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课件_第1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课件_第2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课件_第3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课件_第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段红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段红伟优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段红伟优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段红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密切相关的一种应激性肝损伤,是目前全球第一大的慢性肝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发密切相关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和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IR)作为首次损伤打击,贯穿肝损伤始终,并与2型糖尿病相互影响IR是疾病慢性过程形成,及加速

2、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 patitis NASH)是可逆的由单纯性脂肪肝进展至肝硬化的必要途径,大约10%15% NAFLD转变为 NASH,其中IR为疾病进展的关键机制NAFLD病人肝癌发病率高于正常人明确参与NAFLD的胰岛素抵抗的关键机制,有效逆转疾病进展,是治疗NAFLD的首要尽管减重效应难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重复,但目前改善生活方式减轻体重,仍为其治疗基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发病机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

3、机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IR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IR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量热量摄入,脂肪组织内脂质积聚,胰岛素抵抗状态下发生与其相关的高胰岛素血症,使白色脂肪组织分解不能有效抑制,血中游离脂肪酸(FFA)增加,抑制肝细胞对脂肪酸的氧化,肝脏脂肪沉积肝脏FFA的输入与氧化失衡,升高的FFA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细胞色素P450、肿瘤坏死因子及瘦素等,介导肝细胞损伤,反之又使FFA升高FFA可损伤肝细胞质、线粒体及溶酶体膜,增加肿瘤坏死因子等毒性,导致生物膜损伤,线粒体通透性增加,引起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氧化应激甚至胰腺细胞、肝细胞凋亡,加重肝细

4、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加重IR和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量热量摄入,脂肪组织内脂质积聚,胰岛素抵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可加快内脏脂肪组织的脂解速率,结果进入肝脏门静脉的游离脂肪酸(FFA)增多,加重肝脏损害和IRIR就是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使机体糖代谢紊乱,表现为病人血糖及胰岛素升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可加快内脏脂肪组织的脂解速率,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与IR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与IR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为人体最大的贮菌库和内毒素池,称为“ 特殊器官 ”;菌群大部聚于结肠,对宿主起着免疫保护、营养吸收、生物屏障及防癌抑癌作用研究发现,高脂饮

5、食可诱导大鼠肠道菌群的过度生长,并伴细菌移位;肠粘膜通透性增加,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诸炎症因子产生等,结果是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翻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为人体最大的贮菌库和内毒素池,称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SH伴肠道菌群紊乱,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使肠粘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产物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脂多糖(LPS),经肠粘膜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并经过各种酶促反应及诸多炎性因子(TNF-作用更重要)参与,抑制胰岛素底物磷酸化,损伤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及加重IR,参与NASH进程;NASH病人肝功能受损,更加重肠粘膜通透性,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证实,改变肠道菌群的种类与丰度,对影响NAF

6、LD的进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新的治疗思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SH伴肠道菌群紊乱,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证实,益生菌(微生物制剂)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菌群失调发生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影响胆固醇、维生素、氨基酸代谢,促进上皮细胞黏蛋白及潘氏细胞 SlgA 的分泌等途径,预防并改善NAFLD的症状临床对照研究显示,服用益生菌6个月,体重、血糖、脂肪肝(炎症)、IR等指标明显改善,炎性因子 TNF-和干扰素-下降,肠道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多肽YY升高,糖代谢紊乱缓解,减轻了NAFLD对肝脏的损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证实,益生菌(微生物制剂)可通

7、过调节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细胞与肠促胰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细胞与肠促胰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0世纪60年代,McIntyre和Elrick等发现,口服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这种效应被称作“肠促胰素效应”;该效应所产生的胰岛素占进餐后所产胰岛素足量的50%在NASH的肠道微生态中,肠道内分泌细胞所产生的肠促胰素,对IR发挥重要作用肠促胰素主要由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 GLP-1)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组成,GLP-1 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GLP-1是肠 - 胰岛素轴中重要的肠促胰素,主要来源于肠道L细胞,其受

8、体(GLP-1R)广泛存在于肝、胰、脑、心脏、肠、脂肪等组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0世纪60年代,McIntyre和Elr目前,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GLP-1R)已进入临床应用艾塞那肽、利拉鲁肽有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病人输注GLP-1后显示,胰岛素和C肽水平显著升高,胰高血糖素下降,口服血糖4小时后恢复正常,继续输注,胰岛素水平不再升高,血糖水平亦不再下降肠道菌群的可塑性可使其成为 NAFLD 治疗的新靶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 patitis NASH)是可逆的由单纯性脂肪肝进展至肝硬化的必要途径,大约10%15% NAFLD转变为 N

9、ASH,其中IR为疾病进展的关键机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 patitis NASH)是可逆的由单纯性脂肪肝进展至肝硬化的必要途径,大约10%15% NAFLD转变为 NASH,其中IR为疾病进展的关键机制临床对照研究显示,服用益生菌6个月,体重、血糖、脂肪肝(炎症)、IR等指标明显改善,炎性因子 TNF-和干扰素-下降,肠道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多肽YY升高,糖代谢紊乱缓解,减轻了NAFLD对肝脏的损害临床对照研究显示,服用益生菌6个月,体重、血糖、脂肪肝(炎症)、IR等指标明显改善,炎性因子 TNF-和干扰素-下降,肠道分泌的胰

10、高血糖素样肽-1(GLP-1)、多肽YY升高,糖代谢紊乱缓解,减轻了NAFLD对肝脏的损害研究显示,NAFLD与肥胖、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肥胖者脂肪酸吸收多,合成多,继而释放入血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多,结果导致大量TG堆积于肝内,形成脂肪肝NAFLD的基础治疗包括脂肪细胞中存在的GLP-1结合位点,可刺激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合成,通过对胃肠的抑制作用减少食物中TG吸收,增加脂肪组织中TG降解NAFLD病人肝癌发病率高于正常人IR是疾病慢性过程形成,及加速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毒素血症和系统性低炎症反应状态,调整GLP-1分泌,有助于NAFLD尤其是NASH的

11、防治GLP-1与GLP-1R结合产生以下生理效应菌群大部聚于结肠,对宿主起着免疫保护、营养吸收、生物屏障及防癌抑癌作用肠促胰素主要由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 GLP-1)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组成,GLP-1 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还可能与迟延胃排空和增强自嗜作用有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GLP-1与GLP-1R结合产生以下生理效应进食后刺激胰岛素分泌与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肝糖原合成促进胰腺细胞的增值,并抑制其凋亡抑制胃排空,通过信号传递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饱食感NASH较正常者GLP-1分泌下降(示其受损),在肝脏与其受体结合,发

12、挥类似胰岛素样作用,即促进肝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输出,增加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目前,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GLP-1R)已进入临床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与GLP-1或GLP-1R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GLP-1由肠道L细胞分泌,改变L细胞的数量与功能可以影响GLP-1的分泌肠道菌群与 L细胞主要存在于远端肠段;肠道有益菌影响肠道上皮细胞的分泌与凋亡,并可能影响GLP-1的分泌相对于人体基因组,肠道元基因组具有高度可塑性;肠道菌群的可塑性可使其成为 NAFLD 治疗的新靶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GLP-1由肠道L细胞分泌,改变L细胞的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饮食中添加益

13、生元可使远端肠道中双歧杆菌含量增加,增加膳食纤维的发酵,促进结肠 L细胞分化,增加GLP-1分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毒素血症和系统性低炎症反应状态,调整GLP-1分泌,有助于NAFLD尤其是NASH的防治脂肪细胞中存在的GLP-1结合位点,可刺激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合成,通过对胃肠的抑制作用减少食物中TG吸收,增加脂肪组织中TG降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饮食中添加益生元可使远端肠道中双歧杆菌含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与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与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正常肝脏所含脂肪仅占体重的4%7%,其中1/2为甘油三酯(TG),余为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肝脏为脂肪酸合成TG

14、的场所,合成后的TG与载脂蛋白结合为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为主),释放入血肥胖者脂肪酸吸收多,合成多,继而释放入血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多,结果导致大量TG堆积于肝内,形成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正常肝脏所含脂肪仅占体重的4%7%,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脂肪肝尤其是NAFL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我国更是快速升高目前,我国成人NAFLD的患病率为15%33%,且呈低龄化,其中更具危害的 NASH 和肝硬化分别占10% 20%和2%3%肥胖者中,NAFLD、NASH患病率分别为60%90%和26%49%;2 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人中NAFLD患病率分别为49% 87% 和 27%

15、 92%;NAFLD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脂肪肝尤其是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治 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治 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显示,NAFLD与肥胖、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NAFLD的基础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减轻体重(5%10%)其次方为药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显示,NAFLD与肥胖、2型糖尿病关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高血糖素样肽的临床应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高血糖素样肽研究证实,改变肠道菌群的种类与丰度,对影响NAFLD的进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新的治疗思路肝脏为脂肪酸合成TG的场所,合成后的TG与载脂蛋白结合为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为主),

16、释放入血抑制胃排空,通过信号传递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饱食感正常肝脏所含脂肪仅占体重的4%7%,其中1/2为甘油三酯(TG),余为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肠粘膜通透性增加,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诸炎症因子产生等,结果是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翻转脂肪细胞中存在的GLP-1结合位点,可刺激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合成,通过对胃肠的抑制作用减少食物中TG吸收,增加脂肪组织中TG降解NASH伴肠道菌群紊乱,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使肠粘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菌产物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脂多糖(LPS),经肠粘膜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并经过各种酶促反应及诸多炎性因子(TNF-作用更重要)参与,抑制胰岛素底物磷酸化,损伤

17、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及加重IR,参与NASH进程;目前,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GLP-1R)已进入临床应用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菌群大部聚于结肠,对宿主起着免疫保护、营养吸收、生物屏障及防癌抑癌作用NASH较正常者GLP-1分泌下降(示其受损),在肝脏与其受体结合,发挥类似胰岛素样作用,即促进肝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输出,增加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GLP-1由肠道L细胞分泌,改变L细胞的数量与功能可以影响GLP-1的分泌研究显示,NAFLD与肥胖、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相对于人体基因组,肠道元基因组具有高度可塑性;胰岛素抵抗(IR)作为首次损伤打击,贯穿肝损伤始终,并与2型糖尿病相互影响临床证实,益生

18、菌(微生物制剂)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菌群失调发生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内毒素,影响胆固醇、维生素、氨基酸代谢,促进上皮细胞黏蛋白及潘氏细胞 SlgA 的分泌等途径,预防并改善NAFLD的症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GLP-1作为一种肠源性激素,是在营养物质,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刺激下方能释放入血,其促进胰岛素分泌作用呈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有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病人输注GLP-1后显示,胰岛素和C肽水平显著升高,胰高血糖素下降,口服血糖4小时后恢复正常,继续输注,胰岛素水平不再升高,血糖水平亦不再下降由于GLP-1半衰期很短(仅2分钟),限制了应用研究证实,改变肠道菌群的种类与丰度,对影响NAFLD的进展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GLP-1之于NAFLD除促进胰岛素分泌外,还可能激活MAPK(一组进化保守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途径,促进脂肪酸氧化和逆转肝细胞脂肪变性;还可能与迟延胃排空和增强自嗜作用有关目前,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GLP-1R)已进入临床应用艾塞那肽、利拉鲁肽GLP-1R可减轻体重、改善 IR 和糖代谢、减少肝脏脂肪积聚、增加组织中TG的降解、显著减弱肝脏过氧化应激-炎症损伤、改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