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塞翁失马课件【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塞翁失马课件篇一教学目的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设想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
2、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抢答成语:展示课件一: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2.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二.初读(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
3、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展示课件三:其父(f)曰 父(f)子相其马将(jing)胡骏马而归使关羽将(jing)三万兵至益阳堕而折(sh)其髀损兵折(sh)将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展示课件四: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
4、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展示课件五: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1)展示课件六请男生对照“失马”的图片进行
5、复述课文;(2)展示课件七请女生对照“得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3)展示课件八请男生对照“折髀”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4)展示课件九请女生对照“相保”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讨
6、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
7、变化的客观规律。(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
8、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3.质疑或激疑:(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
9、,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讨论、小结: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
10、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六.积读(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1.背读课文。2.积累成语。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板书设计: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刘安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塞翁失马课件篇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翻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2.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11、。教学难点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教学重点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教学方法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我们读过很多故事,像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
12、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学习新课一、大声地读读通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字音准确。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展示课件:(一)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二)翻译下列语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寓
13、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失马得马折髀相保二、生动地读读懂1.学生按以下要求朗读,老师适时指导。(1)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节的波折,也就是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揣摩“塞翁”所说的三句反问句的语气,读出塞翁的处变不惊。从塞翁及众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
14、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2.师生共同合作,读出故事的味道。(1)老师读塞翁说的话,学生读旁白。(2)老师读“得马、相保”这两个“扬”的情节,学生读“失马、折髀”这两个“抑”的情节。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三、深入地读读透1.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堕
15、马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学生讨论、总结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2.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
16、以已悲”。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3.积累与本课意思相近的成语。否极泰来福祸相依亦得亦失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中国寓言作品选板书设计塞翁失马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塞翁失马课件篇三【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缺乏阅
17、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如果采用传统的文言文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降低难度,多与前面学习过的文言文知识相联系,教给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双向互动地学习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知识。2.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语:亡、居、善、将、吊、遽、富、故、之、以、为、十九。能力目标:1.翻译课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8、。2.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寓言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积累智慧。【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语,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也一定积累了很多成语,下面我们来一个成语抢答请同学们看图说成语,看谁反应快,积累多!出示课件一:(出示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的图片)2.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些成语,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出示课件二: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9、,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板书课题。)二、初读读准确,通文意(一)读法指导:学习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读出语气,做到抑扬顿挫。出示课件三:塞(si)翁失马其父(f)曰父(f)子相保此何遽(j)不为福乎其马将(jing)胡骏马而归其子好(ho)骑此独以跛(b)之故堕(du)而折(sh)其髀(b)(二)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词句的停顿要根据意思划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
20、而归。丁壮者/皆/引弦/而战。此/何遽/不为福乎?(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句读。(四)通文意:翻译课文。1.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要求学生对照文中的注解,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2.质疑问难,集体探讨。(要求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词句上的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3.译读重点,加深理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注意翻译积累要与以前学过的文言词语相联系。)(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擅长)(2)马无故亡而入胡(丢失)联系延伸:亡:亡羊补牢(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经过)(带领)(4)人皆吊之(安慰)(他,
21、代塞翁)联系延伸:之:下车引之(他,代元方)诲女知之乎(代这个道理)其邻人之父亦云(助词,的)(5)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老汉)(就)(是)联系延伸:为:以虫蚁为兽(当做、作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可以为师矣(成为)(6)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多)(爱好)(掉、摔)(7)胡人大入塞,丁壮引弦而战(大举)(拉)(8)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因为)(缘故)(保全)联系延伸: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以假乱真(拿、用)联系延伸: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马无故亡而入胡(原因、缘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9)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4.翻译课文:连词成句,教师点
22、拨纠正。5.总结方法,分享收获。(要求学生总结翻译这篇文言文时的方法并与大家交流分享)(1)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也就是把一个字变成两个字(如“近”可以理解为“靠近”,“善”可以理解为“善于、擅长”。)(2)补充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马无故入胡”之前可以加一个成分“他的”)(3)根据已知内容和前后文的关系进行推测(如根据“人皆贺之”的“贺”来推测“人皆吊之”的“吊”的含义是“安慰”,如“吊唁”、“吊丧”。)(4)注重归纳积累,多与学过的文言知识相联系。(如“亡”字与“亡羊补牢”中的“亡”意义相同。“善”字与“英勇善战”中的“善”意义相同等。又如“之”、“为”“以”的用法等。)(5)注意区别古今异义。(如“死者十九”中的“十九”理解为“十分之九,绝大多数”)三、再读读通畅、知情节(一)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字音准确,发音饱满。(二)个别朗读。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非住宅小区房屋买卖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关于实习协议、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差异与对比
- 2025专业技术人员劳动合同书范本
- 项目投资的风险管理
- 金牌组长能力培养体系
-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 老年内科患者护理体系
- 海南大学微生物试题总结模版
- 电信外线员工作总结模版
- 电机学II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广东工业大学
- 抑郁症与rTMS治疗
- DB23T 3630-2023黑龙江省超低能耗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吊篮安装安全技术交底
- T-CBIA 009-2022 饮料浓浆标准
-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4.2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 《快速时尚品牌》课件
- 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详细解读课件
- 无人机在应急救灾领域下的应用
- 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
- 数字经济学-课件 第1章 数字经济学基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