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上课版教学讲义课件_第1页
《大学》节选上课版教学讲义课件_第2页
《大学》节选上课版教学讲义课件_第3页
《大学》节选上课版教学讲义课件_第4页
《大学》节选上课版教学讲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节选上课版《大学》节选上课版1●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为“四书”之首。

知识积累一、《大学》介绍:●儒家基本经典之一。知识积累2《大学》节选上课版教学讲义课件3《大学》节选上课版教学讲义课件4整体感知1.开篇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八目。2.解释如何“诚其意”。3.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5.解释“齐家”和“治国”。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整体感知1.开篇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八目。5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课文解读第一段【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止于至善:达到完善的最高境界。

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是由低级到高级,个体到群体、社会的层层递进的体系。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6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7)矣。(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5)定:目标(6)得:收获。(7)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实现三纲八目的六个步骤: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顶真,排比。思维严谨,内容丰富。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7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8);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9);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0);致知在格物(1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内心,防止个人情感偏向。(9)诚其意:使自己的心意诚实(10)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1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修)(外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8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3)。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4)。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5),未之有也(16)!

【注释】(11)庶人:指平民百姓。(12)壹是:一切。本:根本。(13)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4)厚:重视。薄:轻视。(15)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八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3)。其本乱而9

开宗明义,提出儒学三纲八目。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小结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儒学三纲八目。小结第一段10课文解读第二段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2)毋(wú):不要。(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5)谦(qiè):通“慊”,满足。(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成语——君子慎独:君子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课文解读第二段所谓诚其意者(1),毋(211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注释】(7)闲居:即独处。(8)厌然:掩盖的样子。(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无所不至①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②没有不到的地方。小结:将小人与君子作对比,强调要“诚其意”,就要做到慎独,独处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12【解读】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我们选本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这是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解读】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独13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①者,身②有所忿懥③,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注释】(1)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内心。(2)身:程颐认为应为“心”。(3)忿懥(zhì):愤怒。小结:强调要“正其心”,就要做到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第三段所谓修身在正其心①者,身②有所忿懥③,则不得其正;有14第四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注释】①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②哀矜:同情,怜悯。③敖,骄傲。惰:怠慢。④硕:大,茂盛。【读解】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第四段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15第五段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3)如此。此谓一言偾(4)事,一人定国。尧舜(5)帅(6)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7)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1)悌(tì):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2)慈:指父母爱子女。(3)机:作用。(4)偾(fèn):败坏。(5)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6)帅:同“率”,率领,统帅。(7)桀(jié):夏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

第五段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16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注释】(10)诸:“之于”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12)喻:使别人明白。【读解】

《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17第六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5)。……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注释】(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违背。(5)絜(xié)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10)此:乃,才。第六段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18【读解】

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读解】19深入探究“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深入探究“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20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与解决对策展示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与解决对策展示21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困惑一:我们倡导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但是,低段学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是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困惑二:传统观念下的课堂环节观与真实课堂教学的矛盾。以往的教学,考虑环节是否完美,是否紧凑。而真实的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探索为主,由此产生许多预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问题,教师要改变固定课堂环节观,做到以学定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师生产生积极的交流,产生互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欲强烈,从而往往出现拖堂现象,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降低课堂效益的现象。困惑三:教材将“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它使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而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则显得导向欠明,这样让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工具性训练的度,尤其针对青年教师来说,就显得难度更大,这便成为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困惑一:我们倡导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方22困惑一:我们倡导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但是,低段学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是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对策:(1)在讨论前,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困惑一:我们倡导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23困惑二:传统观念下的课堂环节观与真实课堂教学的矛盾。以往的教学,考虑环节是否完美,是否紧凑。而真实的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探索为主,由此产生许多预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问题,教师要改变固定课堂环节观,做到以学定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师生产生积极的交流,产生互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欲强烈,从而往往出现拖堂现象,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降低课堂效益的现象。对策:我们尝试引导学生共同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他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与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困惑二:传统观念下的课堂环节观与真实课堂教学的矛盾。以往的24困惑三:教材将“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它使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而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则显得导向欠明,这样让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工具性训练的度,尤其针对青年教师来说,就显得难度更大,这便成为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对策:在语文学科中,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工具素质”,都不是独立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抽象存在的。我们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字要端端正正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响亮流畅地朗读,话要正确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好文章要老老实实地背诵……当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做大量的课外积累,扩大知识面。困惑三:教材将“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它使语文的人25

语文课程标准是每个教师语文教学的指标,把握目标,准确定位,并将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一定会从中感受到领悟新课标真谛所带来的喜悦。语文课程标准是每个教师语文教学的指标,把握目标,准确26《大学》节选上课版《大学》节选上课版27●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为“四书”之首。

知识积累一、《大学》介绍:●儒家基本经典之一。知识积累28《大学》节选上课版教学讲义课件29《大学》节选上课版教学讲义课件30整体感知1.开篇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八目。2.解释如何“诚其意”。3.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5.解释“齐家”和“治国”。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整体感知1.开篇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八目。31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课文解读第一段【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止于至善:达到完善的最高境界。

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是由低级到高级,个体到群体、社会的层层递进的体系。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32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7)矣。(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5)定:目标(6)得:收获。(7)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实现三纲八目的六个步骤: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顶真,排比。思维严谨,内容丰富。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3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8);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9);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0);致知在格物(1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内心,防止个人情感偏向。(9)诚其意:使自己的心意诚实(10)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1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修)(外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3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3)。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4)。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5),未之有也(16)!

【注释】(11)庶人:指平民百姓。(12)壹是:一切。本:根本。(13)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4)厚:重视。薄:轻视。(15)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八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3)。其本乱而35

开宗明义,提出儒学三纲八目。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小结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儒学三纲八目。小结第一段36课文解读第二段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2)毋(wú):不要。(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5)谦(qiè):通“慊”,满足。(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成语——君子慎独:君子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课文解读第二段所谓诚其意者(1),毋(237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注释】(7)闲居:即独处。(8)厌然:掩盖的样子。(9)掩:遮掩,掩盖。(10)著:显示。(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无所不至①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②没有不到的地方。小结:将小人与君子作对比,强调要“诚其意”,就要做到慎独,独处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38【解读】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我们选本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这是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真诚做人,立身之本。【解读】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独39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①者,身②有所忿懥③,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注释】(1)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内心。(2)身:程颐认为应为“心”。(3)忿懥(zhì):愤怒。小结:强调要“正其心”,就要做到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第三段所谓修身在正其心①者,身②有所忿懥③,则不得其正;有40第四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注释】①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②哀矜:同情,怜悯。③敖,骄傲。惰:怠慢。④硕:大,茂盛。【读解】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第四段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41第五段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3)如此。此谓一言偾(4)事,一人定国。尧舜(5)帅(6)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7)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1)悌(tì):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2)慈:指父母爱子女。(3)机:作用。(4)偾(fèn):败坏。(5)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6)帅:同“率”,率领,统帅。(7)桀(jié):夏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

第五段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42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注释】(10)诸:“之于”的合音。(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12)喻:使别人明白。【读解】

《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调以身作则,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43第六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5)。……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注释】(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违背。(5)絜(xié)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10)此:乃,才。第六段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44【读解】

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读解】45深入探究“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深入探究“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46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与解决对策展示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与解决对策展示47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困惑一:我们倡导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但是,低段学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是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困惑二:传统观念下的课堂环节观与真实课堂教学的矛盾。以往的教学,考虑环节是否完美,是否紧凑。而真实的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探索为主,由此产生许多预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问题,教师要改变固定课堂环节观,做到以学定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师生产生积极的交流,产生互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欲强烈,从而往往出现拖堂现象,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降低课堂效益的现象。困惑三:教材将“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它使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而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