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修改)_第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修改)_第2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修改)_第3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修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联

2、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三、教学方式: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四、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导入:古今联系教学法以当前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引入制度创新、提高行政效率的必要性,从而引入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新课讲授: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刘邦分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问题:汉初汉高祖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导致汉朝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叛乱,叫什么?王国问题到什么时候得到解决?叛乱:景帝

4、时期的“七国之乱”解决: 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提醒:不要理解为汉景帝时期)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设置刺史,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2)颁布推恩令和酎金夺爵,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多立列侯,由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后来,汉武帝又以“酎金”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2、唐朝: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3、北宋: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的措施

5、(1)收精兵:“杯酒释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杯酒释兵权”宋太祖:“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明日,皆称疾请罢。上喜,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 庚午,以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皆罢军职。独守信兼侍卫都指挥使如故,其实兵权不在也。殿前副都点检自是亦不复除授云。(原注:此事最大,而正史、实录皆略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2)削实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3)控

6、财权:中央掌控地方财权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弊:造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二积”(积贫积弱)后患中国历史上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史 4、元朝: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的意义:(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2)加强了中央集权 (3)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中、外朝制。中朝又称内朝,由尚书令、侍中和常侍组成,是决策机构。外朝由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构成,成为执行机构。2、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

7、省(长官为中书令,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长官为侍中,负责政令的审议),尚书省(长官为左右仆射,负责政令的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3、宋朝:二府三司。二府指的是中书门下(东府),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西府),负责军事。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等;三司指度支、户部、盐铁,长官为三司使,掌握财权。4、元朝:一省两院。一省指的是中书省,代替了原来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同时设立枢密院管军事,宣政院管宗教事务和西藏事务。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人才选拔制度(汉武帝)2、魏晋

8、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是一种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中正就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的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完善。(2)评价: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四、小结: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

9、化特点汉推恩令中、外朝制察举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利日益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隋唐节度使和藩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收精兵、削实权、控财权二府三司科举制元行省制度中书省科举制六、教学反思。1、关于角度:“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综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与制度创新有着密切关系。本设计的主要立意在于寻找与现实政治的链接,触摸古为今用的脉络。我国的改革

10、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从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中认识改革的艰辛,吸取经验和教训。2、关于内容:本教材从机构与官职的变化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对这一专题的解读着力于政治制度史。但笔者以为,政治史不等于官职史,政治文明不等于制度史,如此编写似乎与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有段距离,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来认识历史规律,亦即只有通过丰富鲜活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互动,才能体现政治文明动态发展的精彩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本设计不只从制度本身看,而融会与制度相关的史实来进行教学,讲出政治史的精彩性来。一方面在典型历史事件的冲突与斗争中阐述制度的变化,例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另一方面以典型历史人物为核心,如汉武帝、宋太祖,阐述重大历史人物对制度演变的作用。3、关于容量:本课内容所谈问题牵涉面广,与其他许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