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四篇)_第1页
初中物理教案(四篇)_第2页
初中物理教案(四篇)_第3页
初中物理教案(四篇)_第4页
初中物理教案(四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 - 31 -初中物理教案(四篇) 负担一是指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作用力,二是指制伏人的力气。从第一种定义我们能够看出,压力原本是物理中的一个概念,也就是当一个作用力作用于物体时,受力物体味产生形变,这种力称之为压力。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范文(精选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翼对大家有所协助。 初中物理教案1 学问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光的单位; 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光;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办法. 过程与办法 1.体悟利用平时阅历或自然现象粗略估量长度和时光的办法; 2.利用试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办法. 3. 利用解决实际问

2、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别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学习容易的测量学问,体味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熟悉测量长度和时光的工具及其进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光. 测量长度时读取估量值. 老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同学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

3、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教学环节及内容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一、课件导入 出示几个好玩的“视觉错视”实例. 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 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 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推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精确的推断,获得精确的数据,必需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尺、 秤、 钟表、 温度计等是我们认识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那么如何举行长度和时光的测量呢? (设计意图:让同学熟悉到感觉不行靠,测量有须要,从而引出课题.) 1.同学互相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学生回答感觉的结果.

4、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看,发觉: 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 3.熟悉到感觉不行靠,要想得到精确结果,应当举行测量. 二、新课讲授 1.长度的单位 (1)长度单位的符号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 2.长度的测量 (2)试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需首先规定它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1.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 2.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 (时光2分钟) 1.在学校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

5、的? 指导同学完成下列问题: 1.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 中同学身巍峨约15.7 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2、完成单位换算: 人头发直径约710-5m= m 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nm 要注重换算格式,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示范如下: 710-5m= 710-5106m=70m。 (设计意图:对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感性熟悉,并能精确举行单位之间换算) 为了精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创造了各种测量工具,你都知道哪些常用的测量工具? 1.了解“国际单位制”. 2.带着问题阅读,并沟通归纳: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6、微米(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m=10-6m 1nm=10-9m 思量回答: 中同学身巍峨约15.7 dm 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 mm 人头发直径约710-5m= 70 m 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 105 nm (1)长度的测量工具 (2)观看刻度尺 今日我们重点学习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观看下图刻度尺(或同学常用的刻度尺)的形状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假如磨损,要从一个清楚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2.量程

7、是一个测量范围,而不是测量的值. 3.分度值是相邻两格间的距离,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 (设计意图: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观看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熬炼同学观看本事.) 按照生活阅历和阅读课本 P11-P12回答: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观看图示的刻度尺回答: 在图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它的分度值是1mm.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组织同学举行分组试验,测量铅笔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裸露浮现的问题,老师准时订正,引领同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 在测量的过程中,注重思量以下问题: 1.要

8、测量以上长度需要挑选什么样的刻尺? 2.怎样放置刻度尺? 3.读数时要注重什么? 4.记录数据时要注重什么?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办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各组按要求测量,体味测量的过程和办法,并总结出测量步骤和注重事项: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首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第二按照实际状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挑选合适的分度值.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丙所示);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

9、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精确值,0.5mm是估量值. (4)正确读取估量值 (设计意图:利用亲身测量长度,感触正确使用刻度尺的办法) 如图所示,被测物体长度分离为 cm 在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 正巧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量值为零, 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准 确值是1.3cm,估量值是0.00cm,因此读数应为1.30 cm,不能读作1.3cm.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突破估读这个难点) 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确些,就使用办法而言, 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 .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

10、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丁图中木块长度为2.77cm. 小组内研究沟通,得出答案:(有些学生可能会读成1.3cm,也有些学生可能会读成1.30cm.) 讲解并在小组内研究沟通,深入熟悉,归纳总结出答案:1.30cm 研究沟通: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0.2mm,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逼近被测木块,使用办法错误.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精确值为2.2cm,估读值为0.00cm,所以木块长为2.20cm. 答案:A; B; 2.20cm(或22.0mm) (5)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别办法 3. 时光的测量 (1)时光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计时工具

11、 1. 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学生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mm. 2. 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方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 (设计意图:渗透测长度的特别办法累积法、 替代法、化曲为直法.) 在平时生活中,除了常常举行长度的测量外,也常常需要对时光举行测量. 1.你知道的时光单位有哪些?时光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测量时光的工具有哪些? 容易介绍,在古代人们测量时光的工具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同学感触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智,了解时光测量工具的进展历程。) 思量沟通: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

12、是是1mm,所以其精确值是5.0cm;估量值是0. 00cm;细铜丝的总长度为是:5.0cm+0.00cm =5.00cm,然后除以32圈,获得细铜丝的直径为1.6mm 答案: 5.00;1.6 研究沟通:先找一段松软的棉线,让棉线沿着曲线的外形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两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然后将棉线取下,伸直.最后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同学自学,组内议论回答: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光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2.测量时光的工具有:石英钟、电子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3)试验:用停表测量时光 今

13、日我们重点学习机械停表的使用 以试验室J1202机械停表为例. 组织同学按课本步骤举行分组试验,对裸露浮现的问题,老师准时订正. 阅读“学问加油站”,认识机械停表的使用办法. 小组内学生互相协助,在“学问加油站”的基础上,认识按钮的功能和使用办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举行读数. 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 min s. 答案:3min38.3s 研究回答: 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3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匀称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0.1s.小圈1整圈是15min,每一小格是0.5min.小圈指针指示时光超过3.5min,大圈指针指示是38.3s,因此读数是3min38.3

14、s. 在刚才测量长度和时光的过程中,我们测量的结果一定等于物体的真切值吗?假如不等,是由于什么缘由造成的呢? 阅读课本P14“误差”部分,时光2分钟. 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切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2.减小误差有哪些办法? 3.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有五位学生,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离是:187.6;187.5;187.8;187.65; 187.7.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 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 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次 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次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

15、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巩固减小误差的办法以及对错误测量结果的推断) 同学阅读思量课本P14“误差”,沟通研究并回答问题: 1.因为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切值之间必定存在差别,这个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行避开的. 2. 减小误差的办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办法. 3.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试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能够避开的,而误差是不行避开的. 思量沟通:题中所用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第四个读数187. 65错误.另外四个读数分离为:187.6;187.5;187.8;187.7,它们

16、的平均数为187.65mm,在这里只平均值有效数字个数应当与测量值有效数字个数相同,则物体的长度应为187.7mm,综上所述,应选D.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同学研究发言,梳理本节学问要点,见附件1. 四、课堂检测 教师巡察、讲评. 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 4. 课后完成. 1.1长度和时光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m=10-6m 1nm=10-9m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的办法:选、放、读、记 三、时光的测量 1、单位

17、及换算:1 h=60 min 1 min=60 s 2、停表的使用: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四、误差:测量值和真切值之间的差别 1、减小误差的办法: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分:是否能够避开 初中物理教案2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能用速度举行容易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离为2米/秒、4米/秒,请分离画出它们的图像 一、热身训练: 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挑选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的, 挑选降临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的。 2.

18、飞机作俯冲飞翔时,飞翔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千米/时 4. 54千米/时=_米/秒 二、典型例题: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光t都没有关系 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光t成反比 D.速度v与时光t成反比 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挑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

19、,则对此摩托车运动状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小明为了探索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光、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试验室做了探索试验.试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 汽彻B 0.2 0.4 0.8 1.2 运动时光t/s 汽车A 1 2 3 4 汽车B 0.5 1 2 3 (1)试按照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离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光关系图像,按照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

20、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 (2)按照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3)在相同时光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 三、课堂巩固: 1.两个学生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学生另一个学生是_的。 2.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说路旁的树在向后退,他是以_ 为参照物的;他又说旁边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他又是以_ 为参照物的。 3.某人5分钟步行利用的路程是0.9千米,则此人步行时的速度为_米/秒,合_千米/时。若以这样的速度行走半小时能够利用_米的路程。 4.下面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办法:(1)比较相同时光内利用路程的多少;(2)比较利用相

21、同路程所用时光的多少;(3)比较单位时光内利用的路程的多少.我们在观察百米赛跑时,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纳上述第_种办法,而裁判员认为,到达尽头化时少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纳上述第_种办法.若要比较滑翔机与赛车运动的快慢,则需采纳上述第_种办法比较便利.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运动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B.运动时光越少的物体,速度越大 C.在相同的时光内,利用的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D.运动路程相同,所用时光越多的物体,速度越大 6.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秒的平均速度是6米/秒,后4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则该物体在6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 A.3

22、.5米/秒 B.3.75米/秒 C.4米/秒 D.4.5米/秒 7.如图5-17所示,用来表示同一种运动逻辑的是( ) A.a b B. b c C. b d D. a d 8.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米,其中江面正桥长1577米。一列 长300米的火车利用江面正桥用了2分钟,求: 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以这个速度行驶,利用囫囵铁路桥要多长时光? 四、课后提高: 一、挑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B.惟独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干被选作参照物 C.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 在2022北京奥运圣火传递

23、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按照它们的飘动方向,能够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火炬一定静止 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3. A、B两辆车各自作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速度之比为3:2,当它们各自运动时光之比为3:4时,它们利用的路程之比是 ( ) A.9:8 B.2:1 C.8:9 D.1:2新 课标 第一 网 4.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是表示物体利用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光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物体利用的路程越长,

24、速度就越大 5小明和小华举行百米赛跑,每次小明都要比小华提前5m到达尽头,若小明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5m, 小华仍在起点处与小明同时起跑,他们仍按本来的平均速度奔走,则( ) A.小明先到尽头 B.小华先到尽头 C.两人同时到达尽头 D.条件不足,无法推断 6. 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淌的空气)迎面吹来,能够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翔状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 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7.人正常行走的速度最临近 ( ) A.1米/秒 B.5米/秒

25、C.20千米/时 D.40千米/时 8 汽车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下面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光关系的是( ) 二、填空题 1 2022年1月1日,常州市迅速公交一号线正式开通运行.迅速公交一号线全程24km,北起 新北公交中心站,南至武进公交中心站,全程运行时光为40min,迅速公交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km/h. 3 右图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我国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一部分。2022年5月1日大桥正式通车,该桥全长36km某车刚行驶到桥面时,车内显示速度的表盘示数如图甲,那么该车此时的运动速度为 km/h= m/s,车辆匀速利用囫囵大桥需 h。 4.如图5-16所示是某学生在讨论汽车和苹

26、果运动的两张图.观看甲图可知汽车做_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大小为 m/s;观看乙图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可知苹果做_直线运动. 三、试验,探索题 (1)如图2l所示,在“讨论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逻辑”试验中,(1)气泡升高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光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3)为了推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光,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2 探索物体运动快慢,能够将物体将要利用的路程分成若干段,再分离测量物体

27、利用每段路程所需的时光.如图所示,将运动员跑步的路程分成长度相同的三段,由图中秒表可知运动员利用每段路程所需时光,从图中可见运动员在此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是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先减小后增大 四、计算题 1 地震波是一种由地震震源发出,在地球内部传扬的波.地震波分为主波、次波和表面波,纵向震惊的地震波称为主波,横向震惊的地震波称为次波.主波比另外地震波运动得更快,主波的传扬速度是6km/s,次波传扬的速度是4km/s.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市也有震感. 已知汶川到我市的直线距离约为1440km, 则该地震波主波比次波早多长时光传到我市? 2.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

28、驶,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TAXI 车费发票 车号码 E.U-8888 日期 02-05-28 上车 1000 下车 1005 单价 2.00元 里程 6.0km 金额 16.00元 (1)出租车行驶的时光.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3.如图5-25是一个跑步的人和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的路程时光图像,由图像你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信息1:他们两个人是同时开头运动的. 信息2: 信息3: 试在一张图中画出两人的速度图像 初中物理教案3 一、 教学任务 1、 学问与技能: l 利用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扬的条件。 l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l 知道声音传扬需要介质,声

29、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扬的速度不同。 2、 过程与办法 l 利用观看与试验的办法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扬的? l 利用学习活动,熬炼同学初步的观看本事和初步的讨论问题的办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利用老师、同学双边的教学活动,激活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l 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同学擅长与其他学生合作的意识。 二、 设计思想 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索的课堂文化为基本指导思想。导入上紧扣书中彩图,以大象间是如何沟通的?作引入,绽开部分以探索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利用同学自己探索和观看以及老师演示,使同学从多角

30、度明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扬。 三、 教具预备 音叉、小槌、橡皮筋、玻璃钟罩、抽气机、收录机。 四、 教学过程设计 让同学看P10大象的图,让同学思量,研究: 1、 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大小、种类、生活习性等) 2、 你认为大象之间如何举行沟通? 阅读P11文字。同学研究:猜想大象能够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举行沟通中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声? 3、 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能产生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4、 你知道哪些动物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这些问题学过这一章后就能够解决了。 用收录机播放一段美好的音乐。引出课题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扬的? 一、声的产生 (探索)让同学自己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 (演示)敲响音叉

31、,观看发声的音叉。 张紧的橡皮筋,用手指拨动,使其发声。 观看课本P12四张图。 由同学自己观看、思量、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想想议议)观看P13插图,老师介绍: 蝉是利用腹部的发声器官发出声音。惟独雄蝉才会鸣叫,由于雄蝉腹部有发音器官,而雌蝉没有,在腹部惟独接收声音的器官。 二、声音的传扬 (探索)声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扬到远处? 声要传扬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1、 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一个学生小扣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2、 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这里也能够事先布置同学制作土电话,试验办法

32、如上。) 总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扬。声音的传扬需要介质。 (演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玻璃钟罩里,接通电源,然后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最后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请同学观看现象。 总结:声音能够在气体中传扬。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扬。 问: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扬的? (老师稍作介绍(以水波作比较),略) 总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扬的。 (想想议议)请同学设计声音在液体中传扬的小试验。或找出事实来支持你的说法。 例:(1)人潜入水中后仍能闻声岸上的讲话声;(2)鱼在水中能够感触到岸上风吹草动。 总结: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扬。 小结:声音的传扬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扬。 (

33、以上利用自己探索固体传声,老师演示气体传声,同学设计液体传声,使同学明了声音的传扬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能够说明声音的传扬需要时光。例如:雷声、回声等,田径竞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枪的声音,也是很好的例子。 声在每秒内传扬的距离叫声速。 (同学阅读P15小数据,找出其中的逻辑。) 总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本课小结:略 五、 课后探索与实践 1、给你以下器材:秒表一个、听诊器一套、塑料保鲜袋一个、大烧杯一只和一些水。你能设计一个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扬的试验吗?说出你的办法并动手试一试。

34、 2、动手试验: 火柴盒、尺子和棉线1米左右. (1).把棉线的一端穿进火柴盒,连在盒内的火柴杆上,另一端拴在尺子上,如图1. (2).一位学生手拿火柴盒紧贴在耳朵上,同时堵住另一只耳朵;另一学生用手指甲在逼近拴线的尺子一端划动,这时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的学生将会听到_,它是由_产生的,同时观看一下拉紧的棉线,发觉_,这说明声音是利用_传到这位学生耳朵里.分析声音由声源(振动的刻度尺)传到这位学生耳朵里的过程:_。 3、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办法并实际测量。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学任务 一、学问任务 1.利用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扬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

35、扬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扬的速度不同。 二、本事任务 1.利用观看和试验,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扬的?从而培养同学初步的讨论问题的办法。 2.利用学习活动,熬炼同学初步的观看本事。 三、德育任务 1.利用老师、同学的双边教学活动,激活同学的学习爱好,培养同学对科学的热爱,使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同学擅长与其他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观看和试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扬。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同学在探索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办法 探索法、研究法、试验法、观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

36、我们容易的介绍了一下物理要学习的几方面的学问,谁还记得是哪几方面的学问? 教师:今日我们就学习这看似容易,但又有着许多神秘的声现象。 二、新课教学 教师: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如海浪的声音、柔美的音乐声、汽车的喇叭声、教师讲课的声音等等,谁还能举出一些声音的例子? 同学:小鸟的叫声、电视机的声音等。 教师:这么多种声音,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就由我带着你们这些未来的大科学家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我们先从身边的声现象开头讨论。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讨论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科学探索的几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并举行试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沟通

37、与合作-评估 试验 做直尺发声的试验; 教师:尺子在发声的同时有什么现象? 同学观看总结(尺子在振动)。 讲话(四班最棒!),同时用手摸喉咙处; 教师:讲话的同时手有什么感觉? 同学体悟。 教师:前面两个例子声音产生的同时发声体都在振动,我们能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不妨猜测一下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在振动,那么我们就应当设计试验来验证。 (3)拉皮筋,看到皮筋振动的同时听到声音,此试验证明了我们的猜测。 教师:这些声音产生的时候我们都能很显然地看到其振动,有没有看不见振动的声音呢?假如碰到了我们又该怎么样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呢? (4)取一个鼓,敲一下 教师:鼓发出了声音,但是却看不见振动,

38、是不是我们的猜测错了呢?你们自己想想改怎么办呢? 同学:是由于鼓的振动太极小了,我们看不见,所以应当用东西放大这种振动。(在鼓面上放上粉笔头,再次敲击,粉笔头弹起)粉笔头弹起说明鼓发声也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师:很好,那我们再做几个试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测。 (5)敲击音叉 教师:这个也看不见振动,那位学生来尝试这也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呢?器材可任选。 同学甲:敲击完音叉之后逼近原本不动的悬挂着的乒乓球,发觉小球被弹起。 同学乙:敲击完音叉之后把音叉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发觉水花四溅。 教师:请根据科学探索的步骤,对以上试验举行分析论证,你们获得什么结论呢? 同学:我们发觉每次产生声音时物理都在振动,因此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试验敲击钹一次之后,有余音产生,用手捂住,使其振动停止,发觉声音也消逝了 教师:由这个现象你能获得什么结论呢? 同学:振动停止,声音消逝 教师:不同的声音振动的部位不同,人讲话是声带振动,吹笛子是笛子内空气柱振动,敲鼓是鼓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