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古诗鉴赏复习修辞手法资料的课件_第1页
2016届高三古诗鉴赏复习修辞手法资料的课件_第2页
2016届高三古诗鉴赏复习修辞手法资料的课件_第3页
2016届高三古诗鉴赏复习修辞手法资料的课件_第4页
2016届高三古诗鉴赏复习修辞手法资料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一、“表现手法”是什么? 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者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二、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关系区别: 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文章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表现文章的。联系: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 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又如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

2、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 在具体的语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在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 章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或者艺术手法,我们可以梳理为三大类考点,即一、抒情类手法;二、描写类手法、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陈巧玲于国科园 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并学会在具体诗文中辨认指明所用的修辞手法2、明确修辞手法相应的表达效果(作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象征、想象与联想、 运用叠词、 对偶(对仗)、互文、通感、用典、对比、比兴、设问、反问、反语、顶针与回环、

3、重章叠句、反复赏析“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1、点明表现手法。2、分析运用了手法的句子,说明表明手法在句子中的体现。3、结合表现手法的效果,明确诗人情感或意境特点。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诗歌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 作用:化抽象为具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生动形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秦观鹊桥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洞庭 唐雍陶) 借喻:古人在借月传思情时,很

4、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如“玉轮”“冰轮”“银盘”“玉环”“玉盘”等词借以喻指圆月。 2、比拟(拟人、拟物合在一起合称比拟。)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作用:形象新奇、形象生动 3、夸张 例: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5、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李白行路难)一身去国六万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作用: 极致、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强烈地表达情感,感染读者。 形象生动,幽默风趣4、借代:借相关的事物来代替表达的事物。 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指抽象、以人或物的特征代指该人或物。作用:表意或含蓄委婉、或幽默俏皮 为表忌讳回避,以示语言得体 强调特点、增强形象性;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长恨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倩何人

6、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5、双关:即音义双关,具体可分谐音双关、语义双关两种。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西洲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作用:表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生动、有趣【释】“莲子”,谐音“怜子”,表意爱怜你,表达爱意;“丝”谐音“思”,李商隐以此委婉地表达出对亡妻无尽的思念; “泪”是语义双关,表面指蜡泪;实指诗人悼念亡妻而落的哀痛之泪。“晴”谐“情”,拟人化写出天亦有情。“凉”,是语义双关,即指环境的寒凉;又指独守空闺、因

7、思念而生的内心的凄凉。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即分正义对偶和反义对偶两种)。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作用:句式整齐,音节匀称,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与记忆。 表意凝练。7、对比(对照) 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 比较,使双方特点更加鲜明。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作用:突出对比双方的特征。 表现作者的好恶

8、褒贬。 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将磐石与蒲苇做对比,突出磐石的坚硬和蒲苇的柔韧。富贵人家的酒肉食物富足到吃不完而腐烂发臭;而穷人却仍因为饥寒问题而流落在外,横尸街头。通过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大的矛盾的社会问题,表现出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关怀与同情。7、对比(对照)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满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8设问 即自问自答。一般由一个问句,和一个答句组成的自问自答。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蟾宫曲)试问

9、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作用: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 引起人们的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入主题,令人回味。9.反问 即问中带答,即暗含立场态度、观点答案的一个问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次第,怎么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

10、暮暮? (秦观鹊桥仙)作用:加强语气,增强内容或情感的表达效果。10.通感 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通过比喻或形容等方式进行沟通、挪移、交融以描摹物体 通感 常和比喻、比拟、夸张、联想等手法联合一起, 但通感更重在表达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受,是不同感官之 间相同部分的联系。1.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和听觉上的通感。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把嗅觉比成视觉,把视觉比成听觉 用了同感的手法 使得文章更有神韵3、暗香浮动月黄昏4、红杏枝头春意闹“暗香”与“黄昏月色”同有朦胧之感,互相形容可

11、打通情感,以嗅觉写视觉,以视觉通嗅觉以听觉拟写视觉,使虚化的东西实化,更通俗可感5、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10.通感 6、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中也会唤起各种形象,象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直到刀枪相击和裂帛的形象,即在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

12、以声类形,即听觉通于视觉了。再象“莺语花底滑”、“水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通于触觉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幽”是感觉,是听觉通于感觉了。作用:化抽象为具象,突出事物特征; 调动读者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10.通感 8、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中写听笛,用什么手法写的?请具体分析。通感。借梅花随风轻落,飘满关山的视觉景象写出笛声的悠扬动听。以视觉写听觉。 7、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夜色”应为视觉之物,此处写其“凉如水”,因为冷的夜色和冰凉的水给人感觉相似,以触觉、味觉写视觉,调动了感官感受,让读

13、者有了立体的感受。11、用典(用事) 指援引历史故事、前人诗句等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节选自 曹操短歌行 作用: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典雅凝练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富有文采、增强韵味情致【分析】 处借用诗经郑风子衿中句子,原诗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此用以委婉别致地表现出作者对人才的思慕。 处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用以表现对贤才齐聚前来的渴求与热烈期盼。 处引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历史故事,典雅凝练地表现出曹操礼

14、待贤才、求贤若渴的心情。11、用典(用事)1、 三径与嚣远,一瓢常自怡。 钱起山园栖隐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檀道济自比长城,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借诸葛亮写出师表为蜀汉出征、鞠躬尽瘁的历史故事,表达出对前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现出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雄心壮志。 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意通归隐、隐者居处。11、用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

15、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此两句关系到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诗人巧用典故,以魏尚自喻惨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处境,且希望能有“冯唐”一样的人物来传令赦免、启用自己,含蓄凝练地表达出渴望受到重用、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诗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含蓄典雅地表现出了

16、对未来、对前途的美好希望。“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用典 (有些典故已凝为意象,表达固定的情感)用典 (有些典故已凝为意象,表达固定的情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 乐曲玉树后庭花作于南朝陈后主。 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结合诗人背景,晚唐正值

17、国运衰微之际,而当时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借用典故,借古讽今,表面上是讽刺歌女,感慨前朝帝王荒淫误国,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晚唐政府,讽刺其沉迷声乐,不思国事,以警当朝。12、想象与联想: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分析】由“人抱翁”联想到附近的村庄、由钟声联想到山林深处的寺庙,通过想象与联想,拓展了画面,丰富了诗意。作用:使画面意蕴丰富13、比兴:比,指比喻;兴,指起兴,一般位于句首或段首,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既

18、是起兴,又暗含比喻,则为“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作用:形象生动 委婉含蓄 比兴。起句借写成双成对在河边嬉戏的鸳鸯鸟喻出双入对的甜蜜情侣;用以兴起(引起)下文对窈窕女子思慕之心;含蓄委婉地表达出对女子热烈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慕。14、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

19、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第后赋菊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初读诗歌,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长安城里菊花傲霜挺立、清香弥漫、精神百倍,遍地盛放如璀璨黄金;而结合背景来看,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着再造乾坤的起义胜状,表达了推翻唐末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写的“石灰”的外形特点描写,也是对诗人品格、气韵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象征(表达)自己虽历尽磨难、却仍不畏

20、牺牲、坚守高洁、清白的情操。15互文 指诗文的相邻或相对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十分繁茂 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 就好像在沧海之中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打拼多年,有的战死,有的归来。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16、反复: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

21、7 叠词:为了表达需要, 把双音节词中的字分别重叠一次或把同一的多音节词接二连三地用一起,如清清楚楚、黄澄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 1,“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强调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强调孤单寂寞,形影相吊的状态;“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刻画出悲惨凄凉,终日愁苦的心情。2,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析】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词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

22、写的十分逼真。共六组叠词,使所写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特点更加形象生动。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析】“唧唧”描摹织布机与木兰叹息的交杂声,形象生动;“瑟瑟”形象再现出残阳余晖下,傍晚时分江面上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作用:语言上富有韵律感、音乐美 描摹声、色,形象生动。18、重章叠句、反复吟咏:指上下句或上下段出现相同的结构、句式,有两次或以上的重复出现。(其实“叠句”就是字句的“反复”、重章是指段落和章节上有相同句式的多次反复。)作用:在内容和主题上:增强形象、渲染气氛,强化感情在诗歌表现力上:回环往复,增添语言的韵律感与节奏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23、,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重章叠句、反复吟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重章叠句、反复: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24、,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越调小桃红情 (元)无名氏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平陵东汉乐府诗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东犊。19顶真:也叫“顶针”、“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的结尾(字、词语或句子)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作用:语气贯通、句式环环相扣;强化情感抒发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顶真辞格的运用,使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更好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缱绻缠绵的柔情。揭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