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研考博-法律硕士(法学)-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2_第1页
2022年考研考博-法律硕士(法学)-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2_第2页
2022年考研考博-法律硕士(法学)-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2_第3页
2022年考研考博-法律硕士(法学)-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2_第4页
2022年考研考博-法律硕士(法学)-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在富人区的她2022年考研考博-法律硕士(法学)-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图片可根据实际调整大小)题型12345总分得分一.综合题(共50题)1.论述题

试析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

【答案】(1)平等不仅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3分)

(2)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一切领域内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即守法上的平等。(3分)

(3)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即司法上的平等。(3分)

(4)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即反对特权。(3分)

(5)从性质上讲,我国宪法确定的平等权是适用法律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3分)

2.单选题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有权决定特赦的国家机关是()。

问题1选项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答案】B

【解析】【考点】特赦

ACD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特赦,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特赦令。

3.多选题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均有权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

问题1选项

A.自治条例

B.单行条例

C.地方性法规

D.行政法规

【答案】A;B

【解析】【考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AB选项正确,CD选项错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都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没有权限制定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和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关系。

4.单选题

在我国,下列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活动中,不具有立法性质的是()。

问题1选项

A.法律编纂

B.法律清理

C.法律汇编

D.法典编纂

【答案】C

【解析】【考点】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当代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法律汇编、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和法律清理。法律编纂和法律清理是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律权限从事立法性质的工作,均具有立法性质。而法律汇编,顾名思义,就是将现有的法律条文进行汇合整编,不涉及法律的改动,没有法律效力。故答案为C。

5.多选题

下列关于法的价值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有()。

问题1选项

A.法的价值影响人们的法律实践活动

B.法律的各种主要价值之间存在一定冲突

C.与法律原则相比,法律规则更能体现法的价值

D.除了正义、自由与秩序外,不存在其他法的价值

【答案】A;B

【解析】【考点】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是法存在的理论正当性依据,它构成一个社会的法律主体尤其是法律职业人的精神存在的核心部分,直接决定了社会的法律主体的法律思维方式与法律实践,故A选项正确。

法律价值体系之间是协调统一的,有些价值之间可能本身存在冲突,但价值体系可以实现价值之间的协调,B选项正确。

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一样能体现法的价值,而某些法律原则是直接表述法的价值,C选项错误。

法的价值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秩序、自由、平等、人权、正义、效率等基本价值,还包括除这些基本价值之外的价值,D选项错误。

6.单选题

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称为()。

问题1选项

A.行为能力

B.权利能力

C.权力能力

D.责任能力

【答案】A

【解析】【考点】行为能力的概念

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的主体参加法律关系有资格上的限制,即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是指权利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它反映了权利主体取得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是权利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因此本题A选项正确。

7.单选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法院审理查明,甲实施了隐匿、毁弃他人信件的行为,且情节严重,因此依法判处甲有期徒刑10个月。法院在本案中运用的法律推理是()。

问题1选项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

D.实质推理

【答案】A

【解析】【考点】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可以分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其中实质推理又叫辩证推理。形式推理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根据一般性的知识推出关于特殊性的知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一种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实质推理又称辩证推理,它是指当作为推理的前提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矛盾的命题,借助于辩证思维从中选择出最佳的命题以解决法律问题。

本题中法院审理所使用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演绎推理。在这一推理过程中,法院首先有可以适用的法律规则和原则(大前提),即《刑法》第252条关于侵犯通信自由罪的规定。也有通过审理确定的、可以归入该规则或原则的案件事实(小前提),即甲实施了隐匿、毁弃他人信件的行为,且情节严重。由此法院可以作出一个确定的判决(结论),即依法判处甲有期徒刑10个月。这属于典型的演绎推理,或者说三段论推理,A选项是正确答案。

8.单选题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务院职权的是()。

问题1选项

A.决定特赦

B.批准直辖市的建置

C.制定行政法规

D.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答案】C

【解析】【考点】国务院职权

A选项错误。特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

B选项错误。省级行政区域建置由全国人大批准。

C选项正确。行政法规只能由国务院制定。

D选项错误。全国或者部分省级行政区域进入紧急状态,由国家主席宣布;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由国务院决定。

9.多选题

下列关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提出质询案的表述,正确的是()。

问题1选项

A.一个代表团可以提出质询案

B.质询案可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

C.质询案必须明确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D.三十名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名可以提出质询案

【答案】A;C;D

【解析】【考点】质询

ACD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一个代表团或30个以上代表可以联名提出书面形式的质询案,质询案中必须注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10.单选题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负责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是()。

问题1选项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

【答案】B

【解析】【考点】全国人大会议制度

ACD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召集,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会议前召开预备会议,选举主席团,主持全国人大会议。

11.单选题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根据该决定,国家宪法日是()。

问题1选项

A.12月6日

B.12月4日

C.9月29日

D.9月20日

【答案】B

【解析】【考点】国家宪法日

ACD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设立国家宪法日为12月4日。

12.单选题

在引起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中,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区分标准是()。

问题1选项

A.是否具有合法性

B.是否具有社会性

C.是否由法律调整

D.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答案】D

【解析】【考点】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区分

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各种事实的总称。按照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这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分类。因此D选项正确。

13.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论证的正当性标准的有()。

问题1选项

A.内容的融贯性

B.程序的合理性

C.逻辑的有效性

D.结论的可接受性

【答案】A;B;C;D

【解析】【考点】法律论证的正当性标准

法律论证的正当性标准包括内容的融贯性、程序的合理性、逻辑的有效性、结论的可接受性。故答案选ABCD项。

14.单选题

《尚书•康诰》中说:“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这里的“惟终”是指()。

问题1选项

A.惯犯

B.偶犯

C.故意

D.过失

【答案】A

【解析】【考点】西周刑法司法原则

这是西周刑法原则方面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内容。“惟终”是指惯犯,“非终”是指偶犯,“眚”指过失,“非眚”指故意。所以A正确。

15.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主要形成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原则有()。

问题1选项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契约自由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严格责任

【答案】A;B;C

【解析】【考点】法律原则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原则主要包括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几项原则,严格责任原则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因此ABC选项正确。

16.单选题

下列关于北洋政府时期立法活动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问题1选项

A.颁布众多单行法规

B.判例和解释例成为重要的法律渊源

C.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立法原则

D.废止清末新订法律,以新颁法典取而代之

【答案】D

【解析】【考点】民国北洋政府立法活动

北洋政府时期立法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采用、删改清末新订之法律。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下令:“所有从前施行之法律及《大清)新刑律》,除与民国国体抵触各条应失效外,余均暂行采用,以资遵守。”第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立法原则。北洋军阀统治者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采取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形式。第三,制定颁布众多单行法规。在沿用清末法律的同时,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单行法规。刑事、治安方面的,如《戒严法》、《惩治盗匪法》、《治安警察条例》、《陆军刑事条例》、《海军刑事条例》等;民事、商事方面的,如《公司条例》、《矿业条例》、《商人通例》等。在这些单行法规中,有大量属于立法程序简单、针对性强、便于补充修改的特别法,其效力高于普通法。北洋政府大理院的判例明确宣布:“特别法应先于普通法,必特别法无规定者,始运用普通法。”第四,判例和解释例成为重要的法律渊源。所谓判例,就是大理院判决的典型案例;所谓解释例,是大理院对法律的解释,或者对各级法院提出的疑难问题的解释。北洋政府广泛运用判例和解释例,使之成为审判案件的重要依据,既补充了成文法的“未备”,又便于发挥成文法不易发挥的作用。据此,本题答案为D。

17.论述题

联系我国实际,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本题考察的是教材上的基本考点: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中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这一方面。但仅仅把知识点答出来还不够,题干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即考生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具体分析和阐述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3分)

(2)从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来看,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前提和基础。(3分)

(3)从民主作为一种公共决策方法和机制来看,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着法的创制的质量。(3分)

(4)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力量源泉。(3分)

(5)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方面也有重大作用。(3分)

【解析】【考点】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中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这一方面。

18.多选题

法律继承体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法律移植反映一国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的吸收与借鉴。下列关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有()。

问题1选项

A.法律移植不反映时间关系,只体现空间联系

B.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C.1896年《德国民法典》体现了对罗马法的继承

D.法律继承要求新法对旧法作适当改造,而法律移植因其同时代性可直接将被移植的法律用于本国法当中

【答案】B;C

【解析】【考点】法律继承与法律移植

法律移植是同时代不同国家法律制度之间的借鉴与同化,因此A选项错误。

法律移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要性,B选项正确。

德国为大陆法系国家,其民法典源于对罗马法的继承,C选项正确。

法律移植是指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摄取、采纳、同化外国法,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律移植不是直接将被移植的法律用于本国法中。D选项错误。

19.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是()。

问题1选项

A.言论自由

B.迁徙自由

C.人格尊严

D.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B

【解析】【考点】基本权利

ACD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宪法第二章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其中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监督权(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国家赔偿请求权),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财产权,社会文化权利(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文化教育权)和宗教信仰自由、特殊群体的权利等。迁徙自由没有为宪法所确认。

20.论述题

材料一:“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法律答问》

材料二:“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也?毋论。”——《法律答问》

请结合中国法制史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法律答问》的性质是什么?效力如何?

(2)材料一中的乙有无法律责任?原因何在?

(3)材料二中的乙有无法律责任?原因何在?

(4)结合上述材料,试析秦代法律中盗罪共犯的成立要件。

【答案】(1)《法律答问》在性质上属于法律解释,与秦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乙有法律责任。乙既知甲犯盗罪,又参与分赃,故应与甲承担同样的法律责任。

(3)乙没有法律责任。乙虽然接受赃物,但对于甲犯盗罪并不知情,故不承担法律责任。

(4)秦律盗罪共犯成立的要件:有无犯意(是否知情),是否分赃。

【解析】【考点】秦朝《法律答问》

回答本题,读懂材料很关键。考生在复习法制史时,尽量弄明白教材中古文的意思。

21.单选题

关于法律的基本特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问题1选项

A.法律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具有程序性

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意志性

C.法律由原始社会的习惯演变而来,具有历史性

D.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国家强制性

【答案】C

【解析】【考点】法的基本特征

本题为选非题,要求选出错误答案。

法的基本特征包括: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和权威性;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由此可知,ABD三个选项正确,不能选。C选项错误,是本题答案。

22.单选题

较之于唐律,明律中处罚有所减轻的罪名是()。

问题1选项

A.谋反

B.强盗

C.官吏受财

D.子孙违犯教令

【答案】D

【解析】【考点】唐明律对比

明律多承袭唐律的内容。但“轻其所轻,重其所重”。一方面,明朝加重了对一些关于盗贼等重点罪名的镇压。另一方面,明律对一些轻微触犯礼教、典礼的罪名,比唐律处罚有所减轻。因此只有D项是轻微触犯礼教、典礼的罪名,正确。所以选D项。

23.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一般法律责任构成要件的有()。

问题1选项

A.责任主体

B.违法行为

C.因果关系

D.证据材料

【答案】A;B;C

【解析】【考点】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因此ABC正确。

24.多选题

下列关于《中华民国民法》内容与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问题1选项

A.采取民法上分离的编纂体例

B.采用个人本位的立法原则

C.婚姻家庭制度体现浓厚的固有色彩

D.吸纳整合德日等国民法最新学理与立法经验

【答案】C;D

【解析】【考点】《中华民国民法》内容与特点

《中华民国民法》沿袭《大清民律草案》和北洋政府《民法草案》,采用德国民法编制体例结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民法典。采用社会本位的立法原则,在具体制度上,将外国民法之最新学理、最新立法例加以吸纳、整合,萃成本国民法。

采取民商合一的编纂体例,即只编纂民法典,不单独编纂商法典,凡适合编入民法典的商事法律规范,一律订入民法债编;凡不宜于编入民法者,如公司、票据、海商、保险等,分别制定单行法。重在维护私有财产所有权及地主土地经营权。婚姻家庭制度体现浓厚封建色彩。因此,AB描述错误,不选。

25.单选题

从《仪礼》中婚姻“六礼”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婚姻是()。

问题1选项

A.登记婚

B.仪式婚

C.宗教婚

D.共食婚

【答案】B

【解析】【考点】西周婚姻制度及婚姻形式种类

登记婚是以登记为婚姻成立要件的婚姻方式,是现代最为普遍的婚姻制度。仪式婚是古代很普遍的婚姻形式,是以一定的仪式作为婚姻成立条件的婚姻类型。履行“六礼”程序:一是“纳采”;二是“问名”;三是“纳吉”;四是“纳征”;五是“请期”;六是“亲迎”。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最终成立。六礼作为西周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因此,“六礼”是我国古代仪式婚的重要仪式之一。宗教婚是指根据宗教教义规定履行结婚程序的婚姻。共食婚是古罗马亲属法中规定的婚姻种类之一,属于宗教婚的一种。因此选B项。

26.论述题

有人认为,言论自由只有那些喜欢舞文弄墨的人才需要,对其他人没有意义,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请结合宪法学原理对此看法进行评析。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理由如下:

(1)言论自由是指用口头、文字或者行为表达思想、观点、主张的自由;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政治权利。(4分)

(2)言论自由有助于提供信息、传播思想、发现真理。它不仅为“舞文弄墨的人”所需要,对其他人也具有重要意义。(4分)

(3)言论自由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监督政府的必要手段,能够规范公共权力,缓解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4分)

(4)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3分)

27.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具有填补法律空白和漏洞作用的法律方法包括()。

问题1选项

A.法律论证

B.法律解释

C.演绎推理

D.归纳推理

【答案】A;B;D

【解析】【考点】法律推理

法律论证是指在司法过程中对对判决理由的正当性、合法性或合理性进行论证,即在诉讼过程中,诉讼主体运用证据确定案件事实、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法律论证是法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也体现了各方对于法律的理解和解释,有弥补法律缺憾的作用。A选项正确。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法律解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对于立法缺憾,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改正、弥补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任何法律体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应规定而未作规定、规定不够准确、清晰或界限不明等诸如此类的法律漏洞,为了弥补漏洞,使法律规范得以实施,有效地进行法律调整,法律解释就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B选项正确。

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和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分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均属于形式推理,演绎推理以法律的存在本身为前提,当出现法律漏洞时,演绎推理的大前提不复存在,演绎推理无法进行,也就无法弥补法律漏洞。因此C选项不能选。

关于归纳推理能否弥补法律漏洞,本教材的观点与教育部公布的参考答案不同。归纳推理是在没有现成法律规范的情况下,由法院从以往判例中总结出法律规范,主要适用于判例法国家。归纳推理往往意味着创立新的规范,实质上可以把归纳推理视为立法活动,因此归纳推理完全具有弥补法律漏洞的功能,D选项正确。

28.多选题

秦朝主要的法律形式有()。

问题1选项

A.格

B.律

C.封诊式

D.法律答问

【答案】B;C;D

【解析】【考点】秦朝法律形式

秦代主要的法律形式有律、令、法律答问、封诊式、廷行事。格在唐代。因此BCD正确。(这里需注意几个重要朝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汉代:律、令、科、比;唐朝:律、令、格、式;宋朝的编敕和编例是最重要的;清朝的则例是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单选题

西周时期契约制度比较发达,其中奴隶买卖,牛马大宗交易适用的契约称之为()。

问题1选项

A.傅别

B.白契

C.质

D.剂

【答案】C

【解析】【考点】西周民事法律制度

西周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契约事宜,称为“司约”,并设“质人”作为具体的市场管理人员。西周的质剂与傅别两种契约形式比较发达,质剂是调整商品交易关系的买卖契约,《周礼•天官•小宰》载:“听买卖以质剂。”贾公彦疏曰:“质剂谓券书,有人争市事者,则以质剂听之。”“大市以质,小市以剂。”西周时期将买卖契约称为质剂,凡是买卖奴隶、牛马等大宗交易使用较长的契券称为质;凡是买卖兵器、珍异等小件物品使用的较短的契券称为剂。

30.论述题

某市城东区进行旧城改造,王某的房屋在改造区域内。政府与王某就补偿问题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之后,王某的房屋被强行拆除。王某为此多次上访,反映旧城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城东区政府拆迁办遂委托某保安公司对王某进行截访。保安公司在王某上访途中将其拦下,并关押其近一个月。此事经媒体曝光后,该保安公司被当地警方立案查处,王某获得了人身自由。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王某的哪些宪法权利受到了侵犯,并回答这些宪法权利在我国现行宪法中是如何规定的。

【答案】王某受到侵害的宪法权利有:私有财产权,(2分)人身自由,(2分)申诉、控告、检举权,(2分)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2分)(答言论自由的,也可以给2分。)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予以补偿。(2分)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2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2分)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1分)

31.论述题

材料一:

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即有人教令,坐其教令者。若有赃应备(赔),受赃者备之。诸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若在徒年限内老、疾,亦如之。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

——《唐律疏议•名例》

材料二: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唐律疏议•名例》

(1)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体现了唐律的何种刑罚原则?该原则适用的对象有哪些?

②材料一中允许“收赎”的情况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阐述材料二的内涵。

【答案】(1)①体现了唐律的老幼废疾犯罪减免刑罚的原则。该原则的适用对象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以及废疾者,二是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以及笃疾者,三是九十岁以上,七岁以下者。②允许“收赎”的情况有:一是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者;二是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盗及伤人罪者;三是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上述老、疾收赎的规定处理;四是罪犯将在服徒刑期限内老、疾者,依上述老、疾收赎的规定处理;五是犯罪时年幼,事发时长大者,依上述幼小收赎的规定处理。

(2)“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既强调治理国家必须兼有德礼和刑罚,如同一天之中有早晚,一年之中有四季,不可或缺;又强调德礼和刑罚在实施政教中的关系是德主刑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作为唐朝立法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了礼刑并用的特征。材料一中唐律规定的老幼废疾减免刑罚原则是这一指导思想在立法上的具体体现。

【解析】【考点】《唐律疏议》原则和表现

唐朝的法律是法制史考査的重点,考生应予以髙度重视。回答此题,还要读懂材料中大体讲的是什么含义,只有了解了材料,掌握了考试分析的内容才能准确作答。

32.单选题

革命根据地时期制定的宪法性文件中,规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宣布中华民族完全自主独立、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是()。

问题1选项

A.《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答案】D

【解析】【考点】革命根据地时期宪法性文件

1931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宪法大纲包括序言和17条正文。宪法大纲中规定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宣布中华民族完全自主与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受迫害的世界革命者给予保护,对居住在苏区从事劳动的外国人给予法定的政治权利。答案选D。

33.单选题

唐朝集中设立罪名与刑罚的法律形式是()。

问题1选项

A.律

B.令

C.格

D.式

【答案】A

【解析】【考点】唐朝法律形式

唐代法律形式主要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关于定罪量刑的基本法典,故选A;令是有关国家政权组织制度、尊卑贵贱等级制度与行政管理活动的法规;格用以“禁违止邪”,是皇帝针对“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临时颁发的各种敕令,经过汇编后上升为普遍适用的法律,称为“永格”;式是中央政府内部各机构关于行政管理、行政程序及具体办事规则的规定,包括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和活动细则,具有行政法规性质。

34.单选题

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

问题1选项

A.法律事实

B.法律关系的主体

C.法律关系的客体

D.法律关系的内容

【答案】C

【解析】【考点】法律关系客体

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C选项。

35.多选题

某国政府决定在实验室进行人体器官克隆研究,用于攻克某种疑难疾病。由于该国并无相关法律规定,该决定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争论。对此,下列表述能够成立的有()。

问题1选项

A.目前人体器官克隆问题在法律上尚未规定,这正是法律滞后性的体现

B.克隆人体器官所引发的法律问题,是科技、伦理与法律紧张关系的表现

C.由此项研究引发的民事纠纷,法院可以依据道德、习惯或正义标准等裁决

D.如该国民众对此问题在道德上无法形成共识,则应立法禁止此项研究

【答案】A;B;C

【解析】【考点】科技与法的关系,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法的渊源

法律特性与社会生活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如法的抽象概括性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法的滞后性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等,这是法的局限性的表现,因此A选项正确。

法律尚未对人体器官克隆进行规定,同时,伦理道德层面对人体器官克隆也未得出一致的意见,法律、伦理落后于科技的快速发展,B选项同样反映了法律局限性,正确。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手段的一种,并不能调整所有的社会关系,法律尚未对克隆人体器官作出规定,说明出现了法律漏洞,法院审理由此引发的民事纠纷,既可根据法律原则弥补法律空白,也可引用非正式的法的渊源,即运用习惯、道德或正义标准进行审理。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道德上无共识不必然导致立法禁止,法具有原则性与滞后性,对于无定论的事物不宜马上立法禁止,以免阻碍科学的发展。

36.单选题

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下列关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备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问题1选项

A.行政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B.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C.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备案

D.部门规章报国务院备案

【答案】C

【解析】【考点】宪法监督

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行政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根据2015年新修订的《立法法》规定,较大的市改成了设区的市,但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依然须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部门规章报国务院备案。

37.单选题

下列关于我国宪法解释机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问题1选项

A.我国的宪法解释属于立法机关解释

B.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宪法解释权

C.我国的宪法解释机制在程序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D.宪法解释机制的目的在于激活宪法,保障宪法的最高效力

【答案】B

【解析】【考点】宪法解释

ACD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宪法解释是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对宪法的含义、内容和界限所作的说明和补充。我国宪法的解释属于立法机关解释体制。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宪法的解释权,除此之外的任何国家机关都不享有宪法解释权。宪法解释机制的目的在于激活宪法,保障宪法的最高效力,促进宪法的实施。

38.论述题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疏】议曰:“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

——《唐律疏议》卷六《名例》

(1)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何谓“化外人”?唐律关于“化外人”相犯规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如何评价唐律的上述规定?

(2)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疏议”与律文之间的关系。

【答案】(1)①“化外人”即外国人。依照唐律关于“化外人”相犯的规定,同一国家侨民在中国犯罪,按其本国法律处断,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家侨民相犯或唐朝人与外国人相犯,则按照唐律处理,实行属地主义原则。②唐律的这一规定体现了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既维护了唐朝的司法主权,也照顾了其他国家的法律习惯。

(2)“疏议”是对律文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唐律的本条“疏议”既具体解释了“化外人”的概念,明确了律文适用的对象;又对律条所规定的“化外人”有犯的两种情形作了详细的说明,其目的在于阐明律意,以便于准确地适用律文。

【解析】【考点】唐朝化外人相犯

法律硕士的综合课考试中,唐朝的法律制度是重中之重,历年来考查率高达80%,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注意加强对于唐朝法律制度的复习,对于明、清两朝的特色制度如明朝锦衣卫、清朝秋审制度也要注意把握。元朝的监察制度非常有特色,考生要注意相关记忆。

39.多选题

依据我国宪法规定,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有()。

问题1选项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代表团

D.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答案】B;D

【解析】【考点】宪法修改提议主体

AC选项错误,BD选项正确。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40.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法的要素的是()。

问题1选项

A.法律概念

B.法律事实

C.法律规则

D.法律原则

【答案】B

【解析】【考点】法的要素

法的要素有三种:(1)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2)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3)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因此B选项正确。

41.多选题

下列关于法理学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有()。

问题1选项

A.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

B.法理学与部门法学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C.法理学从总体上阐释法和法律现象的一般规律

D.当代中国法理学的研究起点与归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案】A;B;C;D

【解析】【考点】法理学

法理学是从总体上研究法和法律现象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实施等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研究法的创制和实施的一般理论,并着重研究社会主义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论学科。法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和基本理论,是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它和部门法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其研究起点和归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42.问答题

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答案】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承担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1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责任主体,是指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责任主体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2分)(2)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以及侵权行为的总称。(2分)(3)损害结果,是指由于违法行为所导致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2分)(4)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2分)(5)主观过错,是指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在主观上存在的故意或过失。(1分)

【解析】【考点】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本题直接考查教材中关于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这一知识点。

43.论述题

某县人民政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一些列的重大改革。①该县人大批准,对县人民政府的工作进行调整、合并三个部门,增设两个部门。②在全县范围内公开竞聘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中四个局的局长。③报省政府批准,撤销本乡,设镇。④在乡直接选举,由乡民直接选举乡长。

根据材料分析县政府的改革措施是否完全符合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并说明理由。

【答案】(1)县政府对政府工作部门的调整不合法。(2分)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2分)(2)由县长任命局长的做法不合法。(2分)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负责人经县长提名,由县人大常委会决定,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2分)(3)乡调整为镇的改革措施合法。(2分)镇的建置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2分)(4)乡长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不合法。(2分)乡长由乡人大选举产生。(1分)

44.单选题

下列关于“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问题1选项

A.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宪法”特指根本法

B.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泛指典章制度,是“法律的法律”

C.古代意义上的“宪法”与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没有本质区别

D.近代意义上的“宪法”不仅是法的表现形式,而且是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

【答案】D

【解析】【考点】宪法的概念

A选项错误。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宪法”通常泛指典章法度,而不是特指根本法。

B选项错误。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所指的是“法律的法律”,不再泛指典章法度。

C选项错误。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的宪法概念和理论,因此古代意义上的宪法和近代意义的宪法存在着本质区别。

D选项正确。近代的宪法是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

45.论述题

联系我国实际,论述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

【答案】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对于我国来讲,完备良善的法律体系的建立要求形式上和内容上具有如下特点:在形式上,重要的法律关系必须有法律调整;法律规范必须明确、肯定、具体,具有可诉性和可操作性;法律体系应当结构严谨、内部和谐、内容完备,各部门法之间、各种不同渊源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要彼此衔接、和谐一致。在内容上,立法必须体现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原则。(3分)

第二,健全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法律运行包括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活动。严格的执法体制和公正的司法体制要求,在行政执法体制建设上,应当建立行政权力分工和制约制度。在司法体制方面,必须健全和完善保障司法独立的各项制度。法律监督是实现法治的必要保障,离开有效的监督,国家权利很容易日益膨账而摆脱法律的束缚,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各种法律监督机制,并为监督活动的实施提供可靠的途径和保障条件。(3分)

第三,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法律终究需要人来执行,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是法治国家的组织保证。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培养大批忠于法律和人民利益,高度知识化、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和法律职业群体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当务之急。(3分)

第四,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法治社会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民众,广大公民自觉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动机和行为是依法治国的最根本动力所在。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更是急需提高全民素质,培养自由、民主、人权和宪政理念、法律至上观念,努力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3分)

第五,良好的法律秩序。法治最终表现为一种良好的法律秩序,实现良好的法律秩序既是法治的目标和结果,也是检验是否厉行法治的一个重要指标。(3分)

【解析】【考点】法治国家

法律硕士联考的论述题均应将法治基本原理与我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即与我国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守法实践相结合。

46.单选题

关于司法的表述,下列选项能够成立的是()。

问题1选项

A.司法权可以依法委托行使

B.司法的首要原则是讲求效率

C.司法在多数情况下具有主动性

D.相较于执法而言,司法具有终局性

【答案】D

【解析】【考点】法的适用/司法

法的适用/司法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活动具有被动性、中立性、终极性(终局性)、形式性和专属性等特点。司法的原则主要包括:司法法治原则、司法平等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司法责任原则、司法公正原则。司法的专属性特征决定其不能委托行使,因此A选项错误。

司法的首要价值是公正,司法活动重视效率,但绝不能以讲求效率作为首要原则,因此B选项错误。

司法通常是被动进行的,因而多数情况下不具有主动性,C选项错误。

司法活动具有终局性,在纠纷解决的法定程序中,司法往往是最后的一个环节,因此D选项正确。

47.论述题

近年来,国内发生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等一系列冤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某法学院学生也自发组织了“冤案与法治”专题讨论。讨论中,学生甲认为,冤案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科技不够发达,缺乏DNA鉴定等先进技术手段:学生乙认为,冤案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办案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人权意识,滥用权力,违反法律程序;学生丙认为,冤案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刑事诉讼制度不够完善,已有的法律制度未得到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