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汇编)_第1页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汇编)_第2页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汇编)_第3页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汇编)_第4页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 教育。2、知道地球的大小。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能力目标: 1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 的精神。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

2、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精品文档科学态度的形成。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

3、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 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学生分组交对地球形状的引入新课: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流课前通过认识过程,组张衡、的学说、观点,查阅资料收织学生进行讨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集好的问题论和交流活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人类逐步动,目的一是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认识地球形用实际例子,法状的过程”。让学生体验过学生思考、讲去人们是怎样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故事,讨论,证明大地不是讲授新课: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谈看法。平面的;目的好的学习习惯.一是进步说明一个真理的讲解出现这

4、些故事的背 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 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 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大胆假设。思考,回答、分析发现,需要多 方考证,不能 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 学家的探索精 神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 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 体。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 立体)思考、回答交流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分组讨论、达 成意见,各小 组代表发言 举例把地理知识与 实际生活相联 系,拓展学生 的思维。地球小:的大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

5、 大小能力的培 养,并学会描 述相关事物Vy达标反馈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 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 了哪几个阶段? 2、从人 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 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 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 球形状的地理现象。讨论、交流、回答对本节课所学 内容进行巩 固,内化为学 生自己的知识总结教师和学生起总结所学内容方法归纳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 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 成思考、观察的习惯。板书设计球的形状是球体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对地球形状的证明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6、表面积5.1亿平方 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 仪上准确地找出。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 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 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

7、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作业情况,地球 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 半径、赤道周长、表面 积;地轴、两极思考、回答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引入新课: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 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 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 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 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 这样样。观察地球仪、思考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了解地球仪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 纬线、经度、纬度。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 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

8、表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掌握、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 了解地球仪, 直观,印象深。示?地轴是个假象 轴。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 和地图,思考、讨论, 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 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 计)小组交流、讨 论,完成表格。可使学生对经 线和纬线有个 全面而深刻的 认识。为以后 学习地球的运 动打卜基础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演示地球自转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 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 道(上北下南)自西向 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通过实际操 作,能直观地 观察地球仪的 转动。达标反馈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 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

9、 经线、纬线。女口:赤道、到黑板上绘制巩固知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 圈,0度经线,东西半 球的分界线。内容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小组合作总结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方法归纳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 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 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板书设计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轴是假象轴、南极S,北极N、纬线和经线经线纬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形状半圆圆长度样长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特殊线0度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分布规律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 值越来越大,0度

10、经线以 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 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 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 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半球划分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 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

11、养。学情分析: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 纬线;经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 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 图,复习经纬线知识回忆、思考巩固上节已学知识师生互动1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学生思考、举例认识经纬网确疋位置,匕对军事、的重要性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让学生明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白,说清南用经纬网定的用途。北纬、东西位讨论、思考、回经是非常重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答要的。否则位置;给出位置,说出就会出大经纬度。错。完成21页活引

12、导、启发交流、讨论、合学会知识,动题作关键在于会用。用小乒乓球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锻炼学生的制作地球仪进行指导制作,展示制作动手操作能成果。总结成功力经验和失败教训。方法归纳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板书设计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板书设计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小地球仪的制作“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2 )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3 )、运用地图说

13、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 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占八、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2) 、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4 )、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精品文档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

14、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

15、概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 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 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 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 状、大小等。从今天起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为 什么叫地球呢?回忆、思考, 讨论,交流、 探索被称为地 球的原因设疑,引起 学生探索的 兴趣,激发 学生的好

16、奇 心。创设情境: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读图,分析卫过渡,对新人却偏偏认为,叫“水星图片或各种旧知识承上球”才合理。为什么地图上的颜色启卜呢?引导学生看图,在思考、看地图对所学知识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交流,小组代形成系统印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表发言象,将孤立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的知识点穿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成完整的知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识体系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做游戏、统计,引起学生兴分布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得出结论:地趣,直观、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球上海洋面积形象。培养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大于陆地面学生的读图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

17、积,海陆面积能力;指导10次以上,统计接触比为7: 3。学学生读图总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看世界海陆面结地球上水O积积比较(饼状图)多于陆。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为两观察、讨论、提出疑问,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 如何?引导学生总结: 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 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 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 于陆地的面积。总结调动学生好 奇心;锻炼 学生分析问 题的能力;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介绍:大陆:面积广大 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 地。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 岛屿大洋:海洋的主体部 分,离大陆较远,面积 广阔,深度多在2000 米以上;海:海洋的边 缘部分,靠近大陆,面 积小,深度浅。海峡:

18、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 水道。通过阅读书上 的课文及教师 的讲解理解各 概念的含义, 并落实到图 上。文字与图结 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学习七大洲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 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 的轮廓、形状、位置。 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 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 美,南极欧。启发学生 勾画大洲轮廓略图。观察各大洲的 面积、轮廓, 交流讨论东西 半球、南北半 球各有那些大 洲,达成致 意见。试勾画 大洲的轮廓简 图对大洲有个 完整的认 识。学习四大洋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 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 大到小排序:太平洋、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读图观察、讨 论,给四大洋 排序。了解四 大洋的分布初步了解四大洋板书设计海

19、洋与陆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陆 地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能力目标: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点: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教学难点: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

20、所熟悉,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教 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情 况总结、回答回忆上节 课所学内 容,及时巩 固引入新课: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思考、回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和欧洲两个大洲入手讲 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讲授新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乌拉读图分析亚首先引导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欧分界及土学生分清加索山脉,观察里海和黑耳其海峡的亚洲和欧海,区分他们的本质差相对位置、组洲的分界别;(湖、海);观察图2-22成。亚洲与非洲、引

21、导学生得出亚洲与非看图分析通过读图,南北美洲的分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一一分析大洲界线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之间的分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一界线;帮助巴拿马运河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北美洲与亚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分读图、思考、主要强调洲、南极洲与界线是一一白令海峡。简分析学习地理南美洲、欧洲单介绍南极洲与南美洲是掌握重与非洲之间的之间的德雷克海峡,欧洲要的学习分界线与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工具地图,海峡等,作为较咼层次的认识地表要求。事物时一 定要图、文 结合,落实 每一地点 在地图上 的落实。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 洲、南极洲、大洋洲、亚 洲环绕。大西洋被欧洲、 非洲、

22、南极洲、南美洲、 北美洲所环绕。印度洋被 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非洲所环绕。北冰洋被亚 洲、欧洲、北美洲所环绕。 可进一步分析各大洲周 围有哪些大洋读图分析,可 小组合作交 流,得出结 论。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 动手绘图 能力、读图 能力,增强 空间观念。绘图、总结、布置作业:利 用地图册、填 充图册等反复 练习指导学生绘制大洲轮廓 几何略图;引导学生总结 本课知识;布置作业:利 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 复练习,也可以用竞赛形 式让学生当堂进行填图 练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发言总结所 掌握的内容; 做练习题锻炼学生 的总结能 力,加深学 生的认识板书设计: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北美洲与亚洲

23、、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 分界线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能力目标:能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情感目标: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 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教学难点: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情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对五 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实际形

24、态也较熟悉,但是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具体特征,统 计数字需要强调,尤其是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之间的差别,可以利用剖面 示意图辅助。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总结作业情况通过读图分引入新课:析巩固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积极思考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利用身边常有很多高低起伏。识引入,帮助学生理解讲授新课: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利用教具吸尝试用以有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引学生注意的知识自主量?力解决问题引出高度,并比较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来

25、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提出疑问,启测量方法。发学生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海海拔:地球表面某 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拔、相对高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度的定义。二.相对高度:地表某 地点高出另 地绘制简单示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意图,表明海差。拔和相对高通过举例、度的意义及不同板图理解海 拔、相对高 度的含义,区分它们的 差别,熟练 巩固列举熟悉的利用身边知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地形五识举例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陆地常见种不冋的地形类型地形三.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利用简单的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判断地形剖面示意图,启发学通过读图思生辨别五种考判断,提陆地基本地高兴趣

26、形积极思考总结五种陆地基本地形海拔高度(米)特点比较平原与平原:200高原;山地2.高原: 500与丘陵的相3.山地: 500坡度较陡同之处和不4 .丘陵:500相对高度200同之处。总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结盆地的特点。定性定量描述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最高高原一一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面积最大的咼原-巴西咼原面积最大的平原一-亚马孙平原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通过书上活最深的海沟一一马里亚那海沟了解海底地形课堂小结:利用板书总结知识点,强调读 书、学习的方法。课后作业;布置阅读“世界地形图”从中 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 熟读名称,记清位置。动,指导学生 从课文中找 出世界之最, 并强

27、调“世界 之最”的重要 性可与陆地地 形进行对比 分析海底地形是 学生比较喜 欢的一部分 内容,可适当 将一些海底 的内容,引起 学生的兴趣 和增加课堂 的趣味性。、亠注意:本课可让学生找世界之最,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了解 更多的地理知识。理解相对高度、绝对高度、海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 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 如何阅读地形图;能力目标: 1、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 形类型。

28、2、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 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难点: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地形剖面示意图、各种教具使学生保持了较高 的兴趣,有利于这节课的学

29、习。地形图是重点,也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 图的基础,必须扎实。山地的各个部分较抽象,需要下工夫理解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总结作业情复习提问:况通过读图复1海拔2、相对高度、3、五种陆地基本地形4、世界之最引入新课:要了解地形,就要有工具,立体的地球仪习巩固不常见,沙盘模型更少见,而且都不便于创设情境积极思考携带。提出假设所以人们就研究出一种把地形表现在平启发学生思面当中的方法一一地形图考依次比较地形鸟瞰图、讲授新课:平面地图、一.地形图等咼线地形1等高线;在陆地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指导学生读图、等咼线各点连接起来就叫等咼线图,分析地

30、形分层设色地图中的基本形图,找到要素。地形图与普 通地图的差 别理解等高线 的定义及绘2.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比较等高线制方法。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咼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绘制成等咼线分层设色地形图。(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形图、等咼形图是怎样线分层设色制作出来的二.海底地形地形图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海1等深线底地形示意2.大陆架指导读图,简图初步了解3.大陆坡单介绍4.海沟等深线的定5.大洋中脊义通过类比过渡:在“世界地形图”当中就是利用分 层设色表现了世界陆地、海洋的高度和深 度达到知识的迁移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通过读图复二.世界两大山脉带指导读图,分习世界之最板书设

31、1.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析山脉的位计:(1)东岸:北美洲一落基山脉置。1、学看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最长山脉)地形图合称:科第勒拉山系(最长山系)(2)西岸: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2、地形群岛鸟瞰图、2.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分别从图中平面地带找到这些山图、等高(1)喜马拉雅山脉(亚洲)(最高山脉)脉岛屿的名线地形珠穆朗玛峰(最高山峰)称,加强记图(2)阿尔卑斯山脉(欧洲)忆。(3)阿特拉斯山脉(非洲)等高线课堂小结:利用板书总结所学内容分层设课后作业:布置反复看图色地形图:制作原理、着色规律、优精品文档点、缺点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

32、绍学训练读图能力。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 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 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教学难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 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

33、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 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学情分析:学生自小学以来的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只知道记忆、背诵老师教的、 抄写的。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读 图的方法,在地理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精品文档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复习提问:等咼线、世界两大山脉带等高线是学引入新课:习的一个难讲授新课:点,必须加强八.学看地形图学生对图的1看图名理解和掌握。充分理解、通过图名了解地图的类型、位置、范围掌握,并运2.看方向用到实际当复习前面所学知识看比例尺进行实际量算看图例(1)等咼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陆地上随着海

34、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 渡到黄色系在过渡到红褐色系。绿色越 深,海拔越低,越趋向于黄色、红色,颜 色越深海拔越高。海洋用蓝色表示,蓝色越深,海底越深(1)等咼线的分布(疏密)颜色的多少中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 稀疏,地面越平坦等咼线的走向判断当等高线圈闭,出现的地形区山脉的走向等山地的各组成部分山峰:(山顶)山的最高处山坡:陡坡等高线密集处缓坡等高线稀疏处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鞍部:两山峰之间的地方陡崖:(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学看地形图山地的各组成部分“海陆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海陆的

35、变迁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 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 表达等认知能力。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 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 学的思维方法。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 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 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过程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引入通过星海湾 新旧图片的 对比,探究 星海湾的变 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由近及远一、海 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感性到理性演示海陆变 迁的动态效 果,探究海陆 变迁

36、的主要 原因地壳变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认识到物 质是运动 的这一客 观规律由现象到本质二、海 陆怎样 变迁一 大陆 漂移假 说通过拼合游 戏,研究怎样 寻找大陆相 连的证据培养学生科 学的思维方 法和科研手 段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由形象思 维到逻辑 思维由浅入深通过对各种 证据的筛选 和“大陆漂移 假说”的演 示,使学生掌 握并会运用 这一假说解 释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筛 选信息的能 力及掌握科 学的论证方 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迁移、指导实践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 胆质疑,敢 于创新,勇 于实践的精 神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板书第四节海陆变迁

37、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海陆怎样变迁一一大陆漂移假说课堂练习略课后小结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 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2、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 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 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 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2、海洋

38、的生成和发展阶段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学生看图回由上节课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答。的知识引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入,起到承的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上启下的示“大陆漂移过程图”。作用总结学生的答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思考、听课引起学生案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学习欲望过渡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 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 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 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 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 今大约两二万年以前,这些 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 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 大洋的基本面貌。地质学家 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 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 了板块构造学说。我们今天 就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引入新课板块构造学说屏幕显示P35图2 48 “六阅读课文第用色彩鲜大板块示意图”及以下题一自然段和艳的图像,目。图2-48后,并且通过1、地球表层可分为大(1)认知六学生的亲板块,除板块几乎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