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和体罚的区分_第1页
惩罚和体罚的区分_第2页
惩罚和体罚的区分_第3页
惩罚和体罚的区分_第4页
惩罚和体罚的区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惩罚和体罚的区分如今社会各界之所以高声反对幼儿园里的惩罚,是因为他们夸大了惩罚对幼儿心灵的损害。这里不得不区分“惩罚”和“体 罚”两个概念。在教育中,惩罚是指“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而“体罚”是指“学生身体遭受痛苦并损害其身心健康的惩它们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目的上看,惩罚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悔 过自新,从而“不愿”再犯错误;体罚则侧重于使学生惧怕皮肉 之苦,从而“不敢”再犯错误;其二,从程度上看,惩罚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 一种教育方式,而体罚是一种违法行为,新义务教育法第 29条明文规定“禁止体

2、罚学生”;其三,从手段上看,虽然二者都是通过施罚使学生身心感到 痛苦来达到最终的目的,但痛苦的内涵不同。惩罚中的“痛苦” 一般较轻,学生较容易由于意识到这种痛苦而自行放弃该行为在 以后的发生。而体罚中的“痛苦”一般较深刻,这样就容易导致 学生对施罚者产生厌恶情绪,从而排斥施罚者的教育,甚至因为 想报复而故意反抗施罚者或重犯;其四,从效果上看,艺术性的惩罚加上说理教育大多能使学 生最终心悦诚服地改掉错误,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而体罚尽管也 能阻止学生的错误行为,但是大多只是学生惧怕痛苦而暂时性的 收敛,并不能长久地抑制其错误行为,可以说治标不治本。在对“惩罚”和“体罚”予以了正确的区分以后,为了更好

3、 地保障教学效果,笔者呼吁适度的惩罚回到幼儿园中来。但时下 许多幼儿教师还是谈“惩罚”色变,所以我国相关法律应该明确 规定教师具有一定的惩罚权。同时,法律还应该规定哪些行为是 属于体罚,这样,教师才有法可依,而不用整日担心学校领导批 评和家长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 学校、幼 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 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不讽刺、挖苦、歧 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对孩子的惩罚与对大人的惩罚还有所不同。对孩子的惩罚全 部意义在于教育,而丝毫没有对大人那样的治裁意味。惩罚只是

4、 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像批评,像表扬,而且是重要教育手段。 孩子有了过错,没有一定的惩罚,单纯的说服引导往往是轻描淡 写的。有了惩罚再说服引导,再动之以情,才会憾动其心灵。当然,惩罚绝不仅仅是“体罚”。认为惩罚就是体罚,就把 问题理解偏狭了。真正的惩罚是理性化的,而不是情绪化的。惩罚与尊重人格现在在教育问题上有一种很时髦的观点,就是“要尊重孩子 的人格”。这观点本来很好,是现代教育“人性化”的体现。但 实际中却被当作了教条主义的绝对化概念推行,好像成了专门对 付惩罚甚至严格要求的武器,一管就是不尊重孩子人格。致使对 孩子不仅不敢惩罚,连严格要求也不敢,只剩了放任。结果孩子 们任性无度,甚至很多

5、孩子放纵妄为,大人实在管不了,气急之 下则不免施以体罚。本来人们已把体罚和理性惩罚混为一谈,这 样惩罚就更好像成了罪魁祸首,引起更大的声讨之声。其实,惩罚和尊重人格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矛盾的。首先要明确: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对事而不是对人 的;尊重人格才是目的,不是手段。实际中我们却把惩罚看成了 是要伤害人的目的,而把所谓尊重人格却当成了教育手段。我们说尊重人格是目的,并不是指把尊重时时挂在嘴上,事 事迁就孩子,而是要把孩子当作有血有肉的人去培养,带着深切 的对人的爱和期望,一腔真诚的教育他,极端负责的管理他,像 培育小树一样修枝打杈,望他成才,以便成为真正受人尊重的人。 反过来,如果把尊重

6、人格当作手段,挂在嘴上,迁就孩子,孩子 绝对不会从中得到什么人生的教益,只会被宠坏。尊重人格的另一层含义是,尊重一种合乎人间道德的共同人 格,而不是某个孩子有背道德的个人独尊的人格。要让他人尊重, 先要自尊;要自尊,先要尊重他人。这就是尊重人间共同人格的 内在逻辑。尊重他人,涵养自己,丰富内心,提升个人人生价值, 这就是人格自尊;人格自尊是让别人尊重人格的前提。因此,教 育孩子意义上的“尊重人格”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为:遨育孩子学 会人格的自尊和他尊,而不是独尊。那么,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 的,在孩子丧失自尊或侵害他人尊严的时候,给以恰当的惩罚就 是必要的了。惩罚的是“独尊”,而不是“自尊”,目的正

7、是要 使他找回真正的自尊,并且学会尊重他人。惩罚在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古代教育家对教师惩罚权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就认为惩罚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戒尺”是 古时先生体罚学生的主要用具,学记中有“夏楚二物,收其 威也”的记载。另外,我国古代的个别教学中还有“朴作教刑” 的故事。透过这些记载和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人们对于 教师惩罚学生行为的肯定和支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主张“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 戒”,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英国教育家洛克则说:“当孩子违反了某些规则你却不加以 处罚,结果他势必轻视这些规则,而你的威信在他的心目中也就 降低了。”传统教育代表的赫尔巴特也提出“当

8、责备无济于事的时候, 人们常常使用体罚的手段,事实上,试图完全排除体罚是徒劳 的”。赫尔巴特还列举了不少惩罚的方式,如“挨打”、“挨饿”、 “剥夺自由”等。俄国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他也说:“合理的惩罚制度是合法 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 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他的意志和人格,以及 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 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需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 而且是一种义务。”事实上,古代大部分教育家都认为,在教学中,适当的惩罚 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愿意接受教师善意的劝告 和教育。如若完全摒弃惩罚,

9、教育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我国法规对教师惩罚权持默认态度从法律层面上来看,我国一些法规也对教师惩罚权予以了一 定的默认和肯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 分”的权利;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27条规定“中小学校应当严肃 校纪。对严重违反学校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应当根据其犯错误 的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第3条第7项规定中学班主任 的职责是“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惩的工作”。以上条款中包含有“处分”、“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奖惩工作”,这些词语虽然没有正面表述教师具有惩罚权,但 却足以表明

10、我国法律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采取一定惩罚的默认 和许可。.儿童心理特征决定了惩罚存在的必要性首先,幼儿园的儿童大多年龄在3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 还没有科学的是非观念,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在于该事物是否与 自己的需要相一致。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园的儿童争抢 玩具、频繁地向老师告状、会指出同伴的错误行为却对自己的错 误行为矢口否认、在学习或午休活动时随心所欲以致影响别人等 等。而当教师对他们进行说理教育时,基于他们的理解能力,他 们经常无法理解和接受。而且该阶段幼儿往往对教师“谆谆教导” 的记忆力较弱,所以许多幼儿会“屡教不改”。因此在幼儿教学 中适度地使用惩罚,能让幼儿记住痛,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11、,俗话 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次,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而且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赏识教育”,即多对儿童奖励,多 夸孩子的优点,还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这样却容 易导致儿童习惯于听好话,习惯于顺境,这样的儿童走上社会以 后必将面临许多挫折,因为社会是不可能只有“奖励”和“好话” 的。所以,在学校中适度的惩罚可以填充儿童挫折教育的空白, 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后,幼儿园教学中适度的惩罚 还能还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让其他人引以为戒,以提高教育 效率。.适度的惩罚利于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作为一名成人,每个人都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当自己的 行为对社会构成损害或者侵犯了他

12、人的合法利益时,行为的主体 就得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定的补偿。而 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蹰而就的,我们必须从幼儿期就开始有 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这种观念。我记得有一个例子:美国总统罗斯 福,在他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不小心把邻居的玻璃打碎了,当时邻 居很气愤,坚持要他赔偿。他回家以后向其父亲求助,他父亲说,“既然玻璃确实是你打破的,你就得赔。钱我可以借给你,但是 一年以后你必须还给我。”于是,这个小男孩后来就利用一年的 时间打工挣钱,终于如期把钱还给了他父亲。后来在他当上了美 国总统以后,他回忆说,正是通过这件事情,让他学会了什么叫“责任”。所以笔者认为,适度的惩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接受惩罚的过程中明白自己做了错事就必定会承担一定的后 果,从小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在现在最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至今保留着学校的惩罚权: 口头训戒、取消特惠。如某一业余兴趣小组的组员违纪则可以取 消其组员资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