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速铁路变形监测技术指导书_第1页
普速铁路变形监测技术指导书_第2页
普速铁路变形监测技术指导书_第3页
普速铁路变形监测技术指导书_第4页
普速铁路变形监测技术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1引言-1 - HYPERLINK l bookmark7 o Current Document 2工作内容-1 - HYPERLINK l bookmark13 o Current Document 3主要技术依据-1 - HYPERLINK l bookmark22 o Current Document 4变形测量总体要求-1 - HYPERLINK l bookmark25 o Current Document 4.1 一般规定-1- HYPERLINK l bookmar

2、k47 o Current Document 4.2监测基准网-3-4.3监测方法-5-5路基变形测量-5 - HYPERLINK l bookmark50 o Current Document 5.1测点布置-5- HYPERLINK l bookmark59 o Current Document 5.2观测频次与方法-6- HYPERLINK l bookmark62 o Current Document 6桥梁变形测量-7 - HYPERLINK l bookmark65 o Current Document 6.1监测内容-7-6.2测点布置-7- HYPERLINK l bookma

3、rk72 o Current Document 6.3观测频次与方法-8- HYPERLINK l bookmark75 o Current Document 7隧道变形测量-9 - HYPERLINK l bookmark78 o Current Document 7.1测点布置-9- HYPERLINK l bookmark87 o Current Document 7.2观测频次与方法-10- HYPERLINK l bookmark90 o Current Document 8变形测量成果整理-10 -1引言为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满足线下工程构筑物变形评估的需要, 需要在施工期间和竣工

4、后对铁路建(构)筑物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变形 测量。为预测工后沉降,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同时为保证施工质量和 安全,验证铁路构筑物稳定性,需在各类构筑物施工期间进行变形测 量。2工作内容(1)在精密工程控制测量网的基础上,建立构筑物变形测量控 制网。(2)对全线桥梁、路基、隧道等构筑物及过渡段进行沉降变形 测量。(3)施工期间对构筑物周边环境的变形监测。3主要技术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4)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J961-20

5、09);(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6)铁道部其他有关规定。4变形测量总体要求4.1 一般规定1、铁路工程变形测量应根据工程建(构)筑物的重要性、施工 工艺要求、周边地质环境情况及工程施工的需要,在工程设计时对变 形监测的内容和范围做出统筹安排。2、变形测量工作应根据线下工程施工的开工时间、工程进度及 工程的需要适时开展。变形监测工作实施前,应由执行单位制定详细 的监测方案。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二次观测,并以平均值作为首期 观测值。3、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三类。 其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

6、的基准点。大型 工程变形监测项目,水平位移检测基准点应设立强制归心观测墩;垂 直位移监测基准点宜采用双金属标或钢管标。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 目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 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宜设立强制归心观测墩。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并与 建筑物稳固的连接在一起。变形观测点宜采用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或 红外线测距反射片。4、基准点应建立或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 定位置。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 点变形的参考点。5、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和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1

7、-1规定。表4.1-1变形测量等级划分和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变形观测点的高 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点的高 差中误差(mm)变形观测点的点 位中误差(mm)一笠 等0.30.11.5二等0.50.33.0三等1.00.56.0四等2.01.012.06四等2.01.012.07、每周期变形观测应符合:1)应采用相同的网形或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2)固定观测人员,所有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3)使用同一套设备4)固定的基准点和工作基点5)在基本相同的观测环境和条件下工作。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 射,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

8、断。8、变形监测网的复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基准网建成且工程施工后3个月时进行第一次复测,此后每 隔6个月复测一次。2)工作基点的复测应每月至少测一次,实施过程中根据控制点 的稳定性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4.2监测基准网监测网包括水平位移监测网和垂直位移监测网,可采用独立坐标 系和高程系统,按工程需要精度等级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监测网 应尽量利用施工控制网。当施工控制网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建立独立 的监测网,并与施工控制网联测。1、水平位移监测网水平位移监测网可采用三角形网、导线网、GPS网和视准轴线等 形式。当采用视准轴线时,轴线上或轴线两端应设立校核点。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9、4.2-1的规定。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 长 (m)测角中误差()测边中 误差 (mm)水平角观测测回数0.5 级 仪器1 级仪 器2级仪 器一笠 等1.53000.71.09122001.01.069二等3.04001.02.0692001.82.0469三等6.04501.84.04693502.54.0346四等12.06002.57.0346表4.2-1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对于三等以上的GPS监测基准网,应采用双频接收机,并采用精 密星历进行数据处理。2、垂直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 水准基点

10、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 建筑物、构筑物设立墙上水准点。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3-2的规定。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 误差(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 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 (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 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 差(mm)一坐 等0.30.070.15n0.2n二寺0.50.150.3n0.4n二笙三三等1.00.300.6n0.8n四等2.00.701.40n2.0n表4.2-2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3的规定。表4.2-3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水准仪 型号水准尺视距

11、(m)前后视 距差 (m)前后视 距累积 差(m)视线离 地面最 低高度 (m)基本分 划、辅 助分划 读数较 差基本分 划、辅 助分划 所测高 差较差(mm)(m)一坐 等DS05因瓦W150.31.0N0.50.30.4二寺DS05因瓦W300.51.5N0.50.30.4三等DS05因瓦W502.03.0N0.30.50.7DS1因瓦W502.03.0N0.30.50.7四等DS1因瓦W755.08.0N0.21.090天频次每日观测12次每2日观测1次每周观测12次每日观测13次对不良地质构造、断层和初次衬砌结构裂缝较多的地段,在变形 初期宜每天观测1次,变形相对稳定后可适当延长,稳定后可终止观 测。隧道施工期间,当监测体的变形速率明显增大时,应适当增加观 测次数;当变形量接近预警值或有事故征兆时,应持续观测。隧道在 运营初期,第一年宜每季度观测一次,第二年宜每半年观测一次,以 后根据稳定情况确定观测次数。8变形测量成果整理为保证变形测量资料齐全、规范,符合设计要求,便于汇总、分 析、评估,变形测量观测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专业变形测量应采用相应统一格式的记录表格,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观测资料要齐全、详细、规范。2)根据观测资料,及时完成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一时间一沉 降曲线的绘制。3)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沉降观测资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