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物理分类汇编13内能_第1页
2022中考物理分类汇编13内能_第2页
2022中考物理分类汇编13内能_第3页
2022中考物理分类汇编13内能_第4页
2022中考物理分类汇编13内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中考物理分类汇编13内能

PAGE

PAGE

99

13内能

5.(2017•泰州)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如图所示,该现象直接说明了()

A.分子水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间有空隙

【考点】G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析】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

【解答】解:

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故D正确.

故选D.

13.(2017•湘潭)下列生活场景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锯木头锯条发热B.用冰袋给发烧病人降温

C.放进冰箱的水果温度降低D.阳光照射使石凳温度升高

【考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专题】应用题;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过程,而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解答】解:A、锯木头时,锯条和木头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锯条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故A符合题意;

B、用冰袋给发烧病人降温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电冰箱中的饮料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是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阳光照射时把太阳能转移到石头上,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是考查对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辨别,注意二者的区别:热传递过程属于能的转移,做功属于能的转化.

4.(2017•湘潭)下列现象表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灰尘四起B.花香满园C.雪花飘飘D.黄沙扑面

【考点】分子的运动.

【专题】定性思想;顺推法;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分子运动是看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分子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解答】解:

灰尘、雪花、黄沙这些都是物体,它们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花香满园,是气体分子的扩散,说明了分子的运动.

故选B.

【点评】掌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以及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2017•广西)(4分)海鲜粥是北部湾地区的一道家常美食。煮好的粥香气扑鼻,这是什么现象?而且粥的温度越高,香气就越浓,这是为什么?当我们对着热粥表面吹气时,粥就凉得更快,这又是为什么?请你用物理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答案】

命题立意: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了分子的热运动知识。煮好的粥香气扑鼻,这是扩散现象;粥的温度越高,香气就越浓,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当我们对着热粥表面吹气时,粥就凉得更快,这是因为液体表面吹气,加快了空气流动的快慢,蒸发加快。

21.(2017•广西)在海滩上进行“沙疗”时,把人体埋在沙子里,沙子放出热量,人体吸收热量后体温升高,内能,这是通过(选填“做功”或“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10kg的沙子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是J。【已知c沙=0.92×103J/(kg▪m3)】

【答案】增加;热传递;0.92×104

命题立意:改变物体的内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变物体的内能方式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可知,将人体埋在沙子里,人体吸收热量后体温升高,内能增加,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人体内能的;沙子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根据Q放=c沙m△t可得:Q放=0.92×103J/(kg▪m3)×10kg×1℃=0.92×104J。答案为:增加;热传递;0.92×104

5.(2017•桂林)下列有关分子动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B.分子的运动是规则的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肉眼可以直接看清分子的形状

【考点】G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1)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力.

(3)分子间有空隙.

(4)分子很小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

【解答】解:ABC、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故AB错误;C正确.

D、分子很小,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故D错误.

故选C.

22.(2017•河池)在探究“水和沙子的吸热性能”的实验中,用同一盏酒精灯对它们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它们温度升高的情况.

(1)实验中应选取初温和相同的水和沙子.

(2)若从9点整开始加热,几分钟后,某时刻手表的指针如图所示,则加热所用的时间为s.

(3)通过大量实验可以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的)

22.(1)质量;(2)280;(3)不相等.

7.(2017•贺州)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在0℃时,物体分子的热运动就停止

B.南方的春天,室内的墙壁上会“流汗”,是熔化现象

C.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感觉凉爽,是酒精汽化放热

D.夏天,从冰箱取出冰冻的饮料,放置一会表面会湿,是液化现象

13(2017•柳州).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吸烟危害健康,即使只有很少人吸烟,整个场所也会充满烟味,这说明分子不停地。物质中的分子既相互吸引,又相互。

【答案】无规则运动;排斥

命题立意:分子热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扩散现象、以及分子作用力的了解和掌握。首先,由于烟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在空气中进行扩散,所以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也会充满烟味;其次,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故答案为:无规则运动;排斥。

14.(2017•常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八月桂花飘香,可以说明分子的热运动

B.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小

C.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与内能均保持不变

D.内燃机在做功冲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2.5分)(2017•乐山)下列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物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B.打开香水瓶不久,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是因为香水发生了升华现象

C.在发烧病人的额头上擦冷水降温,是因为蒸发放热

D.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分析】(1)水的比热容较大,常被用做冷却剂;

(2)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3)蒸发吸热;

(4)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

【解答】解:A、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汽车发动机冷却用水作为工作物质,故A正确;

B、打开香水瓶盖后,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是因为香水发生了汽化现象,故B错误;

C、在发烧病人的额头上擦冷水降温,是利用水蒸发吸热的原理,故C错误;

D、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比热容较大的应用、汽化、蒸发吸热、热量等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是一道学科综合题.

6.(2017•湖州)电水壶是常用小家电。下列有关电水壶烧水的观察和思考,正确的是()

A.加热过程中,水的内能通过热传递改变

B.加热过程中,水的热量不断增加

C.沸腾时,所冒的“白气”是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

D.沸腾时,继续吸热水温不断上升

【答案】A

12、(2017•潍坊)(多选题)如图所示,对于下列实验中所描述的物理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C

A.试管内的水蒸气推动塞子冲出去时,水蒸气的内能减小

B.抽去玻璃隔板,两瓶中气体逐渐混合均匀,说明空气比二氧化氮的密度大

C.给瓶内打气,瓶内的空气推动塞子跳起来时,瓶内空气的内能减小

D.厚玻璃管中的空气被压缩时,管内空气的内能减小

13.(2017•东营)2017年4月,东营园博园内的郁金香竞相开放,吸引了广大市民前来观赏。“暖风熏得游人醉,郁金香满园博园”,从物理学角度分析,人们能闻到郁金香花散发的香味,是因为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在 。13.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或运动)

6.(2017•枣庄)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所有物质的分子都是规则排列的B.在0℃时,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停止了运动

C.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D.固体的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3)(2017•青岛)质量为0.5kg的水,吸收了8.4×104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60℃,则水原来的温度是℃。20(2017•青岛)(1)如图,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发现硝化棉燃烧,说明对物体,物体的内能。做功增加

14.(2017•聊城)端午节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粽子的香味,“粽叶飘香”是_______现象;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

扩散斥力

9.(2017•威海)装着开水的暖水瓶塞有时会弹起来.同时看到一股“白气”冒出来,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木塞弹起来,是因为暖水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对木塞做功

B.在木塞弹起过程中瓶内气体的内能增加,木塞的机械能增加

C.看到的“白气”是从瓶子里出来的水蒸气

D.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冰晶

【考点】G9:做功改变物体内能;1M:液化及液化现象;E5: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分析】(1)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内能减小;

(2)“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球.

【解答】解:

A、木塞弹起来,是因为保温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对木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A正确;

B、木塞蹦出的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瓶内气体的内能减少,木塞的机械能增大,故B错误;

CD、看到的“白气”是从瓶子里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而不是从瓶子里出来的水蒸气,故CD错误.

故选A.

3.(2017•威海)生活中热现象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远处前闻到花的香味,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B.冬天很冷的时候搓手就感到暖和,是用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C.夏天在河岸边觉得沙子热得发烫而河水却不怎么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D.使用高压锅更容易把食物煮熟,是利用了液体沸点随气压增大而降低的原理

【考点】GW:扩散现象;1J: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G9:做功改变物体内能;GE: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

【分析】A、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即物体的内能取决于做功和热传递两个方面;

C、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越大的物体升高的温度越低;

D、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解答】解:A、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酒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B、搓水时,我们通过做功改变了内能,故B正确;

C、沙子发烫而水不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故吸引相同的热量沙子升高的温度要大;故C正确;

D、使用高压锅更容易把食物煮熟,是利用了液体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增大的原理,故D错误.

故选:D

3.(2017•烟台)科学探究需要进行实验,在取得数据和事实后,再进行分析和推理,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下列叙述是事实或推论的是()

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N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

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

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考点】2Q:物理学方法.

【分析】对于理想实验一定要明确,来源于实际实验,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出.所以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合理的推论.

【解答】解:

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N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这是实验事实;

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人热水,热水很快变红,这是实验事实;

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实验推论;

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这是实验推论.

故选A.

19.(2017•烟台)小明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均0.5kg的水和另一种液体进行对比实验,并用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分析图象可以得出:甲(选填“甲”或“乙”)物质为水,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2.1×103J/(kg•℃),这种液体在0~15min内放出的热量为4.2×104J.

【考点】GX:探究比热容的实验.

【分析】(1)选同样的加热时间,甲和乙吸热相同,根据温度变化的多少判断,温度变化多的比热容小,温度变化少的比热容大,据此分析判断.

(2)根据甲、乙两种液体的比热容的大小判断出哪一种液体是水,由题知,分别用质量相等的水和另一种液体进行了实验,相同时间水和液体放出的热量不相同.而水和液体的质量相同,根据吸热公式求液体的比热容;

(3)根据Q放=cm△t可求出乙液体放出的热量.

【解答】解:(1)时间相等时,两种液体放出的热量相等,由图示可以看出,乙液体的温度降低的快,甲液体温度降低慢;

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可知,在质量相等、初温相同、放热也相同的情况下,谁的温度降低得快,它的比热容小;

所以,甲液体的比热容大,所以若A、B两种液体中,一种液体是水,则这种液体一定是甲液体,

由图可知:液体的初温是20℃,加热15分钟后甲液体的末温是40℃,

则水放出的热量:

Q放=c水m水(t水﹣t0)=4.2×103J/(kg•℃)×m×(60℃﹣40℃).

(2)由题知,而水和液体的质量相同,即m水=m乙

c水m水△t=c乙m(60℃﹣20℃)=4.2×103J/(kg•℃)×m×(60℃﹣40℃).

解得c乙=2.1×103J/(kg•℃).

(3)读图可得,乙在15min内由60℃降低到20℃,降低的温度是60℃﹣20℃=40℃,

所以乙放出的热量Q放=cm△t=2.1×103J/(kg•℃)×0.5kg×40℃=4.2×104J.

故答案为:甲;2.1×103J/(kg•℃);4.2×104J.

13.(2017•德州)端午节妈妈在厨房煮粽子,小强在客厅里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煮粽子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增大粽子内能的.

【考点】GB: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GW:扩散现象.

【分析】(1)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

【解答】解:

(1)因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在客厅就闻到厨房里粽子的香味,属于扩散现象;

(2)粽子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蒸粽子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增加内能的.

故答案为:扩散;热传递.

11(2017•泰安)下列常见的自然现象,能用分子热运动知识解释的是()

A.春天,柳枝吐芽 B.夏天,山涧瀑布

C.秋天,菊香满园 D.冬天,雪花飘飘

【考点】54:分子的热运动.

【分析】分子的体积很小,用肉眼几乎观察不到,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解答】解:A、柳枝吐芽是植物的生长现象,不是分子的运动,故A不合题意;

B、山涧瀑布是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动形成的,是机械运动,故B不合题意;

C、菊香满园是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C符合题意;

D、雪花飘飘是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分子的运动是肉眼看不到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4.(2017•泰安)关于分子热运动及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B.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气体与液体中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20℃的冰块内没有内能

【考点】GH:分子间的作用力;G4:内能的概念;GW:扩散现象.

【分析】(1)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2)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3)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4)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解答】解: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A正确;

B、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故B错误;

C、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错误;

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所以﹣20℃的冰块也有内能,故D错误.

故选A.

25.(2017•泰安)对质量是50g的水加热,使水温从40℃升高到80℃,水吸收的热量是8.4×103J[c水=4.2×103J/(kg•℃)].

【考点】GG:热量的计算.

【分析】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的初温和末温,利用吸热公式Q吸=cm△t求水吸收的热量.

【解答】解:水的质量m=50g=0.05kg,

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4.2×103J/(㎏•℃)×0.05㎏×(80℃﹣40℃)=8.4×103J.

故答案为:8.4×103.

(3分)(2017•临沂)人杰地灵的临沂市旅游资源丰富,各景区蕴含着不同的物理知识:

位于沂水县城东的雪山彩虹谷景区,通过实施人工降雨,利用光的_____(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创造晴天观彩虹(图甲)的美景。

建于兰陵县城南部的国家级农业公园,游客乘小火车畅游花海时(图乙)能闻到花香,这是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坐落于蒙阴县境内的云蒙景区,有供游客观光的空中缆车(图丙),运行的缆车匀速下降时,其机械能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4.(1)折射(2)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或无规则运动或热运动或扩散)

(3)减小

专题:光现象;分子运动与内能;机械能及其转化

解析:彩虹的形成,是光发生折射之后色散形成的;花的香气是由于分子做不停的无规则振动引起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运行的缆车匀速下降时,它的质量不变,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但它的位置在降低,所以重力势能在减小,机械能减小。

3.(2017•杭州)将一高温物体与一低温物体接触达到相同温度(两物体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则有()

A.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大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B.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C.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一定大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D.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考点】G8:热传递.

【分析】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能提到热量.

【解答】解:将一高温物体与一低温物体接触达到相同温度,由于不知它们的初始温度,故无法判定温度的高低,故CD错误;则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放出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故B正确,A错误.

故选:B.

(2017•德阳)9.质量和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经同一加热器加热相同的时间后甲的温度大于乙的温度,则甲液体的比热容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如果乙液体的质量为1kg,初温为20℃,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为1.26×105J,则乙液体的比热容为4.2×103J/(kg•℃).

【考点】GG:热量的计算.

【分析】(1)甲乙两种液体液体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时间相同时吸热也相同,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分析比热容关系;

(2)已知物体的质量、初温和末温、吸收的热量,利用吸热公式Q吸=cm△t的变形求物质的比热容.

【解答】解:

(1)由题可知,同一加热器加热时间相同时,即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甲的温度升高的快;根据Q吸=cm△t可知,在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热也相同的情况下,比热容小的物质升温快;所以,甲的比热容小,乙的比热容大;

(2)由Q吸=cm(t﹣t0)得,乙液体的比热容:

c===4.2×103J/(kg•℃).

故答案为:小于;4.2×103.

6.(2017•连云港)下列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没有内能

B.冬天搓手取暖是利用做功来改变内能

C.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D.物体的机械能越多,其内能就越多

【考点】G6: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G9: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分析】(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2)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热量是过程量,就是说,热量只存在热传递中,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热量不是状态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4)机械能是物体由于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内能的大小跟质量、温度、状态有关.

【解答】解:

A、任何物体都有内能,0℃的冰也有内能,故A错误;

B、冬天搓手,克服摩擦做功,是利用做功来改变内能,故B正确;

C、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热量不是状态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故C错误;

D、机械能是物体由于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内能的大小与机械能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故D错误.

故选B.

15.(2017•连云港)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从枪口射出的子弹仍能在空中继续飞行是由于子弹具有惯性;导线选用铜做材料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干燥的日子里,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声,这是摩擦起电现象.

【考点】GH:分子间的作用力;21:物质的基本属性;6L:惯性;H6:摩擦起电.

【分析】(1)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根据铜的导电性用来做导线;

(4)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毛衣与里面的衣服摩擦,使它们带有异种电荷,电荷放电,发出啪啪声,属于摩擦起电.

【解答】解:

(1)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2)子弹离开枪膛后,处于运动的状态,由于具有惯性会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3)因为铜具有导电性,常用来做导线;

(4)在干燥的天气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叭声,是因为毛衣和衬衣之间相互摩擦带电,两者带有异种电荷,放电产生的劈叭声,属于摩擦起电现象.

故答案为:斥力;惯性;导电;摩擦起电.

3.(2017•武汉)下列各图所列举的事例中,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对试管加热,管内水温升高

B.

冬天搓手,手会变暖

C.

从滑梯滑下,臀部发热

D.

迅速压下活塞,筒内气温升高

【考点】GA: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分析】做功与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过程.

【解答】解:

A、对试管加热,管内水从酒精灯火焰上吸收热量水温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故A正确;

B、冬天搓手,手会变暖,是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故B错误;

C、从滑梯滑下,臀部与滑梯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臀部发热,摩擦生热这是利用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故C错误;

D、迅速压下活塞时,对筒内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筒内气温升高,因此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错误.

故选A.

15.(2017•武汉)图1是“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装置.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

(1)选用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2)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烧杯和加热器.

(3)图2中能合理反映该实验结果的图象是乙(选填“甲”“乙”或“丙”).

【考点】GX:探究比热容的实验.

【分析】(1)(3)我们使用相同的或加热器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化法.

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2种方法:

①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

②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2)温度计玻璃泡充分与被测液体接触,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烧杯和加热器.

【解答】解:

(1)选用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2)为准确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充分与被测液体接触,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烧杯和加热器.

(3)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加热时间相同),因水的比热容大,由Q吸=cm△t可知,水的温度变化小,故图2中能合理反映该实验结果的图象是乙.

故答案为:(1)吸收的热量相同;(2)加热器;(3)乙.

7.(2017•襄阳)海南黎族钻木取火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阳春三月,襄阳万亩桃花香气袭人、飘香万里,这属于扩散现象.

【考点】G9:做功改变物体内能;GW:扩散现象.

【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

海南黎族人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阳春三月,襄阳万亩桃花香气袭人,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属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做功;扩散.

7.(2017•福建)下列利用改变内能对外做功的设备是()

A.洗衣机 B.柴油机 C.收音机 D.电视机

【考点】G9: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利用内能来做功就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答】解:

A、洗衣机的主体是电动机,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故A错误;

B、柴油机属于热机,是利用内能对外做功的设备;故B正确;

CD、收音机和电视机是利用电磁来工作的设备,不存在内能做功现象;故CD错误.

故选B.

18.(2017•福建)如图所示,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全诗各句都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其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一院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考点】A6:光的反射;GW:扩散现象.

【分析】(1)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不同的物质的分子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比较小,用肉眼无法观察.

【解答】解:诗句中的楼台倒影入池塘,平静水面上楼台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一院香”鲜花盛开,花香四溢,闻到花香是芳香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故答案为:反射;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26.(2017•福建)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与吸热的关系”.操作如下:

(1)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初温度相同且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

(2)用相同的酒精灯火焰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其中某时刻的温度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39℃.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

(3)实验中,是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间接反映沙子和水吸收的热量;

(4)分析图象可知,对于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温较快的是沙子;若使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则水吸收的热量较多,由此可见,水的比热容较大.

【考点】GX:探究比热容的实验.

【分析】(1)要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的快慢,就要控制水和沙子的质量、初温度、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以及所用容器相同;

(2)读数时,要先认清分度值,然后看液柱所对应的示数.

(3)吸收热量的多少可以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体现出来;

(4)分析表中数据得出水和沙子的温度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解答】解:(1)为了研究水与沙子比热的大小,实验时,要控制水与沙子的初始温度、质量相等.

(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的温度是39℃.

(3)实验中,是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间接反映沙子和水吸收热量的多少;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对于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吸收相等热量,升温较快的是沙子;若使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加热时间较长,说明吸收的热量较多;由此可见水的比热容较大.

故答案为:(1)质量;(2)39;(3)加热时间;(4)沙子;水;水.

17.(2017•天水)为了比较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某实验小组用如图中两个相同的装置做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物理量

物质

质量/g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终温度/℃

液体1

50

20

5

45

液体2

50

20

5

68

(1)实验过程中,用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的温度的方法来完成探究实验,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液体1(选填“液体1”或“液体2”)的吸热能力较强.

(2)这组同学又对甲图中的加热情况进行分析,在某段时间内,质量为m1的液体1温度从t0升高到t,共消耗了质量为m2的酒精,液体1的比热容为c,酒精的热值为q,则这段时间内液体1吸收的热量表达式Q吸=cm1(t﹣t0),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表达式Q放=m2q(两个表达式均用给出的字母表示),小于1.(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考点】GX:探究比热容的实验.

【分析】(1)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越小,吸热能力越强.

(2)水吸收的热量可用公式Q=cm(t﹣t0)t来计算;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可用Q放=qm来计算.

根据热量的损失和燃料是否完全燃烧判断与1的大小.

【解答】解:(1)由表格中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液体1和液体2两种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液体1温度变化较小,说明液体1吸热能力更强.

(2)液体1吸收的热量表达式Q吸=cm1(t﹣t0);

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表达式Q放=m2q;

因为燃料不完全燃焼和热量没有被水完全吸收,所以Q吸<Q放,故<1.

故答案为:(1)液体1;(2)cm1(t﹣t0);m2q;小于.

3.(2017•遵义)如图所示,瓶内有一些水,用带孔的橡皮塞把瓶口塞住,向瓶内打气一会儿后,瓶塞跳起,在瓶塞跳起的过程中,下列关于瓶内气体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少

B.瓶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少

C.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

D.瓶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

【考点】G9: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分析】用力打气,对瓶内气体做功,瓶内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压强增大;继续打气,当瓶内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强,瓶塞跳起,水蒸气对塞子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液滴,出现水雾.

【解答】解:向瓶内打气,瓶塞跳起时,在瓶塞跳起的过程中,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一部分内能转化为瓶塞的机械能;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2017•宜昌)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的是()

A.夏天.在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B.北方楼房内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

C.海边昼夜温差变化比沙漠中小

D.生物体内水的比例高,有助于调节自身的温度

【考点】GE: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

【分析】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少,据此分析.

【解答】解:

A、夏天在地上洒水感到凉快是利用了水的蒸发吸热,而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

B、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北方楼房内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沿海地区和沙漠地区相比,沿海地区水多,水的比热容大,在相同的吸放热条件下,水的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小;沙漠地区多砂石,砂石的比热容较小,在相同的吸热条件下,砂石的温度变化大,故C不符合题意;

D、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大,有助于调节自身的温度,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2017•衡阳)(多选题)如图为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图像(加热装置的功率不变),从图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该物质为晶体,熔点为0℃

B.熔化过程持续了4min

C.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在CD段小

D.该物质在B、C段两点时温度、内能都相同

【答案】AC

【解析】A由图像可知,BC段持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所示是晶体,0℃温度保持不变,开始熔化,所以熔点是0℃;B熔化过程是BC段,持续了3min;C相同时间,AB段、CD段吸收热量相同AB段温度变化比较快,所以AB段比热容较小;D从B—C持续吸热,温度虽然不变,但吸热会使内能增加,影响内能的因素不只是温度还跟物体状态等有关系;故选AC

【考点】晶体熔化、比热容、内能

3.(2017•山西),小明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盛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过一会儿,他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到一起了”,如图所示,其主要成因是()

A.水的比热容较大 B.水的凝固

C.水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水的汽化

【考点】1A: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分析】水的凝固点是0℃,但水要凝固除了温度要达到凝固点外还需要继续放热,如果没有继续放热,水只能保持在0℃而不能凝固.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与常温矿泉水之间有很大的温差,冰吸热升温,水放热降温,冰块附近的水凝固成冰,冰块就会“粘”到一起.

【解答】解: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温度低于0℃,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冰吸热升温;当冰块附近的水的温度降到0℃时,冰的温度还低于0℃;冰块继续吸热,冰块附近0℃的水继续放热,凝固成冰.所以冰块会“粘”到一起.故B正确.

故选B.

3.(2017•无锡)八月桂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这说明()

A.分子非常小 B.分了间有相互作用力

C.分子是可分的 D.分子处在无规则运动中

【考点】GW:扩散现象.

【分析】两种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是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解答】解:

八月桂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是桂花的芳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5.(2017•无锡)以下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汽油机的做功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考点】G7:物体内能的改变;G4:内能的概念;G8:热传递;GM: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分析】(1)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3)热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解答】解:

A、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所以0℃的物体也有内能,故A错误;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正确;

C、汽油机的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错误;

D、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故D错误.

故选B.

9.(2017•无锡)用素描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条线是“断裂”,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后,发现总体积小于200ml.基于上述现象所设想的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较为合理的是()

A.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B.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C.液体是由微粒组成的,固体是连成一片的

D.物质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在一起,形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

【考点】37:分子动理论的其它内容及应用.

【分析】分子热运动理论的内容:一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二是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间接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解答】解:

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对笔迹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笔画是由许多黑色的小颗粒组成的说明物质由微小的颗粒组成,发现这条线是“断裂”,说明微粒之间存在间隙;

将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小于200mL,正是由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间隙,才会导致混合合总体积变小,故A正确.

故选A.

11.(2017•无锡)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先后加热初温、质量均相同的水和煤油,比较两种液体比热容的大小,多次实验表明:要让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以下关于该实验的操作及分析错误的是()

A.水比煤油的比热容大

B.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是为了水和煤油受热均匀

C.实验中可以不使用温度计,让水和煤油都沸腾后再比较加热时间

D.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若吸收相同热量后.煤油比水升高的温度大

【考点】GD:比热容的概念.

【分析】(1)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大(小)的吸热能力弱(强);

(2)用搅拌器搅拌,目的是使得液体受热均匀;

(3)水和煤油的沸点不同,加热时间也不同,无法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4)根据△t=,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若吸收相同热量后.煤油比水升高的温度大

【解答】解:A、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大的吸热能力弱,比热容小,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故A正确;

B、实验中搅拌器的作用是:使液体受热均匀,故B正确;

C、水和煤油的沸点不同,加热时间也不同无法比较比热容的大小,故C错误;

D、由于煤油的比热容小,根据△t=,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大,故D正确.

故选C.

4.(2017•白银)下列现象中用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

A.B.C.D.

7.(2017•白银)位于黄河岸边的兰州市安宁区召开了第34届桃花节,桃花节上游人如织,香气袭人。游人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_____________;游人穿行于仁寿公园,公园中人工湖湖水清澈,鱼翔浅底,看到湖里的鱼这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______现象而形成的____________像。7.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折射虚

7、(2017•江西)如图5所示,两个容积相同的保温杯,现时装满温度相同的热水,过了一会儿,甲杯的外壁比乙杯热,由此可判断杯保温性能好,杯壁变热是通过方式改变了它的内能。7、乙热传递

6.(2017•安顺)气锅鸡是常见的一道菜,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如图)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气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考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GW:扩散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在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在液化、凝固和凝华过程中需要放热.

扩散现象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解答】解:

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气放热后液化而形成的;

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扩散.

11.(2017•安顺)在图的漫画中,老人和小孩的感觉虽然不同,但从科学的角度看,两幅图都说明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能的内能,图中的小孩从滑梯上滑下,他的机械能减小(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考点】G9:做功改变物体内能;FN: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其中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当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解答】解:搓手时,两手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手的内能,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从滑梯上下滑时,臀部与滑梯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臀部的内能,使臀部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两幅图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该过程中,一部分机械能转化成了内能,所以机械能减小.

故答案为:做功;减少.

4.(2017•河南)烩面是河南的特色名吃.图中,厨师将面坯拉成长长的面条,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在锅里煮面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面条的内能;面出锅时香飘四溢,这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考点】GA: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6F:力的作用效果;GW:扩散现象.

【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扩散现象表面物体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厨师将面坯拉成长长的面条,面坯形状发生了变化,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在锅里煮面时,面条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面条的内能;面出锅时香飘四溢,属于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故答案为:形变;热传递;无规则运动.

17.(2017•鄂州)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美食都包含有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7.B

A.蒸包子时看到的腾腾热气是汽化现象

B.红烧排骨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番茄炒蛋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番茄和蛋的内能增加

D.煲鸡汤时,当汤沸腾以后,把炖汤的火调小是为了降低汤的温度

40.(2017•哈尔滨)(2分)将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方,可以看到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如图甲.静置20日后,如图乙,这是现象,说明液体分子.扩散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017•哈尔滨)(2分)用如图所示的两个相同装置,同时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铁砂加热,升温较慢的物质是,因为它的较大.水比热容

(2017•南京)“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叁;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合▲nm.13.做无规则运动吸引力0.1

23(2017•南京)(4分)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取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易拉罐中,用相同的装置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实验中,可以通过▲(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来比较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它们升高相同温度时,▲(选填“甲”或“乙”,下同)液体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时,▲液体升温更高.

(3)若在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液体冷却效果更好.

23、(1)加热时间(2)甲乙(3)甲

17.(2017•伊春)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物理学的角度说这是一种扩散现象.“天舟一号”发射后,应进行多次变轨,地面的变轨指令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的.

【考点】GW:扩散现象;D2:电磁波的传播.

【分析】(1)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航天通信一般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

【解答】解: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物理角度说这属于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卫星通信一般就是用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的,

故“天舟一号”发射后,应进行多次变轨,地面的变轨指令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的.

故答案为:扩散;电磁波.

32.(2017•伊春)炎炎烈日下,松花江边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江水却很清凉.这是为什么?

【考点】GF: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分析】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理解: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据此分析.

【解答】答: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大,由Q=cm△t可知,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都在太阳照射下),水的温度升高的少,江水是凉凉的,而沙子的温度升高的多,热得烫脚.

14.(2017•齐齐哈尔)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核能属于不可再生(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时,为降低核安全周围的温度,用水对其冷却,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考点】K4:核能;GE: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

【分析】(1)像化石能源、核能等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不可再生能源.

(2)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少.

【解答】解:(1)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短期不能得到补充;

(2)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当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时,为了降低核安全壳周围的温度,灌注海水降温.

故答案为:不可再生;比热容.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比热容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了解,都属于基础知识,应掌握.

22.(2017•齐齐哈尔)如图所示,在大口厚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塞紧塞子后,用气筒向瓶内打气时,活塞对瓶内气体做功,使瓶内气体内能增大,当塞子跳起时,看到瓶口有“白雾”出现,但“白雾”又很快消失了,“白雾”消失是汽化(请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考点】G9: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

【解答】解:

往瓶内打气时,活塞对瓶内气体做功,使瓶内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当瓶塞跳起时,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瓶内气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口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雾,随后白雾消失,即由液态又变成了气态,所以又发生了汽化.

故答案为:做功;汽化.

【点评】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能对整个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并了解液化现象是解答的关键.

棉花

11.(2017•宿迁)如图所示,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玻璃筒底部,放入一小团干燥的棉花,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玻璃筒内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的内能▲(填“增加”或“减少”),空气的内能是通过▲方式改变的;筒内的棉花由于温度升高到着火点而燃烧,棉花的内能是通过▲方式改变的.

11.(1)增加(2)做功(3)热传递

(2017•盐城)端午节,小红一进家门便闻到粽子的香味,这一现象表明()D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13.(2017•邵阳)下列关于热和能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主要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

B.给冷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是利用做功改变水的内能

C.端午米粽飘香,能闻到米粽的香味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D.冬天搓手,手变暖和是利用热传递改变手的内能

17、(2017•绵阳)如图所示,酒精灯对烧杯中一定质量0℃的冰水混合物加热,至沸腾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冰水混合状态,冰和水的总内能不变

B.温度升高过程中,烧杯中水的机械能增加

C.温度升高过程中,烧杯中水的内能不变

D.沸腾过程中,烧杯中水的内能减少

19、(2017•绵阳)用细线绑住干净的玻璃板,将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F1;又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且没有离开水面,如图所示,测力计示数为F2;再将玻璃板慢慢浸没在水中,玻璃板没有接触杯底,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F3。则A

A.F2>F1>F3B.F1>F2>F3

C.F2>F1=F3D.F1=F2=F3

11.(2017•绥化)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你会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考点】G4:内能的概念;GF: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分析】(1)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在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因此,在相同条件下水吸收的热量较多,而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水升温则较小;

【解答】解:(1)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2)海水比沙子的比热容大,因此,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沙子温度高,海水温度低.故可以感觉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

故答案为:内;比热容.

11.(2017•黄冈)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玻璃筒内放一团硝化棉,用力下压活塞,硝化棉被点燃:

(1)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玻璃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大(选填“增大”或“减小”)

(2)请在图乙中画出活塞下行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点画在O点).

【考点】G9:做功改变物体内能;7J:摩擦力的示意图.

【分析】(1)做功可以使内能与机械能之间进行转化: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2)活塞向下运动,摩擦力的方向和活塞运动方向相反,据此做出摩擦力示意图.

【解答】解:(1)迅速向下压活塞,活塞会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硝化棉的燃点时,硝化棉就会燃烧,通过此实验可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活塞竖直向下运动,摩擦力的方向和活塞运动方向相反,竖直向上,做出摩擦力示意图如下:

故答案为:(1)做功;增大;(2)如上图.

11.(2017•咸宁)随着校园环境的改造升级,塑胶跑道逐步铺进了校园,塑胶跑道表面比较粗糙可以增大(选填“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新铺设的塑胶跑道由于扩散现象会散发出较浓的气味.气温越高时,分子运动越剧烈,气味更浓.

【考点】7I: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GW:扩散现象.

【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2)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就越快.

【解答】解:塑胶跑道表面比较粗糙,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新铺设的塑胶跑道由于扩散现象会散发出较浓的气味;气温越高时,分子运动越剧烈,气味更浓.

故答案为:增大;扩散;剧烈.

6.(2017•怀化)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时,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沙尘

B.五月份怀化市部分地区发生洪灾,河水中夹带着大量泥沙

C.春天来了,怀化乡村桃花盛开,处处闻到浓浓的花香

D.冬季,寒潮来临,温度骤降,雪花漫天飞舞

【考点】GW:扩散现象.

【分析】(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

【解答】解:

A、沙尘暴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沙尘不属于微观粒子,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河水中夹带着大量泥沙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桃花盛开,处处闻到浓浓的花香,这是花的香味分子发生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符合题意;

D、雪花漫天飞舞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2017•怀化)下列描述的现象中,是利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天冷时,人们通过相互搓手让手发热

B.冬天,用热水泡脚变得暖和

C.将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发热

D.钻木取火

【考点】GA: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分析】(1)热传递是能的转移过程,即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的形式不发生变化;

(2)做功实质是能的转化过程,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形式变了,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解答】解:A、天冷时,人们通过相互搓手让手发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B、冬天,用热水泡脚变得暖和,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

C、将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发热,是对铁丝做功增加了铁丝的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D、钻木取火,属于摩擦生热,是克服摩擦力做功增加了物体的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2017•镇江)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NO2)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水平放置,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已知瓶中NO2气体的密度比瓶中空气的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

C.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D.颜色变得相同后,左侧瓶中气体密度变大

【考点】GW:扩散现象.

【分析】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解:

A、当把中间的玻璃板抽掉后观察到左右两个瓶子颜色变均匀了,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同的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扫地时灰尘飞扬”是固态颗粒的机械运动,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不同,故B错误;

C、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两瓶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仍然在运动,故C错误;

D、因为NO2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两气体混合后,左侧瓶中气体密度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16.(2017•镇江)用水冷却鸡蛋,鸡蛋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这是通过热传递改变了鸡蛋的内能,若水的质量是0.5kg,水温升高了5℃,则水吸收的热量是1.05×104J.

【考点】GA: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GG:热量的计算.

【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而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

(2)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的温度变化,利用吸热公式Q吸=cm△t求水吸收的热量,.

【解答】解:(1)用水冷却鸡蛋,水的温度低,鸡蛋的温度高,存在温度差,内能由温度高的鸡蛋传向温度低的水,因此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减小鸡蛋的内能;

(2)水吸收的热量Q吸=cm△t=4.2×103J/(kg•℃)×0.5kg×5℃=1.05×104J.

故答案为:减小;热传递;1.05×104.

16.(2017•益阳)下表列举了部分物质的比热容.

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物质

比热容

c/[J•(kg•℃)﹣1]

物质

比热容

c/[J•(kg•℃)﹣1]

4.2×103

0.88×103

酒精

2.4×103

干泥土

约0.84×103

煤油

2.1×103

铁、钢

0.46×103

我国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供人们取暖,这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性质;现有2kg的煤油吸收了4.2×104J的热量后,它的温度将变化10℃.

【考点】GE: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GG:热量的计算.

【分析】(1)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2)已知煤油的质量、吸收的热量,根据Q吸=cm△t的变形公式求出温度的变化.

【解答】解:(1)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暖气装置中用水来供热.

(2)查表可知,煤油的比热容为2.1×103J/(kg•℃),

根据Q吸=cm△t可得,煤油升高的温度:

△t===10℃.

故答案为:比热容大;10.

14.(2017•云南)“六•一”儿童节期间,小朋友在锦江山公园里荡秋千,当秋千从高处落下时,重力势能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不再用力推时,秋千最后会停下来,在此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考点】FU: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FY: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分析】(1)在物体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变大,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

(2)在考虑摩擦等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并不守恒,而是会逐渐转化为内能.

【解答】解:(1)秋千在下降过程中质量不变,随高度的降低,重力势能变小;

(2)不再用力推时,秋千最后会停下来,在此过程中机械能会克服摩擦与空气阻力,逐渐转化为内能.

故答案为:变小;内.

15.(2017•云南)过桥米线是云南人爱吃的食物,路过米线馆可以闻见汤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汤钵烫手”是汤钵和手之间发生了热传递.

【考点】GW:扩散现象;GA: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分析】(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者是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解答】解:路过米线馆可以闻见汤的香味是汤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扩散到了空气中,所以就闻见米线汤的香味;

“汤钵烫手”是汤钵和手之间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手内能.

故答案为:扩散;热传递

16.(2017•沈阳)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瓶内的水蒸气会把瓶塞顶起。在这个过程中,暖水瓶内的水蒸气对瓶塞做功,温度____(填“升高”或“降低”),内能____(填“增大”或“减小”)。16.降低;减小

(2017•沈阳)(2)小明想继续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是否存在差异。他的实验设想是:选取____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放在相同的烧杯里,用相同的热源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和食用油

均未沸腾),它们吸收的热量____(填“相同”或“不同”),通过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来判断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

21.(2)质量相同

6.(2017•广州)甲、乙两杯水温度各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只有加热才能使水升温

B.甲杯中水的内能一定比乙杯中的小

C.乙杯中水的温度降低,水的内能一定减小

D.甲杯中的水分子运动一定比乙杯中的剧烈

9.(2017•广州)甲、乙两物体质量都为1kg,丙物体质量为2kg,三个物体温度都升高,吸收热量如图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乙的比热容与丙的相等

B.甲的比热容与乙的大

甲的温度升高,需吸收2000J的热量

甲、乙的温度都降低,乙比甲放出的热量多

5.(2017•上海)四冲程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是()C

A.吸气冲程 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 D.排气冲程

6.(2017•上海)两个质量不同的金属块,发出相同热量,降低相同温度,则()B

A.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大 B.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一定小

C.质量大的金属块的比热容可能大 D.两个金属块的比热容有可能相同

26.(2017•长沙)小天用电热水壶将1kg20℃的水加热至70℃,在这个过程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吸收的热量为

B.电热水壶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水的内能

C.水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减小

D.水的温度升高,它的比热容变大

26【答案】A

【解析】A水吸收热量

B、电热水消耗的电能只能部分转化为水的内能,B错误;

C、水的温度升高,其内能增大,C错误;

D、水的温度升高,其比热容不变,D错误;

10.(2017•重庆B)在“母亲节”这天,小唐同学为妈妈炖了一碗排骨汤,然后用盆子装了5kg的水,将装汤的碗放在水中进行冷却。小唐同学用水进行冷却主要是利用了水的大。过了一会儿,水温由20℃升高到25℃,水吸收的热量为J[c水=4.2×103J/(kg·℃)]。

10.比热容1.05×105

8.(2017•天津)下列事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B

A.用力搓手,手会发热

B.用炉灶烧水,水温升高

C.气缸内气体被压缩,温度升高

D.用锯条锯木头,锯条温度升高

5.(2017•徐州)制造钢铁零件时,可以把零件放入含碳的渗碳剂中,使碳分子渗入零件的表面层,增加零件表面的硬度.这种渗入现象说明()

A.分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是运动的

【考点】分子的运动.

【分析】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

【解答】答:由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且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当将零件放入含碳的渗碳剂中,这样碳分子就可以进入零件分子间的间隙,从而渗入零件的表层.故D正确.

故选D.

7.(2017•吉林)公园里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有人听到“鸟语”是鸟的鸣膜振动产生的;闻到的“花香”是扩散现象.

【考点】91:声音的产生;GW:扩散现象.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额真的产生的.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解答】解:听到“鸟语”是鸟的鸣膜振动产生的;

公园里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振动;扩散.

11.(2017•吉林)地表温泉水降温较慢,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人们泡温泉时身体会变热,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身体的内能的缘故.

【考点】GF: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GA: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分析】(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该物质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二: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或物体的高温部分,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或物体的低温部分,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解答】解:

(1)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降低的温度少,所以地表温泉水降温较慢;

(2)人在泡温泉的过程中,身体从水中吸收热量,所以身体会变热,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身体的内能.

故答案为:比热容;热传递.

3.(2017•毕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B.温度为0°C的物体没有内能

C.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热量多

D.晶体熔化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考点】G8:热传递;G6: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分析】①热传递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者是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必须有温度差;

②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③热量是过程量,就是说,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或热交换过程中,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热量传递等;热量不是状态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

④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

A、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传递的不是温度,传递的是内能.故A错误;

B、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则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故B错误;

C、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C错误;

D、晶体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状态发生改变,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8.(2017•毕节)如图将一个烧瓶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白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过程中是用什么方法改变了物体内能?

(2)请从物态变化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考点】G9:做功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