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树(全册)课件_第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树(全册)课件_第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树(全册)课件_第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树(全册)课件_第4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树(全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文本与学情整合下的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文本与学情整合下的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说明图形与几何 数与代数综合与实践 统计与概率三位数乘 两位数大数的认识除数是两位 数的除法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条形统计图1亿有多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备注:数学广角 优化(数学思想方面)四年级上册说明图形与几何 数与代数 统计与概率三位 1.认识更多计数单位,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 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3. 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

2、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5.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它们的区别,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6.认识平行线、垂线,会画垂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本册教材知识目标 1.认识更多计数单位,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本册教材能力目标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

3、的良好习惯。 本册教材情感目标本册教材情感目标课时安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7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 2课时 角的度量 6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 6课时 数学广角 3课时 条形统计图 3 课时 大数的认识 12课时 总复习 4课时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1课时课时安排平行四边形公顷和平方千米 2课时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单元分析课时解读回顾与反思目录单元分析课时解读回顾与反思目录单元分析大数的认识 本课知识万以内的数认识 已有知识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 后续知识单元分析大数的认识 本课知识万以内的数认识 已有知识单元目标1.掌握大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方法,会读写大数,会比较大

4、数的大小。2.让学生经历大数的认识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单元目标1.掌握大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方法,会读写大数,会比单元重难点 重点:亿以内及以上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 难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单元重难点 重点:亿以内及以上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 写、比较大小、 改写、求近似数 例1例7亿以上数的读、写、改写、“四舍五入” 例1例4单元内容结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用计算器计算例1例2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上数

5、的认识亿以内数 例1教学复习导入: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计数单位有(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000等于( )个十,8000是由( )个百组成的。 探索交流: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九万,再拨一万是多少?10个一万就是十万,用同样的方法,10个十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10个一千万是( )。 1亿到底有多大?大数的认识追问:今天学的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每个计数单位都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完善数位顺序表。例1主要教学流程课 时 解 读(例1) 例1教学复习导入: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计数单位 例2例3教学复习旧知:读

6、出下面各数 325 1007 2750 8600 890 904 9070 4587 探究新知:24960000,出示下面的问题: (1)这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2)2496、24960000这两个数中的“9”分别在什么数位上?表示多少?(3)讨论:2496与24960000读法的联系与区别。亿以内数的 读法探究总结: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出示下列各数让学生认读 2500000 2040500 605004248000070 283040003927486 例2例3主要教学流程 例2例3教学复习旧知: 探究新知:24960000,出回顾与

7、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联系,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数感。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感受:一、创设情境,增大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家乡的有关数据资料贯穿全课,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培养数感,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理解数的意义,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等等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个别学生在读数时,懒于分级,造成读数的错误;还有一部分学生注意到了分级但在

8、书写读作时经常丢掉“亿”字或“万”字,读数还是显得很不熟练,读法的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教学中应加强读法书写的训练,养成分级的习惯,使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彼此都能获得进步。回顾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 例4教学复习旧知:写出下面各数 四百八十五 六百零七八百 七千七百八十 探索新知:(1)尝试写六千八百五十万(对照数位顺序表)(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含两级的数的写法.如:六千八百五十万含有几级的数?(两级)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读数时有”万”字)万级数位上是多少?个级的数是多少?亿以内数的写法总结方法:含有

9、两级的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写出下面各数六万三千二百五十七 一千零八万十一万八千一百 四千零八万零六百 三千七百万零四十 例4主要教学流程 例4教学复习旧知: 探索新知:亿以内数的总结 例5教学复习旧知:比较大小352 325 972 合作探究:学生独立观察,并完成知识点一、二的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进行组内交流,交换自己的观察结论。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总结方法: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比较大小,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怎么比较大小?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第2题完成教材第14页第1题例5主要教学流程 872 例5教学复习旧知:

10、 合作探究:亿以内数的总结回顾与反思 在写法中,和读数的方法有类似的方法:先分级,确定好亿级、万级、个级都有那些数,再分级书写。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例如:三亿零五十万三千,一些学生就会写成3050 3000。我想其错误的原因他们不明白虽然读一个“零”,那是因为千万位和百万位都是0,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他是看到什么写什么,没有和数位一一对应。同时没有完全熟悉数位顺序表,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就没有明确亿位的后面是跟着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才到万位,让他们明白,每一级都含有四个数位,相信经过练习,大家会有进步。 可见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

11、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获得的。而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活动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应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在讨论中形成表象。回顾与反思 在写法中,和读数的方法有类似的方法: 例6教学情境导入:比赛,看谁能很快地写出课件题目中的数据(1)光的速度约是三十万千米(2)正常人的心脏一年大约跳四千二百万次。引导学生说出记下这些整万数时写0很麻烦。 探索新知: 300000 9600000 780000 60200000 提问: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如果要简单记下这些数,你想怎样写呢?用“万”作单位的数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2、教材第1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课 时 解 读例6 例6教学情境导入:比赛,看谁能很快地写出课件题 例7教学创设情境 理解准确数、近似数的含义。根据信息找出准确数和近似数,你还能举出一些准确数或近似数的例子吗?结合地球、太阳的直径知识探讨“四舍五入”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 探索交流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老师适时总结方法:先找到要省略的尾数,再找到尾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去还是向前一位进“1”。课时解读例7我们班有48名同学,有多少人去过万里长城?你们对万里长城有哪些了解?我们班去过长城的有13人,长城距今大约有2500年的历史。

13、观察这些数据,发现了什么? 例7教学创设情境 理解准确数、近似数的含义。根回顾与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方法是用”万“代替末尾的4个”0“。课程开始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数的读法写数,引导学生观察所写数据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思考怎样用简单的方法来重新记下这些数。 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他们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清楚一堂课自己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因此,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的数学着手,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去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回顾与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整万数改写成用“

14、万 例1 例2教学迁移导入 亿以上数的认识教材第19页“做一做”20页第1、2题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课时解读 例1例2学生自主尝试归纳亿以上数的读写法。(1)组织学生试读: 7000000000 10040002000 400305000000(2)读给同桌听。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数位顺序表,怎样读写亿以内的数?现实生活中,除了亿以内的数,还有很多亿以上的数,怎么读写呢? 组织学生试写: 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二十万 例1 例2教学 亿以上数的教材第19页“做一做” 例3、例4教学迁移导入 亿以上数的认识教材第22页练习三中相关习题。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探讨

15、:整亿的数怎么写?不是整亿的数怎么改写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举例改写:200000000=2亿 530500000000=5305亿 课时解读 例3、例4亿以上的数如何求近似数?103450000010亿 9876540000 99亿 7000000000 10000000000 400300000000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复习读写亿以上数的读写,并说一说怎样读写亿以内的数,改写亿以内的数?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试做改写用亿做单位: 例3、例4教学 亿以上数的教材第22页练习三中相关回顾与反思 亿以上的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本节课,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

16、类数据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亿以上的数的初步感受。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对亿以上的数写法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前提下,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综合知识,如科学知识、环保知识、国情知识等,使学生获得了有关亿以上的数的更丰富的感受。回顾与反思 亿以上的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分析课时解读回顾与反思目录单元分析课时解读回顾与反思目录单元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课知识面积及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已有知识完善面积单位体系 后续知识单元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课知识面积及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单元目标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

17、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丰富直观经验,初步形成1公顷的表象。单元目标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重难点 重点: 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 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面积的实际大小。单元重难点 重点: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认识公顷认识平方千米单元内容结构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认识公顷认识平方千米单元内容结构 例1教学情境导入:提问:知道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吗?学生用平方米作单位,老师总结,描述学校的面积用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 探索交流:1.认识

18、1公顷的含义,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2.在活动中体会1公顷。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4.尝试单位换算。认识公顷巩固练习:(1)完成书上做一做,通过测量活动,建立1公顷表象。(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2、3题。例1主要教学流程课 时 解 读(例1) 例1教学情境导入:提问:知道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 例2教学复习导入:提问:有没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出示教材第35页例2主题图。 探究新知:1.认识1平方千米的含义2.体会1平方千米3.尝试单位换算尝试总结:除了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10000,其余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认识平方千米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成教材第35页“做

19、一做”及教材37页练习六第7题。(2)介绍你知道吗?例2主要教学流程 例2教学复习导入: 探究新知:认识平方千米巩固应用,内回顾与反思 “体验”和“习得” 动脑去想,用眼去看,动手去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程序,这样的过程本身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对于生本之间需要一个媒介起到引导作用,这就是教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技能。 动脑想1公顷是很困难的,学生的描述无非是“大”、“很大”,这样的描述是建立在浅表层面的,学生此时并未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只出现了变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但到底是什么并无确切概念。 用三种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

20、建立起概念,并且给出实实在在地拓展,1平方千米的教学难点是体验,学生无法从1公顷的概念类比出100公顷,而在现实生活中,连大人对平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较生疏的。我想到了数学上的一种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平方千米的时候,知识形成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习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辩论、思辨的过程。回顾与反思 “体验”和“习得” 动脑去想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单元分析课时解读练习设计回顾与反思目录单元分析课时解读练习设计回顾与反思目录单元分析角的度量 本课知识长度单位认识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钝角 已有知识三角形的按角分类,垂直的基础 后续知识单元分析角的度量

21、本课知识长度单位认识 已有知识三角单元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以及它们的区别。2. 使学生理解角的含义,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了解角的大小。3. 让学生直观认识量角器,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分享学习成功的乐趣。单元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以及它们的区别单元重难点 重点: 1. 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2. 角的从小到大的分类,以及理解角的含义 难点:量角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 重

22、点: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线段、直线、射线角的度量角的分类 例2,例3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例1单元内容结构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线段、直线、射线角的度量角的分类 例 复习导入:复习线段知识。归纳线段特征。探索交流:根据直线、射线与线段之间的关系,引出直线、射线的认识,三者之间的区别。什么是角,以及角的组成。线段 直线 射线追问:无限长的理解,39页做一做中数一数有几个角。课 时 解 读 第一课时 复习导入:探索交流:根据直线、射线与线段之间的关回顾与反思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线段的特征总结方法,过渡到学习射线、直线,进而总结射线、直线的特征,学会三线的异同

23、点,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自己又对单元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2、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比如,在直线的形成与认识上给予了足够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研究三线的空间,这里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以后知识的自然沟通。3、能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数学新教材教学中一直倡导的 整堂课因为内容设计较多,怕

24、教学时间不够,加快了整个教学节奏,有些地方就显得有些匆忙,不够从容。最后总结全课后就正好下课了,机动的拓展题目没有呈现,没达到预期效果。回顾与反思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 例1教学创设情境:出示两个角哪个大些?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比一比。 1.角的单位将圆平分360份,一份 所对的角是一度 角的度量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量角的度数步骤。2 41页做一做1、2、3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2.课件演示归纳 认识量角器,课件演示如何量角的度数。总结量角的步骤。课 时 解 读(第二课时)主要教学流程 例1教学创设情境:出示两个角哪个大些?三角尺上回顾与反思 一是学生不会摆量角器,

25、顶点和中心、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很难同时达到要求,最极端的错误是明明角在这里,量角器竟然会放到角的另一侧,也就是说角不在量角器的范围里边。 二是摆好了量角器也不会读刻度,内圈和外圈分不清,如70度读成110度,遇到65度这样的角更难理解,学生会读成75度、125度、115度。 三是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操作要领,但是真正在操作层面的精细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二合一看”中的“二合”操作的重合度过低,使得结果误差过大,有的度量误差甚至达到5以上,直接导致度量结果错误。四是课本上的和练习册中的角边都画得比较短,而学生手中的量角器比较大,往往将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0度刻度线和角的始边重合好以后,角的终边

26、的最外端仍然够不着量角器上的刻度线,这时一部分学生利用“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这一规律将角的终边延长就可解决这一问题。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始终不愿意延长,或者延长时画线粗糙,导致度量的结果误差.个数回顾与反思 一是学生不会摆量角器,顶点和中心、零刻度线和角 例2教学创设情境: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1直角=90度 1.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平角。1平角=180度 角的分类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教学例2,从小到大排列五个角,教材43页做一做1,44页2、3、4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2.课件演示归纳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1周角=360度迁移延伸归纳法则1周角=2

27、平角=4直角课 时 解 读(第三课时)主要教学流程 例2教学创设情境: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 回顾与反思 由直角引入,引导学生认识了平角、周角,并探索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特征,以及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等量关系,由学生总结各角如何从小到大的排列以及其特征。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参照书本做了一个折扇,让学生跟我一起动手参与。同时,复习前两节课学过的认识角以及测量角的方法。在学生总结完各角的特征之后,我加入了一个小游戏,活跃气氛,学生们被带动起来。最后,介绍了一点课外知识给学生,即优角和劣角的相关知识。 这个环节基本上是我引导学生去做的,给学生自己探究的机会比较少,我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

28、去探索发现,充分的相信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应该注意的。 这节课我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1、应该注意课件上字的颜色、大小、位置。2、学生主体性不够强,应让学生多参与。3、没有板书课题。4、学具中,让学生做扇子不如做活动角更直观,且扇子吸引了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5、重难点强调的欠缺,应注重语言的精准。回顾与反思 由直角引入,引导学生认识了平角、周角, 例3教学创设情境:1 量一量角的度数 2 用三角尺拼角 例3,画60度的角(1)0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60度刻度线画点(3)连接两点画射线。 画 角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教材43页做一做2,44页5、6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2.课件演示归

29、纳 画角的过程。课 时 解 读(第四课时)主要教学流程 例3教学创设情境: 画 角巩固应回顾与反思 一、我在本课教学时重点放在学生动手操作上,通过“画角记录总结画角方法”的路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直观、有趣。在小组共同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达到了在潜移默化中的情感交流。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的要求。 二、学生在活动中有的用三角板上的60的角描画出60的角,有的用量角器画出60的角。活动后我让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当同学们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学提出用三角板画出的60的角不够标准,因为

30、三角板的尖角不好描画,可是另外一个同学马上反对,他说,只要先描画出两条边,再延长两条边相交,角就出现了,而且也很标准。看到同学都赞许地点头,我不禁也露出了真心的微笑。这样,同学一致认为两种方法都很好。 在活动中还有的学生在画直角时使用课本的一个角来画,我及时表扬了学生善于观察和运用,指导他们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验证。这恰好说明了学习数学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与生活紧密相连。 ,引导学生认识了平角、周角,并探索锐角、直角、钝回顾与反思 一、我在本课教学时重点放在学生动手操作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分析课时解读练习设计回顾与反思目录单元分析课时解读练习设计回顾与反思目录单元分析

31、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课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 已有知识学习小数乘法的重要基础 后续知识单元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课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 已有单元目标1.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2. 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3. 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目标1.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进行三位数乘两单元重难点 重点: 1.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是一些计算简便。 2. 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难点: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单元重难点 重点: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意义及计算常用数量

32、关系的应用速度时间=路程 例5三位数乘两位数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 例2 积的变化规律及应用例3单价数量=总价 例4单元内容结构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意义及计算常用数量关系 例1教学复习导入:王叔叔坐大巴去旅游,用12小时,平均每小时行78千米,一共行多少千米?(1)学生列式(2)估算一下?讲原因 (3)学生笔算探索交流:出示例1,学生分析,列出算式,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提出第二部分该怎样写?积的末尾应与第一部分积中的哪一位对齐?归纳具体步骤。三位数乘两位数强调:计算先估算,在笔算,最后用计算器验算,培养学生多项计算技能的应用例1主要教学流程课 时 解 读(例1) 例1教学复习导入:

33、王叔叔坐大巴去旅游,用12小 例2教学借助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39页 2题 出示例2(1)16030 先口算163=48,再积的末尾添两个0,强调竖式(2)10630 如何计算,师生探讨。三位数乘两位数探究每道算式的意义研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小练习:做一做1,2每道题强调0如何处理。 例2主要教学流程 例2教学借助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 出示例回顾与反思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中主题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34、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结合具体的情景展开学习,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 重视知识的迁移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一、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的意义和算法基本相同,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对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练习,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容关系,形成新的计算能力。3. 将学习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地位。4 加强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倡导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要估算,

35、什么时候要计算,鼓励学生应用估算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注意发现学生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计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回顾与反思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例3教学研究问题:出示习题,通过计算,讨论(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积一个数,积怎么变化?(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积怎么变化?探索交流:1.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学生讨论交流。2.整体概括规律3.验证规律。4应用规律,做一做。三位数乘两位数研究:积不变的规律1824=(182)(24 2)=(18 2)(24 2)=学生交流,总结规律。例3主要教学流程课 时 解 读(例3) 例3教学研究问题:探

36、索交流:三位数乘两位数研究回顾与反思一、在充分经历中感悟。在本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炼。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但也存在改进的地方:

37、1、对中差生的指导不足。由于本课例的例题较为容易,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2、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带有鼓励性。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部分学生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回顾与反思一、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例4教学复习导入: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2 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学生读题列式并解答。探索交流: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讲解单价,数量及总价。总结:单价数量=总价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做一做1,2 拓展:总价数量=

38、单价总价单价=数量出练习题例4主要教学流程课 时 解 读(例4) 例4教学复习导入:探索交流: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 例5教学复习导入:1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 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学生读题列式并解答。探索交流: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讲解路程,速度及时间速度单位的写法。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53页做一做1,2拓展: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出练习题55页8,9例5主要教学流程课 时 解 读(例5) 例5教学复习导入:探索交流: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回顾与反思 “单价数量=总价”与“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

39、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 我在设计本课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课前布置了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有用、好学。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我 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注重知识拓展,培养学生思维。在学生概括

40、出两个数量关系,并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速度等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总结单价怎么求,数量怎么求,速度及时间的求法,学生都表现不错,气氛非常活跃。四、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回顾与反思 “单价数量=总价”与“速度时间=路程”这两个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分析课时解读练习设计回顾与反思目录单元分析课时解读练习设计回顾与反思目录单元分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课知识直线、线段、射线、角的度量 已有知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 后续知识单元分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课知识直线、线段、射线、角的 单元目标1. 理解和掌握平行和垂直的概念,会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

41、线,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2. 经历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验、类推的思想和方法。3.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单元目标1. 理解和掌握平行和垂直的概念,会正确地画已知直线单元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平行和垂直的特点。 2.掌握垂线的画法。 3.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 难点: 1.描述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 。 2.掌握画垂线的步骤。 3.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单元重难点 重点: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与垂直的相关

42、概念例1认识梯形的特征例3单元内容结构画垂线例2点到直线的距离例3解决问题例4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例1例2四边形间的关系例4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 情境导入:老师手上有两根大小一样的小棒,现在老师将这两根小棒扔在讲台上。同学们想一想这两根小棒落在讲台上会形成哪些图形呢?你能把这些图形画出来吗?探索交流:1.组织学生画一画同一平面内的任意两条直线可能的几种位置关系。2.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一说分类的标准。3.老师总结归纳出平行与垂直平行与垂直练习:用一张纸,折出平行线和垂线吗?课 时 解 读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探索交流:1.组织学生画一画同一平面内回顾与反思

43、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身为教者,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本节课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前渗透,没有暗示,而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生成设计练习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 例2教学创设情境:同学们抬头看教室顶部的天花板的边线,再看同一平面的教室立着的边线,观察这两条边线有什么关系? 垂线的画法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动手画一画。2 58页做一做 探究新知: 1.在三角尺

44、和直尺上你能找到互相垂直的两条线吗?2.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3.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4.用量角器画垂线。课 时 解 读(第二课时)主要教学流程 例2教学创设情境:同学们抬头看教室顶部的天花板回顾与反思 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去获得。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得新知呢?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尝试画垂线到感知科学画法,最后到扩展延伸,每一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始终围绕“让学生在探究和操作中学习,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这一主旨,使他们学会感悟身边的事物,并在感悟中得到发展。这也正是我们数学要达到的目的。回顾与反思 一切真知都应由

45、学生自己去获得。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在 例3教学创设情境:套圈游戏提问,那些被套的小物品离选手有多远,离选手的限制线又有多远?引出学习新课 1.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画几条线段 点到直线的 距离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完成教材第59页“做一做”1、2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2.认识垂直线段的性质 从一点向直线画几条不垂直的线段吗?3.认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课 时 解 读(第三课时)主要教学流程 例3教学创设情境:套圈游戏 点到直线的 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还有一个新授的重点是画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需要让学生在动手画垂线的过程中体会:(1)像这样的垂线可以画出无数条;(2)当一条垂线与一组平行线中的

46、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条垂线与另一条直线也是垂直的;(3)通过测量发现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处处相等的。 课堂上学生用画垂线的方法求距离很容易,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有些学生马虎了事:有漏标垂足的,有随便用给三角尺一画,不求精确的。我常常要求学生当着老师的面重新画一条垂线,来纠正他们的态度。让人担忧的是很多时候学生都是自己单独完成作业,作业的质量也比较差,看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已经迫在眉睫。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还有一个新授的重点是画出平行线 例4教学创设情境:同学们是否都知道教室的四面墙都是长方形呢?我们的黑板又是什么形状呢? 1.讨论交流长方形的画法。2.动手试着画一

47、画3.课件演示画长方形的步骤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画长方形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教材60页做一做,63页12题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课 时 解 读(第四课时)主要教学流程 例4教学创设情境: 画长方形巩固应用,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长方形的画法,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此主要起的是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通过设问进行点拨。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时候,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始终的回答可能是其中的一两点,而且不完整,甚至有错误的见解。教师这时应该对正确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长方形的画法,

48、可以大胆 例1例2教学创设情境:老师用手电筒从正面照射一个长方形框,同学们可以发现后面产生这个框影子,那么这个影子是什么形状的呢? 平行四边形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动手画一画。2 64页做一做 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2.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4.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课 时 解 读(第五课时)主要教学流程 例1例2教学创设情境:老师用手电筒从正面照射一个长方形框回顾与反思 对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有意义。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究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在自主探究

49、中得到有效的开发和锻炼。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研究,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先从简单的活动开始,引起学生对课程和平行四边形的兴趣,唤起已学过知识的记忆。之后让学生在教学、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同时也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回顾与反思 对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 例3例4教学创设情境:做游戏,“猜图形” 梯形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动手画一画。2 66页做一做 探究新知: 1.认识梯形2.认识等腰梯形3.认识直角梯形4.用集合圈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课 时 解 读(第六课时)主要教学流程 例3例4教学创设情境: 梯形巩固应用,内化提回顾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

50、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便有所接触,而梯形却是第一次出现。但可以采取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的定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系。 本节课的难点是用集合圈表示出不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看,我没有生硬地直接把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借助不同四边形的特征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后逐步完善这张图。回顾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便有所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单元分析课时解读练习设计回顾与反思目录单元分析课时解读练习设计回顾与反思目录单元分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

51、法 本课知识多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 已有知识 小学阶段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单元分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本课知识多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单元目标1. 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2. 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 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能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单元目标1. 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单元重难点 重点: 1.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和估算的技巧与方法。 2. 掌握试商的方法,熟练笔算的方法和技巧。 3.商的变化规律的灵活

52、运用。 难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商不变性质中的余数问题。单元重难点 重点: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笔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例1例2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例6例7单元内容结构商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例1例5商的变化规律:规律及应用例8例10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笔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 例1例2教学情境导入:元旦快到了,老师要准备一些气球,每个班分20个,有4个班级,一共需要准备多少个?直接口算探索交流:出示教材71页例1,要求学生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出示教材71页例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口算除法练习:完成

53、72页第1题、4、6例1例2主要教学流程课 时 解 读(例1例2) 例1例2教学情境导入:探索交流:口算除法练习:例1例2主要回顾与反思 教学时,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课,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分气球”的情境。因此,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时,设计了一个问题:“老师有4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级?”熟悉的生活情境容易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自然地引入新课。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学中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等方式学习新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顺利地完成。回顾与反思 教学时,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课,在尊重教材的 例1例2教学复习导入:口算4

54、020= 9030= 36060= 7820 24130 15230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怎样笔算?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例1例2主要教学流程课 时 解 读(例1例2)探索交流:出示教材73页例1,要求学生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出示教材73页例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练习:完成73页做一做第1、2题完成74页第1、2题 例1例2教学复习导入: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例1例2主要教学流回顾与反思 这节课开始先是复习口算除法,再出示新课内容:由情境引出,学生先是估出商是几,再让学生动笔试着写出竖式。我估计学生写竖式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已经估商并复习计算法则,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就能解

55、决问题。但结果与想象的相差甚远,有近半数的学生将商的位置写错。我边巡视边反思,部分学生之所以没能顺利迁移,说明计算法则与算理并没有深入于心。于是反馈时我让学生将不同的书写过程板书黑板,学生讨论并说出为什么,说理的过程就是明晰算理与算法的过程。回顾与反思 这节课开始先是复习口算除法,再出示新课内容 例3例4教学情境导入:一本书共有192页,准备每天看32页,要多少天才能看完?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算式商是一位数,除数接近整十数例3例4主要教学流程课 时 解 读(例3例4)探索交流:出示教材76页例3,要求学生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出示教材77页例4,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56、练习:完成76页做一做第1、2题完成78页第4题 例3例4教学情境导入:商是一位数,除数接近整十数例3例4回顾与反思 教材中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景,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这个购笔袋的情境,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发现的数学信息是“一个笔袋是21元,总共有84元,那可以买多少个?”的数学问题,并很快列出算式。接着我先让学生观察与前面题目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除数不是整十数,这时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先独立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试商方法,自己探究出试商方法。学生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归纳

57、。回顾与反思 教材中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景, 例5教学复习导入:计算19639时,把39看作( )来试商,计算44472时,把72看作( )来试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商是一位数,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练习:完成教材81页做一做和82页第3题例5主要教学流程课 时 解 读(例5)探索交流:出示教材81页例5,要求学生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小结 例5教学复习导入:商是一位数,除数不接近整十数回顾与反思 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是在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的基础上,针对除数接近的5的奇数倍的两位数除三位数来

58、进行计算。如个位上是4、6的数如果运用“四舍五入”法来试商可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直接将这些接近5的奇数倍的数用个位是5的数来试商,花费的时间就会缩短很多。回顾与反思 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是在利用“四舍 例6例7教学情境导入: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某学校成立了环保小组,环保小组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探索交流:出示教材83页例6,小组讨论笔算方法。出示教材例7,归纳总结计算法则。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练习:84页做一做86页第8题例6例7主要教学流程课 时 解 读(例6例7) 例6例7教学情境导入:探索交流:两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回顾与反思

59、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探究、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所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 例8教学情境导入:课件展示图片,教师结合图片讲述故事,西游记中的故事。提问:孙悟空到底掌握了什么规律、他是如何把猪八戒糊弄过去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探索交流:出示教材87页例8(1)、(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规律。出示例8(3)学生汇报交流总

60、结规律。商的变化 规律练习:87页做一做89页第4题例8主要教学流程课 时 解 读(例8) 例8教学情境导入:探索交流:商的变化 规律练习回顾与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时我们要本着“让过程和方法进课堂”的教学原则。整个设计我采取了猜想规律、概括规律、运用规律的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和谐互动。我始终把激励学生学习,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作为教学的主线,让每个学生都在宽松的氛围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