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教授讲座课件_第1页
王荣生教授讲座课件_第2页
王荣生教授讲座课件_第3页
王荣生教授讲座课件_第4页
王荣生教授讲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散文教学及连带的问题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 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2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专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总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专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专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提 要 一、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 二、语文教学问题集中体现在散文 三、正确把握散文教学的两个链接 四、由散文连带的问题一、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1 阅读能力 学生 某一特定文本 百科知识1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 自传的契约 中华读书报 语文能

2、力是具体的 笼而统之的“阅读”是没有的。具体的阅读活动,一定是某种特定样式的阅读;而不同样式的阅读,所运用的能力是有区别的。在讨论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事先查明,希望学生现在或将来所从事的是哪一种方式的阅读活动;这样,我们才能明了,要培养学生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阅读能力,才能接下来去研究怎样去培养这些能力等一系列的课题。 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

3、惯方面的事,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这两点。” 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 不在说读法方面多注点儿意,阅读十个选本也是徒然,不用说是一个。 阅读方法 阅读取向 哪一种阅读? 战略的 阅读技法 在哪里,读什么? 战术的 阅读取向决定主体行为 阅读技法受制文章体式 1阅读能力是具体的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1、指导学生: 能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2、指导学生: 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合宜的教学内容 文本的教学解读 依据体式 根据学情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

4、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而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二、语文教学问题集中体现在散文 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何以是散文? 文化传统 主动选择 文化传统 魏晋之前 古文运动 桐城派 新文化运动 三家散文 散文复兴 阅读教学:好文章观 散文随笔 科普小品生动的说明文杂文生动的议论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普通文章(散文)的章法 散文知识的问题传统的没有了现代的没进来特殊时期的知识 散文知识的问题情景交融抓主干,去旁支知识错误 初步的结论限制散文散文教学内容的除旧纳新 散文教学内容的问题研讨 散文在阅读教学所造成的问题 散文在写作教学所造成的问题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调查与分析

5、散文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国外的散文(阅读、写作)教学及其启示三、正确把握散文教学的两个链接1钱理群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走向虫子 “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 ,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 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两个链接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课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1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学生今天所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独特的文本,学

6、生今天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思想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外在的言说对象 独特的情感认知 作者的所思、所感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作者的所见、所闻 个性化的语句章法 作者的言语表达 这一篇课文(散文) 学生 课例讨论安塞腰鼓心田里的百合花开生命,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1“莫言作品的外文版翻译者们为什么去访问高密?”莫言答:“大概都被我小说中的描写忽悠了。吉田富夫去高密,想去看我小说中的磨坊、河流、高粱地等场景,但只看到一条干涸的小河沟,根本没有我小说中那样的澎湃奔流的大河。他问我大河呢?

7、我说,就是长江黄河啊!森林呢?我说在长白山;沙漠呢?我说在内蒙古。”其实,莫言的答语还是托词,小说中的磨坊、河流、高粱地,是小说家的语言所营造的世界。1散文是介于文章和文学之间的文类,它叙写“这一位”作者的所见、所闻,表达“这一位”作者在独特境遇中的所思、所感。散文叙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乃至心理镜像。散文中谈论的所思,散文中表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赖其独特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而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引发的所思,落根在“这一篇

8、”,通过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外在的言说对象 独特的情感认知 作者的所思、所感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作者的所见、所闻 个性化的语句章法 作者的言语表达 这一篇课文(散文) 学生 1散文极具个人性走一步,再走一步所叙述的,是莫顿亨特一辈子都铭心刻骨的童年经历。生命,生命的谈论者,是残疾得每一举止都要忍受大痛苦的杏林子。心田里的百合花所表现的,是林清玄意想的、向往的心灵世界。安塞腰鼓所描绘的,是世上其他人过去从来没看见过,除非通过刘成章“这一篇”散文,现在也永远不会看见的“好一个安塞腰鼓!”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 不在散文“阅读”的

9、视野里。 外在的言说对象 独特的情感认知 作者的所思、所感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作者的所见、所闻 个性化的语句章法 作者的言语表达 这一篇课文(散文) 学生 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 与“这一篇”课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11散文不祈求成为公认,阅读散文,也不是为了获得公认。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阅读散文,至始至终都在散文的里面,我们阅读散文,是感受作者所见所闻,是体认作者所感所思。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换言之,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不在散文“阅读”的视野里。实质是建

10、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课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外在的言说对象 独特的情感认知 作者的所思、所感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作者的所见、所闻 个性化的语句章法 作者的言语表达 这一篇课文(散文) 人生经验 学生 语文经验课例讨论安塞腰鼓心田里的百合花开1安塞腰鼓教学流程:(一)师播放出西口歌曲,出示“安塞之旅”课件,抒情导入语,展示安塞风光图片。要学生谈论“你看到了什么”。(2分钟)(二)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师出示课件“腰鼓风情”。(6分钟)(三)指示学生按“好一个 安塞腰鼓!”谈论阅读的理解和感受。多名学生谈论,并朗读相应的语句。如“好一个狂野的安塞腰鼓!”指读14段、21段、8-10段

11、的相关语句。最后归结为安塞人的“精神”,4位学生依序分别说:“对生命的渴望”,“把贫穷化为动力”,“对家乡的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20分钟)1 (四) 师播放打腰鼓场面的录像片段,要学生用“比喻句”记录“新的感受”。7名学生发言,朗读各自的抒情作文片段,似乎师生都不在乎“比喻句”否,新感受还是原有感受也无从辨析。(9分钟)(五)出示作者照片,学生分角色表演采访。一生扮刘成章,两生扮打腰鼓的后生,几生扮采访记者。问:“你有没有亲自打腰鼓?”答:“亲自打,还是腰鼓队队长。”问:“能不能展示一下?”答:“能”,并有备而来地表现了几招,听课师生鼓掌。扮刘成章者侃侃而谈(记录不下,现在也忘了说的

12、是什么)。扮打鼓人也侃侃谈(记录不下,现在也忘了说的是什么),问:“你现在暂时到济南,现在还愿意回贫穷的家乡吗?”答:“回,一定回。”听课师生鼓掌。(9分钟)(六)教师讲结束语:快乐而充实的旅程,希望带着走好自己的人生旅程。(1分钟)1心田里的百合花教学流程:(一)师展示所带的一束百合花,抒情导入语,出示课件。(2分钟)(二)生放声朗读课文,思索“你喜欢百合花吗?为什么?“(4分钟)(三)数名学生谈论,有概述课文的,有谈自己认识的,师小结语(未记下,现在也忘了说的是什么)。(6分钟)1(四)师布置任务,出片“第一幕,山谷幽崖“,根据第1段,发挥想象,写出百合生长的环境;”第二幕,花开有声”,分

13、角色演示文章第2-3段;“第三幕,芳香满景”,以百合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叙述文章第4-5段内容。准备,推荐展示(10分钟)(五)6组同学展示,如第一幕,一女生朗读自写的描写语,一男生读文一女生黑板画图。最后一组在音乐声中演示全文,师抒情加入。(22分钟)(六)生全体起立,齐读“百合”语,师讲结束语:希望(1分钟)实际上课文只是个跳板 试图建立学生与“外在的言说对象”的链接 外在的言说对象 独特的情感认知 作者的所思、所感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作者的所见、所闻 个性化的语句章法 作者的言语表达 这一篇课文(散文) 学生 当前中小学阅读教学的问题学生散乱地找东西学生活动了一番 教师额外地讲东西教师展示

14、了一场课例讨论背影幽径悲剧绝版的周庄 实际上丢弃了语文经验 企图让学生“具有”与作者等同的情感认知 外在的言说对象 独特的情感认知 作者的所思、所感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作者的所见、所闻 个性化的语句章法 作者的言语表达 这一篇课文(散文) 人生经验 学生 当前中小学阅读教学的问题 不是引导学生细腻地体悟作者独有的经验 而是把作者的经验抽象化,企图让学生“具有”与作者等同的情感认知 课例讨论生命,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四、由“散文教学”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写作教学的百年难题 1散文在写作教学所造成的问题 散文无体 训练有型好作文与教无关散文在写作教学所造成的问题 “文学语言”“真实写作”虚假散文在写作

15、教学所造成的问题 小文人语篇闪光点的记叙文生动的说明文哲理性议论文小说、诗歌等“散文教学化”1课例讨论 桥边的老人 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学习目标:着力挖掘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格,展示人们向往的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弄清小说写了哪些人物,以及“最后的常春藤叶”与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课前活动 1、通过图书馆或上网了解欧.亨利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小说的风格。2、通读课文。要求:第一遍:整理故事情节;第二遍:注意小说人物形象;第三遍:思考小说的思想内涵;最后,由学生通过三遍的阅读,思考小说的独特风格:初步了解语言和结尾的特点。3、通过作者的其他短篇小说的比较阅

16、读来加深对文章风格及其主旨的理解。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课后活动: 以贝而曼为讲述人,把小说改编成一个自述式的通俗故事。课中活动 一、导入 通过“情景创设法”播放幻灯:韦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正是心的呼唤,爱的奉献,正是“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辉点亮了一个个即将消失的生命。 最后的常春藤叶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欲知详情,请大家快速阅读,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小说情节梗概。 1二、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欧.亨利小说的特点1、分角色朗读,力求把握人物心理,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进行评比,推荐出朗诵好的小组进行示范性的朗诵,由老师读旁白。2、指导学生在反复朗

17、读中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特点。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等奇特语言艺术,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3、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明确:短篇小说大师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徒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1三、小组探究:在弄清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基础上,进一步思考:1、本文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明确:欧亨利式结尾;苏联作家“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2、最后一片叶子与琼西的关系如

18、何,为什么它可以挽救她的生命?明确:她把最后一片叶子作为了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生命将随着藤叶的飘零而流逝,而藤叶顽强依附在茎上,给人以绝处逢生的惊喜);(我真是一个坏姑娘)3、贝而曼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说最后一篇叶子是他的杰作?明确:想象那夜他作画的情景。罗丹:“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作一个人。”在二十五年的画布上描绘了真善美的青丹:他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赞美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看到人间真善美的人性的光辉;如果没有琼西生病、如果没有对叶子的关注,没有最后的偶然,也许他真得就要成为一个可怜虫了。课例讨论 祖国啊,祖国再别康桥致橡树将进酒春江花月夜 课例讨论 永远执着的美

19、丽邂逅霍金别了,“不列颠尼亚” 散文教学及连带的问题 一、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 二、语文教学问题集中体现在散文 三、正确把握散文教学的两个链接 四、由散文连带的问题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1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 与“这一篇”课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1以下为附加内容以下为附加内容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天金20130507 陕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要大抓特抓、坚持不懈。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生产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供给社会(方向)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三、如何加快培

20、育新型职业农民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愈烈 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每年新增900-1000万。四川抽样调查:26% 举家外出农户20% 留守农户转移比例平均60%,高的70-80%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陕西抽样调查:72% “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55岁 务农农民平均年龄63% 妇女83%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四川抽样调查: 务农农民50岁以上54%,60岁以上30%,70岁以上13%; 妇女60%; 初中及

21、以下90%。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新生代农民工76% 不愿再回乡务农85% 从未种过地(国家统计局2010年10省调查:90%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一天的农业生产活动)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紧迫课题“谁来种地”“地如何种”?党的十八大: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国务院常务会议: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稳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

22、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聚焦“谁来种地”“地如何种”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紧迫课题“谁来种地”“地如何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足:“不是没人种地,而是这地由什么人来种”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是种不过来,而是怎么种得更好”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历史使命回答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

23、问题,历史性地落在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 新型职业农民是伴随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完善产生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4、四)重大意义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加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具有相应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化路子,解决有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的问题;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重大意义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转变,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解决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的问题;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重大意义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路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