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说“教育”_第1页
朱永新说“教育”_第2页
朱永新说“教育”_第3页
朱永新说“教育”_第4页
朱永新说“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朱永新说“教育”我们整天在中国教育中摸爬滚打,我们教育的问题有很多切肤 之痛,我们时常伤感,彷徨,甚至与绝望,但是,教育的问题不仅是 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即使是被被我们视为榜样和巅峰的美 国教育日本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境,虽然我们的问题不 同,我们的困境有别,但艰难跋涉是一样的。教育本身的复杂性,需要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从不同的角度去实 验去探索。我们所有新教育人就是一群面对教育的复杂性迎难而上的 人。感念亲爱的同仁,尊敬的绝大多数默默无闻的新教育人,你们没 有在感伤中放弃,没有在指点江山中粪土今天的教育,你们没有在坐 而论道中嘲弄我们的教育,你们起而行之,在琐碎的教育生活中,

2、用 一点一滴的行动,应对教育本身的复杂。我们行动了,我们也收获了, 不仅仅是湖塘桥,还有这次前来参会的张硕果、敖双英,以及有成就 却没有爆得大名的普通的新教育人,他们向我们,向前来观摩的国际 教育界的友人证明了新教育的方法论:行动,就有收获!尽管教育本身具有复杂性的一面,各国教育都有国情上的差异, 但是,正如佐藤学先生对我所说的那样,世界的教育问题在本质上是 相同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的主要困难也是基本相同的。正是基于这些相同点,我们才不辞劳苦地为我们的新教育人准备 这场高峰论坛的盛宴,不但让大家开阔眼界,还要让大家对全球视野 下的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困难有着更多的理解,从而坚定我们从事新 教育实验

3、的信心,鼓舞我们不断向前。正因为此,牧野教授在他所做的社会知识分配模式的转变和“新教育”的可能性:几点感想的讲演中,充分肯定了新教育在点燃教 师激情,推进学生成长方面的意义。正因为此,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 作者,他们都开始把更加多的目光投向教室,把更加多的精力投入到 课堂。正因为此,外国教育专家们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的角度,对 新教育了提出积极建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正因为此,在场的新教育人可能注意到了,出席高峰论坛的某些 学者的气质,与新教育是息息相通的。美国也好,日本也罢,无不如此。所以,尽管我们将新教育实验 定位为中国官方教育改革的补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

4、的价值小, 我们所做的事情意义小。三天里,国际教育界的友人们,虽然也会认为我们还有这样那样 的不足,但他们也为我们所感动,对我们充满了感佩。无论是张硕果 讲述的从第一粒种子到满园花开的故事,还是敖双英讲述的寻找新教 育的桃花源的故事;无论是牛心红团队精心研制仪式课程的故事,还 是新阅读研究所开发中国小学生基础书目的历程;无论是海门新教育 人缔造的完美教室,还是李庆明带领央校一群追梦人在南山创建新教 育基地学校,这些故事无不令人动容。在聆听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 许多人泪流满面,因为我们清楚地晓得,在荣光、成就、进步、辉煌 的背后,更多的是苦难、委屈、坚守和沧桑。我们非常清楚,新教育 每向前迈出一

5、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我们是用小马 拉大车的方式,牵动着新教育不断向前。但,正如今年五一节给新教 育同仁的信中我提出的观点那样:“正确的琐碎创造伟大的历史”。我想,只要我们方向不错,我们不在乎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伟大还渺小, 是恢宏,还是琐碎!我们也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而感动。我们不怕琐碎,不拒微小,新 教育,就是由一个人加一个人,一所学校加一所学校,一个实验区加 一个实验区,这样慢慢成长起来的。在中国教育发生改变的历程中, 我们的自觉,将如我们头顶夜晚的星星,灵动,清澈。在中国教育界,最早提出共同体概念,最持久的田野研究的,是 我们新教育人。但是,这个概念和行动不是我们新教育人所独有的

6、, 出席这次会议的佐藤学先生和牧野笃先生都是扎根田野的教育研究 者。佐藤学先生非常忙碌,经常在世界各地穿梭,但每周两次到学校 听课是雷打不动的。所以,在闭幕式上,我提议,所有在场的人们次 用热烈的掌声,向佐藤学先生扎根田野深入课堂的精神,表示崇高的 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亲爱的新教育同仁们,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只是新教育道路上 的一首歌。请相信:在路上,是新教育最美丽的风景。过去,我经常 说,只要上路,就有庆典,今天,我仍然这么说,但是,相对于“在 路上”这种状态,有没有庆典并不重要,只要在路上,就说明我们的 心就没有死,我们的灵魂没有老。在这套作品集中,作者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古往

7、今来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思索中国的教育问题;他的论述几乎遍及受 教育者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则,小到课程的 改革、课外的活动,他都认真思考、系统调查、认真实验,随时提升 到理论层面;与教育学密切关联的心理学,在研究中国教育同时展开 的对国外教育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范围。朱永新教授并不是一位“纯”学者,虽然教育理论研究永远是他 进行多头工作时在脑子里盘旋的核心。他集教师、官员和研究者三种 角色于一身,随着孩子的降生和成长,他又多了一个家长的身份。这 就使他不可能只观察研究教育体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须做全 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研究。他现在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副

8、主席,作为同事,我见过他极度疲劳时的状况,心里曾经想过,这 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还是他“命”当如此,不得不然?其实, 这正是给他提供了他人很难得到的绝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时时转换 角色,就需要时时转换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宏观与微观自然而然地结 合,积以时日,于是造就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而没有基于对事 物深刻认识所生发出来的极大热情,换言之,没有最博大的挚爱,是 难以创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特点 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种角色和一种身份,自然占据了 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心,是不可见的,但贯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现

9、 在他所有论著中的鲜明爱心,则是最好的证明。他说“教育是一首诗”。他常用诗一般的语言讴歌教育,表达他 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如果是纯理性的,没有充沛的、不可抑制的感情,怎么能迸发出 诗的情思?但他不是浪漫派。他本来已经够忙的了,却又率先自费开 通了教育在线网站,开通了教育和微博,成了四面八方奋斗在教 育改革前沿的众多网民的朋友。每天,当他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到家后, 还要逐篇浏览网站上的帖子和来信,并且要一一回应。有人说,这是 自找苦吃。但他认为,这是“诗性伴理想同行”,是“享受与幸福”。 他

10、曾经工作生活在被颂为“人间天堂”的苏州,那里早已普及了十二 年义务教育,现在正朝着普及大学教育的目标前进,但这位曾经主持 全市文教工作的副市长,却心系西部,为如何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 苦苦思索,不断地呼吁他何以能够长期如此?我想,最大的动力 就是那伟大的爱。情与理的无缝衔接,正是和把从事教育工作及理论研究单纯当做 职业的最大区别,而且是成功的要素。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之所以为人,区别 于其他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通过不同渠道,接受了不同 程度和内容的教育的结果。就一个国家而言,教育则是保障发展、壮 大的基础性工程。这些,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教育又是极 其复杂

11、庞大的体系,需要大批教育理论专家、管理专家。身在其中者 固然自得其乐,但是,在局外人看来,教育理论的研究是枯燥的、艰 难的,有过多的教育学著作也确实强化了人们的这种感觉;管理工作 给人的印象则是繁杂的、细碎的。这种感觉和印象往往是理论工作者、 管理工作者和广大的教育参与者(包括家长、学生和旁观者)之间产 生隔膜的原因之一。社会需要集理论研究和管理于一身,而且能把自 己对教育的挚爱传达给社会的学者,与人们一起共享徜徉在教育海洋 里的愉快和幸福;但是,现在这样的著作和学者太少了。是我们对像 教育理论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所谓“学问”产生了误解,以为只有 用特定的行业语言,包括成堆成堆的术语和需要读者

12、反复琢磨才能弄 清楚的句子才是学术?还是善于用最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事物的人 还不多?抑或是教育理论的确深奥难测,必须用“超越”社会习惯的 语言才能说得清楚?而我是坚信真理总是十分朴实、十分简单这样一 个道理的。真正的“大家”应该有能力把深刻的思考、复杂的规律用 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历史上不乏其例。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正在朝这一目标努力着,而且 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 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兼有,依思 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 的则不禁击节称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

13、他刻意 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 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的爱。在某一种风格已经弥漫于社会,许多人已经习惯甚至渗透到潜意 识里的时候,有另外一种风格出现,开始总是要被视为“异类”(我 姑且不用“异端”一词)。我不知道朱永新教授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 经验。我倒是极为希望他能坚持下去,即使被认为“这不是论文”也 不为所动,因为学术生命的强弱最后是要由人民来判断,而不是仅仅 由小小的学术圈子认定的。我还希望他在这方面不断提高锤炼,让这 股教育理论界的清风持续地吹下去。教育,和一切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一样,都要敏感地紧跟 时代的步伐,紧贴人民的需求,依时而变,因地制宜。朱永新教授的 作品集主要收录了他从踏入教育学领域直至xx年的论著。这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战 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