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春望》《望岳》课件_第1页
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春望》《望岳》课件_第2页
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春望》《望岳》课件_第3页
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春望》《望岳》课件_第4页
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春望》《望岳》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望岳 杜甫诗二首春望1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民 间 疾 苦,笔 底 波 澜;世 上 创 痍,诗 中 圣 哲。 满 眼 河 山,大地早非李唐有;一 腔 君 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2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 子美 ,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 盛 走向 衰 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 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 “诗圣” 。他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

2、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等。三吏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望岳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直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二十年后,世事变化,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看到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后的长安就写下了这首春望。“春望”是作者所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

3、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 “三吏”、“三别” 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很广。写作背景4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完成【自主预习】部分;朗诵望岳春望;用现代文概括诗歌内容。5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望岳(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春望京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长安这座古城,春天草木丛生,一片荒芜。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遗

4、憾人世间的离别而心惊。战火纷飞连绵,而今三个月不停,一封家信万金也难得到。满头白发此时也是越搔越短,简直就无法插簪。内容示例6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团队合作探究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请写出作者分别是怎样“望”的“岳”,又分别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其中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根据五言律诗的首、颔、颈、尾四联具体分析) 7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望 岳远望-泰山-绵绵不尽近望-泰山-秀美高大细望-泰山-极高幽深愿/俯望-抒远大抱负8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美的景色,它透露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远大的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

5、泰山的名篇。9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10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1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12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好在哪里?哪句是虚写,那句是实写?分别写出泰山的什么特点?“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将所有秀美聚集泰山。“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前一句为虚写,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后一句为实写,表现其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6、。13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望岳主旨(主题)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报复和雄心壮志。14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春望 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人到中年。 唐肃宗至德元年765年;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757年三月。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15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溅jin 簪zn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深沉、沉郁、忧伤

7、。感情基调:16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团队合作探究 1、诗歌的每联分别写了什么,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入手分析诗的每联)首联:国都沦陷,徒有山河依旧,春天降临,人去城空,草木丛生。以京城荒凉景象作正衬,以春天美好景象来反衬,传达作者忧国伤时之感。颔联: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抒发感伤之情 。颈联:“连”虚数,时间长,“抵”夸张,战火不断,书信难通,表达一种思念家人 之情。“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尾联:眼见颓败之景,心系家庭安危,搔首踯蹰,越发善感愁闷,白头稀疏,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平添悲哀。 17部编(统编)版语文下

8、册 2、整首诗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感情。18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19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第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触景伤怀 移情于物 情景交融第二种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20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

9、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可见:好诗的含蕴是非常丰富的。 21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拓展延伸 请你从体裁、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等方面比较望岳和春望的不同。22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体裁:望岳是五言古诗;春望是五言律诗。写作背景:望岳和春望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思想感情:望岳透露一种远大的抱负,春望表达一种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时代不同风格迥异: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23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相关诗句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诗歌意象中蕴含着

10、诗人的情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 李煜 24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达标检测25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望望岳。 2、预习杜甫的石壕吏 感受诗人 深沉而广阔的胸怀。26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诗歌鉴赏模式分析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

11、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示例: 杜甫春望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春天来临,长安城却是乱草丛生,一片荒凉的景象(步骤一)。此诗描绘了安史之乱后长安残破萧条的景象(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在颠沛流离后悲痛、忧国伤时和念家悲己的情怀。(步骤三)。 27部编(统编)版

12、语文下册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2)、描写手法 A、对比,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官吏的凶狠残暴来衬托出百姓的凄苦。B、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白描。如“种地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动静结合,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E、诗中有

13、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3)、修辞手法A、比喻B、拟人。C、夸张,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D、双关。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风雨”,既指现实中的风雨天气也指处于战乱的国家。 E、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F、对偶。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等。 3、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揭示某种哲理。 4、答题示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答:这首诗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步骤一)。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抱病在冰冷的床上听屋外的风雨声,在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

14、步骤二)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步骤三)。 请赏析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答: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江水人的情感,江水万里迢迢伴送着我的行舟,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8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1、提问方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3、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

15、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分析归园田居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平淡朴素(步骤一),诗人描写了自己一天早出晚归的田园劳作的生活情景 (步骤二)。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抒写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躬耕的自豪感。 (步骤三)。 29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第四种模式;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1、提问方式:请说说某某词的含义或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解答分析: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使至塞上中说说“征蓬”和“归雁”好在哪里?答:“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归雁”指春归的大雁(步骤一)。在这里诗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自己就像飘飞的蓬草从京都出发,又像春归的大雁进入荒凉的西域,此词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诗人孤独凄凉地出使塞外的形象(步骤二)。抒发了诗人贬官排挤后的孤寂落寞的情怀(步骤三)。 30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解释该词在诗歌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