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词鉴赏题材分类课件古诗词鉴赏题材分类课件 思想主旨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 第2页/共63页第2页/共63页古诗词常见题材及其情感一般来说,按诗歌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怨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 理 诗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第3页/共63页古诗词常见题材及其情感一般来说,按诗歌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古诗词的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密友情之真挚蔑视权贵之
2、高洁时光易逝之感慨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第4页/共63页古诗词的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自由悠闲之恬淡第4页/共63页边塞征战 怀古咏史 人生感慨 羁旅思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送别抒怀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思妇闺怨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民生疾苦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山水田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第5页/共63页边塞征战 怀古咏史 人生感慨 羁旅思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送别抒怀诗欢聚离散皆是缘第6
3、页/共63页送别抒怀诗欢聚离散皆是缘第6页/共63页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鉴赏要点第7页/共63页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A.依依不舍的留念。常见情感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B.情深意长的勉励。C.坦陈心志的告白。第8页/共63页A.依依不舍的留念。常见情感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常见特征季节时间地点景物送别
4、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杨柳、酒等古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饮酒饯别 唱歌送别第9页/共63页常见特征季节时间地点景物秋季清晨路口、长亭杨柳、古人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借景抒情:“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例第10页/共63页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怀古咏史诗古今多少兴亡事第11页/共63页怀古咏史诗古今多少
5、兴亡事第11页/共63页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常见感情: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 感慨个人遭遇, 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技法上:或借古讽今,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的。 第12页/共63页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 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 分析写法,领悟感情。鉴赏要点第13页/共63页 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 分析写法,领悟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6、,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例第14页/共63页 汴河曲李益 答:两首诗都羁旅思乡诗何人不起故园情第15页/共63页羁旅思乡诗何人不起故园情第15页/共63页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7、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 逢年过节。鉴赏要点第16页/共63页了解常见思想情感。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鉴赏要点第16页/ 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村行)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 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唐方干思江南)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第17页/共63页 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第17页/共63页 旅次寄湖南
8、张郎中 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同意。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触景生情。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例第18页/共63页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答:同意。写梦中思妇闺情诗悔教夫婿觅封侯第19页/共63页思妇闺情诗悔教夫婿觅封侯第19页/共63页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
9、念情人的感情。常见情感有三大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另外,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常见情感第20页/共63页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例第21页/共63页 蝶恋花 例第21页/共 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
10、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第22页/共63页 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第23页/共63页 节妇吟 张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瑶 瑟 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冰簟:凉席之美称。潇湘:两个水名,在今湖南省。 批注说:“通篇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11、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答:全诗用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这些景物组成一组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的悲怨之情。例第24页/共63页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全诗山水田园诗煮酒把盏话桑麻第25页/共63页山水田园诗煮酒把盏话桑麻第25页/共63页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语言特征
12、: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鉴赏要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第26页/共63页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山居即事 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1)“遍”字表现松树多,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例第27页/共63页山居即事 答:(1)“遍”字表
13、现松树多,鹤多,“稀”字咏物言志诗任尔东西南北风第28页/共63页咏物言志诗任尔东西南北风第28页/共63页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特点第29页/共63页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神似) 3、体会诗
14、人手法的高妙。鉴赏方法第30页/共63页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鉴赏方法常见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常见意象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第31页/共63页常见感情常见意象第31页/共63页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枋得:宋弋阳(今
15、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例第32页/共63页 小孤山 宋谢枋得边塞征战诗古来征战几人回第33页/共63页边塞征战诗古来征战几人回第33页/共63页鉴赏方法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微弱,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
16、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第二 、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第34页/共63页鉴赏方法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表现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17、。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第35页/共63页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
18、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例第36页/共63页 人生感慨诗念天地之悠悠第37页/共63页人生感慨诗念天地之悠悠第37页/共63页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这些诗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
19、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不得义蕴 。第38页/共63页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慨。 1、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如陆游书愤 3、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 5、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春夜喜雨 6、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伤春悲秋。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常见感情第39页/共63页 1、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常见感情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表达技巧
20、: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鉴赏要点第40页/共63页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无限风光在险峰哲理诗第41页/共63页无限风光在险峰第41页/共63页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第42页/共63页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
21、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不可遏止。例第43页/共63页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枝一叶总关情忧国忧民诗第44页/共63页一枝一叶总关情忧国忧民诗第44页/共63页 1、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2、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常见情感第45页/共63页 1、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常见情感第45页例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22、。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第46页/共63页例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古诗词内容鉴赏技巧“六看”1.看题目认识对象 2.看作者了解背景3.看意象把握情感 4.看尾句参透主旨5.看注释破解难点 6.看题干得到启示第47页/共63页古诗词内容鉴赏技巧
23、“六看”1.看题目认识对象 2.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干谒诗 科举考试之前,向张籍征求意见,表现自己忐忑不安的心理一、看标题第48页/共63页酬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近试上张水部干谒诗 科举考试之前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池塘要不断注入活水,才能清澈。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才能进步 读书的积累与贯通的关系。长期的读书积累,对问题一朝领悟。第4
24、9页/共63页昨夜江边春水生,半亩方塘一鉴开,观书有感池塘要不断注入活读书从题目入手一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二能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近试上张水部观书有感李白哭晁卿衡 杜甫的春夜喜雨王昌龄闺怨 陆游书愤第50页/共63页从题目入手近试上张水部李白哭晁卿衡 杜甫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交代晚年处境 答:作者一生为了国事奔波南北,回来后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并且晚年处境艰辛,居住在萧瑟破败的庙宇中,尽管如此,但作者半夜醒来,
25、关心的仍不是自己的处境,突现在眼前的却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全文表现了作者在失意中仍不忘抗金,报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抗金杀敌,收复失地二:看作者第51页/共63页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交代晚年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26、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三:看序注第52页/共63页 答:诗人为唐四:看典型意象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九个能代表萧瑟秋天的典型意象组成一幅 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天涯游子独行寒秋的内心深处无尽的伤痛。 第53页/共63页四:看典型意象天净沙 秋思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苏幕遮 范仲淹
27、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寒秋流水春草登高杨柳赠别诗常见意象第54页/共63页苏幕遮 范仲淹寒秋流水春草登高杨柳赠别诗常见意象第54页/五:看末句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
28、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第55页/共63页五:看末句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前人认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六:看题干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
29、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第56页/共63页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六:看题干 “片云”“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 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里胥:里中小吏。初眠:蚕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为一眠。 1.诗歌塑造的采桑女的形象是怎样的? 2.这首诗的首联中的“努”的含义是什么? 3.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第57页/共63页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
30、回答问 1.勤劳善良备受压迫下层劳动人民形象。采桑女清晨采桑,泪如雨下,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遭到无边痛苦。此诗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柔桑用力凸出青鸦嘴般的嫩芽。用“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用拟人手法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冒出”的动态。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反衬了采桑女的愁苦之情。 3.此诗语言生动质朴、明白如话。“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青鸦嘴”比喻“桑芽”,酷肖而生动;“去岁”“今岁”对比鲜明,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第58页/共63页 1.勤劳善良备受压迫下层劳动人民形象。采桑女清晨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南大学自主招生自荐信常见问题解析范文
-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计划
- 2024-2025学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实践活动计划
- 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计划
- 家具行业产品质量承诺及保障措施
- 高二班主任上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
- 制造业出纳职责与资金流转管理
- 创业者商业模式创新心得体会
- 中小学防欺凌综合教育计划
- 防意外伤害安全教育大班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考试范围:第7~9章) (含解析)
- 2025年0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9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安全生产“反三违”学习培训
- 网球裁判考试试题及答案
- 能源储备体系建设-深度研究
- 2024年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招聘笔试真题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八年级美术样卷
- 2025年河南轻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5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训练:最值模型之将军饮马模型解读与提分训练(解析版)
- 2025年初中团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东省中考模拟英语试卷(二)(原卷版+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