的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一一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世界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2)第二方面,|思维|和府在|的同-性问题,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虹込诅客观世界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C据此川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索问题,由此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5、世界的存在状态,世界如何存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
8、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静II:的6、根据是否承认世界统-性,分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木原);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代表人物-一笛卡尔)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性问题7、哲学派别及代表观点:(1)唯心主义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一一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做本原的东西“我思故我在”、“宇宙便是吾心”、“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客观唯心主义一一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观点_各种宗教所崇拜的神、上帝、救世主、朱现的“理”、“理在事先”等(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
9、义一一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木原(如金木水火土),“原子论”和“元气说”是最高成就0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一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单位其局限性直观性、不彻底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一元论,反对.元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8、物质的唯一特性/一切物质的共性客观实在性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否认物质一唯心主义;否认运动一一形而上学氽旗?10、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册止的统一割裂二者会出现相对主义诡辩论一(只承I人运动否认静止)和形而上学(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11
10、、时间的特点维性(不可逆性)(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空间的特点-一三维性12、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一一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14、实践的特点客观性:实賊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0自觉能动性:实践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15、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16、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17、鰹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8、
11、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略间接联系)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g生和III,物的灭亡L20、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一一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C2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一一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2、矛盾分析法一一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3、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一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揭示了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2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物25、唯物辩证法关于爭物发展发内因和外困辩证关系
12、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立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26、矛盾具有特殊性一一要求具体向眉具体分析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升一把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等“白马非马”一一相对主义诡辩论,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27、矛盾的不平衡性的两种情形:主要矛盾和次耍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耍方面不平衡28、度体现肴质与量的统一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质变与量变的根本标志29、做事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o30、若割裂质变量变,导致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和席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o31、辩还的否定的实质
13、是扬弃32、否定之否定认为申物的发展是螺施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33、事物发展是曲进性和曲折性的统,割裂二者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34、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利I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而,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対稳定的35、本质和现象是反映事物根本性质与表而特征的基木范畴36、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37、意识的起源一自然界起源和社会起源38、意识的本质一一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9、如果抹杀意识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是纯粹的主观自生,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40、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41、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4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
14、学的藉惻二、简答题1、簡述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答:(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方面姑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对第一性问题的冋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同-性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車要意义(2012.10)答:(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即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消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
15、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2015.4)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_更彻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
16、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5、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2)矛盾的同-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二者又相互联结、不可分离(3)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如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一方血要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的先逬成果,另一方面又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6、简述意识的本质(2016.4)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懑识的
17、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恼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7、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2018.10)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唯物论;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割裂这种统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缺乏实践的观点,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2)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卻办事,解放
18、思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8、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2016.10)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卻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两者辩证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三、论述题用A和B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这一原理对某一现实的意义答題思路:三步走(1)A和B的原理解释(简答题部分内容、思路不变):(2)四个相互(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论述现实意义一般适用于如下原理:(1)内因和外
19、因辩证关系原理(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7)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原理。(8)原因和結果辩证关系原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4)矛盾的主要方而和次要方面辩死关系原理(10)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反战过程中,存在于-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同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构成事物诸多矛盾的不同方而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互相联结,互相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
20、具体分析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2018.4)答:(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若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
21、,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而,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分淸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3、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答:(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屈如下: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若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是次耍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没有主耍矛盾,无所谓次要矛盾,反过来说也是-样;没有次要矛盾
22、,无所谓主要矛盾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k|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局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这是主要方面;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改革还不完善,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如贫富差距较大、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等问题,许多方面都有待改进,但这是次要方面(3)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树立信心去解决和完善次要方面,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用風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2017.4)答:(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画如下:马克思主义忧为,量变和质
23、变辩证统一虽: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的变化时否超出度的范国,是区分虽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定条件下相苴转化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2)蛍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具冇重要意义:质量互换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逬、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5、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答:(1)辩证法否定观
24、国内容是:辩证的舌比事物的ii我否定;5七丁辩证否定有两个特点: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事物联系的环节;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征否定是瓯(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姑对切事物釆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釆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必须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新文化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魚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要釆取有分析、有选择、冇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要以博大
25、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与此同时,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6、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这一理论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答:(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画如下:马克思主义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姑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2)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
26、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掲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规律7、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答:(1)事物发展的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根本内容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姑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厂次否定都是次脸函,它不仅屜了以前发展阶段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而且|保留和发展|了其屮积极的成果每一次辩证否定,不仅把事物推向更髙阶段,而且为爭物的进步发展开辟了道路(2)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
27、折性相统一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蔥义丄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丽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也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因暫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厕,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3)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曲折的路8、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和现象辩证统一(2)现象和本质是相
28、互对立的现象只姑事物表面的易被认知的丰富的方面,本质是事物内部的稳定的深刻的方面(3)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垃制约、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9、试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017.10)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旦能动地反作用与客观事物(2)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意识活动具有冃的性和计划性;其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其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表现(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
29、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c离开社会实践,纯粹的精神力量是任何东西也实现不了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没有现实的物质材料,人的意识创造不出任何现实的物品(4)这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选择题(部分选择题包含在简答和论述之中,此处不再重复)1、那种主张“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2、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基本的观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来源,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的间接经验3、“纸上得来
30、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真理是在实践中中检验和发展的4、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用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5、认识主体是人一包括现在的人、未来的人以及过去的人,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是其突出特点认识客体一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6、认识的本质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7、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別是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画唯心主义先验论(从天而降、主观自生、先于经验而获得)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直观反映照镜子)辨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性: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
31、义先验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8、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一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一概念、判断、推理如果将二者割裂开来,会犯p(1)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鼻主jC(2)唯理论(只重视书本理论否认经验感性认识)敞条主义|9、“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10、i人设的两次飞跃(1)从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飞)“飞”的条件:正确的思维方法;丰富的感性材料(2)从理性认识一一实践(二飞,更重要)第二次飞跃更重要的原因|只有经过这次E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3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识得到检验11、真理具有客观性,被
32、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12、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这说明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13、在真理问题I.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M、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从相对真为走向绝对发理的过程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种错误检验标准观点:伟人的话(错误),实用主义哲学(钳误)o1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17、真理定右价值,但有价值的不定是真理1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
33、、敬业、诚信、友善1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马克思20、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21、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话强调的是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徳和活的灵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二、简答题1、筒述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或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015.4)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实践姑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
34、检验认识直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012.4)答:(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物质的手段;(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3、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辩证关系(2017.4)答:体现在:(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以及二者关系答:(1)感性认识姑认识的初级阶段,它足对事物的各个片而、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
35、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r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5、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的条件(2017.4)答:(1)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符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式6、简要说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答:(1)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2018.10)答:(1)认识的有限性:指每个时
36、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冇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的认识运动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这就是认识运动发展的总规律8、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2014.4)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2).頁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9、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2017.10)答:(1)坚
37、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在次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逻辑证明姑指用己有的頁.理认识,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证伪另一种认识一利I认识、一种科学假说,一个垂大的理论不能贸然直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前,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被证伪的识、假设、理论就不必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内部资料第10页,共32页侵权必完(2)承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辑证明代替实践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不具有最终性首先,逻辑证明所依赖的前提是否正常,它自身不能保证,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次,被逻辑证明征实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葬实践检验,实践才具有最后的
38、权威1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以及二者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対性称作“绝对真理”直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足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2)两者关系: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都理的统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年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11、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2018.4)答:(1)真理与价值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相符合;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者使人愉快的属性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的血,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改造世
39、界,以实践的成果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屈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三、论述题1、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理蛭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T的关系a1j(2)它们的区别表现在: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髙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Q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
40、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2、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过程是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具有反夏性,由于受客体和主体诸因素限制,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是次完成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住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这原理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长期以來,我们认为完全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认识使我们
41、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发展3、浅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从实践开始,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然后再回实践中去,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运动,以至无穷,(2)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
42、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姑“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3)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完全一致,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选择题(部分选择题包含在简答和论述之中,此处不再重复)1、社会历史观甲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一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社会存在一一社会生活的盥友画它包括地理环境(加速或延缓作用)、人口因素(加速或延缓作用)和生产方式(决定作用)地理环境的作用一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
43、料和生产建设资源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包括社会心理(低级层次)和思想体系(高级层次)4、修识形诲|一政治、法律、道徳、哲学、艺术、宗教等|被统治阶级控制而丽非意识形态|一一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不被统治阶级控制和利用5、生产力一一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人与自然四类因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索: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运筹性综合因素:分工合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一一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一一教育6、生产关系(经济基
44、础)一一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如公有制、私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一一如压迫剥削与否(3)产品分配方式如按劳分配、按需分配。7、经济基础一一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内容与生产关系-样,包括(2)包括I.述三部分。统治者控制和利用8、上层建筑一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1)政治上层建筑指人们在-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您_些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J(2)观念上层建筑一一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主导)、法律、道徳、艺术、哲学、关学、宗教、文化传媒
45、等I观念和意识I9、社会形态的划分:(1)一一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2)|技术社会形态|-一以生产力为标准:渔猎社会一一农业社会一一工业社会一一信息社会“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o这句话说的是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0、承认社会发展的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性是相一致、不矛盾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2、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剩汆产品的出现,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13、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直接动力(
46、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14、革命的首的基要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和夏辟,都不能尊社会革命,革命的基本形式姑暴力革命15、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屮,而且存在于其他社会形态中16、人的本质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的本质足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想不是超阶级的而是供介級性的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7、劳动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基本标志和主要特征18、英雄史观!一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由少数英雄
47、人物创造群众史观|一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19、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0、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覚的根本宗旨21、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基木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22、个人按对历史作用大小可以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对待历史人物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切记个人崇拜二、简答题1、什么是生产方式?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017.4)答:(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是特定的生
48、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方面: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木标志;生产方式是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2015.4)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为噬延画;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egwHT3、简述社会意识相
49、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答:(1)含义: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和平衡(2)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丕垩街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2)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3)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在:
50、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两者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座础之上的基木适合,川流不息、万古常新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2)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改变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表现在:适应经济基础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不适应经济基础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4)两者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
51、基础之上的基本适合,川流不息、万古常新6、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2)社会基本矛盾制约和决定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演进7、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013.4)答:(1)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不建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
52、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8、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答:(1)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建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
53、众基础;(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9、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016.4)答:(1)当前中国的改革是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2)改革是动力,只冇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3)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所有经济社会问题,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下去,才能使稳定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10、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2015.10)答:(1)历史唯心主义者认为个人或者英雄一类的人物对历史的走向发展起希决定性的作用;(2)唯物历史
54、观则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个人和人民群众谁是历史的直止推动者11、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姑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体现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答:党的群众观点:(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貴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
55、依靠群众(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基本工作方法).三、论述题1、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及其现实指导意义?(2018.10)答:(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循环往魚,
56、不断发展的过程(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意义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伽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姑对丁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冇重大的指导意义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关系(2017.10)答:(1)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性,因而其根本方向姑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必定如此的必然趋势;社会进步的选择性姑指社会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向者社会发展的某种可能的目标努力使之成为现实(2)社会进步的选择
57、性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一方而,社会进步的选择性只能是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提供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而这些可能性本身却是无可选择的:另方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是在社会进步的选择性参与卜的决定性,离开了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离开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和主观努力,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决定性就无法得到体现.这种社会发展决定怛!和选择性的统一,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表现;(3)否认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否次社会进歩的选择性,是历史观上的机械论和宿命论,二者都是错误的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2016.10)答:(1)社会形态发展
58、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髙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二姑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交利民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共同性、普遍性(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爾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釆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有些国家和民族,由F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个社会形态4、
5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2)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姑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改革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二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
60、发挥出来(3)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一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过程(4)我国的改革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卜进行的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5)当前中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的关联性与互动性日益增强5、试述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2018.4)答:(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需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总姑一定阶级的代表,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3)杰出人物的岀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实务导向的2025年财务管理试题及答案
- 预防接种知识的重要性及试题及答案
- 财务管理学习进阶试题及答案2025
- 行政管理与公共关系的相互关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服务业经济试题及答案
- 风险评估与危机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数字货币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挑战报告
- 2025年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缓解与体验式营销策略报告
- 便利店数字化转型:2025年新零售时代线上线下融合运营管理研究报告
- 水利水电工程课程反馈与优化建议试题及答案
- GB/T 5976-2006钢丝绳夹
- GB/T 25214-2010煤中全硫测定红外光谱法
- 危险化学品MSDS(杂醇油(异戊醇))
- 箱变供货方案
-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3篇)
- 除氧器结构及工作原理演示教学课件
- 加气站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 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论文)-BCL-609型压缩机结构设计
- 2022届高考英语考前指导课件(25张ppt)
- DB44∕T 2158-2019 公共场所(水下)用电设施建设及运行安全规程
- 液氨培训课件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