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页/共13页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年上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6日报道,“格利泽581d”行星大小约为地球的3倍,它距离地球22光年,在浩瀚的宇宙中算得上是“邻居”。它是人类在太阳系之外发现的第一个位于宜居带中的行星,被称为“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被称为“超级地球”的“格利泽581d”行星应属于()A.地月系 B.太阳系C.银河系 D.河外星系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A.适中的质量与体积 B.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C.与恒星的距离适中 D.适中的自转周期【答案】1.C2.A【解析】【1题详解】据题干可知,被称为“超级地球”的“格利泽581d”行星位于太阳系之外,且距离地球22光年,太阳至银河中心的距离大约是2.6万光年,因此属于银河系。C正确,A、B、D错误。【2题详解】据题干可知,“格利泽581d”行星大小约为地球的3倍,因此具有适中的质量和体积,能够吸引大气。A正确;适中的自转周期会有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再加上与恒星的距离适中,使得该行星有适宜的温度,不是存在大气的原因,即BCD错,所以选A。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A.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B.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C.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D.⑤圈层是密度极大的液态金属球【答案】3.C4.A【解析】【3题详解】图中显示,①位于地面以上12~55千米间,应为大气圈的平流层,不是地壳,A错误。②位于陆地表面至地面以下33千米处,应为地壳,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误。③位于地表以下80~400千米,应为软流层,C正确。④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即古登堡界面以下,应为外核,不是下地幔,D错误。故选C。【4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②圈层为地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壳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A正确。③圈层为软流层,因高温可塑性强,但不都是液态,因此横波能够穿过,B错误。④圈层为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物质状态为液态,C错误。⑤圈层是内核,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D错误。故选A。【点睛】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下图为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分布示意图。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云量最多的地区最可能位于()A.赤道地区 B.北纬20°地区 C.北纬40°地区 D.北纬60°地区6.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大气云量 B.大气厚度 C.纬度因素 D.通过的大气路径【答案】5.A6.C【解析】【分析】【5题详解】注意材料信息“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可知,赤道地区有效总辐射量与可能总辐射量的差值最大,说明赤道地区云的削弱作用最强,云量最多,故选A。【6题详解】由图可知,可能总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表明受纬度影响最大,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可能总辐射量并未考虑云量,A错;大气厚度、通过的大气路径均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排除BD。故选C。【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5.其它:(1)大气的透明度:如空气中浮尘多时,则太阳辐射强度弱。(2)坡向:阳坡获得多;阴坡获得少。背风坡降水少可能获得的太阳辐射多,迎风坡由于降水多可能获得的太阳辐射少。(3)物体所受的遮挡程度::如乔木下的草本或灌木受太阳辐射弱,绿叶遮蔽中的苹果受太阳辐射少等。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图层的划分”图,完成下面小题。7.下列有关上图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C.②是软流层 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8.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答案】7.D8.C【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特点。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大洋地壳中缺失硅铝层,A错误;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B错误;②是硅镁层,C错误;①层是硅铝层,②层是硅镁层,都属于地壳,D正确。【8题详解】本题考查地震波传播速度。C是莫霍界面,D是古登堡界面。通过读图可知,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都位于D的上部,故选C。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完成下列各题。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9.A10.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9题详解】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对。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10题详解】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读图能力,逆温现象及特征,影响逆温层上界峰值时间的因素。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12.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答案】11.A12.B【解析】【11题详解】图中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削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故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地面辐射、太阳辐射,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B正确。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A错误。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错误。故选B。【点睛】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削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黑色尼龙网吸收了大量太阳辐射,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量。读南半球某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3.图中甲、乙两地间气流流向,正确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4.有关图中信息,正确是()A.a地有阴雨天气 B.b地风力最大C.c地气压值在1004-1008hPa D.d地风向为西南风【答案】13.C14.C【解析】【13题详解】从乙地到甲地的气流方向其实就是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气流从高压中心乙流向低压中心甲的过程中,在南半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总是向左偏转且与等压线斜交,且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观察图中四条气流流向,只有③符合题意,C正确;①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不可能越过高压脊,A错;②气流在越过1008hPa等压线后向甲气压中心运动的过程中偏转方向错误,B错;④气流在从乙气压中心向外流出的过程中未发生偏转,D错。故选C。【14题详解】a地在高压脊附近,多为晴朗天气,A选项错误;b地等压线不是最密集的,所以b地不是风力最大的地方,B选项错误;c地位于1004hPa和1008hPa两条等压线之间,其气压值介于两者之间,C选项正确;d地位于南半球,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应该向左偏,风向为偏东风,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在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读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1)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定地转偏向力: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在高空还是近地面,若是近地面,受到3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由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空气流动困难,因此加强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和建设意义重大。图中示意城市通风系统,其中作用空间指需要改善风环境或降低污染的地区,补偿空间指产生新鲜空气或局地风系统的来源地区,通风廊道则是将空气由补偿空间引导至作用空间的连接通道。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5.关于城市通风系统说法正确是()A.补偿空间气温较高 B.补偿空间高空气压高C.作用空间降水概率大 D.作用空间气压较高16.城市通风廊道主要作用是()A.减少风沙天气频率 B.降低城市热岛效应C.加快城郊热力环流 D.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答案】15.C16.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热力环流,意在考查学生对热岛效应的理解情况,总体难度不大。【15题详解】读图可知,补偿空间位于郊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气温较低,A错。补偿空间近地面高压,高空为低压,B错。作用空间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概率大,C对,D错。故选C。【16题详解】读图可知,城市通风廊道可以将郊区的湿润气流带到城市,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故选B。【点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材料二、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所以暖棚内温度较高。(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解析】【分析】本题以香格里拉暖棚搭建为背景,考查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和热力环流原理等问题,体现了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考查。【小问1详解】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应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据材料可知,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再加上香格里拉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因此白天太阳辐射强。但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因此气温较低。【小问2详解】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太阳短波辐射能绝大部分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从棚内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棚内的温度高。【小问3详解】热力环流原理是近地面大气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高空和近地面高低气压相反,同一水平高度处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据图可知,通风口1在上,通风口2在下。暖棚受热之后空气膨胀上升,上方形成高压,下方气压降低。而内室受热相对较少,空气收缩下沉,上方形成低压,下方气压升高。由于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上层空气由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暖棚流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使内室增温。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这是世界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可以在水深约3000米的海域进行钻井作业,钻井深度可达12000米,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材料二岩石圈部分构造图(下图)。(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____。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____地壳较厚。(3)图中④界面的名称是____,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约为____。(4)“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的最深处的图示序号是____,所在圈层名称为____,其物质状态是____。【答案】(1)水圈、生物圈、大气圈。(2)①.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②.陆地(3)①.莫霍界面②.39-41千米(4)①.③②.地幔③.固态【解析】【分析】本题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能力。【小问1详解】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小问2详解】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因此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小问3详解】据上题题干“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可知,④界面为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即莫霍界面,其大陆部分的深度为39-41千米。【小问4详解】据材料可知,“大连开拓者”号钻井最深时可达12000米,而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据此判断应在地幔中,即③。地幔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说明其物质状态为固态。19.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甲图)”及“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乙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________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地。(2)A、B、C、D四点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3)D点比B点的气温__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4)在乙图中的四条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大气的流动方向。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热电厂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________处(填图中数字序号)。【答案】(1)AAB(2)B>A>C>D(3)低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D点海拔高,获得的地面长波辐射少(4)画图(顺时针方向)。②【解析】【分析】本题以等压面和等高面及热力环流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以及热力环流实际应用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详解】(1)依据图文信息,由于高空C处气压较高,D处气压较低,因此近地面的A处气压较低,B处气压较高,A、B气温较高的是A,A处受低压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B处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2)A、B位于近地面,因此A、B的气压大于C、D,由于高空C处气压较高,D处气压较低,近地面的A处气压较低,B处气压较高,因此A、B、C、D四点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B>A>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