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_第1页
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_第2页
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型和型跟骨骨折【关键词】钢板内固定Sanders型型跟骨骨折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复杂的骨折,其治疗方法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开展和外科技术的进步,逐渐认识到恢复关节部分的解剖以及坚强的内固定对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提倡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我院自2022年1月至2022年5月运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型跟骨骨折55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5例60足,男38例,女17例;年龄1956岁,平均32岁。5例双侧骨折。本组选取的病例均为Sanders型和型1,2,Sanders型38足,

2、Sanders型22足;其中8例合并脊柱骨折。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患侧跟骨侧位、轴位X线,跟骨T扫描检查,常规测量Bhler角、Gissane角、程度全长()、丘部总高()及体宽()。本组足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其中14足肿胀严重,伴张力性水泡,手术前常规抬高,运用药物消肿治疗。受伤后至承受手术时间为6h16d,平均5d,均在足部皮肤皱纹试验阴性后进展手术。2.2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或全身麻醉,单侧骨折取侧卧位,双侧骨折取俯卧位或仰卧位。手术切口均采用足跟外侧“L切口(延长的Paler入路)3,纵支始于外踝尖上3处,在腓肠神经前方平行于跟腱下行,然后在足跟与外踝下缘中点处弧形向前,程度支与足底平

3、行延伸达跟骰关节。常规使用电刀别离组织,将跟骨外侧软组织(包括腓骨肌腱、腓肠神经和跟腓韧带)向上别离至距下关节,利用克氏针无牵拉技术(用3枚克氏针固定在腓骨、距骨及骰骨,折弯后牵开软组织)暴露手术野,显露跟骨外侧壁。将外侧壁呈合页状翻开,用骨膜剥离子沿外侧壁后距关节面塌陷的骨折线插入后向上撬起,使后距关节面恢复正常。对复位后在其下残留的骨缺损空隙较小者,可用外侧壁填塞,缺损较大者可用髂骨或异体骨填塞(其中17足行植骨,髂骨植骨7例,异体骨植骨10例),使之撑起关节面。对于跟骨体增宽的恢复,可在抬高后关节面后,用跟骨体钳打器沿外侧壁向内用力敲打挤压复位。检查骨折复位良好,跟骨宽度和Bhler角和

4、Gissane角恢复,关节面恢复正常后可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于跟骨外侧壁放置支撑钢板(其中A翼状钢板32足,三角钢板15足,“Y型钢板10足,其他3足),按步骤进展螺钉固定,至少固定12枚螺丝钉于后距关节面。用生理盐水和庆大霉素混合液冲洗创面,放置引流皮片,逐层缝合伤口,加压包扎。2.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用抗生素及消肿药物,抬高患肢,患足小腿石膏托功能位制动1周,1周后逐渐开场不负重足趾及踝关节的主、被动功能锻炼。根据引流量23d内拔除橡皮片,引流量多时时间适当延长。术后常规复查跟骨侧轴位X线片和T横轴位、冠状位检查,对跟骨Bhler角、Gissane角、程度全长()、丘部总高()、体宽()进展

5、测量。术后23个月根据X线片情况逐渐进展负重行走。3结果3.1治疗结果本组随访620个月,平均14.3个月。其手术前后相关数据比拟见表1,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手术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无一例出现皮瓣坏死、腓骨长短肌滑脱,其中3例切口延迟愈合,流出淡黄色液体,给予拆开12针缝线,每天对症换药,加压包扎,在1周内愈合,恢复后无反复;3足切口部分裂开,经换药2周创口愈合;4足出现腓肠皮神经损伤病症,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半年后复查病症根本消失。表155例60足Sanders、型跟骨骨折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3.2临床评价本组按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4,全组优

6、良率95%,其中Sanders型优良率97%,Sanders型优良率93%。转贴于论文联盟.ll.4讨论跟骨骨折多系暴力直接作用导致,其中关节内骨折多见,而关节内骨折又以Sanders、型骨折多见。Sanders、型跟骨骨折保守治疗效果无法让人满意,Sanders型撬拨复位效果也无法让人满意5,目前多数主张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获得满意疗效。对于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到达后距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和可靠的固定,恢复跟骨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恢复正常的Bhler角、Gissane角是治疗的关键,也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因为跟骨承载的特殊性,要求伤后尽量解剖复位。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和

7、固定,较好地恢复跟骨的正常形态和生物力学特性,已经成为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主要手段。恢复塌陷的跟骨后距关节面,并对其进展结实内固定,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条件。Sanders、型跟骨骨折中,塌陷的后距关节面骨折块往往是最不稳定、最难处理的,要使跟骨后距关节面骨折块得到有效的固定,必须在跟骨体上有可靠的支撑点,可以通过完好无移位的载距突及内侧壁得以实现。因载距突在解剖学上的特殊性,即使是非常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也几乎不移位,且骨质坚硬,是复位的标志及内固定的最正确支撑点6。关节面塌陷的骨折复位后遗留关节面下方的骨缺损,骨缺损较大,塌陷高度大于5的关节面下骨缺损以及不植骨无法支撑稳定保持后关节面平整者,一般主张填充植骨7。对于内固定钢板的选择,目前国内外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