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十四节气课件_第1页
高考二十四节气课件_第2页
高考二十四节气课件_第3页
高考二十四节气课件_第4页
高考二十四节气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二十四节气 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2、,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二十四节气 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

3、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

4、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5、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

6、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二十四个节气是怎样定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二十四个节气是怎样定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 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表示

7、寒来暑往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降水量)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

8、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

9、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所谓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的意思是:1月6月为上半年;7月12月为下半年。上半年逢6日、21日 必定是个节气,下半年每个月的8日、23日是个节气。一般相差一、二天。(都是公历)就是说节气的日期在上半年是每月6号和21号 在下半年是每月8号和23号所谓上半年来六

10、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的意思是:1月6月为上半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

11、3月5日左右为惊蛰。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白

12、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节气分类反映季节: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13、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和季节的转折点。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节气分类反映季节: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反映气候特征 冷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一年中最热、最冷时期来临以及寒暑变化。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水、降雪的时间和强度。反映气候特征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

14、体而生动。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示低层大气中反映物候现象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反映物候现象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二十四节气详解 立春(农历正月节气)2月3日5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雨水(农历正月 中气) 2月18日20日,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

15、十分频繁。二十四节气详解 立春(农历正月节气)2月3日5日,惊蛰(农历二月 节气)3月5日7日, 惊蛰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含义是: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春分(农历二月 中气)3月21日22日,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阳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惊蛰(农历二月 节气)清明(农历三月 节气) 4月5日6日,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发

16、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扬柳枝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清明(农历三月 节气) 4月5日6日,清明是表谷雨(农历三月 中气) 4月19日21日,“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农谚:“枣发芽,谷雨前后种棉花。” 立夏(农历四月 节气)5月5日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谷雨(农历三月 中气) 4月19日21日,“雨小满(农历四月 中气) 5月2

17、0日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芒种(农历五月 节气) 6月5日7日,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 “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小满(农历四月 中气) 夏至(农历五月 中气) 6月20日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

18、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夏至(农历五月 中气) 小暑(农历六月 节气) 7月6日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大暑(农历六月中气)7月22日24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

19、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立秋(农历七月 节气) 8月7日9日,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小暑(农历六月 节气) 7月6日8日,入暑,标志着我处暑(农历七月 中气) 8月22日24日,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白露(农历八月节气) 9月7日9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处暑(农历七月

20、中气) 8月22日24日,处暑是反映秋分(农历八月中气) 9月22日-24日,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寒露(农历九月节气) 10月8日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结成白色露珠。 秋分(农历八月中气) 霜降(农历九月 中气) 10月23日24日, 霜是水气凝华的现象。霜降是说从这天起开始降霜。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天气寒冷造成,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霜降(农历九月 中气) 立冬(农历十月节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