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课时训练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课时训练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课时训练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课时训练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课时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62022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课时训练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持节”含义基本相同。B郡县是我国古代的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省和县。西汉建立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C徭役是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务,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杜甫的兵车行就揭露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D尚书最早设于战国时期,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隋代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历代多有沿革。1B【“西汉建立后,开始实行郡县制”错。

2、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2D【宗法是旧时以家族为中心。】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拾遗”,官名。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

3、,一切以左为尊。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C“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D“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3A【“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

4、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4C【亲表“内亲”,戚表“外亲”。】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

5、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5A【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亲泛指亲属。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后以“

6、七庙”为王朝的代称。6A【二世、四世、六世居左。】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7B【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

7、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为“孟”,庶出长子称为“伯”。8D【嫡长子为“伯”,庶出长子为“孟”。】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

8、、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C“刺史”,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有司”可用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9C【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

9、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1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为衅钟。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一的叫“牺”。 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10B【土神叫“社”,谷神叫“稷”。】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中通过最后一级殿试者。明清时,殿试分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称“进士出身

10、”。三甲称“同进士出身”。只有前三名称“进士”。B“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C“丁卯年”,是干支纪年的一种方式,干支纪年使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组成六十干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当六十干支轮回一次时又称之为一甲子。D“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自朱元璋废中书省、罢宰相,到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机构。11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殿试”者,都可以称为进士,不单是前三名。】12

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用薨来比喻诸侯和王后的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C古代祭品,太牢指猪、牛、羊各一;少牢指猪、羊各一。 D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12B【“崩”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1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指母亲

12、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对策”,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13B【姻亲,是指由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配偶本身除外。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1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C“棺”是指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椁”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D庶人死了至

13、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庐墓”是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14C【“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1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青”,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杀青”有时指书籍定稿。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C“刺史”,是官职名,汉代始置。刺,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御史。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D“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

14、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15B【官员考核的职事属于吏部。】1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 B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要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表明天子有礼。 C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诸侯派大夫见别

15、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D国家之间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彼国往此国叫“聘”。16B【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1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17D【

16、“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1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绝不违背信约叫“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行这种仪式,不要杀牲、歃血。 B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做“盟礼”。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C歃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的仪式。结盟之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 D遇:诸侯之间在没有约定的地点或时间忽然相见,就叫“遇”。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诸侯双方依据

17、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宾,地远的一方为主,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18D【诸侯途中相逢,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1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作帝王的代称,但也可指一般人的车马。D“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尚书称之。19C【“车驾”不能用来指一般人的车马。】2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古代践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为别人设宴送别。 B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古代帝王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