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昌吉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新疆昌吉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新疆昌吉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新疆昌吉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新疆昌吉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新疆昌吉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有的诗取材本身不一定有趣,但诗人会在诗材的相互联系或文字表达、典故使用中发现趣味性的关系,营造出别样的效果。如《解闷》(其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赞扬孟浩然诗风清新,而今人不知创新,只会模仿。巧妙地将孟浩然句“鱼藏缩项鳊”及“果得槎头鳊”嵌入,加上用“漫钓”比喻“耆旧”漫不知向孟浩然学什么的茫然,寓讽刺于打趣,颇有漫画效果。上述三类“别趣”固然来自诗人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兴趣和情致。而最能体现其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诗人自己性情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这两组诗分别以花事极盛时期以及春去夏来的时节转换为背景,突出地表露了诗人惜花惜春的放达颠狂和细腻多情。连一向不认可杜甫七绝的王渔洋在读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后,也不由得赞叹:“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确实,这两组诗里所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七绝最独有的“别趣”。(摘编自葛晓音《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七绝多作于轻松愉快、兴致较高之时,常呈现出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B.杜甫认为七绝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其七绝的旨趣有别于盛唐时期其他诗人。C.杜甫的七绝创作突破了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因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D.杜甫既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的趣味,也能够挖掘文字组合中存在的趣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创作的情绪状态研究杜甫七绝的“别趣”,填补杜诗研究空白,具学术价值。B.文章比较了杜甫七绝与盛唐七绝,引出了对杜甫七绝“别趣”内涵的具体论述。C.文章以《解闷》(其六)中化用诗句为例,具体分析诗歌中颇具趣味的艺术效果。D.文章从体察外物和发掘内心两方面,重点论证了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因此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B.杜甫除七绝以外的大多数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体现出了他性情中沉重悲抑的一面。C.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期间,生活安逸,心情愉悦,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D.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的七绝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因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错误。结合“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分析,前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C。【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重点论证了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错误。结合“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别趣’固然来自诗人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兴趣和情致”等分析,重点论证了杜甫七绝中最独有的“别趣”。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项,“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有独到的认识未必就超越了别人,是因为他有独到的认识,其创作才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C项,“生活安逸,心情愉悦,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并未说他在这两个地方就生活安逸,也没有说抒发与友人交游之乐的诗歌占多数。D项,“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的七绝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刻意拔高。原文说“最能体现其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诗人自己性情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并未说七绝是最高认可度的作品。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老鲁汪曾棋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笑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采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脏得一塌糊涂。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草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乎?教员们呢,不到眼红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自从老鲁来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的”。——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老鲁,你累不累?”“累什么,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来!”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来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一九四五年写,在昆明白马庙(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C.小说以学校搬家和“我”不在学校里住,从而与老鲁的联系自然中断作为结尾,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又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构思巧妙。D.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文章写到学校在观音寺时的情景,突出了我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5.小说在刻画老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小说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案】4.C5.①热情能干。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②朴实诚恳。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③勤劳敬业。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④乐观开朗。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6.①内容上,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生活情况,彰显出时代背景。②人物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③结构上,既承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④效果上,丰富文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分析错误,这一情节是说明摘菜也是一门学问。B.“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说法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老鲁的勤劳和肯吃苦。D.“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说法错误,应是表现出我们的无奈。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指点我们摘菜,并且摘菜极其内行,可知他是热情能干。结合“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面对校长说有可能欠薪的话,他认为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可见他朴实诚恳。结合“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每天前往龙潭挑水,还往教员房间送水,可见他勤劳敬业。结合“‘老鲁,你累不累?’‘累什么,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来!’”,搬家之后,“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对新的生活环境满怀希望,可见他乐观开朗。【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介绍我们用水的情况,“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尤其是突出水不干净,“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草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从内容上是介绍学校信息和老师生活情况,彰显出时代背景。事务主任不愿意管水的事,“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别人也不愿意上山挑水,“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只有老鲁“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可见从人物上,介绍过去的用水情况,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突出老鲁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写老鲁能干,呼应了前文他的能干“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和能吃苦“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同时为后文我们的疑问“老鲁,你累不累?”,和学校搬迁做了铺垫,“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可见结构上,既承上文继续表现老鲁的热情能干,又引出下文我们的疑问,并与后来学校的搬迁相呼应。从效果上看,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街头随机问一句,王者荣耀是什么,想必多半人都知道这是一款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即MOBA)。根据2017年4月腾讯公布的数据,《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厦门海沧延奎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谢美兰在班上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全班41名同学里,有一半孩子在玩这款游戏。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该款游戏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腾讯方面对“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质疑予以否认。《王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14岁以下用户占3.57%;15岁~19岁的占22.2%。(摘自«新华社:“王者荣耀”还是“王者农药”:健康游戏不止于防沉迷»)材料二:“荆轲就是女的!”谈及历史人物荆轲,天津蓟州区小学三年级的王龙(化名)言之凿凿,言语间都快跟记者急眼了:王龙对荆轲的了解,基于手游《王者荣耀》。《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多为历史人物,如荆轲、诸葛亮、武则天等。在使用这些历史人物的同时,这款游戏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新的职位与身份。比如,游戏中名为“李白”的英雄角色的定义是:李白,青莲剑仙,定位:刺客/战士,擅长:突进/收割。不仅李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赋予新的定位,如诸葛亮、扁鹊变成了法师,虞姬、李元芳变成了射手。最离谱的,则是将荆轲的角色设定为女性。这也是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的原因。(来源«法制网»)材料三: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弦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摘自人民网:《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材料四:7月3日、4日,人民网针对腾讯旗下“王者荣耀”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与此同时,7月4日,《王者荣耀》游戏制作人在访谈中表示,其实,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诟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7月4日,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消息指出,腾讯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首先上线的是限制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玩一小时,后续还将实现晚上9点后禁止登录;绑定硬件设备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将逐步、持续推进。(摘自搜狐网)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使用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所产生的社会影响。B.材料二中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从某种层面上折射出了这款游戏的危害之大。C.材料三中人民网对《王者荣耀》的态度是全然否定的,因为它导致了许多极端事件的发生。D.材料四中指出腾讯公司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王者荣耀》已经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B.《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游戏角色都是历史人物,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新的职位与身份。C.《王者荣耀》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有: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沉溺其中让孩子过度消耗精神与身体。D.游戏的研发者只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9.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已是普遍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悲剧。针对上述材料,你认为从哪些方面防范才能将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降到最低?【答案】7.C8.C9.①游戏研发者和企业方面,不能只重利益而忽略应担负的社会责任。②政府方面,既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又不能放松监管那根弦。③家庭方面,家长们要学会分辨游戏级别,强化对子女的日常教育,培养积极爱好,转移注意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人民网对《王者荣耀》的态度是全然否定的”说法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可见人民网也肯定了其成功之处,并不能说是“全然否定”。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说法错误。材料一中只是说“《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该款游戏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腾讯方面对‘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质疑予以否认”,因此,并不能据此认为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选项的说法于文无据。B项,“游戏角色都是历史人物”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其中的游戏角色多为历史人物”,并非“都是”。D项,“只要……就能……”说法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重要问题的能力。从游戏研发者和企业的角度来看,“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诟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可见,不能只重利益而忽略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人民网针对腾讯旗下‘王者荣耀’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可见,既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又不能放松监管。从家庭的角度来看,“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这些在学生用户中发生的悲剧,说明长们要学会分辨游戏级别,强化对子女的日常教育,培养积极爱好,转移注意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庄子·逍遥游》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抢榆枋而止抢:触,碰B.我决起而飞决:快速的样子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D.《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11.对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B.“仞”是古代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跬、舍、寻。C.“御六气之辩”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1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展翅翱翔的画面。大鹏鸟要向南飞行,必须依靠海风的力量。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鸟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B.庄子用漫画式的笔触刻画了蜩与学鸠对大鹏鸟的奚落和嘲笑,其自鸣得意的口吻正表现出这两个小虫本身的可笑和可怜,亦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D.《逍遥游》的核心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摒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庄子认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13.把下面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答案】10.C11.D12.C13.(1)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鹏背负青天,没有什么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向南飞行。【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绝”,直上穿过。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每月的二十九”错误,“晦”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小大之辩’的”错误,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事物都“有所待”。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苍苍”,深蓝色;“正色”,真正的颜色;“其……其”,是……还是;“极”,尽头。(2)得分点:“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没有什么阻碍它;“图”,打算;“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参考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当海动风气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是一天。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注】,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士兵。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开篇设问,先一问一答,写出词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楼,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这牵发了他的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想到国家的盛衰,千古的兴亡,正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滚滚流不尽,令人怅惘感喟不已。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运用典故,“年少”的孙权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D.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快保不住的强烈不满,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读的抱负。15.怎样理解词人于词尾引用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答案】14.D15.运用典故。词人引用曹操的话的言外之意是:而今宋朝也只是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而在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鲜明的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读的抱负”说法错误,应该是委婉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读的抱负。故选D。【15题详解】题干是“怎样理解词人于词尾引用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把握诗词主旨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不能只看句子表层含义,要挖掘其深层含义,紧扣句子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去分析。“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说的一句话,意思是生儿子就应当像孙仲谋那样。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却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是用典,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表达了词人对南宋国家前途的隐忧。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主观感受上,描写了登上滕王阁远望所看到的山川景象。(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描写自己回归田园后在室内酌酒自饮、闲观庭树的自由闲适的生活。(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不因外界的赞毁而奋勉、沮丧”的原因。【答案】①.山原旷其盈视②.川泽纡其骇瞩③.引壶觞以自酌④.眄庭柯以怡颜⑤.定乎内外之分⑥.辩乎荣辱之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盈;纡;瞩;觞;眄;柯;辩。三、语言文字运用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迤逦(lǐ)陆虞候(yú)酒馔(zhuàn)搠倒(suò)B.髭须(zī)玷辱(zhān)剜心(wān)酌酒三杯(zhuó)C.提防(dī)仓廒(áo)庇护(bì)彤云密布(dān)D.赍发(jī)絮烦(xù)央浼(měi)吃饭防噎(y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A项,“搠”读shuò;B项,“玷”读diàn;C项,“彤”读tóng故选D。1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慎重陶冶哀声叹气六神不安B.噩梦通宵理所当然没精打采C.降服撤去凭心静气筋疲力尽D.消遣荒唐心慌意乱兴高彩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项,哀声叹气——唉声叹气;C项,凭心静气——平心静气;D项,兴高彩烈——兴高采烈。故选B。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答案】D【解析】【详解】A项“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B项“尘埃落定”,一指尘埃虽然在空中飘浮,最终要落到地面。又比喻事情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或经过一阵混乱后将结果确定下来;C项“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D项“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通常用来指期待实现的事。对象不当。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历史证明,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更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时代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C.千古绝唱《孔雀东南飞》是第一首中国文学史上的长篇叙事诗,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D.高校自主招生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就是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间,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项,搭配不当,主语“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与宾语中心语“时代”不搭配。C项,语序不当,“第一首”应放在“长篇叙事诗”之前。D项,句式杂糅,“承载了……”与“……渗透其间”杂糅,可删去“渗透其间”。故选B。【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1、举棋不定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例: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应该在“曾被......束缚......”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2、藕断丝连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例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例: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4、反客为主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例: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了,歼灭了无数匪军。(“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闪待。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5、结构含混: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例: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要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做“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21.毛宗岗所说的《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指哪三位主要人物?(1)智绝:________(2)义绝:________(3)奸绝:________【答案】①.诸葛亮②.关羽③.曹操【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识记能力。(1)诸葛亮: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计用空城等体现其智绝。(2)关羽:为义而与刘、张桃园结盟;华容道为义而释曹操等体现其义绝。(3)曹操:借粮官之头以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