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A)卷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1页
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A)卷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2页
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A)卷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3页
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A)卷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4页
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A)卷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A)卷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习题(A)卷 1下列词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皑皑(i)农谚(yn)羁绊(j)归省(shng) B闸口(zh)旷野(kung)怅惘(wng)接踵而至(zhng) C恐吓(h)蛮横(hng)褶(zh)皱暴风骤雨(j) D闭塞(si)凋零(dio)隧道(su)草长莺飞(yng)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怀古伤今为民请命抹杀 B地大物搏求神拜佛脂粉 C前扑后继埋头苦干渺茫 D舍身求法自欺欺人竹蔑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

2、读诗书后形成的_气质。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_,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_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A高雅淡然平静B高贵淡泊平静 C高贵淡然平和D高雅淡泊平和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程度 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人类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 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 ABCD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妈猫

3、爸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接地气。(删去“其原因”或“因为”) B“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把“描绘”改成“勾画”) C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6下列各句中,不属于事实论证的一项是() A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

4、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C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D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7“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段话中的“人们”、“他们”、“大家”、“中国人”、“一部分人”等人称代词,分别指代的是() A自

5、古以来的人,有自信力的人,老百姓,全体中国人,为资产阶级效劳的人。 B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泛指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C“埋头苦干“等四类人,全体中国人,中国的人们,少数统治者。 D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普通老百姓,全体中国人民,少数反动文人。 8盛夏到来,酷暑难耐,你的好朋友小刚要在假期里独自去郊外废弃的水库中游泳解暑。考虑安全问題,你对他进行了劝阻。你说: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语句通顺,有说服力;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等内容;50字左右。 答: 9阅读下面怀疑与学问选段,完成各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

6、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

7、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最适合做选段论点的一项是 A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

8、锻炼出来的。 (2)对选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句运用对比论证,先反面说理,后正面说理,阐明了本段论点。 B句运用事例论证,列举戴震和笛卡尔的例子,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段论点。 C.句运用类比论证,将学说与科学、哲学、美术进行类比,论述了怀疑精神对学说产生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D选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通过讲道理、摆事实,具体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论点。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怀疑定能辨伪去妄,定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B戴震的学问产生于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笛卡尔的哲学产生于对事物的怀疑和明辨中。

9、 C第句中的词语“大学问家”与“大哲学家”不能交换位置,因为下文是按照这个顺序列举事例的。 D第.句先说“学术”后说“文化”,是从部分到整体,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

10、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

11、,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

12、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

13、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答: (2)简要分析文章第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答: (3)第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 (4)从作者

14、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1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有误,“归省”的“省”应读作“xng”; B正确; C有误,“骤雨”的“骤”应读作“zhu”; D有误,“闭塞”的“塞”应读作“s”。 2.答案:A 解析:A正确; B地大物搏地大物博; C前扑后继前仆后继; D竹蔑竹篾; 3.答案:D 解析:气质有雅俗之别而无贵贱之分,所以“高雅”最恰当;后两空的选择则要注意语意的相对,如“奢华”与“淡泊”,“偏激”与“平和

15、”。 故选:。 4.答案:D 解析:先通读语段可知提出一个观点,是总起句,是第一句; “有意义的世界”则体现了与上句的衔接紧密,是第二句; 从“表面上”到“实际上”的句意可辨析与上句衔接最紧密,可作为第三句; 与上一句共同表达了一个观点,是第四句; 共同构成一个总结句,通过读和句中的“也”可辨析其先后顺序。 由上分析,可排序为:。 5.答案:B 解析:A病因:句式杂糅,修改正确; B病因:搭配不当,并且修改错误,应该将“新思路”改为“新蓝图”,或将“描绘了一幅”改为“构想了一条”; C句子成分残缺,修改正确; D语序颠倒,修改正确。 6.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属于道理论证。 7

16、.答案:B 解析:“这一类的人们”中“人们”指承前指“埋头苦干“等四类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中“他们”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中“大家”指当时社会上一般的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中“中国人”泛指中国人;“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中“一部分人”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8.答案:你不要去了吧,废弃多年的水库,游泥沉积,危险重重,如一头饥饿的野兽蹲伏在那里等食啊,请你再考虑考虑。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语境中的内容,如独自去郊外,再是思考点可从“安全”角度考虑,

17、再是注意具体要求。 9.答案:(1)B (2)C (3)A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析即可。 ACD都不合适; B可提取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压缩整理可知本段论点文: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故选:B。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 ABD正确; C有误,.句从正面作结,不是类比论证。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根据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18、本条件”可知,“怀疑定能辨伪去妄,定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说法太绝对。 BCD正确。 故选:A。 10.答案:(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2)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其次以自己现在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 (3)举例论证;列举秦观、王勃、毛主席等人写作的事实,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这一观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4)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

19、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 解析:(1)本题考查分论点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根据相应的内容概括即可。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二至五段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每一段的段首都以中心句的形式给出分论点,找出四个段落的中心句即为本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论证过程的分析。分析议论文某一段的论证思路就要考虑作者的论点,考虑他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 结合文章第四段内容来看,作者先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背”这一积累过程的重要性。 (3)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

20、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作用。结合第五段的内容可知,列举秦观、王勃、毛主席等人写作的事实,属于举例论证;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这一观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整体文章内容及其中心思想,结合上下文概述回答。第段中“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说明作者认为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第段中“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说明作者认为在强调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11.答案:【例文】 知足未必常乐 有句老话“知足常乐”,意思是人若懂得满足就可以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