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模拟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_第1页
语文中考模拟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_第2页
语文中考模拟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_第3页
语文中考模拟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_第4页
语文中考模拟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1.A2.本词多豪放语,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呈现出豪放的风格。这首词表明了秋瑾决心匡扶社稷、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解析】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词的上片中“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作者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是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令人愉悦的景致不能抹去作者的国难心愁,选项表述中“给作者带来了美好的心情”错误;故选A。2.考查对诗歌风格及作者情感的把握。《满江红·小住京华》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的词作。这首词风格爽朗豪迈,慷慨悲歌,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据此可知本词呈现出了豪放的风格。此词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开头六句描写作者寄居京城,时届中秋菊花盛开,天空明净得像擦拭过一样。这六句明写秋景,暗寓作者内心的悲愤,为下面抒情张本。“四面”句,用“四面楚歌”的典故。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作者目睹列强的野蛮暴行,感叹祖国处于危难之中。“饱食终日,碌碌无为”,内心极为苦闷,作者用“苦”及“殊未屑”等词语,表达了不甘心屈为女子,“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以米盐琐屑终其身乎”,抒发要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开头四句写虽然身为女子,但有比男子更刚烈的心志。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接下来的“算平生”两句,进一步写自己有为国为民的侠肝义胆。“青衫湿”化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落青衫的典故,这里作者感叹自己找不到知音。下阕的最后几句,先写自己在祖国内忧外患时,有为国报效的决心,但这一理想不能实现,受到“磨折”,接着抒写了找不到知音的苦闷心境。这几句虽然有些消沉,但字里行间洋溢着希望能团结同志,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的热情。3.A4.狂在“亲射虎,看孙郎”,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狂在“西北望,射天狼”。【解析】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A.“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写孙权曾“亲乘马射虎”,此句化用典故,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现作者豪兴勃发,虽“鬓微霜”却有少年狂气;“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表述有误;故选A。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写孙权曾“亲乘马射虎”,此句化用典故,词人以孙权自比,写词人也要想孙权一样拉开弓箭射杀猛虎;表现了词人虽“鬓微霜”但是豪气未减,有“少年狂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挽”在此是“拉”的意思,此人将弓箭拉成满月的形状,侧面展现词人力量之雄劲,虽然年迈却又十足的把握“射下天狼”,意指虽然年迈依然能够征战沙场,杀敌立功,充满信心与激情,表现了词人的豪迈,体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词人的“狂”也随之体现。5.(1)示例一:颔联用典,以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回到家乡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情;示例二:颔联运用对仗(对偶),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艺术表现力极强。(2)示例一:颈联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但“千帆过”“万木春”可以看出诗人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豪放之气。示例二:尾联中,作者姑且借朋友的安慰和眼前的美酒来振作精神,一个“暂”字表明诗人的旷达是惆怅中的旷达,“长精神”则又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乐观态度及坚韧不拔、意志不衰的豪迈之气。【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运用对仗(对偶),句式工整,具有音韵美。“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在革新运动中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表现对故友的怀念及伤痛,满是对物是人非的悲叹;“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联系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可知,运用典故暗示自己贬谪时间之久,世事沧桑,暮年返乡恍如隔世,满含对世态变迁的怅惘。(2)本题考查诗文理解。“豪气”指豪放的气概。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沉舟”“病树”是旧事物的象征,“千帆过”“万木春”是新事物蓬勃发展的象征;沉舟旁“新生事物”(千帆)正以昂扬姿态向前方进发,病树前方“希望”(春)就在眼前,寄寓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事物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蓬勃发展的道理,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体现诗人因被贬而烦闷,但是眼前“千帆竞发、万木皆春”,表现了作者不再因被贬“凄凉地”而苦闷凄凉,不再因被贬“二十三年”而抑郁不平,不再因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而满心愁绪,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向前方,面对未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思是: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联系颔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知,诗人不在因贬谪而伤悲、慨叹,一扫往日的不快,“凭杯酒”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励结尾,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宽广的心胸,坚韧不拔、意志不衰的豪迈之气。6.(1)示例一:“钟”字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示例二:“割”字用得好。“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望岳》中诗人从远望、近望、细望等不同角度写望中所见。流露出太平盛世中青年诗人的踌躇满志;《春望》之“望”则是战乱中诗人对国都满目疮痍的伤心凝望。饱含诗人忧国伤时和亲人离散之苦。【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是聚集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的意思是截断。这里是写泰山的南北分界明显,使用“割”字直截了当,写出了阴阳的分明,更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据此回答即可。(2)本题考查对比赏析。《望岳》的“望”字:从远望、近望、细望等不同角度来写,望到了泰山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泰山的遮天蔽日的形象。热情赞美泰山的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春望》的“望”:望到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长安城里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国家与个人的前途渺茫。《春望》的“望”既有对家人的怀念,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还有对自己年老的慨叹和对百姓的同情。7.D8.示例一: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感叹人难免一死,但他愿为拯救祖国而死,将一片忠心将永垂史册,表现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或: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示例二:尾联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丹青”指代“史册”,尾联表明诗人愿为拯救祖国而死,将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表现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或: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解析】7.D.“格调清新、言语充满欢乐”有误,首联回忆入仕原因。颔联叙说国家形势和个人遭遇,国势危急,身世飘零。颈联写自己被俘的经历,坎坷难言。尾联表达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所以全诗格调浓郁,语言充满悲壮。故选D。8.考查诗句赏析。尾联意为: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直接表达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修辞手法:诗人以“丹青”代指史册,这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诗人要把自己的一片忠心铭刻在史册上,表达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和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9.C10.示例1:诗中引用“黄金台”的典故。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筑台放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这里用来表达战士们报效祖国的决心。示例2:“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易水歌”的典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高渐离永别勇士荆轲的场景来暗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发生。【解析】9.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运用了借代和用典的修辞手法,用“半卷红旗”指代悄然夜行的援军,借用了战国时期荆轲的《易水歌》的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诗句没有用比喻手法,故选C。1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积累,逐句阅读诗句可以发现“黄金台”和“易水”这两个关键词与两个典故相关。其中“黄金台”的典故内容是: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放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故事,作用是为了表达战士们报效祖国的决心。“易水”则引用了战国时期荆轲《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词,既点明交战的地点是易水,也暗示着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11.(1)示例: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2)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表达能力。要理解诗意,并将情感表达出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由此概括出画面即可。示例:我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2)考查赏析作者感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12.颈联巧借两个地名,语意双关,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1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清史留名。作者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直抒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康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解析】1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题干中明确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这两句诗人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十五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从修辞角度看,这两句运用了双关和对偶。“惶恐”“零丁”一语双关,既是地名,又表心情。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作为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同时对偶使语句对仗工整,形象地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13.本题考查主旨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诗人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它也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14.B15.示例一:运用比喻(或“城欲摧”运用夸张)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把铠甲比喻成金鳞,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摧”字形象而生动地渲染了敌军压境的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形。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解析】14.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并不是“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故选B。15.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又运用“城欲摧”来极言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把“铠甲”比喻成“金鳞”定守城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两句诗写出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和危急的形势。从“炼字”的角度看,一个“压”字,写出了敌军人多势众,状写出兵临城下、大兵压境的情形,突出表现了危急的情势。从色彩运用上看,“黑”字突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金鳞”中一个“金”字,与“黑”字对照,表现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精神饱满、严阵以待的状态,从而突出地表现了危急的情势。16.C17.示例1:“随”是指跟随、随着,“随”字化静为动,描绘了山脉的走向和趋势,还用流动的视角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真切地表现出来,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示例2:“入”是指流入,描绘出了长江向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之景,也激发着诗人的豪情,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解析】16.C.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诗人这里不说自己思念故乡,却说故乡之水因不舍自己离开,万里相送,即诗人“怜”水,“故乡水”相“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故乡水表达依依不舍的思乡情,这是间接抒情;本项“直接抒发诗人的思乡情”表述有误。故选C。

17.本题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此句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随”字写出了山逐渐消失,平野逐渐出现,展现了山到平野的转换,使景物有动态的美感。“入”展现了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转换)的视角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18.(1)

听觉

视觉(2)尾联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写作角度的把握。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角度,然后进行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句意为: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所以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判断和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句意为: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周赧王元年(前314),齐宣王乘燕国之乱攻破燕国。翌年王族姬平被燕人立为燕王,即燕昭王。他为了雪齐国破燕之耻,遂筑此台于易水之滨,上置黄金千两,借以延揽天下贤士。这两句诗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赴敌、彻底歼敌的信心和决心,并发出以捐躯疆场来报效朝廷的豪迈誓言。诗人引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19.“空”字即白白的、徒劳的,诗人怀念故友,却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在吟诵歌赋中聊表思念之情。20.“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解析】19.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意思是: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此句运用典故,“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刘禹锡经过二十三年贬谪生活,此番回来恍如隔世,很多旧友已逝,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空”,意思是徒劳地、白白地,因此只能徒劳地叹息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2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作者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理。同时,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感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沉船事件发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以此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陀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襟怀。21.

描写(叙事、记叙、叙述)

抒情(抒怀)22.例1:炼字角度:“卷”字用的极妙;极言出猎人数之多、行走之快,描绘了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豪迈气概。例2:画面描绘:出猎人数众多,纵马狂奔,如狂风一般越过小山冈,一派壮阔的景象。【解析】21.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方式。上片写的是诗人牵着黄犬、擎着苍鹰、带着随从和满城百姓出猎的场景,重在叙事和描写;下片运用“遣冯唐”的典故,以西汉魏尚自况,同时用“天狼”暗指入侵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渴望被重用,为国杀敌的夙愿,重在抒情。22.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句。从炼字的角度。“千骑卷平冈”意为: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卷”为席卷之意。这句话是对众人随太守出猎的场面描写。表现了队伍人数众多,行走速度极快的特点。强调了出猎场面的壮观。从中可以感受到众人精神的抖擞与情绪的高昂。“卷”是对首句中“狂”字的具体体现,暗含了作者的雄心壮志。从画面描绘角度。上片描绘的盛大的出猎场面,而此句写苏轼带领着似有千骑的随从、属下,如同一阵大风,席卷了平坦的山岗,出门狩猎去了,景象盛大而壮阔。23.B24.“聚”字,将峰峦化静为动,表现出峰峦的众多与动感;“怒”字,将河水人格化,烘托了作者因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解析】2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B.“他悲愤伤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理解不正确,作者悲愤伤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故选B。24.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的赏析角度。从炼字角度赏析句子,首先要抓住句中的关键字,然后结合句子整体意境来分析其妙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峰峦如聚”从视觉角度写潼关,用“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峰峦以生命意志,化静为动,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波涛如怒”写听觉角度写黄河,用“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将黄河水人格化,同样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一个“聚”字写出了山形气势;一个“怒”字写出了大河的水势和声势。“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25.(1)C(2)示例: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C.“写诗人想象自己登楼远眺”错误,颈联由之前两联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以抒情作结,将“乡愁”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渺烟波,正是诗人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由景生情,更增添浓浓的乡愁。26.示例一:这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意思相近即可)示例二:此联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风飘絮”“雨打萍”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意思相近即可)27.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意近即可)【解析】26.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可从比喻的手法进行赏析。此句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漂泊无依的柳絮,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吹打的浮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动乱带来的影响。国家前途未卜,作者内心满是对侵略者的悲愤,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也可从句式方面,即对偶的修辞方法方面赏析。“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对仗工稳,词性相同,词义也相近,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又自然地表达了感情。27.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如: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14岁随父亲和老师起兵抗清。失败被捕后,写下了《别云间》一诗,“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表达誓死不屈的决心,随后慷慨就义。28.A29.战事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诗人运用夸张修辞,用“抵万金”突出战火之中一封报平安的家信的珍贵,生动写出了战争带来的离别之痛,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解析】【分析】28.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因“国破”而“草木深”,繁华的城内如今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表现了长安城肃杀荒芜(凄凉破败)的景象特点,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长安城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述有误;故选A。2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30.D3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以春花喻冬雪,生动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