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_第1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_第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_第3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_第4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

张大均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象学科教学和规范教育(道德、法纪等)那样成熟,没有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比较公认的教育形式,是一个崭新的教育领域,因而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亟待探讨和澄清。这里根据我们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概括为十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这是学校能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提上我国学校教育的议程,是基于解决日益突出的学生心理问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学校教育整体之中。一、确立地位.

既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目标应与素质教育目标一致。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核心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起点和归属,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

二、明确目标.

生理素质取决于优生优养,即遗传和生活生存条件;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取决于科学文化教育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取决于规范教育和社会学习;心理素质培养取决于主体内外环境的交互影响,其主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即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由上可知: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是其心理健康的内在条件。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各方面都得到健全健康的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健全的心理素质指与学生年龄匹配的心理素质水平,包括如下成分:..

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认知特征。个性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相应地,个体在知、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可分为动力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自我特征。.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也称适应性,是个体在基本的心理素质成分(认知品质)和人格潜质(个性品质)的基础上,在人特定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环境进行学习、应对和防御,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控制、理解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

.

三、找准依据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是科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根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

(1)动力问题

(2)压力问题

(3)效能问题

(4)方法问题

.2.生活心理问题

(1)生活自理问题

(2)生活习惯问题

(3)时间管理问题

(4)金钱管理问题

3.人际交往问题

(1)师生交往问题

(2)生生交往问题

(3)异牲交往问题

(4)亲子关系问题.4.品德心理问题问题

(1)诚信文明问题

(2)利益关系问题

(3)公道正义问题

5.恋爱与性心理问题问题

(1)恋爱观问题

(2)性心理问题

(3)性行为问题.6.成长成才心理问题

(1)成长烦恼问题

(2)成才困惑问题

7.职业心理问题

(1)职业价值观心理问题

(2)职业准备问题

(3)职业抉择问题

8.社会化心理问题

(1)社会适应问题

(2)社会参与问题

(3)社会责任问题.

(二)适应时代对人的要求

1.智慧人

2.知识人

3.健康人

(三)符合学校素质教育要求

1.开发替能

2.发展个性

3.激发创造

4.适应社会

5.面向未来

.四、把握标准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观点:(1)统计常模:正态分布(2)社会常模:普遍表现(3)生活适应:生活自理(4)心理成熟:年龄相符(5)主观感受:自我感觉.

综合上述各种观点,根据我们多年研究和实践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认知正常,智能健全;人格完善,个性健康;情绪稳定,行为合理;自我统一,适应良好。即健全的心理素质。.

五、发挥功能目前人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存在着泛化和窄化两种极端倾向。泛化者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任意扩大(规范教育);窄化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品教育的补充或手段。实质上,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作用的发挥,失去了其专业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应有其独特的功能作用。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的适应与发展又因指向性不同而可分自我的和社会的。

(一)学生自我适应与发展

1.解决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

2.开发个体智慧,促进智能发展

3.加强个人修养,培养健全人格

(二)社会适应与发展

1.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健全心理素质

2.净化社会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纯化人际环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六、选择模式

教育模式是体现某种教育思想和目标定向,促进其功能发挥的教育范式。从素质教育思想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出发,可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为整合模式;从学校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学生心理素质不同水平层次出发,可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为分层模式;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出发,可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为分段模式。

.(一)模式类型

1.整合模式整合是指从根本目标出发,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达成教育目标的优化组合。主要体现在如“学生—家庭—学校—社区”的等教育要素整合;“生理—心理—外部刺激”等制约条件的的整合;“专题训练—教育渗透—咨询辅导”等实施途径的整合。

.

该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为基本目标;遵循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专题训练、教育渗透、咨询辅导等基本教育途径;有效发挥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等基本教育要素的作用;着眼于“自我认知—晓理动情—行为导向—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等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内部过程的基本环节;重点突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2.分层模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层目标是根据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不同层次提出的。概括地讲学校教育可分解三个层次的目标:适应-发展-创造。.

与之相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概括出三种不同教育模式:适应层面的培养模式—指导适应、发展层面的培养模式—促进发展和创造层面的培养模式—激励创造。它们分别要求从指导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会、激发学生创造等不同的教育目标出发,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

3.分段模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段模式是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年级教育的目标提出的。即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水平、特点及具体的教育培养.

目标要求出发点,针对学学生学习、生活、交往成长、成才、择业、性与婚恋、社会性发展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各有侧重的培养训练,有机整体地安排各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和内容,灵活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途径和训练策略。.

(二)教育模式的综合运用

实践中我们提倡将上述模式综合运用,即以整合为思想方法,分段设置目标,分层确定操作策略。具体化为以下运作模式:

.1.专题训练该策略针对学生某种心理素质成份或因素进行的心理素质训练。它是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最基本和直接的培养策略。.形成品质

判断鉴别

训练策略

反思体验

认同感缺失感

思维策略行动方法情感体验

形成观念积淀体验养成习惯

讨论交流、点拨释疑辩论咨询、操作表演

实话实说选择比较、测量判断

迁移巩固、归纳总结体验情感、暗示反馈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模式激发引起心向激活已知操作认知加工行为导向监控体验反思内化迁移自我认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反思内化.

2.教学渗透

该策略利用学科课程的心理素质培育功能,既可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完成学科知识学习又能促进学生相应心理素质的发展,达到一石二鸟的教育功效。.

3.计算辅助

计算机辅助心理素质培育策略以帮助学生培养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工具手段,促使其心理素质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为基本目标。

.4.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教育策略指整合协调家校各自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身和环境相互协调、对内在心理过程进行适当的控制和调适。.

5.审美熏陶

从艺术审美心理熏陶视角出发,构建既合乎学生心理需要又能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调适的审美欣赏的活动理论模型;然后,以此策略为指导,引入团体心理咨询和艺术治疗两种技术上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美欣赏活动方案。

.

6.咨询辅导

学会适应“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人际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调节”处理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

.寻求发展

就是要引导学生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生活的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与机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

.

这两个目标中,学会适应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adjustiveguidance);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developmentalguidance)。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七、运用策略1.和谐互动策略(创设情境)2.认知改变策略(回归客观)3.行为强化策略(培养习惯)4.情感体验策略(矫正态度)5.反思内化策略(形成信念)6.自觉监控策略(自觉自律).八、灵活施教

如何才能做到“灵活施教”呢?我们总结多年研究和实践,提炼出了如下“五个三”要求:教育理念上突出“三化”:人本化、活动化、反思内化;教育原则上强调“三性”:主体性、教育性、操作性;教育策略上注意“三自”:自然,自发,自觉;教育方法上采用“三点”:点到,点醒,点化;教育目标上归为“三质”:潜质,特质,品质。.

九、组织内容

教育什么是依据教育目标提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从学生现实需要(解决心理问题)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健全心理素质)两个层面去确定。我们将二者结合,提出了“四学会”与“四发展”相辅相成的教育内容体系。这一体系在名称上各学段统一,基本内容上下衔接,具体内容及组织形式各学段区别,体现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的规律。

.(一)学会学习

如学习环境的熟悉、学习任务要求的了解、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记忆蛋白的形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发展、学习动机的激发、应考技能的掌握(考试焦虑的克服)、应考心态的调整、学习疲劳和两级分化的预防等。.

(二)学会生活

如生活环境的熟悉、生活内容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技能的掌握、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合理应对生理发育而诱发的心理压力、矛盾和烦恼等。.

(三)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处理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四种性格特征;男性与女性),如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同伴关系、异性同学关系,掌握与不同对象交往的规范,发展交往技能(言语、体姿技能),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和障碍,缓解交往压力(解脱法;改变认知)等。.

(四)学会做人

如处理个人与集体规范、他人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