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问与顺势追问_第1页
系统设问与顺势追问_第2页
系统设问与顺势追问_第3页
系统设问与顺势追问_第4页
系统设问与顺势追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系统设问与顺势追问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问对老师 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它决 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深度和认知广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目 标的达成度。毫不夸张地说,教师提问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对话 和课堂探究的质量。当前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提问所做的探讨大多针对的是单个问题,比 如,北京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曾撰文指出,好的问题和解答应该有助于完 成教学任务;好的问题应该明确而具体,便于学生领会要求;好的问题应该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好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疑难 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等等2。刘汝明

2、老师则提出,好的提 问应该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既要有意义又要规范3。这些自然 都是真知灼见,给我们以启示,但从历史教学的实际来看,当前最为常用 的教学思路是围绕史料设计问题,师生互动展开探究式教学,这时教师所 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 问题链的设计除了要符合上述要求之外,还对各问题之间的逻辑性有着更 高的要求。它所要勾勒的是一种思维脉络,也就是从分析史料,到重组信 息,再到结合,最后创生观点的思维过程。好的问题链可以让学生在清晰 的逻辑演进中提升认知,习得方法,优化思维。问题链的提出可以是深思 熟虑的预设,也可以是灵光一现的生成,但前后问题之间的内

3、在逻辑关系 必须清晰,问题所规划出的路径恰是运载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向 教师设定的目标。下面试以五四运动一课的教学片断略作阐释。五四运动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自运动发生 以后,就被不断地纪念和诠释,被不断的叠加“时代意义”4。仅当事 者回忆五四运动的文章就有数百篇之多。有趣的是,这些当事者的回忆在 细节上存在多处分歧,有的在学术界已有共识,有些问题还悬而未决。教 学中,适当引入这些回忆录中的分歧,让学生认识回忆录在重现历史方面 的缺陷,进而从再现历史真实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无疑是培育学 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绝佳机会。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完成五四运动过程 的教学后,

4、用四则短小精悍的材料设计了一组问题:材料一: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一个缺口,他从 缺口爬进去,打开了大门。夏明钢五四运动亲历记材料二:我身材较高,就踩在匡互生的肩上,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 曹贼院中。陈荩民回忆我在五四运动的战斗行列里材料三:高师学生匡日休(互生)个子高,站在曹宅窗户底下,我们 踩上匡日休的肩膀,登上窗台跳进去,接着打开了两扇大门。许德珩回忆五四运动材料四:后来打破了一个短墙的窗子,大家爬进去。首先进去的,据 我眼睛所看见的,乃是北大的蔡镇瀛,一个预科的学生和高等工业学校一 个姓水的。罗家伦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问题:(1)四位记述者与所记述的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

5、2)四则 材料所讲述的都是五四运动中的哪一细节? (3)所讲述内容的差别是什 么?(4)真实发生过的情景只能有一个,可为什么四个人的记述各不相同,差别明显? (5)面对这一明显的差异,基于还原历史真实的角度, 我们该如何运用史料?通读材料,学生从出处就可以发现,四则材料均出自当事者之手,属 于回忆文章。一般来说,这类文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细读内容则会 发现,四则材料都记述的是进入曹宅的细节,但在“谁是第一个进入曹宅 的人”的问题上,却是言人人殊。前三个问题在学生细读材料后,可以较 为容易的解决,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则具有较高思维含量了一一同是当事者, 记述为什么差别这么大?连当事者的记述都不统

6、一,说明了还原历史的困 难,那么,要弄清楚真实的情况,还有什么办法吗?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 允许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进行合理的推论与想象。这样,前三个 问题和后两个问题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 由具体操作到方法观念,较好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回答这些 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史料大多无法跳开个人利害关系、情感因 素、时代背景乃至于各种无意错误的影响,还原真实的历史必须要借助其 他史料进行互证。“故事实本身,必有两种以上记载之暗合,方得谓信而 有征”6。在解读史料用于证史之前,兼采其他记载以求旁证,正是史 料实证素养培育中的重要观念和方法。大多数情况下

7、,好的提问是精心预设的结果,而不是随口或者即兴的 发挥。但在有些时候,借助学生有缺憾的或者特殊的作答,顺势追问,也 可以让提问变得精彩。在上文的教学环节之后,为了让学生初步学会借助不同史料印证和还 原历史的方法,笔者选择呈现了关于五四运动的现场照片、实物照片和当 时的新闻报道作为学生研读的素材,在学生研读一段当时的新闻报道时,笔者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个漏洞,作了进一步的追问,让史学的实证精神再一次得到了彰显。材料如下:材料五:昨日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 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 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时正下午四钟,且见

8、火焰腾腾, 从曹宅屋顶而出。起火原因如何,言人人殊,尚难确悉。警察乃下手 拿人。学生被执者,闻有数十人之多。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晨报1919.5.5针对这则材料,笔者预设了四个问题:(1)这则史料是关于五四运 动的哪一类文字材料?(2)它主要了五四运动的哪些情形? (3)你判断 它的记述可信吗?(4)为什么?(这四个问题也构成了一个问题链)在师生对话共同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的一个解读失误给教学提 供了一个极好的培育实证精神的机会,于是,借助这一契机,利用一个即 时生成的问题链,教师营造了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场景。节录如下: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材料介绍了五四运动中学生集会的时间地点,

9、 火烧曹宅和被捕的情形。师(发现了他的错误,不动声色地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火烧 曹宅”的?能否找出材料中对应的关键词?生:“且见火焰腾腾”。师:这能说明“火烧”么?生(突然被点醒):好像不对,应该说是曹宅起火了,不能说是火烧。师:这个发现很好,还能从材料中的哪句话得到验证?生(看了一下材料):“起火原因如何,言人人殊,尚难确悉”。师:对的,这里,我们能够读出的只能是起火,而不是火烧,更不是 学生放火,要弄清起火原因,还需借助其它的史料。历史研究讲究“有一 份证据说一分话,没有证据不说话”,我们在解读史料时,一定要慎重啊。对材料过度解读是学生常犯的错误,甚至也是一些历史学者常犯的错 误。问

10、题虽小,但却蕴含着历史学的基本学理,“言必有据”是治史的基 本原则,离开了“证据”历史学就失去了根基。面对学生的这一错误,老 师并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更没有让其他同学帮助更正,而是从这个 错误出发,进行了三句话的顺势追问: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一一依据 到结论之间的逻辑严谨吗一一有没有其他旁证。问题设计时老师有意把学 生的思维过程做了分解细化,引导学生基于逻辑审视自己的答案,问题的 难度并不大,学生可以自行发现问题所在。果然,点出问题后学生就明白 了。这种顺势追问,对当事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对提醒全体学生,提升 教学效果的作用是明显的。顺势追问的多个问题也构成了一个问题链。追问的时候要有一

11、个即时 预设的目的,即打算通过对话和追问要把学生带往何处。与预设的问题链 不同,顺势追问的要害在“顺势”,也就是彳耸学生中反映出的思维现状入 手,沿着学生的思维演绎下去。面对学生的思维错误或者漏洞,教师先不 要急着抛出自己的结论,而是借助“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这样 说”“你的观点有何依据?”等类似问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自圆其说”或者自己发现问题,当学生被追问到无法逻辑自洽的时候, 也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追问中教师不可以太着急,不能显得咄咄逼 人,以免学生不知所措或者语塞而受打击,应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 生的思维路径得到充分的展现。不论是系统性预设还是即时性追问,高中历

12、史学科的问题链设计都要 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问题链设计与史料分析相结合。基于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特征, 围绕史料分析设计的问题指向性更为明确,创设的问题情境也更具带入感, 学生思考能够有的放矢,也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链要围绕一个小的主题或者教学目标展开。前后问题有着内在 的逻辑关联,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层层深入。如非必要,问 题之间不要随意“分叉”,而是保持一个方向,剖析解答问题链的过程, 可以形成清晰的思维路径。问题链中的问题在作答要求上尽可能的多样化。不同的问题指向不 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深度,设计中可以有意识的略作变换,以增加思维的 灵活性,如有的问题可以来自材料解读,有的问题则来自所学知识,有的 基于知识,有的基于方法,有的答案是封闭的,有的是开放的,等等。【注释】(美)丹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