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技术_第1页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技术_第2页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技术_第3页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技术_第4页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技术2022/9/51第1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主要内容第1章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技术第2章 绿色建筑施工体系第3章 建筑工程节能减排第4章 建筑节能与环保应用技术第5章 外墙外保温工程常见质量问题2022/9/52第2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第1章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技术 1.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近百年来,工业化国家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利益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2022

2、/9/53第3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可持续发展科学观要求人类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做到: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代际公平及社会和谐持续发展。代际公平、和谐持续发展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可持续发展观2022/9/54第4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而所谓代际公平,是指人类社会作为一个世代延续的状态而发展的,当今世代的成员与过去和将来世代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来共同拥有地球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共同享有适宜生存环境 2022/9/55第5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2.人类对可持续发

3、展认识的历程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揭示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造成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 1972年,由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提出“自然界的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观点,再一次给人们以警示。 2022/9/56第6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应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系统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实现途径。 20

4、22/9/57第7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讨论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确定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是人类共同的行动纲领。2022/9/58第8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确定“发展”仍是人类共同的主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以水、能源、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优先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关系的认识在不

5、断深化与发展,正越来越自觉而及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 2022/9/59第9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1)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2)臭氧层耗损;(3)酸雨;(4)森林锐减;(5)水土流失、荒漠化;(6)物种减少、生态系统简化;(7)淡水资源危机;(8)海洋环境污染;(9)固体废弃物污染;(10)有毒化学品污染。3.全球化的十大环境问题2022/9/510第10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减排 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气层中的CO2浓度迅速增高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6、,即“温室效应” ,并由此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根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自1850年至2005年间,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69(0.2) 。背景资料一2022/9/511第11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中国政府2008年10月29日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 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近百年来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近50年来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未来气候变

7、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巨大挑战。 2022/9/512第12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l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在2007年的预测在全球增加的碳排放量中,中国占了最大份额。根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WWI)的报告,2006年中国在能源领域的CO2排放量为59亿吨,已经十分接近美国的61亿吨(见图1)。 预计在2007年赶上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2022/9/513第13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图1

8、 2006年世界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所占份额(单位:IEA,吨CO2当量)2022/9/514第14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图2 2006年世界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所占份额(IEA,吨CO2当量)2022/9/515第15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由于我国人口数庞大人均排放量很低。但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十分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就触及了两条临界线: 一条是总量临界线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难免在国际上成为众矢之的。发达国家往往对自己造成的环境问题显出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却有可能联手对付中国。 美国舆论:中国经

9、济发展无视环保?中国是阻挠抵御全球气候变化的首要障碍? 2022/9/516第16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另一条是道义临界线:根据人人享有同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人权观,CO2排放量的世界人均水平是一条道义临界线。 当我国人均排放量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将会受到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世界各国和非政府组织的责难。 2022/9/517第17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

10、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削减目标。 2022/9/518第18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美国布什政府,以京都协议书会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为由,公然宣布拒绝执行该协议,此举立刻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美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美国理应承担主要责任和积极履行减排义务。 到2007年12月,发达国家只有美国没有签署京都协议书,发达国家美国出尔反尔、推卸责任的“单边主义”做法,遭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反对。 2022/9/519第19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

11、二 中国是最早签署并核准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之一。尽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减排义务,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应做出实质性贡献。 由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减少温室气体排量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面对”后京都时代“,中国拒绝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谈判空间正在逐渐缩小。中国将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2022/9/520第20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作为发展中国家里率先宣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中国,自二00六年至二00八年,其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超过百分之十,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亦

12、分别下降百分之八点九五和百分之六点六一。 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巨大冲击,现在已让欧盟内部在减排问题上产生分歧,但中国的决心却未改变。2022/9/521第21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就在刚刚过去的2009世界环境日(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政府宣布今年将关停小火电机组一千五百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一千万吨、炼钢产能六百万吨、水泥产能五千万吨,同时进一步提升强化地方政绩评价体系中的环保考量。此前,中国还决定在经济刺激方案中安排近六千亿资金用于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2022/9/522第22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13、但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争议较大,发展中国家认为:自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到上世纪中叶,在人类因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发达国家占比百分之九十五;从一九五0年到二000年,发达国家排放量仍占总排放量的百分之七十七。即便在今天全球分工背景下,发达国家向中国大量转移制造业,中国人均排放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节能减排,发达国家减排无用。2022/9/523第23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背景资料二 中国环境污染损失核算 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首份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

14、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 占当年GDP的3.05.其中: 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 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 2022/9/524第24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 占总成本的1.2。 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我们正在为当今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债付帐。 从以上背景资料可以看到,全球环境生态恶化趋势令人十分担忧,保护环境生态已刻不容缓,21世纪初头几十年将是人类共同应对环境保护难题的关键时期。2022/9/525第25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

15、,星期二 4.中国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 (1)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超常使用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能源和各种资源消耗量的超常使用,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水泥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消费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国。 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超常使用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严峻的挑战。2022/9/526第26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石油 据国际能源组织统计,从2003年起中国石油总消费量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 2007年我国生产原油18665.7万吨; 2007年中国进口原油15928万吨,约相当我国原油生产量的88.3。中国2008年全年进口原油17888万吨

16、。 2007年中国汽油、柴油、煤油消费量达到19200万吨。 2022/9/527第27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钢材 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一的钢材消耗大国和产钢大国,2007年钢产量4.89亿吨,2008年突破5亿吨。 钢材的生产带来相应的资源紧张: 每生产1吨钢,需要0.75吨焦煤,1.5吨铁矿石,0.225吨石灰石,150吨水,我国铁矿资源不足,2007年从国外进口铁矿石达3亿吨,2008年进口铁矿石4.4356亿吨,多支出费用212.9亿美元。2022/9/528第28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排名国家产量(亿吨)百分比 1中国 4

17、.892 36.41 2日本 1.202 8.95 3美国 0.972 7.23 4俄罗斯 0.722 5.37 5 印度 0.531 3.952007年世界钢产量前五名排名注:2007年世界钢产量13.435亿吨2022/9/529第29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2007年全球汽车产量为7307.2万辆 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 1. 日本1159.6万辆; 2.美国1075.1万辆; 3. 中国 888.2万辆; 4. 德国619.6万辆; 5. 韩国408.6万辆; 6. 法国309万辆; 7. 巴西 297.3万辆; 8. 西班牙289万辆; 9. 加拿大25

18、7.8万辆; 10. 印度224.6万辆。2022/9/530第30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排名国家钢产量(亿吨)200820071中国5.0094.8922日本1.1871.203美国0.9140.9724俄罗斯0.685 0.7225印度0.555 0.5312008年世界钢产量前五名2022/9/531第31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水泥 中国水泥消耗量占世界消耗总量的50左右。 2007年全国水泥总产量13.5亿吨,2008年13.88亿吨。 煤炭 2007年中国煤炭产量25.3亿吨,2008年达到27.16亿吨。 煤炭在我国

19、能源消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煤电约占总发电量的70。 据目前探明的储量和开采能力计算,我国的煤大约可开采150年左右,而石油仅30年左右。2022/9/532第32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能源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我国GDP维持了10%左右的增长,但平均每万元的GDP能源消耗指标是0.71吨标准煤,比发达国家多311倍。 我们的GDP的增长是靠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增长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生产工厂”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中国资源和能源安全潜在风险很大。2022/9/533第33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2)环境生态质量面临整体恶化的状态 我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在被评价的700条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水中,水质受污染(类水质以上)达46.5。 城市固体废弃物、垃圾累计堆积量近百亿吨,占地近百万亩,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二次污染”。大气污染、空气中粉尘已使很多城市难见蓝天白云,酸雨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 2022/9/534第34页,共38页,2022年,5月20日,7点5分,星期二 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对资源的巨大消耗已使世界感到“威胁”。 中国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审视生产建设活动对资源消耗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