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典型案例:传统遇“数字”传承与创新-小学生“宁海传统节庆面点”实践与探索_第1页
智慧教育典型案例:传统遇“数字”传承与创新-小学生“宁海传统节庆面点”实践与探索_第2页
智慧教育典型案例:传统遇“数字”传承与创新-小学生“宁海传统节庆面点”实践与探索_第3页
智慧教育典型案例:传统遇“数字”传承与创新-小学生“宁海传统节庆面点”实践与探索_第4页
智慧教育典型案例:传统遇“数字”传承与创新-小学生“宁海传统节庆面点”实践与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遇“数字”传承与创新 --小学生“宁海传统节庆面点”实践与探索 【摘要】以“宁海传统节庆面点”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多角度去了解各个宁海传统节庆面点的由来与制作方法,自己愿意在生活中做给自己、长辈吃,尝试多种制作方法,继而传承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并能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学生继承孝敬长辈、勤劳肯干的美好传统精神。 一、背景与意义

在这个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洋快餐遍地开花的时代,“传统节庆面点”这朵民族之花相比而言,就显得逊色许多。孩子们的口中充斥着汉堡与薯条,而对传统节庆面点的了解则是少之又少。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庆面点品类丰富,用料讲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传统面点蕴含着人文内涵丰厚的教育资源,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如何宣扬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传承文化并推陈出新,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创新,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将以“宁海传统节庆面点”为载体,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途径,把落实新课改、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效整合,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让传统面点溢香孩子们的生活。二、实践过程

(一)设计课程,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

宁海传统节庆面点(上册共18课时)学期月份传统节日教学内容学习重难点课时安排9月七月七麦饼初步尝试和水揉面团。2课时七月半麦饺筒初步掌握面皮裹馅料的本领。2课时10月中秋节月饼初步能将熟紫薯等食材碾压成泥状。3课时(国庆)111月重阳节

(秋游)洋糕初步了解制作洋糕所需食材的处理过程。初步学会舀米浆上笼。1课时米糊头初步会用木制平底铲刮米糊面皮2课时12月冬至汤圆初步尝试将裹馅与不裹馅的汤圆搓圆。2课时炒圆初步尝试将压扁的糯米圆翻炒至金黄。2课时1月除夕饺子初步尝试饺子的多种包法2课时状元糕初步尝试状元糕的和水搓粉。2课时宁海传统节庆面点(下册共16课时)学期月份传统

节日教学内容学习重难点课时安排3月十四夜麦馏初步尝试使用菜刀切菜。2课时汤包初步尝试多种包法。2课时4月清明节

(清明)青麻糍认识清明草,并尝试采摘清明草。亲子合作捣的过程。2课时青团初步尝试使用榨汁机榨清明草。2课时5月立夏乌饭麻糍认识乌饭树,尝试乌饭叶汁和面粉揉成团。2课时倭豆糯米饭初步尝试使用电饭锅煮饭。1课时茶叶蛋茶叶蛋尝试添加多种辅料煮蛋。1课时6月端午粽子初步尝试用粽叶裹粽子。2课时麦糕初步尝试制作花色麦糕。2课时21.课程内容:根据宁海人代代相传的传统节庆面食,以及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精心撰写有关面食制作的指导内容,孩子可以独立或者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 2.编排体系:为了让儿童有丰富的制作体验,本项校本课程内容根据农历的节庆顺序,一个传统节日一份美味面食,共11组。3.作品的选编:着眼于有情趣、有意味,大多选取宁海较大的传统节日上出现的美食,有的来源于精彩的历史故事,有的蕴含美好的祝福寓意,还有的是劳动人民根据节气变换而创造的智慧结晶。通过美食来回忆一座城市的时间变化,传承一种舌尖文化。 (二)以点带面实践,引导全员参与

1.社团为点

学校专门建造了面点制作坊,坊内张贴相关节庆面点图案,并配以传统习俗小故事介绍,让学生从面点的形色之美、故事之美,感受宁海传统节庆面点的丰富性,激发爱家乡节庆面点的感情。在传统面点制作课上,通过教师的搅、揉、团、捏、摘等制作技巧示范,让“小皇帝”、“小公主”们目睹面点制作全过程。看着教师娴熟的动作,盯着一个个精致的面点的出炉,孩子们心底那一根探究的“情”弦被深深触动,转而兴趣盎然地抢着拌面粉、揉粉团……在教学中发现,只要孩子们感兴趣的事,他们就愿意去做,而且还做得很专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面点“麦饺筒、麦糊头”》家女为解决当地百姓支援戚家军菜肴无法方便携带的问题,凭着聪慧就做了饼皮,把各家各户送来的菜肴,包成筒状,做 一课时,以故事创设情境,

结合多媒体,向学生介绍

当年戚继光抗倭时期,渔3成麦饺筒、麦糊头的传说,再问学生愿不愿意为戚家军送干粮。这样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既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主动参与制作过程,兴趣盎然,又解节庆面点的来历,受到民族精神教育。 2.辐射全校

以社团活动为契机,让全体师生选择相应的节庆面点,在班队课、节假日开展活动。 (1)收集资料

各具特色的节庆面点反映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积淀,学生收集家乡的节庆面点风情,从中可以感受家乡昔日风情民俗,甚至能触摸到先人们的脉搏,沉淀人文底蕴。如十四夜麦馏、立夏乌饭麻糍、重阳节重阳糕等节点面点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教师可抓住节日的契机,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向长辈请教等方式收集资料,这样既让学生了解面点的制作过程,又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大有帮助。 (2)链接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清明节期间,我校结合清明麻糍这一传统面点,让学生开展“认识艾草、采摘艾草、切剁艾草”的“艾草三部曲”活动、“搅拌米粉、蒸米粉、捶米粉”的“米粉三部曲”和“做麻糍、吃麻糍、说麻糍”的“麻糍三部曲”这样使他们的情感活动参与面点制作全过程,引起感情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家校社三方联动

亲子合作,亲近农村,了解最纯粹的传统节庆面点。孩子们在父母的带领下,走出城市,亲近自然,认识更多的食用植物,这不仅是一种最直观的科学植物教学,帮助孩子们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热爱大自然,同时他们与村民交流,可以了解更多、更传统的关于面点的制作方法,并在亲历制作的过程中,丰富对传统面点制作工艺的认识。 如2016年10月7日,星海小学三(1)班的20多位学生,为宁海县社会综合福利院的老人送上了重阳节的祝福。原本娇生惯养的孩子们,亲手包起了汤包。他们学着摊皮、裹馅、捏合,忙得不亦乐乎。有的还不时拿出自己的“杰作”向其他人展示呢。汤包蒸熟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为老人们递上亲手制作的汤包, 4并送上节日的祝福。一次重阳送暖活动,孩子们亲身践行了“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品德。又如2016年9月9日,正值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我校联合桃源街道杜鹃社区,在学校的面点教室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活动——“月饼DIY,浓情迎春秋”。 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的合作,形成一个共同的团体,有效衔接,相互促进,形成社会化、开放化的教育实践。 (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1.食材创新

在传承传统节日面点制作方法基础上,运用基本的面点操作方法,不断挖掘、创新食材在传统面点制作中的应用,创造出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面点。如在面粉中加入果汁、蔬菜汁等,制造出五颜六色的馒头、水饺。这些彩色的馒头和水饺,不仅新奇好看,营养丰富,更是美味健康。又如宁海的麦饼大多咸的以虾皮、葱花为馅,甜的以海苔、芝麻为馅,最新奇的也就是在虾皮、葱花的基础上加上蛋液、豆腐,做成鸡蛋麦饼。但是纵观各地的麦饼,其实麦饼馅料大有可以创新的地方,如台州临海地区,当地人喜欢加入南瓜丝、紫薯泥、土豆泥、米饭、咸菜等来做麦饼的馅料,面团里包着丰富的馅料,麦饼被摊成厚厚实实的,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大胆的孩子们说不定能在食材的创新过程中,发现与面粉更默契的“搭档”呢!同时,通过对食材的创新,孩子们能更全面地认识到食物中蕴含的营养,这也能帮助孩子们树立起健康、均衡的饮食观念。 2.手法创新

孩子们以面粉为材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大胆创新地创造出自己喜好的图案。食物不仅以口味为主,还突出型。可爱、卡通的外形,不仅能引发孩子们的食欲,也激发起他无限的创意。可爱的小猪馒头、乌龟馒头、螃蟹馒头……孩子们大胆创造,设计出自己心中可爱的卡通形象,这不仅是对面点制作的提高,更是孩子们创新思维培养的一次机会。5不仅在制作手法上有所创新,孩子们还采取不同的烹煮方法对同一种面点进行加工。比如汤圆,孩子们在家长的鼓励和配合下做出“汤圆三吃”,分别是炸汤圆、蒸汤圆、煮汤圆。 3.交流平台创新

传统的面点加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组建小群体,小范围交流,而孩子们在家长、老师的合作下,拍摄微课,完成配套云厨房,线上与全国各地人民分享、交流宁海传统节庆面点。不仅传承了邻里间团结合作的优良中华美德,更扩大了宁海美食的知名度,很好地宣传了宁海本土文化。在学科基地校的访问点击量很大:

(1)每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进行一次评选,评出优秀作品,并对优秀作品在全校进行展示交流。这不仅让更多小朋友认识面点社团,也让得到展示作品的作者收到了鼓励。(2)将学生优秀作品拍成《巧手做面点》摄影集,及时发布在学校公众平台、微信朋友圈等媒体平台,通过分享与转发等方式与更多人交流,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以点带面的效应,使更多孩子和家长了解学校面点社团,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家长的支持是学生学习、学校发展的最好动力。 (3)真实地记录过程的精彩点滴,及时更新网页信息,发布消息,通过网上点赞等方式,及时记录孩子有价值的评价信息,系统自动累计生成评价等级。 4.评价机制创新

对于学生个人的考核评估,我们从出勤、情感与态度、过程与实践和成果四方面出发,进行综合考评。6(1)评价内容多元化。突出形成性评价,抓住“情感态度”和“基本技能”两块目标展开自评与他评。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校之间广泛交流,加强研究,相互补充,形成一种活泼、主动、向上的评价氛围。(2)评价主体多元化。(1)教师评价。在实践过程中,课程中教师肯定和激励的语言,来自领导和参观的客人们的肯定性话语,无形中激励着孩子,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2)生生互评。如我把孩子制作的面点展示出来后,让孩子说说“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但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还可以了解学生认识事物的态度、思维方式及个性特点。(3)家长评价。积极动员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孩子、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三、成效与反思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传统与数字结合下的面点实践取得成效明显。1.开发的校本课程获“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 (1)教材广泛而经典

内容有情趣:每一种传统面食都有自己的制作方法,在制作的时候,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带给学生全方位的体验;作品有意味: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它是每一个孩子的智慧创作,更是对历史文化的追溯。(2)操作指导全面7 《宁海传统节庆面食》作为校本课程内容的读本,我们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每一作品中都介绍了它的节庆时间和来源(或寓意),并附图详细介绍操作步骤和手法,目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实践制作中培育出了有能力有爱心的学生。(1)做小小面点师,培养了动手能力。 传统的课堂都以教师说教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很少动手参与。而面点制作课,学生在开心的轻松环境中动手操作,在兴奋无比的状态中体验和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们借助擀面杖等简单辅助工具,用揉、搓、捏、粘、压、滚等基本技能,进行简单面点作品的创新设计与制作,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做花样面点师,培养了创新能力。 做面点不能墨守成规,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在制作过程中得以充分发展,使传统庆面点闪烁学生智慧的火花,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能力。如在教育学生制作青团时,我就让学生做“千变魔法师”,比比谁做得美观。孩子们个性张扬,有的把青团设计成爱心型、有的做成可爱的月亮、有的做成活泼的笑脸……这样将认知与实践、玩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儿童兴趣盎然、积极主动作用于实践操作之中,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尝试个性创作,培养创新能力。 (3)做孝心面点师,培养了学生美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士,传统节庆面点往往都有特定的意蕴。如汤圆代表人们期望团团圆圆,青麻糍寄托缅怀祖先之情……因此制作节庆面点也是培育孩子美德的绝佳载体。如在重阳节,我校开展“重阳做洋糕,孝心献长辈”活动,在清明节开展“麻糍青青,思念浓浓”活动……结合面点的制作,挖掘古老的习俗饱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开发蕴含着的人文内涵丰厚的教育资源,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3.学校影响力扩大,数字化模式得到同行同类借鉴和推广。 (1)成为浙江省学科基地学校

我校是宁波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在2017年7月还成为浙江省学科基地学校之一,大量微课等数字化资源上传到平台中,点击量骤升,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2)校际交流和推广82017年12月16日,我校20位小星厨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走进河洪村,携手梅林小学志愿者为河洪村老人送汤圆献爱心。活动中,小星厨们穿上围裙,清洗材料、切材料,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