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课件_第1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课件_第2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课件_第3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课件_第4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人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点一: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考点二: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考点三: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考点四: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专题:人口1a思考: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人口的机械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迁移2a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概念: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在地区上也不平衡。相对而言,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人口

2、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3a例题1:阅读人口统计图,计算并回答问题。(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国30A(2)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北美洲A4a例题2: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甲)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乙),据此完成(1)(2)题。(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B5a例题2: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甲)和人口年龄结

3、构变化图(图乙),据此完成(1)(2)题。(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B6a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7a低-低-低高-高-低高-低-高原始型传统型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化时期采猎文明请根据出生率、死亡率曲线绘制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曲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过渡型现代型出生率高低大约以1.5%为界;死亡率和自然增长

4、率高低大约以1%为界1.5%1%人口增长模式图解8a人口增长模式所处阶段 主 要 特 征 “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原始社会时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的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低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20世纪以来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a地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全世界2.00.91.2发达国家1.11.00.1发展中国家2.20.81.4非洲3.81.52.4

5、北美1.40.90.6拉丁美洲2.20.61.5亚洲2.00.81.2欧洲1.01.20.1大洋洲1.70.71.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10a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各大洲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差异欧洲:现代型(除冰岛为“过渡型”外)北美:现代型亚洲:过渡型 (除日本、中国、新加坡、韩国等为 “ 现代型”外)非洲:过渡型 (除西部非洲的少数国家为“传统型” 外)拉丁美洲:过渡型 (除古巴、乌拉圭为“现代型” 外)大洋洲:过渡型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为“现代型” 外)11a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负增长:欧洲(德国、匈牙利)自然增长率稍高:美国、加

6、拿大、 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非洲:高出生、高增长亚洲的韩国、拉丁美洲的古巴:现代型中国:现代型亚、非、拉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过渡型12a(2009全国文综)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下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完成(1)(2)题。13a(1)甲市可能是( )A.西宁 B.延安C.上海 D.广州(2)四个地区中,人口增长模式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 B.C. D.CA14a2006四川文综: 下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图。回答1、2题

7、。D1、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增长模式相同的国家是( ) A.韩国 B.古巴 C.新西兰 D.埃及15a2、由上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B.乙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A16a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三.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从而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从而造成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老年人生活孤单等社会问题。 针对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特征,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如以中国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采取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的政策;以日本

8、、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发达国家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从而实现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共同目标17a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是形象地表示某一区域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反映过去人口情况、目前人口结构,以及今后可能出现的趋势。纵轴代表年龄。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金字塔中各个年龄性别组相加构成了总人口。 18a识别人口金字塔19a练习: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读图回答(1)(3)题。B(1)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20a

9、(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A21a(3)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泰国B22a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64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据图回答(1)(2)题。23a(1)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A.大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

10、速度最快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A24a(2)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C25a考点二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人口专题26a一.人口迁移概念考点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判定人口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跨越一定的距离,一般指跨越某种行政界线)

11、和时间限制(居住地发生永久或长期变化)。27a考点二人口的空间变化二.人口迁移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二战前,主要为集团性大批量移民,由欧洲、非洲、亚洲等旧大陆迁往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二战后,多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流向欧洲、北美等发达地区及西亚、北非等石油输出国。28a考点二人口的空间变化2、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以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为例: 古代,我国人口大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自然灾害、战争、屯垦戍边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

12、原因。安史之乱后,使得南方地区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北方地区。29a下图红、黄、蓝三种色彩代表某国国内的三个行政区域,白色代表另外一个国家。读后完成: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有?A1B1C1A2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C1D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1A2 C1C230a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时间迁移方式原因迁移方向迁移量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组织行政调动(支援边疆、上山下乡、工矿建设)东部到中部、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自发性务工、经商、学习中部向东部。西南 、西北、向中部和东部多31a 练习:“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

13、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题。迁出国数量(万人/年)迁入国数量(万人/年)中国30.3美国110.0墨西哥26.7德国21.1印度22.2加拿大17.3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32a(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迁出国数量(万人/年)迁入国数量(万人/年)中国30.3美国110.0墨西哥26.7德国21.1印度22.2加拿大17.3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A33a(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

14、社会地位 B.更高的收入C.更多的休闲时间 D.更优的自然环境迁出国数量(万人/年)迁入国数量(万人/年)中国30.3美国110.0墨西哥26.7德国21.1印度22.2加拿大17.3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34a练习:读下图,结合国情推断,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年龄构成是( )城市迁往农村农村迁往城市人口稠密地区迁往人口稀疏地区人口稀疏地区迁往人口稠密地区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A. B.C. D.B35a考点二人口的空间变化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气候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淡水土壤矿产资源大庆市36a考点二人口的空间变化2.经济因素三.影响人

15、口迁移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推进,大型建设项目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交通和通讯的发展37a考点二人口的空间变化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政治因素阿富汗难民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政策战争政治中心改变38a考点二人口的空间变化4、社会文化因素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文化教育39a考点二人口的空间变化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意义。40a考点二人口的空间变化1、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

16、、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尤其对于人地矛盾尖锐的地区);不利 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并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造成人才和资金外流,劳动力减少41a考点二人口的空间变化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迁移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迁移影响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改变环境人口容量和资源开发利用。人口迁移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42a1、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B.人口迁移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练习:下表是我国第

17、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年龄段(岁)01415293044455960男性人口(万人)5.0425.1414.684.941.76女性人口(万人)3.8437.111.634.011.78C43a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C.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D.缓和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C年龄段(岁)01415293044455960男性人口(万人)5.0425.1414.684.941.76女性人口(万人)3.8437.111.634.011.7844a考点二人口的空间变化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

18、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45a考点三: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专题46a考点三人口合理容量一.几个概念 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47a考点三人口合理容量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48a考点三人口合理容量三.人口容量的特点 临界性(人口合理容量)相对性警戒性(人口容量)人口与物质资源基本协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自然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临界同一土地面积相 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