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学第十一章课件_第1页
中药资源学第十一章课件_第2页
中药资源学第十一章课件_第3页
中药资源学第十一章课件_第4页
中药资源学第十一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一章、地道药材及重要中药资源 制作人:阿迪 11.1地道药材的形成和发展11.1.1 地道药材的特征11.1.2 地道药材形成的因素11.1.3 地道药材的发展11.1.4 地道药材的研究方法 11.1.1地道药材的特征(一) 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比较集中,栽培历史比较悠久,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比较独特,质量和疗效较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好,且为世人所公认的药材。 地道的含义就是指原产的、真实的、特有的、优质的、高标准的。地道药材是中药材中的精品,目前我国的地道药材有200余种。什么是地道药材?(二)地道药材的特征1、具有明确的地理性 地道

2、药材产于一定的地域,这些地域有特定的自然条件。 因而地道药材往往在药材名前冠以地名,如宁夏枸杞、川贝母、关黄柏、怀地黄、宣木瓜、浙玄参、杭菊花、茅苍术、建泽泻、阳春砂仁等,以表示其地道产区。 但有的药材名前的地名,不是指产地,而是指该药材的集散地或进口地,如藏红花、指最早由西藏进口;广木香原产印度,由广州进口,故名。2、具有独特的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主要指药材的性状。 由于地道药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受了人们长期的验证,其质量为世人所公认。其独特而严格的质量标准,保证了地道药材的生存和发展。 如宁夏枸杞,以其粒大、色红、肉厚、质柔软、籽少、味甜的性状标准,使其他产区的枸杞无法比拟。安徽铜陵等地

3、生产的“凤丹皮”,其加工品连丹皮切口紧闭,肉厚粉足、亮星多、香气浓、久贮不变色、久煎不发烂,且丹皮酚含量高达2.8%。为药材丹皮之珍品,大量出口。 4、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由于地道药材品质优良,所以比其他地区的同种药材在经济方面有较大优势。 (1)种植规模大,生产成本低,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2)价格高于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如怀牛膝的价格高出其他产区所产的30%左右;茅苍术出口至日本,价格高于市场价近两倍。 (3)出口创汇。11.1.2 地道药材的成因 (一)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内在因素 优良的遗传基因是决定地道药材形成的主要因素。 不同来源的物种,其药材质量有差异。例如大黄属

4、 在我国有43种植物,而药材正品来源仅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其泻下作用较强,而其他种类的大黄泻下作用差,一般不作药用。(三)完善的栽培加工技术是形成地道药材的可靠保证 地道药材产区独特的栽培技术, 合理的采收加工技术和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地道药材的栽培和加工方法。 1、种子、种苗的采收、保存和处理关系到药材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岷当归要求采收三年生植物的种子,当种子由红转为粉白色时采收,如果种子过熟呈枯黄色,播种后易早抽薹。 浙江冬季采收白术种子,连同果序扎把,晾放2030天后,当果序露出白色毛绒时再晒12天,再轻拍出种子。 射干种子休眠期长,发芽率低,用砂藏后可提高发芽率2、成熟

5、的栽培技术,保证药材的正常生长发育。 例如,在种植川贝母之前先种一季大蒜,可降低其虫害。 伊贝母种植时,采用适当降低土壤含水量、增施氮磷肥、降低光照强度等措施可提高其鳞茎中生物碱含量。 白术实行轮作,可降低根腐病的发病率。(四)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是形成地道药材的思想基础医术药术,相辅相成。 “地道药材”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考验出来的,有不少地道药材在国外也有分布,至今却未形成名药,究其原因,乃是没有系统的中医理论的指导与应用所致。因此,中医药理论是形成地道药材的思想基础。11.1.3 地道药材的发展地道药材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以 “货真质优、疗效卓著” 为其主要标志,以 “优胜劣汰、择优而立

6、” 为准则,使地道药材在品种来源、地道产区、栽培加工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完善。1、来源增多 (如)紫草: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记载的原植物为紫草科植物紫草(Lithospermum erythorhizon Sieb. Et Zucc.),经多年临床验证和研究,现在将紫草分为硬紫草和软紫草,前者为紫草,后者为同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 roma(Royle)Johnst.软紫草是建国后开发利用的大宗药材,较硬紫草而言,其根肥大,松软易碎,气味特殊,色素含量为硬紫草的3.5倍,其抑菌种类和强度大于硬紫草,故现认为软紫草的质量由于硬紫草。2、品种分化 例如:贝母 明代以前仅

7、名贝母, 后分为川贝母与浙贝母(功效不同) 现中国药典分为:川贝母(四川)、浙贝母(浙江)伊犁贝母(新疆)、平贝母(东北)、湖北贝母等。3、来源趋于准确例如: 香薷始载于名医别录,认为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ol.)的全草。但唐代四声本草记有石香葇一名,品汇精要中将香茸、香戎、石香葇的别名,说明香薷的来源至少包括原植物香薷和石香葇 等2个种。而药材江香薷过去一直认为是海州香薷 ,现今药材香薷即为石香薷及其栽培品江香薷,系江西地道药材,使其来源更加准确。4、品种由少变多例如菊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自神农本草经集注开始有2种 本

8、草衍义记有20余种, 本草纲目载有百余种。 现代有亳菊(安徽亳州)、 贡菊(安徽歙县)、 滁菊(安徽滁州)、 杭菊(浙江桐乡)、 怀菊(河南)。这些均是由于产地不同,加工方法各异而形成的。(二)地道药材产区的变迁1、原产地迁移 人参的主产地先在山西上党。清乾隆皇帝在为人参所写颂诗的自注中说:“昔陶弘景称人参上党者佳,今惟辽阳、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所产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可看出人参的主要产区在清代由早期的上党、辽东并立,变迁为东北的吉林。 中央电视台2005年在一节目中专门介绍了人参的产地变迁原因。人参当时为上党地区的主要药材之一,政府则要收取人参税,导致药农将人参挖而弃之,种植者逐渐变

9、少,加上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几乎无人参,导致人参产地变迁到现今的吉林等东北地区2、发展新产地例如: 枸杞历代以宁夏、甘肃等地区所产者为地道,习称“西枸杞”、“宁夏枸杞”。后来天津静海区引种已有120余年,引种地区生态条件较老产区优越,产品质量优良,亦成为地道产区,其药材习称“津枸杞”。课外研讨:地道药材产地变迁的原因。1、自然地理条件改变 由于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综合生态效应的巨变,许多地道药材产区也随之发生改变例如: (1)犀角 据名医别录记载,至少汉代川西、滇西是生产犀角的。但到了清末则只有依赖金边进口。 (2)山东历城曾盛产防风、半夏,现防风主产于东北,半夏主产于长江以南。 (3)西

10、安汉代可产橘柚,现已南移。 2、过度采挖,资源枯竭。 大黄,在汉代主产于甘肃,到川西北,直至青海、西藏,而今陕西、甘肃的野生大黄几乎灭迹,多为栽培品种。主要原因是大黄为一常用中药,其用量大,过度采集导致野生资源枯竭,而产地亦随之变迁。 4、临床选择 如果说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规律所决定,那么药材地道产区的变迁主要是以临床疗效为转移。典型例证则是处方用名冠以道地的表示方法,如川芎、川楝子等都是先在处方书中采用,然后载入本草。 5、著者知识结构的影响 限于当时科学水平、交通条件等因素,一些著书者所了解的情况和知识信息必然有限,导致其所著内容不一定很真实。如名医别录云:“菟丝子生朝鲜”,是不了解其他地

11、区产品质量不次或更佳的情况所致。又如河南南召山区生长着大量辛夷,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未能写进本草,本草学家所云陕西辛夷为地道,实际产量并不大。 6、产区经济结构的影响 名医别录记载颖川平泽(今河南禹县)养蚕,取有病之僵蚕入药。现代江南许多地方均养蚕,其道地随养蚕区域的变化而变化。 总之,地道产区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常常不只是单一因素起作用。例如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互为因果,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道地变迁。11.1.4 地道药材的研究方法 道地药材的品质评价,最早是以产地、简单的药材性状、部分临床应用,发展到现今的用药历史、品种来源、产地环境、性状特征、理化性质、临床疗效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使其品质评

12、价标准和检测方法发生了质的飞跃。 地道药材的品质评价,通常包括历史基源评价、产区环境评价、药材性状评价、理化性质评价等方面。(一)历史基源考证 主要目的是正本清源,判明真伪。对用药历史沿革进行了考证,改正药材来源混乱现象。 人参用药历史悠久,早期本草记载产地多处,名称及形态各异,当时对人参究竟为何物有着截然不同的结论,有人根据部分产地记载认为,神农本草经所载人参系来源于桔梗科党参。但根据多数本草记载的人参“生上党和辽东”、“其草背阳向阴”等生境习性、“根似人形者神”、“人参苗似五加而阔短,茎圆有三四桠,桠头有五叶”等形态特征及方书、医案大量记述,确定为五加科人参至今。(二)产区环境和栽培历史调

13、查 地道药材的形成与产地生态环境条件密切相关。通过对产地环境的全面评价,可进一步阐明地道药材的固有特性,为地道药材的品质评价提供依据。 产区环境评价内容: 1、产区自然环境条件评价:地理位置(纬度及海拔)、土壤条件(土壤类型、结构、质地、酸碱度、自然肥力等)、排灌水条件(当地水系、水质及降水量)、光照条件(光照长短、强度等)、温度条件(年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温度、积温、无霜期)。 2、药材自然分布或人工栽培情况:栽培历史、栽培技术、采收期、采收方法和加工技术等。 3、种植面积、平均亩产量、总产量、历年及近年收购、销售情况等。(三)遗传基因的比较地道药材的形成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应是基因型和环境之

14、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例如:采用RAPD对当归药材地道性进行分析,表明不同产地当归居群的遗传背景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为当归药材地道性提供了基因水平上的参考信息。(四)药材性状评价 采用感官评价方法,如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又称经验鉴别。方法简便、易行、迅速。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这些方法仍具重要价值。在长期的经验鉴别过程中,很多地道药材具有独特的性状特征如: 大黄(星点)、何首乌(云锦花纹)、黄芪、甘草(菊花心)、苍术(朱砂点)、黄连(过桥)、人参(芦头、芦碗、珍珠点)、白芷(疙瘩丁)、防风(蚯蚓头)、党参(狮子盘头)、川贝母(怀中抱月)、天麻(鹦哥嘴)、槟榔(大理石样花纹)、海马(马头

15、蛇尾瓦楞身)等等。(五)化学品质评价 主要是运用现代理化分析方法与手段,对药材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地道药材的品质提供更为精确地评价标准。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的中药材,很多都进行了某些成分的定量指标,但对许多药材无定量指标。却对中药材的理化分析方法有详细的标准。 1、成分定量 来源于不同产地的同一药材,地道者与非地道者在主要理化指标方面有明显差异。如“浙八味”中延胡索,总生物碱含量0.50.6%,其他产区均较低,且不含镇静、镇痛的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 GC-MS分析不同产地川芎挥发油成分,发现四川灌县川芎的反式薄荷醇含量较高,为川芎地道性的标志性成分。 安徽铜陵、河南洛阳、湖北利

16、川、四川垫江、山东菏泽等地所产丹皮的有效成分丹皮酚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安徽铜陵“凤丹皮”中丹皮酚含量高达2.888%,大大高于其它地区。2、确定地道药材的最适宜采收期 经过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采用理化分析手段可证明,不同采收期对多数地道药材主要成分的影响明显。 蕲艾4-6月挥发油含量逐渐升高,端午节前后数天含量最高(约1.00%),之后逐渐降低至8月花期达到最低。故蕲艾的最佳采收期为端午节前后。 麻黄中麻黄碱含量春季甚微,89月达到高峰值,此时为最佳采收期。 HPLC法比较不同年限人参中人参皂苷含量,采用多因素多水平设计,以5年生、9月初的产品含量最高。3、近年来,无机元素分析方法也对地道药材评

17、价进行了许多研究,尤其是将药材中微量元素分析结果作为评价地道性和非地道性药材的区别之一。 东北甘草与西北甘草的微量元素谱不同,钾和锶含量有明显差异。 以硒含量(0.20.3ppm)作为黄芪地道性特征逐渐被认同。(六)药理药性评价药材的优劣与否,主要看疗效。 通过“临床疗效比较” 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的药材进行研究。例如: 甘肃礼县所产的掌叶大黄的止血有效率高于陕西所产的掌叶大黄,而且副作用较低。 人 参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上党人参、高丽参、东洋参、野山参、园参等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11.2 地道药材及重要中

18、药资源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范子计然:“人参,生上党。”名医别录载:“生上党及辽东。”上党(潞州)即今山西长治市和黎城县一部分,辽东即现在的东北地区。唐代以前以上党参为佳,至清代以辽东产者为地道。现地道产区为吉林通化、吉安、抚松、靖宇一带。主要质量指标:含32种人参皂苷、总皂苷含量约为212%。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人参皂苷Rg3和Re的总量不得少于0.25%。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除种子外,其它器官均含人参皂苷,含量与根相近或高于根。现用叶、茎、花蕾等研制出多种保健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等。 甘草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 、胀果甘草 或光果甘草 的干燥根及根茎。别名“国老”、“甜草”。

19、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本草经集注云:“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地中来。是抱罕草,最佳。”抱罕,即甘肃兰州、陇西、甘谷一带。本草图经载:“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药物出产辨:“产内蒙古,俗称王爷地。”现今甘草商品分东、西,西甘草以内蒙古、甘肃、宁夏所产为佳,东甘草主产于河北、山西、东北等,现新疆产量较大。 资源利用现状:甘草年销量1800万kg,商品以野生为主,近年人工栽培发展较快。由于野生资源的耗竭,主产区不断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甘肃、陕西、山西产量较大,90年代东北、内蒙产量大幅增加,而现在主

20、产新疆。甘草应用十分广泛,除传统用药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取的甘草酸及其多种盐类,可治疗慢性肝炎,消化道溃疡等;提取的黄酮类成份,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抑制艾滋病毒作用。在食品、轻工业方面用途也很普遍,如用作烟草和食品的添加剂、矫味剂、抗氧剂等天然色素。甘草的枝叶还是一种中等质量的饲用牧草,又是一种重要的沙漠植物,但由于多年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濒临灭绝。2002年国家已出台限制采挖野生甘草的政策。 防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本草经集注:“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琊者。郁州百市亦有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惟以实而脂润,头节坚

21、如蚯吲头者为好。”唐本草:“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本草图经:“今卞东、淮浙州郡皆有之。”“关中生者,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药物出产辨:“产黑龙江省洮南县,为最多。”现以黑龙江西部草甸草原产红条防风为优质地道药材。资源利用现状:防风具解表发汗,祛风化湿之功效,可以预防风邪。年销量100万150万kg。以野生品质量好,但资源临近枯竭,现各地栽培面积逐渐扩大。由于生产周期长,产量低,成本较高。 黄 芪 别名:黄耆、北芪、宁古塔芪、绵芪等 来源:豆科植物膜荚黄芪或蒙古黄芪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别录:“生蜀郡山谷(四川成都),白水(四川广元县)、汉中(陕西南郑县东

22、二里)。”陶弘景:“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本草蒙筌:“绵耆出山西沁州绵上,此品极佳。”植物名实图考:“黄耆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综上所述,历史上黄芪品种及产地各异,唐代以前以西北地区主产,特别是甘肃产者为地道,宋代以后则以山西产者为良,至清代则以山西、内蒙为地道药材。现今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北部、沿中蒙边境一带所产的蒙古黄芪,山西浑源、应县、繁峙、五台县家种的膜荚黄芪为地道。 主要质量指标: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甜者为佳。药典规定含黄芪甲苷不得少于0.040%。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出口量大,茎叶作饲料,嫩茎叶做袋泡茶等。党参 来源:为桔梗

23、科植物党参 、素花党参 或川党参 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党参之名始见于本草从新,其谓:“参须上党者佳,今真党参久已难得。”本草纲目拾遗引翁有良辨误:“产于山西太行山潞安州等处为胜,陕西者次之。”植物名实图考:“党参,山西多产。”现著名的地道商品主要有 “白条党”,主产甘肃渭源、陇西;“潞党”,主产山西长治;“西党”(纹党)主产甘肃文县;“川党”主产四川。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党参为补益要药,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等,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尤其是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方面作用显著,常被制成党参酒、党参饮料等。还是保健药膳的常用原料,尤其是火锅必备原料。党参以根入药,

24、茎叶常丢弃。为综合利用,许多科研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茎叶中含有挥发油、多种氨基酸、常量及微量元素、微量生物碱等,为开发利用茎叶提供了科学依据。党参近年来兽医中应用也较广泛,主要用于饲料添加剂中。目前栽培党参成为商品的主要来源,年销量2500万kg。龙胆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 、龙胆 、三花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地道沿革:名医别录载:“龙胆生齐朐山谷及冤句。”本草经集注云:“今出近道,吴兴为胜,状似牛膝,味甚苦,故以胆为名。”现主产东北三省及内蒙。资源利用现状:龙胆主要以根茎及根做药用,地上部分基本不用。为了充分利用龙胆资源,应对地上部分进行开发。有研究发现其地上部分(尤其茎中)含有

25、较多的龙胆苦苷,如以四年采收根为一个周期,四年茎的产量为根产量4倍。由于可以每年采收,成份贮量可达根的1030,故应加强开发利用。龙胆商品主要为野生,栽培品逐渐增加,但由于栽培周期长,成本较高。目前年销量80万100万kg。野生资源分布广,产销平衡。关龙胆资源略显紧张,应开发低成本栽培技术。当 归 别名:秦归、岷归、全归、马尾归。 来源: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别录云:“生陇西川谷,二月、八月采干阴干。”本草经集注:“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唐本草:“今出当州(四川松潘县)、宕州(甘肃岩昌县)、翼州、松州(四川松潘县),

26、宕州最胜。”本草纲目:“今陕、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汶州(甘肃文县)诸处,人多栽莳为货。以秦归头圆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归,最胜他处。”并有“川产者力刚而善攻,秦产者力柔而善补”的评价。 本草记载均以陇西(今甘肃)产者质量最好,与现今主产地相符,即甘肃岷县岩昌、渭源、漳县等地所产为地道药材,已有1500余年的栽培历史。 主要质量指标:以主根粗长、油润、外皮色黄棕、断面色黄白、气味浓郁者为佳。药典规定,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45.0%。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药用方面,有滴丸、注射液、膏剂等;化妆品有洗发剂和治疗性化妆品等。为大宗药材,用量大,开

27、发利用前景广。黄苓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 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秭归川谷及冤句。”陶弘景:“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新修本草:“今出宜州都州、泾州者佳。”本草图经:“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现陕西中部一带黄芩分布稀少,长期以来,主产地转移到河北坝上高原,主产山西、辽宁、吉林、河北、山西、甘肃、内蒙古等省区。以山西产量大,河北承德所产的“热河黄芩”质量优。 资源利用现状:黄芩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为常用中药材,年销量600万kg,大半作为中成药原料,野生家栽均有,资源丰富,产销平衡。黄芩以根入药,东北民间广泛用其叶作茶饮,有清热解毒作用

28、。黄芩属药用植物中如半枝莲.、异色黄芩、地盆草、韩信草、钝叶黄芩、并头黄、柳叶黄芩等的全草均有清热、燥湿、解毒等和黄芩相似的药效,具有开发利用前景。柴胡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的干燥根。 地道沿革:本草图经云:“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本草纲目云:“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其苗有如韭叶者、竹叶者,以竹叶者为胜。”据考证,古代本草中柴胡为柴胡属多种植物,亦有其他科品种。北柴胡主产河北、辽宁、甘肃、河南、陕西等地。 资源利用现状:我国柴胡属植物种类繁多,从中开发新资源的潜力较大。人工栽培发展很快,栽培地域也很大。目前,全国年销量500万kg,近

29、年栽培面积过大,大量库存积压。柴胡主要用其根部,已开发出片剂、注射液等。经研究发现,多种柴胡属植物的茎叶所含皂苷与其根中的基本相同。有些地区也有全草入药的,利用柴胡地上部分水提液,浓缩后制成柴胡片,对小儿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疗效显著,其成分主要为地上部分总黄酮,其中有槲皮素及其苷。柴胡地上部分产量很大,其利用十分迫切。 知母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 的干燥根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知母生河内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本草经集注:“今出彭城。”本草图经:“知母生河内川谷,今濒河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以河北易县、涞源一带产者品质为全国之首。传统上有两种商品规格

30、,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地区习用去皮知母即“光知母”,西南和中南地区习用带皮知母即“毛知母”。 资源利用现状:知母具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等功效,年销量100万120万kg,商品主要为野生,人工栽培发展很快,目前产销平衡。 北沙参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地道沿革:沙参古无南北之分,明以前所用均为桔梗科沙参属植物的根,即今之南沙参。卫生易简方始见“真北沙参”之名。本经逢原谓:“沙参有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据本草记载,南北沙参之分始于清代。增订伪条辨:“按北沙参山东日照、故墩、莱阳、海南各县均产”药物出产辨:“产山东莱阳。”山东栽植已有500年之久,以莱阳最佳。现主要来自家种,

31、主产山东莱阳及河北定州、乐亭、安国等地。资源利用现状:北沙参年销量150万200万kg,生产可以满足需求,但条细质坚的正宗莱阳参较少。 玄参来源:玄参科玄参属植物玄参的干燥根。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玄参生河间川谷及冤句。”本草品汇精要:“地道江州衡州邢州。”药物出产辨:“产浙江杭州府。”栽培始于近代,原产钱塘江冲积地上,20世纪70年代后因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产地有所变迁,现主产浙江东阳、杭州、临海、富阳、桐庐等地,享誉国内外。资源利用现状:玄参为常用中药材,商品主要以栽培为主,年销量300万400万kg左右,资源丰富,栽培成本不高,时有库存积压。玄参有凉血滋阴、泻火解毒、降血压、降血糖、抑制

32、癌细胞增殖之功效,开发保健食品及饮料前景良好。 地黄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地道沿革:名医别录:“地黄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为佳。”本草品汇精要:“今怀庆者为胜。”本草纲目:“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伙废不同尔。”本草从新:“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菊花心者佳。”地黄原出咸阳,河南怀庆发展为地道品,栽培历史可上朔到周朝。河南怀庆即今温县、沁阳、武陟、博爱等县,习称怀地黄,为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资源利用现状:地黄是大宗常用药材之一,年销量约1000万kg,商品来源于栽培,栽培成本较低,价格大起大落。已研究开发的保健食品有含地黄的清凉滋补饮料地黄精、地黄茶,鲜地黄腌制的十香地黄菜、地

33、黄罐头等。地黄刺激性小,含多种营养成分及抗菌消炎作用,可制成幼儿药物沐浴液、洁肤液,成人洗发香波、止痒头油等。地黄鲜叶梓醇含量比鲜根高,很有开发价值。 山药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地道沿革:名医别录:“薯蓣生嵩高山谷。”救荒本草:“怀、孟间产者入药最佳。”植物名实图考:“生怀庆山中者白细坚实,入药用之,种者根粗,江西有一种扁阔者,俗称脚板薯,味淡。”药物出产辨:“产河南怀庆府、沁阳、武陟、温孟四县,以温孟县为最多。”河南山药于夏朝以后有栽培,宋代怀庆府已成为山药主产区,现以河南武陟、孟县、温县、沁阳所产,习称怀山药,为地道药材。资源利用现状:山药为药食两用植物,药用量约600万kg,

34、 产量很大,主要作为蔬菜和淀粉食用。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等功效,补益效果好,在保健食品开发方面前景良好。川牛膝来源: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地道沿革:川牛膝之名始见于滇南本草。本草纲目:“牛膝处处有之,谓之土牛膝,不堪服食。惟北土与川中人家栽莳者为良。”本草正义:“今市肆中之所谓川牛膝,则形甚大,而性质空松,”可见川牛膝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现以四川天全、洪雅产者最佳。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全国年需求量100万130万kg,人工栽培可以满足需求,目前急需改进产地加工技术,提高质量。 郁金来源:为姜科姜黄属温郁金的干燥块根。地道沿革:唐本草:“生蜀地及西戎。”药物出产辨:“产四川为

35、正地道。”今郁金地道药材因植物来源和产地不同,商品可分为川郁金、桂郁金和温郁金。主产浙江南部称温郁金,为“浙八味”之一。根易变黑,故有“黑郁金”的别称。资源利用现状:郁金有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之功效。属常用中药材,目前以栽培品为主,年需量150万kg,价格引导生产波动较大,1985年产出过多跌价后基本停产,1991年涨价后又受到云南野生品冲击,优质栽培产区未能恢复生产,但总体供求平衡。 麦冬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地道沿革:本草拾遗:“出江宁者小润,出新安者大白。”本草纲目:“古人惟用野生者。后世所用是种莳而成。浙中来者甚良。”药物出产辨:“产四川绵阳者俗瓜黄,产浙江者名

36、苏冬。”仍以主产浙江杭州、慈溪等,称杭麦冬为地道。资源利用现状:麦冬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属常用中药材,在我国栽培已有1200年的历史,目前商品均为栽培品。全国年销量200万300万kg,积压严重,价格波动幅度很大。然而,优质的浙麦冬年产量仅10万kg。由于浙麦冬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产区无法坚持种植,有优质品种消失之危险,所以实施优质优价的保护措施十分必要。 白术来源:为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地道沿革:名医别录:“术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本草经集注:“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本草蒙荃:“浙术俗称云头术,种平壤,肥大,由粪力也,易润油。歙术俗名狗头术,虽瘦小,得土气

37、也充,甚燥白,胜于浙术。”本草纲目拾遗:“即野术之产于潜者,出县治后鹤山者为第一,今难得。”药物出产辨:“白术产浙江省宁波府。”白术在浙江栽培始于宋代以前,明、清来发展迅速。浙江磐安、新昌及安徽皖南等地所产为地道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功用为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属大宗常用中药材,年销量700万900万kg,以栽培品为主,受价格影响,生产量以34年为周期波动。 巴戟天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地道沿革:名医别录和本草蒙荃所载巴戟天与当前商品不符,但药物出产辨:“产广东清远、三坑、罗定为好。”所载巴戟天为当前的主流商品。主产于广东、福建南部及广西,以广东为地道药材。资源

38、利用现状:野生分布海南、广西,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现90%的产量为家种,而广东产量占总产量70%以上。我国常年需求量40万60万kg之间,产需之间有波动,人工栽培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泽泻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 (Sam)Jjuzep.的干燥块茎。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汝南池泽。”本草经集注:“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汉中、南郑、青州、代州。”本草品汇精要:“泾州、华州、汉中者佳。”药物出产辨:“福建省建宁府为上。”福建栽培泽泻于康熙四十二年的建阳县志即有记载。泽泻主产福建(建泽泻)、四川(川泽泻)等,以福建武夷山的东侧的闽江上游建瓯、建阳谷地所产者

39、为优,建瓯县被称为泽泻之乡。资源利用现状:泽泻常年销售250万kg左右,栽培技术简易,生产成本低,常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泽泻含卵磷脂,能补血,滋养头发。泽泻和首乌等中药材提取物制成三色高级头油,有生发、乌发之功能。泽泻含蛋白质和淀粉,对皮肤有保护作用,天津生产的人参抗皱霜含有泽泻和人参提取物,减皱抗皱的效果较好。 木香来源: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永昌山谷(今云南保山县)。”本草经集注:“今多从外国舶上来,乃云大秦国以疗肿毒。”唐本草:“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西胡来者不善。”本草图经:“今惟广州舶上有来者也,他无所出。以其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为良。”药物出生辨:“

40、产西藏、印度、叙利亚等处,有产四川。”木香原多为进口(广木香),现我国云南省已有较大面积的种植,逐渐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全国年销量约200万kg,栽培为主,少量野生,常产大于销。 天麻 来源:为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的干燥块茎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陈仓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开宝本草:“生郓州、利州、太山、劳山诸处今多用郓州者佳。”本草图经:“今汴京东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本草品汇精要:“邵州、郓州者佳。”药物出生辨:“四川、云南、陕西汉中所产者佳。”近代以“贵天麻”产量大,质较佳,最为驰名。贵州、云南、四川、陕西主产。开发利用

41、现状与前景:天麻年消费量100万kg,目前商品主要来自人工栽培,栽培品过剩,野生资源匮乏,野生天麻价高货缺。近代研究表明,天麻还有明目和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对人的神经系统有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宇航人员和老年人的保健食品。天麻除以块茎入药外,蜜环菌发酵物和培养物也具有天麻类似的功效,现已用其制成各种制剂用于临床。 三七 来源:为五加科人参属三七的干燥根。地道沿革:三七始载于本草纲目,谓:“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植物名实图考:“余闻田州至多,采以煨肉,盖皆种生,非野卉也。”曹炳章:“三七原产于广西镇南府。有野生与种植之分。”药物出生辨:“产广西田州为正道。”三七与

42、人参同属,作为第三纪古热带的一种残遗植物,幸存于云南、广西交界处,原为野生,逐步变为家种,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三七历史上主产于云南(文山、砚山、马关)、广西(田阳、靖西、百色)等地。但目前云南三七无论质量和产量均已远超过广西。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三七是名贵的中药材,商品全部来自栽培品,野生品罕见。由于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销量滑坡,目前年销量45万kg,产大于销。产量和价格大起大落。三七以根入药,研究表明,三七绒根及茎叶中均含与根相似的成分,目前市场有以三七茎叶为原料制成的茶、冲剂、口服液、护肤霜、营养品、牙膏等,开发三七茎叶制成的治疗神经衰弱及头痛的新药“七叶神安片”也已用于临床。用三七花代

43、茶饮用可治疗头晕、目眩、耳鸣等。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多达百种以上,同时也是日用化工、高级营养保健品的重要原料,如田七口服液、田七牙膏等。三七还能滋润和清洁皮肤,对面部黄褐斑有一定疗效,可用其制成洁面霜、祛斑霜、清洁露等。 川芎 别名:芎、西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芎。 名医别录:“生武功(陕西武功县西四十里)川谷,斜谷西岭。” 本草图经:“芎,今关陕、川蜀、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 本草衍义:“以川中大块,里色白,不油,嚼之微辛者佳。” 本草品汇精要:“蜀川者为胜。” 药物出产辨:“出自灌县。” 历史上川芎生产主要在盆西平坝

44、区灌县、崇庆等县。近年来扩大到四川各地,但仍以灌县、崇庆所产质量最优,为地道产品。主要质量指标:以个大、质坚实、断面色黄白、油性大,气味浓香者为佳。主含挥发油,油量高低为重要指标之一。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地上部分含挥发油的组成与根茎相似,有一定的开发前景。根茎在防止脱发上有一定功效,可作为护发类洗液的原料。 黄连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黄连的干燥根茎,分别称为“味连”、“雅连”和“云连”。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陶弘景:“东阳、新安诸县最盛。”新修本草:“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澧洲者更胜。”苏颂:“今江、湖、荆、洲郡

45、亦有,而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者为胜。”滇南本草:“滇连,一名云连,人多不识,生陲山。”纲目:“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出生辨:“川黄连产雅州及峨眉山等处”可见四川很早就是黄连的主产地。目前仍以川连为佳,尤其色泽均黄的峨眉连和龙头风尾遍体“鳞甲”的雅连,品质最优。 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黄连以栽培为主,年销量100万kg,只要栽培面积稳定,药源不成问题。但由于生产周期47年,栽培面积波动剧烈。黄连除根茎药用外,其余各部均含有小檗碱、黄连碱等,尤以须根含量高。植株茎叶的重量与根茎基本相等,这些资源亟待开发。有的产区将叶柄及须根分别加工为“连梗”和“连须”作兽药用。此外,黄连提取物还

46、可作为黄色素,与柿树根提取物合用可制成粉刺霜,用以治疗感染性粉刺和斑疾。 川贝母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地道沿革:本草原名贝母,直至明末清初始见有川贝的论述。本经逢原认为“贝母川产味甘,最佳;西产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本草汇言:“川者为妙”。百草镜评述川贝、浙贝的功用各有所宜,和当今应用颇为一致。现时,川贝母主产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以四川阿坝、甘孜产者质量较优。资源利用现状:川贝繁殖率低、生长年限长、产量低,栽培成本很高,目前人工栽培规模很小,商品主要来自野生资源。多年收购,野生资源已枯竭,产量最高的1965年30万kg,现在年收购量不足

47、5万kg,其中主流品种甘肃贝母年收购量仅数百千克。通过组织培养生产鳞茎,可以尽快提供药源,但尚需降低成本。川贝母地上部分有待开发利用。在栽培过程中摘除的花薹可制成浸膏作川贝母制剂用。鳞茎中含90左右的淀粉,在成药生产中被当作残渣而丢弃,实际上可作为敷形剂或填充剂,也可作饲料或酿酒。 黄精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黄精P. sibiricum Redoute的干燥根茎。前者习称“姜形黄精”,后者称“鸡头黄精”。地道沿革:始载于名医别录。本草图经:“南北皆有,以嵩山茅山者为佳。”药物出生辨:“产湖南者为正。”目前以贵州、湖南、广西所产姜形黄精质较

48、优。鸡头黄精主产河北、内蒙、陕西等地。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年销量50万80万kg,野生资源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可以满足需求。黄精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历代医家视为可作食品常服滋补的药物。近年研究证明,黄精对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在抗菌、解毒、抗衰老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可供保健食品、饮料作为原料。 半夏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的磷茎。地道沿革:别录:“生槐里川谷。”陶弘景:“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苏颂:“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药物出产辨: “产湖北荆州为最。”现以湖北、河南、山东所产为佳。资源利用现状:半夏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常用药,用量很大,20世纪

49、70年代产出不能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于是同科植物民间药水半夏得到迅猛发展,代替半夏使用。目前全国年销量250万kg,不包括出口。野生资源枯竭,湖北、四川、甘肃、山东、浙江积极发展人工栽培,栽培品现已成为主要商品来源。由于半夏繁殖率很低,现甘肃采用组织培养生产种鳞茎获得成功,将有助于扩大半夏的生产基地。 肉苁蓉来源: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 C. Ma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地道沿革:名医别录:“肉苁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门。”本草经集经:“今第一出陇西。”蜀本草:“图经日:出肃州、禄福县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绳穿阴干,八月始好,皮如松子

50、鳞甲。”现主产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以内蒙古、甘肃的质量佳,新疆产量大。 资源利用现状:肉苁蓉商品除本种外,新疆的南疆、东疆所产的管花肉苁蓉(药材别名红柳大芸)开发利用较晚,1959年开始收购,1980年新疆药材标准收载,习惯认为质量不如肉苁蓉,但资源比较丰富,产量高,已在药材市场广为销售,并有出口,对于保障市场供应,减少肉苁蓉的资源破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年需30万40万kg,但产区梭梭林等被人为砍伐和自然影响,面积逐年缩小,肉苁蓉产量大幅下降。内蒙、新疆已有栽培,栽培技术正在不断完善.细辛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的干燥全草。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细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

51、根阴干。”陶弘景谓:“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及好,而烈不及华阴,高丽者。用之去头节。”本草图经:“细辛生华山山谷,今处处有之,然他处所出者,不及华州者真今人多以杜衡当之。”近代以东北所产为地道,可能是陶弘景所云高丽(今辽宁新宾县一带)细辛的延续。资源利用现状:合理采收保留一部分植株以供更新,又适当采收部分植物供药用。细辛同属植物的挥发油可对动物产生相似的解热、降温、镇痛、抗惊厥作用,以辽细辛作用最强,单叶细辛和小叶马蹄香挥发油弱于辽细辛,但口服毒性小。这表明开展细辛属新的药用资源研究具有广阔前景和实际意义。细辛适宜作为花露水、牙膏等配制原料。年销量40万50万kg,产销平衡。麻黄 来源:为麻黄科

52、植物草麻黄 、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地道沿革:名医别录:“麻黄生晋地及阿东。”本草经集注:“今出青州、彭城、蒙阳、中牟者为胜。”唐本草:“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旁沙洲上最多。”主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新疆等省区,现内蒙、新疆、宁夏建立生产基地。 资源利用现状:麻黄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我国每年传统饮片消费料约50万70万kg,用于生产麻黄碱的原料约1000万2000万kg。麻黄是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历年大量采挖导致野生资源匮乏,2002年麻黄已列为国家管理专营品种,禁止滥采麻黄。人工栽培面积发展很快,在东北、内蒙、甘肃、宁夏、新疆都有大面积栽培。由于多种因素,麻

53、黄碱出口波动很大,近年来时有麻黄积压现象。在收获时,特别强调刈割地上部草质茎,小心留存完整根部,对保护资源,防风固沙有很大益处。 薄荷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地道沿革:图经本草:“生江浙间,彼人多以作茶饮之。”本草纲目载:“今人药用,多以苏州者为胜。”“薄荷,人多栽莳。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人药以苏产为胜。”由此可知明代以前苏、赣、蜀广为家种,迄今该三省仍为薄荷的主产地,以江苏南通产的苏薄荷质优,畅销国内外。资源利用现状:薄荷药用量不大,而生产薄荷脑、油用量很大,全国年产总量约3000万4000万kg,年产薄荷脑、油20万30万

54、kg,仅约10%作为传统中药用。薄荷具清凉香气,有散风热、清头目的作用,可用来制作防晒润肤露、肤净露、花露水、洗发香波、驱臭露等化妆品。从新鲜茎叶中提取的薄荷油和薄荷脑可作芳香剂、调味剂及驱风药,是生产牙膏、糖果、饮料、化妆品的重要原料。江苏生产的“白熊牌”薄荷油和薄荷脑在国外市场享有“亚洲之香”的美誉。 枸杞子 来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地道沿革:千金翼方:“甘州者为真,叶厚大者是。”本草纲目:“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为上。后世惟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河西及甘州者异于他处者。”本草品汇精要:“地道陕西、甘州、茂州。”甘州为今甘肃张掖,古代以甘肃、陕西产者质量好。现以宁

55、夏中宁、中卫的“西枸杞”最驰名,新疆、甘肃、内蒙、陕西等地亦产。资源利用现状:年销量超过1000万kg,新产品不断开发,销量还在增长。枸杞子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滋补品,历史上就被酿制成酒,既补身又延寿。枸杞是药食同源佳品,果实甜香可口,酸味适中,在滋补食品、保健饮料等领域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具有良好的开拓深加工、研制新产品的发展前景。 五味子来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地道沿革:本草经集注:“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本草纲目:“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人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北五味子”主产东北,又称“辽五味子”。资源利用现

56、状:五味子果实含有挥发油、糖类、苯甲酸、维生素C等多种成份,种子含有多种木脂素类成份,具降酶作用,为治肝炎的新药。五味子除传统的丸、散、酊、糖浆等剂型外,现代又开发出冲剂、袋泡剂、胶囊剂、乳剂等。除药用外,尚为良好的天然饮料原料,叶可制茶叶和香料。五味子属植物茎中具有同五味子种子相同的成分,可以考虑开发作为降酶药物。北五味子商品原以野生为主,但20世纪80年代后,大规模发展人工栽培,现已有大量栽培品入市,产销可以实现平衡。 木瓜来源:为蔷薇科木瓜属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Nakai 的成熟果实。地道沿革:陶弘景:“山阴兰亭尤多。”图经本草:“处处有之

57、,而宣城者为 佳。宣人种莳尤谨,遍满山谷,本州以充土贡,故有宣城花木瓜之称。”本草衍义:“西洛大木瓜,其味和美,至熟止青白色,入药绝有功,胜宣州者,味淡。”现代仍以安徽宣城所产宣木瓜产量大,质量佳,尤以“罗汉脐”、“芝麻点”品种的果大,肉厚,坚实,水浸出物含量高。浙江、江苏、四川、湖南等省出产。资源利用现状:木瓜年销量100万kg,商品来自栽培品,产销平衡。 山茱萸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 的干燥成熟果肉。地道沿革:图经本草:“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本章晶汇精品:“兖州海州为地道。”浙西北一带出产山茱萸,清初即有记载,杭萸肉、淳萸肉为浙江的地道药材。资源利用现状:山茱萸具有

58、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补力平和,壮阳而不助火,滋阴而不腻膈。年销量现已高达300万kg,尤其六味地黄丸补益保健效果被公认,销量持续增长,山茱萸是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需求增长。山茱萸商品现已主要依靠栽培品,目前栽培面积大,市场供应充足。然而山茱萸在近20多年价格大起大落, 千克价两度跌至10元,1988年上涨至180元,2000年涨至320元。商家炒作,造成资源紧缺假象,使生产者动荡不安,对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砂仁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 、绿壳砂 或海南砂 的干燥成熟果实。地道沿革:图经本草:“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药物出产辨:“产广东阳春县为最,以蟠龙山为第一。”阳春砂主产广东省阳春,量

59、大质优;海南砂主产海南省;绿壳砂主产云南临沧、文山;进口的为“缩砂”。资源利用现状:全国砂仁消费量40万50万kg,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栽培品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国产不足时,进口补充。砂仁叶提取砂仁油与砂仁、砂仁果的成分相似,可以提取砂仁叶油代替砂仁果。砂仁叶油具有清凉的香味,还可用于健胃饮料及烟用香精中。砂仁茎杆也可提取砂仁油,同时茎叶是较好的造纸原料及动物饲料。 陈皮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橘的干燥成熟果皮。地道沿革:本草品汇精要:“地道广东。”药物出产辨:“产广东新会为最。”近代以广东新会所产的陈皮为地道,特称“广陈皮”。资源利用现状:陈皮为常用大宗药材,全国年消费量800万kg左右。广陈皮柔软

60、,香气浓郁,味甘而略苦,是陈皮中质量最好、数量最少、价格最贵的一个品种。陈皮货源取决于柑橘种植面积。20世纪70年代以后,柑橘栽培规模扩大,陈皮货源充足,但广陈皮产少价高逐渐被陈皮代替,仅广东及出口沿用广陈皮。 槟榔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地道沿革:名医别录:“生南海。”海槎余录:“产于海南,唯石、崖、琼山、会冈、乐会诸州县为多。”海南引种栽培有1500年,是海南的地道药材。资源利用现状:我国年销量约40万50万kg,历史上主要依靠进口,国外资源丰富,目前国产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槟榔多用于杀虫,现用量大幅下降,将来消费量还会下降,加之国外进口多,库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