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_第1页
毕业论文-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_第2页
毕业论文-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_第3页
毕业论文-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_第4页
毕业论文-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54667797 摘要(1) HYPERLINK l _Toc354667798 1区域重心模型( PAGEREF _Toc354667798 h 1) HYPERLINK l _Toc354667799 1.1重心模型概念( PAGEREF _Toc354667799 h 1) HYPERLINK l _Toc354667800 1.2重心模型算法( PAGEREF _Toc354667800 h 1) HYPERLINK l _Toc354667801 21996-2011年河南省人口重心及空间演变( PA

2、GEREF _Toc354667801 h 2) HYPERLINK l _Toc354667802 2.1制作人口重心专题地图( PAGEREF _Toc354667802 h 2) HYPERLINK l _Toc354667803 2.1.1根据人口资料建立人口数据表( PAGEREF _Toc354667803 h 2) HYPERLINK l _Toc354667804 2.1.2利用重心模型计算( PAGEREF _Toc354667803 h 2) HYPERLINK l _Toc354667805 2.1.3制作人口重心专题地图( PAGEREF _Toc354667805 h

3、 3) HYPERLINK l _Toc354667806 2.2结合地图分析人口重心演变轨迹( PAGEREF _Toc354667805 h 3) HYPERLINK l _Toc354667807 31996-2011年河南省经济重心及空间演变( PAGEREF _Toc354667807 h 5) HYPERLINK l _Toc354667808 3.1制作经济重心专题地图( PAGEREF _Toc354667807 h 5) HYPERLINK l _Toc354667809 3.1.1根据人口资料建立人口数据表( PAGEREF _Toc354667807 h 5) HYPER

4、LINK l _Toc354667810 3.1.2利用重心模型计算( PAGEREF _Toc354667807 h 5) HYPERLINK l _Toc354667811 3.1.3制作经济重心专题地图( PAGEREF _Toc354667807 h 5) HYPERLINK l _Toc354667812 3.2结合地图分析经济重心演变轨迹( PAGEREF _Toc354667807 h 5) HYPERLINK l _Toc354667813 4河南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演变轨迹( PAGEREF _Toc354667813 h 7) HYPERLINK l _Toc354667

5、814 4.1经济重心、人口重心所处地理位置比较( PAGEREF _Toc354667814 h 7) HYPERLINK l _Toc354667815 4.2经济重心、人口重心移动程度比较( PAGEREF _Toc354667815 h 8) HYPERLINK l _Toc354667816 4.3经济重心、人口重心之间相互偏离所引发的问题( PAGEREF _Toc354667816 h 9) HYPERLINK l _Toc354667817 5总结( PAGEREF _Toc354667817 h 10) HYPERLINK l _Toc354667818 5.1在地理位置方面

6、( PAGEREF _Toc354667818 h 10) HYPERLINK l _Toc354667819 5.2人口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PAGEREF _Toc354667819 h 10) HYPERLINK l _Toc354667820 5.3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PAGEREF _Toc354667820 h 10) HYPERLINK l _Toc354667821 参 考 文 献( PAGEREF _Toc354667821 h 11) HYPERLINK l _Toc354667822 Abstract( PAGEREF _Toc354667822 h 11)第11页 (共1

7、1页)第1页(共11页)河南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比研究作 者:指导老师:摘要:结合区域重心的模型和ArcGIS计算了1996-2011年河南省共十六年的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运用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地图,明确了不同年份的人口经济重心的变化规律,分析出河南省的人口、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口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分布不均衡,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北移动;经济格局表现为南北差距,北部经济发展优于南部。为政府制定宏观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关键词: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人口经济重心中国关于人口重心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0-1999年的人口重心问题研究,主要

8、集中在人口重心的测算和分析上, 2000-2008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人口重心和产业重心、经济重心、人口就业重心相结合,同时进行一些空间分析。通过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为制定人口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研究分析河南省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详细状况,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人口、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区域重心模型重心模型概念“重心”原本是物理学概念,物体各个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 有一定的重量。物体上存在一个点,在这一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重量对比保持相对均衡, 这一点就是物体的重心。区域重心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确定区域重心空间区位及不同年份区域重心空

9、间区域的移动距离及移动方向,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通常用以下方法确定区域重心。重心模型算法设某区域由 n个子区域组成,各子区域几何中心或行政中心坐标为( Xi , Yi ) ,子区域 i某一属性值为 M, i则该区域针对该属性值的重心坐标(X, Y )分别为: (1) (2)若研究区域为河南省,子区域为各地市,属性为人口数量或者GDP,那么就可以利用该模型计算出河南人口和经济重心。从重心的计算公式分析,各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权重值共同决定重心的位置。在以地市为单位分析河南人口和经济重心时,各地市的地理位置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口和经济重心的移动反映了各地市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增长速率的不均衡性。某个方

10、向上地市的人口数量或经济总量增长较其他方向地市快必然导致人口和经济重心向该方向移动。若各子区域的属性值相等,那么这时计算得到的重心就是该区域的几何中心。河南人口和经济重心相对几何中心的偏移量反映了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分析不同年份人口和经济重心相对几何中心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的偏移量变化可以揭示河南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的不均衡程度变化规律。1996-2011年河南省人口重心及空间演变制作人口重心专题地图根据人口资料建立人口数据表从河南省统计年鉴,收集从1996年-2011年河南省各地市的人口数据,了解ArcGIS的有关操作步骤,查找河南省的矢量图形数据,为矢量数据

11、添加合理的空间坐标系(Beijing1954),建立河南省图形数据和人口属性数据的连接1。利用重心模型计算运用前文所述的计算方法,取Mi为河南省18个地市1996-2011年不图1 河南省几何中心、人口经济重心图(1996-2011)同年份的人口总数,取(Xi,Yi)为各地区中心城市所在的经度值和纬度值,通过计算得出1996-2011年间每年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制作人口重心专题地图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以空间地理图形数据库和人口重心坐标数据库为基础,制作人口重心分布及重心移动轨迹专题地图4。结合地图分析人口重心演变轨迹结合图2,从近16年人口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轨迹与几何中

12、心对比,河南省人口重心一直位于东经11384以东、北纬34101以北,即许昌县中部偏东北方向,偏离位于襄城县的中部偏西北的几何中心(113.58064E,33.874271N)较大,1996年人口重心与几何中心的偏移距离为49.65 km,2003年偏移距离最大为50.12 km,2011年的偏移距离为56.87 km。这说明15年来河南省人口空间分布一直不均衡,受自然环境、历史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形成如今的人口分布格局东部密度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且东西方向的不均衡程度大于南北方向。图2 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图(1996-2011)人口重心呈现整体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16年人口重

13、心迁移直线距离仅2.2km,人口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决定人口变动极为缓慢。人口重心的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1996年-2000年偏移方向是东北,偏移直线距离1.9 km;2000年-2009年偏移方向是南北徘徊移动;2009-2011年偏移方向又回归到向东北,偏移直线距离较小。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迁移,第一阶段影响人口重心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再生产中的人口增长,黄淮地区和豫北地区人口增长率高而且基数大,人口增长就继续偏东偏北发展;第二阶段影响人口重心迁移的原因是两者共同的作用,在原来的人口增长趋势和人口向中原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作用下,东西方向的牵引力趋于平衡,人口重心继续

14、向北迁移。最后阶段同第一阶段是由于人口再生产的主要作用,使偏移方向回归到向东北偏移3。1996-2011年河南省经济重心及空间演变制作经济重心专题地图根据人口资料建立人口数据表从河南省统计年鉴,收集从1996年-2011年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数据(GDP),了解ArcGIS的有关操作步骤,查找河南省的矢量图形数据,为矢量数据添加合理的空间坐标系(Beijing1954),建立河南省图形数据和经济属性数据的连接。利用重心模型计算运用前文所述的计算方法,取Mi为河南省18个地市1996-2011年不同年份的经济总数,取(Xi,Yi)为各地区中心城市所在的经度值和纬度值,通过计算得出1996-2011

15、年间每年经济重心的地理坐标。制作经济重心专题地图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以空间地理图形数据库和经济重心坐标数据库为基础,制作经济重心分布及重心移动轨迹专题地图8。结合地图分析经济重心演变轨迹经济重心及其位移表现了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及其调整,一定时期经济重心向某个方向移动就说明经济活动正在向该地理方向转移,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空间布局方面的变化,因此可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轨迹,并用来评估区域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结合图3从近16年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河南省经济重心大部分年份在新郑市南部,仅1999年在长葛市境内。经济重心在几何中心的东偏北方向,19

16、96-2011年偏移度数为595。7490;经济重心偏离几何中心距离1996年为69.14km,1996-19999年是呈减小的趋势,到1999最小为4905km,19992011年整体呈增大的趋势,到2011年增大到5596km。这表明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总体上是东图3 河南省经济重心迁移图(1996-2011)北部经济好于西南部,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各地市和京广铁路沿线的交通枢纽地区,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1996-1999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整体有所缓和,但是从1999年到2011年的12年间经济差距不断的扩大,已经明显转化为南北方向的差距。这说明1991年的河南经济发展战略把可持

17、续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较好地解决了河南省中西部的发展问题,使区域差距特别是东西的差距明显缩小。(2)以1999年为界,经济重心近16年演变轨迹整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19961999年整体偏移方向为西南,迁移直线距离为7.87km;219992011年整体偏移方向是西北,迁移直线距离为2025km。16年来经济重心在经度上实际距离8.97km,一直是自东向西移动;纬度上直线距离为13.32km,方向整体上是先向南偏移,近12年来一直向北偏移,经济重心的偏移轨迹表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过程,说明近些年来经济重心一直偏北,北部地区经济发展优于南部地区5。河南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演变轨迹

18、经济重心、人口重心所处地理位置比较河南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在地理位置上共同点是: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在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河南省人口、经济空间分布在农业为主的阶段主要与自然条件直接相关,河南省由于横跨第二和第三两级地貌台阶,自西向东依次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人口分布山区与平原差别很大。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43,但人口只占全省人口的1/5,平原却占了4/5的人口,形成了东密西疏的格局,农业阶段的早期经济发展主要与自然地理条件相关,经济的布局与人口分布相似,都在河南省的东北部。不同点是经济重心在经度上比人口重心偏西,在纬度上偏北。这与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河南省东南

19、部的黄淮地区图4 河南省各分区人口、GDP所占比例(2011)以平原为主,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1,人口密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低于全省水平;豫北地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3,在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上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图4得出,中原城市群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经济占全省比重的274-5673,经济比重快速增长,而人口比重反而有所降低;豫西豫西南区域土地面积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3,在四个经济区中属于人口密度最低的区域,由上可知,人口密度最低的是豫西、豫西南,经济比重相对人口最低的是黄淮地区;所以在东西方向上人口偏东,经济偏西,在南北方向上特别是位于豫中北的中原城市群的经济龙头

20、作用是经济重心比人口重心偏北的重要的原因之一。经济重心、人口重心移动程度比较 图5 人口、经济重心轨迹图结合图5可以分析出经济重心移动幅度远远大于人口重心移动的幅度,经济重心在第一阶段(19961999)迁移距离7.97km,平均速度为266km年,而人口重心16年间仅迁移2.2km,平均速度为01375km年。仅为经济中心平均移动速度的120;第二阶段(19992006)迁移距离2025km,平均速度为168km年。还可以看出,人口的比重在每个经济区变化都比较小而经济比重在各个经济区都有明显变化。一方面由于近16年豫西北、豫中地区经济逐渐崛起,在空间上集聚而形成了全省的经济中心,使全省在经济

21、上发展十分迅速,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速度快;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的限制,从经济总量扩展到促进就业,再到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流需要一个相对较为漫长的过程。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决定一个国家内部人口与就业分布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实力的区域分布,一个经济总量大而且经济发展速度又快的地区不仅人口外流量少,而且还能吸引到其他地区的人口大量的流人,这种人口流动必然会造成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所在方向移动的现象。但是,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正向以工业品生产为主的工业化加速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尽管城市经济已经逐步超过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但农村人口的比重长期且

22、远远超过城市人口的比重,中原城市群城市化相对水平较高、城市经济相对发达,而豫东南地区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经济分布格局的变化虽然影响到了人口分布格局,但还是不能赶上经济发展的步伐5。经济重心、人口重心之间相互偏离所引发的问题河南省经济重心对人口重心偏离距离整体东西方向变化比较明显。具体看来是从1996年到1999年南北方向的变化较大,东西变化不大;1999到2011年的东西变化大,南北变化较小,整体有先减后增的趋势。从1996年到1999年的逐渐缩短,然后1999后直到2011又增大。19962011年总体相比,东西方向移动的直线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移动的直线距离,说明人口分

23、布与经济发展格局的差距南北大于东西。河南省的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过程,经济空间结构已经形成明显的中心一外围模式,形成了大致以郑州为中心的向周围递减的圈层结构,这与国际理论比较,显现出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特征,造成了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与人口就业重心相互偏离所引发的问题非常多,最主要的是使地区差距长期存在,甚至不断扩大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世界性现象,例如,美国经济力量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和五大湖区,人口也主要集中在上述地区,中部地区特别是密西西比河沿岸,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也较为稀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偏离程度并不是很大,各地的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对接近

24、。河南省情况与此恰恰相反,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明显偏离,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没有能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落后地区的人口也没有能够通过向发达地区迁移来分享相对富裕地区的繁荣,这就造成了地区差距不仅仅是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而且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巨大,河南省的地区差距已经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总结在地理位置方面地理位置上,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都在几何中心的偏北方向,而且偏离几何中心距离较大,说明河南省的人口和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位置比较,经济重心在纬度上偏北,河南省的经济格局已经演化为南北差距,东西方向逐渐趋于均衡,在经度上偏西,经济重心近16年一直

25、向西偏移,而人口重心沿着原来惯性向东北偏移,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人口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河南省经济近16年的高速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使经济重心的自身偏移幅度较大,相对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偏移幅度很小,主要是人口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决定变化极为缓慢;人口分布一方面受制于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其本身状况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在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区分布将成为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2。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河南省的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偏离距离较大,使区域差距长期存在,且已经转化成为人均收人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成

26、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分析其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和政策决定的北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二是人口政策和社会政策因素决定的人口迁移政策的落后。今后河南省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在经济的空间分布上,经济发达区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偏北,针对全省北高南低的经济格局,在维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在政策上应适度向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倾斜;在人口的空间分布上,政策鼓励人口迁移,降低对人口的控制,完善户籍制度,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在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将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紧密地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科技化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河南省人口

27、与经济的协调发展7。参 考 文 献1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1996-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11.2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中心与经济中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5):385-389. 3 袁祖亮,郭庭柏两千年来河南人口重心及其运动轨迹J中州学刊,1998(2):125-128.4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9(10):42-43.5 冯宗宪;黄建山 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 2006(02)6 王桂新 .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 朱云成,陈浩光.试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与经济J.1983-03-02 8 刘伟国,胡祥培,王旭茵.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neve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KO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