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关于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准备: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二)新授(1)初步感知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生尝试。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请一生上来

2、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请两生演示。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2)认识端点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3)总结概念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4)找线段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5)折

3、线段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6)小结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7)画线段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小学数学教案认识线段教学设计及反思。2、指定条件画。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三)巩固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

4、成的。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3点能连几条线段?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思考: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四) 总结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长有短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

5、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第一篇:When is your birthday教学设计与反思When is your birthday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 Section A二、教学目标 1. 语言目标词:J

6、anuary, February, March, December. First, second, third, thirty-first. 句: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October tenth. When is Leilas birthday? Her birthday is September 5th . What year were you born? How old are you? 2. 能力目标学会日期和月份的表达法学会谈论自己、同学以及父母家人的生日三、教学重、难点序数词的构成和日期的表达法,when引导的特殊问句的构成和使用

7、。四、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reading, listening, pairwork,)五、辅助教学自制卡片、大挂历、幻灯片、录音机、磁带 六、教学步骤第一教学环节: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 教师可用一本大挂历,一边指着每个月份一边介绍,让学生边看边听:This is January. This is February. 带领学生多读几遍,然后播放1a部分的录音,让学生进行模仿。 2. (学生基本掌握月份单词的读音后)教师可以指着挂历说:My birthday is May 4. 然后问学生:When is your birthday? 引出本单元的重点目标语言“日期的询问和

8、表达”。第二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 播放1b部分的录音让学生听,引导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选出对话的顺序,完成1b。2. 然后再播放1b录音让学生听,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活动,完成1c,学会运用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日期和谈论日期。3. 出示序数词卡片或幻灯片,并播放2a的录音让学生听,引导学生跟读、模仿,完成2a。4. 播放2b的录音,引导学生圈出所听到的数字,完成2b。 5. 再播放2b的录音,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完成2c。6. 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活动,完成2d部分的口语交际任务,让学生先阅读对话,然后再进行问答练习,运用When is

9、your/his/her birthday? My/His/Her birthday is What were you born? I was born in 目标语言。7. 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活动,完成3a部分的口语交际任务,让学生任选一个身份证进行对话练习,运用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How old are you? Im fifteen.等目标语言。8. 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活动,完成3b部分的口语交际任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姓名、年龄和出生日期进行对话练习,学会运用所学目标句型。 第三教学环节: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教师

10、活动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Birthday Game游戏活动,让学生互相询问生日,然后按年龄的大小排列顺序。练习运用目标语言,完成第4部分。 Birthday Game游戏活动,互相询问生日,然后按年龄的大小排列顺序。练习运用目标语言,完成第4部分。 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略)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成功之处:1、学生通过数数来复习1到21的基数词,这一活动简单易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体验所学的语言知识,并为学习日期的说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体现了在用中学的思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摆脱了机械的读,写,学生非常乐意去学习,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日历教学十二个月生词,形象直观

11、。2、学生在初步掌握了 When is your birthday ? 句型之后,小组练习互相询问生日,不仅在任务中巩固语言并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及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课外作业的布置也有效的巩固了所学语言知识,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有益的延伸。 不足之处:1、虽然觉得从节日引入日期是一个趣味点,但无形中与本单元重点有了重合,并且使得重点不够突出,该方法还需要推敲。2、在语法讲解的部分,可能会有点枯燥,尤其是序数词的构成规则,似乎不应该作为课堂专讲,是否需要考虑放到课后进行扩展练习?第二篇:When is your birthday教学设

12、计When is your birthday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一年中十二个月的单词和序数词,教会学生使用互相询问对方生日,以及第三人称他或她的生日。教学重点和难点1.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May,June,July,August,September,October,November December. 2.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 November 11th. When is Leilas birthday?Her birthday is September 5th. What year were you

13、 born? I was born in_.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预习十二个月的单词,会朗读单词,能听懂中文意思。每人准备一个小台历。 通过上网查找十二个月单词的由来,以便进一步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历史的同时和更容易地记住单词。2可以预先准备好一张生日卡片或一个生日蛋糕。 3教学课件利用幻灯片制作一些投影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Step1 Revision of the words of twelve months. 可以先问学生“一年有几个月?”“它们都怎么说?”可以让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的生日在哪天?其他学生翻日历,教师检查学生是否翻对日历。Step 2 Listen to a con

14、versation and fill in the chart. 让学生看表格,填月份。听完之后,让学生互相问检查答案。 Step 3Listen and match the names,months,and days. 学生先看表格,让一个学生先按照表格的顺序姓名,月份,日期,填好。再听录音,连线。最后让学生说出答案。Step 4 Ask your partner about his or her birthday in groups. 以组为单位,互相询问生日在哪天,哪一年出生,谁比谁大,组长汇报自己组谁年龄最大,谁年龄最小。Step 5 Choose an ID and make a c

15、onversation 根据上面的活动,自己可以制作一个个人身份证。包括自己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在哪所学校学习等。Step 6 Report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找一些做的较好的学生展示以下他们的作品。 教学点评(或反思)这节课教学活动较多,如果学生基础不扎实,可以少做一些活动。重点练习“你的生日在哪一个月,哪一天?”。如果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内容,让学生反复操练重点句型,以求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第三篇:when is your birthday 教案When is your birthday? (七年级新目标英语 上册unit8 section A)一、概述本课的内容是选自

16、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8 Section A。本课内容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承接Unit7 学习的基数词,引导学生学习序数词,一些重要的节日的表达方法和名词所有格的学习。本课的学习很关键的就是帮助学生识记数字的两种表示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可以找到其中的变化规律。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词汇:months (January-December) , Ordinal numbers lst-31st, when, birthday 2)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Oct. 8thWhen is Liu Pings birthd

17、ay? Her birthday is September 5th 3)语法:序数词的构成,日期的表达;名词所有格 s的基本用法。 4)语言功能:询问和谈论生日。2、能力目标在连贯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本单元的目标语言和目标词汇.3、情感目标通过谈论生日,留意朋友、父母的生日,学会更好地爱父母、朋友。三、学习者的特征分析1、学习者的一般特征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乐于探索,容易被新内容吸引,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同时,他们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事物的内部的变化规律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2、学习者的初始能力

18、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对基数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七年级的同学也可以发觉中英文数字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即中文中有一、二、三也有第一、 第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教学流程: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2猜想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生:相反的。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

19、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生:(略)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3汇报研究结果(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

20、来。)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4做一做(略)5学习例6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