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省赛获奖 详细版课件_第1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省赛获奖 详细版课件_第2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省赛获奖 详细版课件_第3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省赛获奖 详细版课件_第4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省赛获奖 详细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稼轩体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一、导入二、作者介绍(一)生平(注释1)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

2、疾从小就受到“忍辱待时”,伺机报国的思想的教育,“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22岁时,辛弃疾率领两千人马,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开始抗金救国的活动。不久以后,耿京为叛徒所杀害,辛弃疾激愤万分,以五十骑人马,直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突破金兵包围,驰奔南宋。 辛弃疾智略超群,深谋远虑,当时就有人把他比作“隆中诸葛” 。但是回归南宋以后,却受到了种种的猜忌和排挤。他给皇帝上奏美芹十论、给宰相虞允文进呈九议,具体阐述复国中兴大计,均不被腐朽的南宋政府所采用。 他曾经三次被罢官。42岁的壮年,就被弹劾去职,居住在江西上饶农村10年。52岁被起用,3年后又遭到诬陷,被迫丢官,赋闲8年。一生中宝贵的

3、近20年的光阴,就是在“闲居”中度过的。 1207年9月,辛弃疾在铅山故居含恨而殁,终年68岁。(二)作品 辛弃疾的词,有今人邓广铭编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共收现存的辛词六百二十余首。这些词中最令人受到感染的是抒写爱国情怀、描写田园风光这两方面的词。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水龙吟作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作者35岁,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作者已南下多年,虽有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不受重用,年华虚掷,难遂报国之愿,于是借登临观览,抒发了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郁愤之情。三、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4、,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四、听录音一)水龙吟上片(结合注释和下列内容,疏通文章) 第一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五、内容赏析有关“秋、水”的写景句 第二层: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比作“山”:“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咏桂林山水 “似

5、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皮日休缥缈峰以“玉簪螺髻” 第三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比喻国势衰微的南宋王朝。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作者飘零的身世。江南游子:指代作者自己。第四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拍栏杆:“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北宋刘概 “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二)词的上片问题探究: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

6、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句、举例说明之) 借景抒情 江水、 山景、落日、断鸿。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大家想象一下,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水天一色。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 ) 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的手法

7、。磊落的3、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4、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呢?5、“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

8、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看、拍、会、登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三)水龙吟下片 第一层: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登临意”之一: “张翰思归 ”一典,写明不愿忘怀时事,弃官归隐,表白抗金的决心。 第二层: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登临意”之二: “求田问舍”是再次用典,一方面是表明自己不愿弃官回乡作富家翁,同时也是对朝廷那些不思抗敌,只顾求田问舍的达官贵人的讽刺。 第三层: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

9、此!“登临意”之三: 桓温北伐时的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反映了作者对朝廷不肯使用抗战人才,北伐无望的愤慨。 第四层: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得不到慰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 。 言志(抒情)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3、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用典。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

10、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层次简析小结 上片写景抒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高远望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 遥望沦陷山河的心情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叹国破家亡、怨壮志难酬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壮怀难申的孤独、愤懑 下片借典抒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决不消极面世的心意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不为名利,一心为国的衷情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年华虚度、英雄坐老的悲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

11、雄泪。 无人理解、英雄被困的孤独 六、 主题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一个中心,三个方面 首先是热烈高亢的抗金复国豪情;其次是无人理解、孤独难耐的痛楚;再次是对年华虚掷、功业无望的哀伤。 (一) 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二) 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三)采用白描、反衬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七、艺术特色八、辛词诵读1、抒写爱国情怀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描写农村风物的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