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MicrosoftPowerPoint(图片FLASH)课件_第1页
心血管系统MicrosoftPowerPoint(图片FLASH)课件_第2页
心血管系统MicrosoftPowerPoint(图片FLASH)课件_第3页
心血管系统MicrosoftPowerPoint(图片FLASH)课件_第4页
心血管系统MicrosoftPowerPoint(图片FLASH)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第七节 心血管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在神经体液 调节下,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使血液 按一定方向流动。 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血液1*1 第七节 心血管系统1*一、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一)、心脏1、心脏的位置和形态2*一、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一)、心脏2*3 心脏 (heart) 是一中空的肌质器官,位于胸腔纵隔内,约在胸腔下23部,夹在左、右两肺间,略偏左,与3-6肋骨相对。 呈左、右稍扁的倒立圆锥形,3*3 心脏 (heart)3*4 上部大称心基,有进出心脏的大血管,位置较固定;下部小且游离,称为心尖。 冠状沟:靠近心基,环状,是心房和心室的外表分界,上部为心房,下部为心

2、室。 左、右纵沟:左右心室的外表分界左侧面右侧面4*4 上部大称心基,有进出心脏的大血管,位置 2、心脏的内部构造5* 2、心脏的内部构造5*6 心腔以纵行的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右互不相通的两半。 每半又分为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各以房室口相通。(1)心腔的构造6*6 心腔以纵行的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右互7 右心房 占据心基的右前部。右心耳:呈圆锥形盲囊,内壁有许多方向不同的肉嵴,称梳状肌。 7*7 右心房 7*8 右心室 位于心脏右前部,顶端向下,不达心尖。入口为右房室口,出口为肺动脉口。 右房室口以纤维环为支架,环上附有三尖瓣。其游离缘通过腱索连于乳头肌(可防止血液倒流)

3、。8*8 右心室8*9 肺动脉口 位于右心室的左上方,也有一纤维环支持,环上附着有3个半月形的瓣膜,称半月瓣。 每片瓣膜均呈袋状,袋口向着肺动脉(防止血液倒流人右心室)。9*9 肺动脉口9*10 左心房 构成心基的左后部,左心耳 呈圆锥状盲囊,内壁也有梳状肌。 背侧壁后部,有68个肺静脉口。 下方有一左房室口与左心室相通。10*10 左心房 10*11 左心室 构成心室的左后部,室腔伸达心尖, 左房室口纤维环上附有二尖瓣。 主动脉口为左心室的出口,纤维环上附着有3个半月瓣。11*11 左心室 11*12(2)心壁的构造心外膜:为心包浆膜脏层,由间皮和结缔组 织构成,紧贴于心肌外表面。心肌:为心

4、壁最厚的一层, 心房肌薄,心室肌较厚,其中左心室 壁最厚,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心内膜:薄而光滑,紧贴于心肌内表面,并 与血管的内膜相连续。12*12(2)心壁的构造心外膜:为心包浆膜脏层,由间皮和结缔组 13(3) 心脏的血管 心脏自身的血液循环称为冠状循环,由冠状动脉、毛细血管和心静脉组成。 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由主动脉根部发出,沿冠状沟和左、右纵沟伸延,在心肌内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13*13(3) 心脏的血管 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由主动脉14(4) 心脏的传导系统 由特殊的心肌纤维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心脏搏动的冲动至整个心脏,包括 :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房室束 浦肯

5、野氏纤维14*14(4) 心脏的传导系统 由特殊的心肌15 3、 心 包 包在心脏周围的锥形囊,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纤维膜:致密的结缔组织,参与构成胸骨心包韧带,使心脏附着于胸骨。 15*15 3、 心 包15*16浆膜: 壁层衬于纤维膜的里面,在心基折转成为脏层(心外膜)。 心包腔:腔内有少量浆液,可润滑心脏,减少搏动时产生的摩擦。16*16浆膜:16*17(二)、血管1、血管的种类与结构 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3种: 动脉:管壁厚,富有收缩性和弹性,将血液由心脏运向各器官。17*17(二)、血管动脉:管壁厚,富有收缩性和弹性,将血液由心脏18毛细血管:壁薄,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在器官组织

6、内分支互相合成网。 静脉:壁薄,管腔较大,有些部位的静脉内有静脉瓣,将全身各部的血液引入心脏。 18*18毛细血管:壁薄,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在器官组织内分支互相19 血管的分布规律:动脉: 常与神经伴行,由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状; 位于机体深部,关节曲侧; 粗细决定于该器官的功能。静脉: 深静脉常与同名的动脉伴行; 浅静脉即皮下静脉(注射、采血的部位 ),最终汇入深静脉。19*19 血管的分布规律:19*202、全身血管的分布(1)体循环的血管体循环的动脉系 主动脉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全身所有的动脉支都直接或间接自此发出。 主动脉起于左心室的主动脉口,可分为 主动脉弓 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20*2

7、02、全身血管的分布20*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Artery, vein and capillary vessel21*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1*2222*2222*23 体循环的静脉系心静脉系 : 心大静脉:收集左心壁静脉血 心中、心小静脉:收集右心壁静脉血前腔静脉系后腔静脉系23*23 体循环的静脉系23*2424*2424*25后腔静脉系: 汇集腹部、骨盆部、尾部和后肢静脉血入右心房的静脉干。主要属支有: 门静脉: 由胃十二指肠静脉、脾静脉、肠系膜前、后静脉汇集而成,位于后腔静脉腹侧, 经肝门入肝,然后汇集成数条肝静脉注入后腔静脉。25*25后腔静脉系:25*2626*2626*27

8、 (2). 肺循环的血管 肺动脉:起始于右心室,在心基的后上方分为左右两支,经肺门入肺,在肺内随支气管分支,最后在肺泡周围形成毛细血管网。27*27 (2). 肺循环的血管27*28肺静脉:由肺内毛细血管网汇合而成,最后汇合成68支肺静脉,由肺门出肺后注入左心房。28*28肺静脉:由肺内毛细血管网汇合而成,最后汇合成68支肺静2929*2929* (三)血液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内液40%内环境细胞外液20%外环境血液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30* (三)血液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 1、体液与内环境体液(60)内环境细胞内液:4045细胞外

9、液血浆:45组织间液:1520淋巴液脑脊液稳态: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的状态意义: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31* 1、体液与内环境体液(60)内环境细胞内液:40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化学成分、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生理学意义稳态的维持3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2*2、血液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组成血液血浆(5060)血细胞(4050)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33*2、血液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组成血液血浆红细胞33* (1)、血浆的化学成分水 (9192)溶质(89) 血浆蛋白 电解质:Na+、K+、Ca2+、Mg2+ HCO3-、Cl

10、-、HPO42-、SO42- 小分子有机物:营养物质、激素 代谢终产物 气体:O2、CO2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浆34* (1)、血浆的化学成分水 血浆蛋白白蛋白血浆34*(2)血细胞生理1)红细胞形态-没有细胞核 双凹圆盘状功能-运输O2、CO2 缓冲作用35*(2)血细胞生理1)红细胞35*36*36* 血红蛋白的组成及功能37* 血红蛋白的组成及功能37* 红细胞脆性与溶血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破裂溶血的特性。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渗透性溶血-置于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水分会过多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步降低盐溶液的浓度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释

11、放出血红蛋白。 0.85% NaCl 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形态 0.42% NaCl 红细胞胀大破裂、开始溶血 0.35% NaCl 红细胞完全溶血38* 红细胞脆性与溶血38*溶血因素:39*溶血因素:39*2)、白细胞形态-白色、有核,球形数量-(4 -10)x109个/L粒细胞 单核细胞无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40*2)、白细胞形态-白色、有核,球形粒细胞 41*41*白细胞的功能中性粒细胞 吞噬、杀灭细菌 清除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及衰老红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功能 释放肝素抗凝血 释放组织胺过敏反应限制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42*白细胞的功能中性粒细

12、胞 释放肝素抗凝血 释放组织胺过敏反嗜酸性粒细胞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单核细胞 吞噬、消灭细胞内致病微生物 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 参与机体防卫机制 产生促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因子43*嗜酸性粒细胞43*淋巴细胞T 细胞 杀伤T细胞( Tc )-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具有破坏靶细胞的独特功能,也参与排斥反应和恶性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 辅助T细胞(Th )-免疫调节细胞,能直接刺激已结合抗原的淋巴细胞的增殖。 抑制性T细胞(Ts)-与Th作用相拮抗的免疫调节细胞,其释放的淋巴因子能够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2.B 细胞44*淋巴细胞44*3)血小

13、板(一)血小板的形态和结构(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参与生理性止血 促进凝血 维持毛细血管内壁的完整性45*3)血小板(一)血小板的形态和结构45*46*46*3、血液的理化特性(1). 物理性质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氧气的多少密度-1.051.06,与血细胞数量和血浆成分有关粘滞性-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其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通常是水的3.55.5倍红细胞沉降率(ESR)-含抗凝剂的血液静置后在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距离47*3、血液的理化特性(1). 物理性质47*(2). 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产生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

14、持细胞正常形态和机能。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产生作用: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交换,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对维持正常血量具有重要作用。 48*(2). 血浆渗透压48*H2O晶体物质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49*H2O晶体物质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49*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高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低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50*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50*0.85% NaCl溶液 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1.9% 尿素溶液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引起红细胞溶血等渗溶液等张溶液等渗溶液等张溶液51*0.85% NaCl

15、溶液 等渗溶液等渗溶液51*(3). 血浆的酸碱平衡pH 7.35-7.45,取决于:血液缓冲系统肺排酸功能肾排酸保碱功能H2CO3 / NaHCO3HL+NaHCO3 H2CO3NaLNaOH+H2CO3 NaHCO3H2OH2O+CO2Na2HPO4 / NaH2PO4K2HPO / KH2PO4蛋白质钠盐/蛋白质52*(3). 血浆的酸碱平衡pH 7.35-7.45,取决于:H 4、血液凝固 凝血过程的三个主要阶段+PF3+Ca2XXaIIIIaIaI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53* 4、血液凝固+PF3+Ca2XXaIIIIaIaI凝纤维蛋白网54*纤

16、维蛋白网54*5、血量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血量:占体重的7-8%,70-80ml/kg 男性:56 L, 女性:4.55.5 L血量相对稳定的意义55*5、血量55*二、 心血管生理(一)、心的泵血功能(1)心率 单位时间内心搏动的次数。(2)心动周期 心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需的时间。(3)心的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与射血 心室舒张与充盈 56*二、 心血管生理(一)、心的泵血功能56*心动周期57*心动周期57*心脏泵血过程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快速射血减慢射血等容舒张快速充盈减慢充盈58*心脏泵血过程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等容舒张5 3

17、、心音第一心音:(心缩音)在心脏收缩时 A、房室瓣关闭、腱索弹性震动 B、血液冲开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及血液 在动脉根部的震动。 C、心肌收缩心室壁的震动 特点:振幅低,时间长 音调:低而长59* 3、心音第一心音:(心缩音)在心脏收缩时59*第二心音:(心舒音)在心脏的舒张期 A、心室内压突然下降,引起心室壁 震动 B、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产生的震动特点:主要反映动脉瓣的功能。 振幅高,时间短。音调:高而短60*第二心音:(心舒音)在心脏的舒张期60*4、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射 入动脉的血液量。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在每分收缩时射 入动脉的血液量。心输出量:就是指每分输出量

18、 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 心率61*4、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射61*心输出量的意义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心输出量是和动物代谢水平相适应的,心脏能够通过增加心输出量来适应机体的需要,这种能力叫心力储备。心力衰竭:当心力储备发挥最大限度作 用后,仍不能适应机体的需要时,就会发生心力衰竭。62*心输出量的意义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62*(二) 血管生理1、动脉血压在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称为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是对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63*(二) 血管生理1、动脉血压63*收缩压心室收缩过程中

19、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安静状态时:100-120 mmHg舒张压心室舒张过程中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安静状态时:60-90 mmHg脉搏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64*64*2、动脉脉搏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发生周期性波动,引起动脉管壁发生搏动并沿动脉管壁依次向全身各动脉传播。这种有节奏的搏动称为脉搏。65*2、动脉脉搏65*3、静脉血压与血流(一)静脉血压(二)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度 心收缩力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呼吸运动 体位改变66*3、静脉血压与血流(一)静脉血压66*4、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组成:微动脉后、 微动脉 、 毛细血管前 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 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67*4、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微循环68*微循环68*微循环的路径 (1)、直捷通路: 血液由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特点:此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液 流 速较快,很少与组织细胞进行 物质交换。 骨骼肌中常见。69*微循环的路径 (1)、直捷通路:69*(2)、迂回通路: 血液由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微静脉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