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练-《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1页
一课三练-《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2页
一课三练-《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3页
一课三练-《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4页
一课三练-《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3A组学业基础1.【云南昆明2022期末】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此现象说明西方建筑()A.在中国发展不平衡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C.与现代生活相适应D.与传统建筑已逐渐融合2.【河北张家口2022期中】1912年以后,“提倡成年以后财产独立权”“不得歧视私生子”等呼声此起彼伏,广大青年男女,为了谋求人格独立、生活自由,冲出家庭,走上社会,为培养妇女经营本领而不断创办各种公司、学校、习艺所。材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影响了青年的道德观念B.提高了民众的政治意识C.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D.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3.【江苏邗江中学2022高一期中】1912年9月,上海《大公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追求时尚成主流B.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D.服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4.【山东枣庄2022高一期末】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这体现了()A.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B.“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C.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D.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5.【陕西延安2022高一期中】“(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社会()A.生活习惯变化很大B.生活目的发生了变化C.通信技术发展很快D.守时观念发生了变化B组应考能力6.【湖南常德2022期末】针对(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白眼,淡黄马褂着纷纷。”该词说明当时的中国()A.社会等级观念已经淡化B.西洋服饰已经广泛流行C.社会风俗受到西方影响D.中西文化风俗相互影响7.【宁夏石嘴山2022月考】张岂之在《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B.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C.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D.促使传统价值观念丧失正统地位8.【江苏常熟2022高一期末】1946年11月,广州市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参加者除要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外,还要有合格医生开具的健康检查证明书。举行仪式时,男穿蓝布中山装,女穿长袖全白旗袍,并手持花球一束。这表明()A.广州人民观念先进B.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C.政府操控婚姻习俗D.中国婚俗已经完全西化9.【湖南邵阳2022高一月考】“黄金周”假日活动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露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D.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10.【广西桂林2022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儿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清政府下令赴美留学生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材料二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材料三衣裳时样年来痩,渐仿洋装显细腰。——观棋道人《京华俗咏》材料四及经光绪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变更,衣饰起居,因而皆改革旧制,短袍窄袖,好为武装,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徐珂《清稗类钞》(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服在民国初年流行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晚清到民国时期服饰变迁的主要因素。C组核心素养题号时空概念······························11历史解释······························12时空概念、历史解释·························1311.一位久居上海的民族资本家一直坚持阅读《申报》,以了解国计民生。在民国六年的《申报》中,他可能读到的新闻是()A.京剧名角谭鑫培奉旨入宫给皇帝表演B.某华侨在沪投资开办西餐厅生意兴隆C.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了有线电报线D.上海学生罢课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12.【福建漳州2022高一月考】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此表可以证明()成都(%)北京(%)衣食住行6823书籍教育2332娱乐享受945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13.【山西临汾一中2022高一期末】国内学术界对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作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群体的角度 D.社会思潮的角度

参考答案A组学业基础1.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方建筑逐渐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但发展不平衡,A项正确;材料“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说明B、C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建筑在中国发展的特点,没有体现西方建筑与现代生活相适应,D项排除。2.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材料信息“广大青年男女,为了谋求人格独立、生活自由,冲出家庭,走上社会,为培养妇女经营本领而不断创办各种公司、学校、习艺所”体现的是社会风俗方面的变化,因此材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D项正确;影响了青年的道德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意识,B项错误;材料中平等、自由的观念是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但其不符合“材料意在”限定,C项错误。3.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服饰多样化的特点。材料中“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反映了服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追求时尚成主流,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西服饰共存的现象,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4.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材料“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说明该建筑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C项正确;A项中“普遍”说法错误;B项中“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D项中“失去了活力”的说法错误。5.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人们计时由看太阳到看挂钟,再由看手表到看手机,这一变化说明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生活目的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通讯技术的变化,C项错误;计时工具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守时观念的变化,D项错误。B组应考能力6.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根据“针对(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白眼”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服、西方语言等西方的文化习俗传到中国来,引起中国习俗发生变化,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西洋服饰“广泛流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能反映相互影响,排除D项。7.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非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排除C项;根据“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故选D项。【关键点拨】紧扣关键信息“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然后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8.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婚姻习俗的变迁。材料中婚姻仪式和过去相比改观较大,这表明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个例,不能代表广州人民的观念,A项错误;政府并未操控婚姻习俗,C项错误;D项中“完全西化”说法绝对。9.A【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与材料所述现象相符,故选A项。10.(1)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说明了中西服饰文化的碰撞和融合。(2)思想的解放;民国初年剪辫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3)西方习俗的传入;政局的变化;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1)由“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得出: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近代服饰的变迁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化,实质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2)根据“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得出西服本身的魅力,并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角度分析。(3)从“渐仿洋装显细腰”“朝政变更”“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以及思想解放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C组核心素养B【解析】本题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考查时空观念。“民国六年”是1917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清帝早就退位了,排除A项;丁日昌在台湾架设有线电报线是在1B77年,排除C项;上海学生罢课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应该发生在1919年,排除D项;华侨在沪开办西餐厅是有可能发生在1917年的,故选B项。【关键点拨】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12.C【解析】本题结合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历史解释。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根据表格中不同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可直接得出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故应选择C项;城市化水平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