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5.诗词五首第一课时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1.了解诗词作者及作品简况,背诵默写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三首古诗词。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句的感情,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培养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饮酒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饮酒(其五)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
2、园景色及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追求朴素自然。田园诗派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社会。背景
3、介绍 饮 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解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
4、能用心灵去感受它。解释:探究: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联系全诗,回答问题。1、解释下列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主旨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春望 杜甫杜甫他是谁?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
6、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国破 /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感时 /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烽火 /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白头 /搔更短,浑欲 /不胜簪。感时花溅泪(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
7、簪( ) ( ) djin一、读一读 soznhn国 破:感 伤:烽 火:不 胜 簪:国都(长安)陷落。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二、记一记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不能插住簪子。通过刚才的阅读和翻译,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跟同学描述出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指京城,当时在长安诗歌一开始“国破”二字点明时间, “山河在”三个字表明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感情。一个“ 破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满眼是繁密的杂草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时事伤心使惊动结构上以“感时”承上,
8、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稀少简直“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26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
9、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试概述文章的主题思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感。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动动脑,你就会成功!拓展: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动动脑,你就会成功!雁门太守行李贺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
10、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写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
11、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 塞上燕脂凝夜紫( ) 提携玉龙为君死( ) lncu一、读一读 ynxi黑云压城:城欲摧:甲 光:角 声:燕 脂:霜重鼓寒:黄金台: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二、记一记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军中号角声。即胭脂,色深红,指战场血迹。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相传战国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置黄金于其上,招揽天下贤上。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
12、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想要把城墙摧垮。极力渲染了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
13、出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半卷红旗”的作用。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壮志。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时值青年的诗人已经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壮志。 首联 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 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
14、的残酷。 颈联 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浴血奋战的局面。 尾联 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精读,感受意境美白天傍晚夜里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
15、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
16、,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4.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试具体分析用哪个更好。不能。“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联,表现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音低回沉重。“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而“起”字更具有动态,鼓面不起,声音就沉重低回。5.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
17、风光写得很壮美。6.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25.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赤壁渔家傲1.了解诗词作者及作品简况,背诵默写 赤壁渔家傲两首古诗词。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句的感情,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培养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7.李贺写诗,总是借
18、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赤 壁杜 牧杜 牧 (803852) 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曾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之为“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本诗选自樊川诗集杜牧作品过华清宫山行秋夕泊秦淮作者简介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
19、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资料:赤壁 杜牧折戟 /沉沙 /铁未销,自将 /磨洗 /认前朝,东风 /不与 /周郎便,铜雀 /春深 /锁二乔。写实写实诗歌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诗歌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感慨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合作探究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20、?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愤懑)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思想感情:古诗渔家傲25作者简介1084年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
21、,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写作背景 如 梦 令
22、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形象的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前期作品常常记起那次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兴尽才架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滩鸥鹭。原文: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星河欲转:帆: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船,这里喻指星星。帝所:殷勤:报:嗟:谩:举:蓬舟:三山:天帝
23、居住的地方。情意恳切。回答。叹息,慨叹。同“漫”,空,徒然。高飞。如飞蓬般轻快的船。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李清照性格爽直,不愿受生活的束缚,所以有时她会乘着想象的翅膀飞向另一个世界,去那里寻求自己的理想。1.快速浏览诗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歌的主题。 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连着早晨的雾气弥漫飘移,银河流转,星星点点如千帆荡移。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归回到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地问我
24、要回哪儿去。 我回答路途遥远,叹息天色已晚,我虽能写出惊人的诗句,却毫无用处。(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所乘的如飞蓬般轻快的小船吹到仙山上去吧。1.译文: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2.主题: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和“谩有”有什么表达效果?2.结合诗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说说作者的思想是否消极?合作探究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和“谩有”有什么
25、表达效果?(1)作者用此句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2)“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词语写出当时社会动乱,文章无用的现实,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感。2.结合诗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说说作者的思想是否消极?不消极。作者的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此句写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1.赏析“接”“连”两个动词的妙处。 【答案】本题运用
26、古诗词炼字技巧法。“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2. “路长”“日暮”两个词写出了什么?【答案】写出了词人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和辛苦求索、遭逢坎坷的境遇。3.词的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这三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借用典故,表达了词人想追求理想生活,寻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意境瑰奇壮阔,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难点探究】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词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的? 【答案】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首词就是这样借神仙境界来表达自己浪漫主义胸怀的。下阕渔家傲上阕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写词人梦中所见所闻辽阔壮美瑰丽奇伟写词人的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组织管理变化与员工适应能力的动态分析试题及答案
- 会员转合同范例
- 个人雇佣日工合同范例
- 制作油漆合同范例
- 风险管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邮政社笔试试题及答案
- 炊事人员考试题及答案
- 公司合同范例6
- 农用设备回收合同范例
- 积极反馈与商务沟通能力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走进旧时光》课件
- 2025-2030中国棒棒糖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不同来源硫酸软骨素的化学结构、抗氧化与降脂活性对比
- 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4年河北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试题真题(含答案)
- 黑布林英语阅读初一年级16《柳林风声》译文和答案
- Revit基础入门课件
- 小升初英语奥数题
- 项目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轴类零件实用工艺工序卡片
- 国家开放大学《管理英语3》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