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非师范类)_第1页
信息与计算科学(非师范类)_第2页
信息与计算科学(非师范类)_第3页
信息与计算科学(非师范类)_第4页
信息与计算科学(非师范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OC\o"1-5"\h\z解析几何 1高等代数 4数学分析 8程序设计语言 1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8常微分方程 32数据结构 35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 38数据库 43信息论基础 52数值计算方法 55算法设计与分析 58数学模型 62\o"CurrentDocument"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习 64\o"CurrentDocument"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68计算机网络 71计算机图形学 77软件工程 80信息与编码 84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86数学分析选论(II) 88计算机图形学实验 90复变函数 92可视化程序设计 94实变函数 97电子商务 100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102计算机辅助教学 106软件工程 112信息与编码实验 116信息安全与密码 118软件工程 120数学教学论 122.学科基础课《解析几何》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执笔人:林丹玲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解析几何.课程英文名称:AnalyticGeometry.课程类别:必修.适应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非师范).总学时:64学时.总学分:4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解析几何》是数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空间解析几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矢量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并以矢量代数为工具研究平面曲线、空间曲线、空间曲面的方程和基本性质,主要研究平面、空间直线、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二次曲面、平面二次曲线等,提高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并能在较高的理论水平上处理中学解析几何。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矢量与坐标(14学时)⑴教学内容矢量的概念矢量的线性运算矢量的线性关系与矢量的分解标架与坐标矢量在轴上的投影两矢量的数性积与矢性积三矢量的混合积⑵基本要求:掌握矢量的有关概念,矢量的线性运算、数性积、矢性积、混合积等运算,掌握各种运算几何意义及坐标表示。.第二章轨迹与方程(8学时)(1)教学内容平面曲线的方程曲面的方程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空间曲线的方程⑵基本要求:掌握平面曲线、空间曲线、曲面等轨迹方程的表示方法。.第三章平面与空间直线(12学时)(1)教学内容平面的方程平面与点的相关位置两平面的相关位置空间直线的方程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空间直线与点的相关位置平面束⑵基本要求:掌握平面、空间直线方程的各种表示形式,掌握平面与点、两平面、直线与平面、空间两直线、空间直线与点的相关位置及判别方法。.第四章柱面、锥面,旋转曲线与二次曲面(14学时)(1)教学内容柱面、锥面旋转曲面椭球面、双曲面、抛物面单叶双曲面与双曲抛物面的直母线⑵基本要求:掌握柱面、锥面及旋转曲面方程的求解方法,掌握椭球面、双曲面、抛物面方程的标准形式及性质,并能画出它们的图形,掌握直纹面的性质及能确定它们的直母线。.第五章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16学时)(1)教学内容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二次曲线的渐近方向、中心、渐近线二次曲线的切线二次曲线的直径二次曲线的主直径和主方向二次曲线方程的化简与分类应用不变量化简二次曲线的方程⑵基本要求:掌握二次曲线的渐近方向、中心、渐近线、切线、直径、主直径和主方向等概念及求解方法,掌握二次曲线方程的化简与分类。四、考核方式平时动态考核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五、成绩评定以百分制给出学生的成绩评定。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多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考,多结合实际例子,加强学生运用较高的理论处理中学几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七、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吕林根、许子道.《解析几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参考书:[1]王敬庚、傅若男.《空间解析几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J吕林根等.《解析几何》一学习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ハ、其它必要的说明本大纲的课程内容及章节可根据所选教材、实际学时数及讲课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高等代数》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代数、几何教研室执笔人:吴捷云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高等代数.课程英文名称:HigherAlgebra.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总学时:172学时.总学分:分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高等代数是高等学校数学类专业的ー门重要基础课程,是中学代数的继续和提高。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系统的代数知识和抽象的、严格的代数方法,从而为学习数学类专业多门后续课程及进ー步扩大数学知识面打下必备的数学基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基本概念(12学时)理解集合定义,会证明集合相等,理解集合的并、交及算律。理解掌握映射、满射、单射、双射的定义,理解映射的合成、可逆映射,掌握映射可逆的充要条件。了解自然数的最小数原理,掌握第一数学归纳法和第二数学归纳法,理解整数的整除性质。了解复数的三角形式的运算、棣莫佛定理。理解数环、数域的概念,知道任何数域包含有理数域。重点:映射。难点:映射可逆的充要条件。.第二章多项式(30学时)理解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运算和算律、多项式和与积的次数。熟练掌握多项式整除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理解多项式带余除法、多项式最大公因式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辗转相除法,了解最大公因式的重要表达式,理解多项式互素的定义和重要性质,了解多项式组的最大公因式、互素和两两互素。理解不可约多项式定义和基本性质,理解多项式唯一分解定理,了解利用典型分解式求最大公因式的方法。了解多项式的导式、求导法则理解多项式的重因式的定义、重因式与其导式的关系,掌握多项式无重因式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多项式的值、多项式函数,理解多项式的根、因式定理了解多项式的相等与多项式函数的相等。理解代数基本定理、根与系数的关系了解根式解问题。理解掌握实系数多项式的根及实数域上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了解本原多项式,Gauss引理,掌握Eisenstein判别法,会求有理数域上多项式的有理根。初步了解多元多项式的定义和运算、对称多项式的基本定理。重点: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唯一分解定理。难点:最大公因式,互素。.第三章行列式(18学时)了解排列的定义与性质。理解n阶行列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熟练掌握子式和代数余子式以及行列式的依行依列展开,掌握行列式的计算。了解Laplace展开式,了解VandermOnde行列式。理解Cramer规则。重点:行列式的计算。难点:n阶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第四章线性方程组(12学时)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熟练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理解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法,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了解线性方程组的公式解。重点:用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难点:矩阵秩的理论。.第五章矩阵(16学时)熟练掌握矩阵的运算和算律,理解矩阵的转置及其性质。了解对角矩阵、纯量矩阵、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阵。理解可逆矩阵的定义、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初等矩阵、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的关系。掌握求逆矩阵的两种方法。熟练掌握矩阵乘积的行列式。理解分块矩阵及运算。重点:可逆矩阵及其性质。难点:分块矩阵。.第六章向量空间(28学时)理解向量空间的定义和简单性质。理解子空间的定义和判定条件,子空间的交与和。理解向量的线性组合及其性质,理解掌握向量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向量组的等价、极大无关组,掌握替换定理及其推论。理解的定义熟练掌握基的过渡矩阵及其性质学,掌握向量的坐标,变换公式。掌握有限维子空间的交与和的维数公式。理解子空间的直和,了解余子空间的定义及存在性。了解线性空间的同构。熟练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基础解系,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重点:基与维数、坐标。难点:向量的线性相关性。.第七章线性变换(24学时)理解线性变换的定义和简单性质,了解值域与核、秩与零度,了解有限维空间的线性变换是满射与是单射的一致性。掌握线性变换的运算及其算律,理解可逆线性变换及其逆变换。熟练掌握线性变换的矩阵,掌握向量的象的坐标公式,理解线性变换在不同基下的矩阵相似。理解不变子空间。理解特征根、特征向量和特征子空间,了解矩阵的迹和行列式同特征根的关系、相似矩阵的特征多项式。理解线性变换和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掌握把矩阵对角化的方法。重点:线性变换与矩阵的关系。难点:线性变换和矩阵可对角化。.第八章欧氏空间(18学时)理解内积、欧氏空间的定义,掌握Cauchy-Schwarz不等式以及向量的长度、夹角、距离。理解正交向量组、标准正交组、标准正交基等概念,掌握正交化方法,了解在标准正交基下向量的坐标、内积、长度、距离的表达式,掌握正交矩阵的简单性质以及正交变换和标准正交基、正交矩阵的关系。掌握对称变换和标准正交基、实对称矩阵的关系。了解二维和三维空间的正交变换的类型。了解有限维欧氏空间同构的充要条件。重点:标准正交基、正交变换、对称变换。难点:正交补。.第九章二次型(18学时)熟练掌握二次型与其矩阵的ーー对应。掌握经合同变换化对称矩阵为对角矩阵的方法。理解复数域上对称矩阵(二次型)合同(等价)的充要条件。了解惯性定律,理解实数域上对称矩阵(二次型)合同(等价)的充要条件。熟练掌握实二次型为正定二次型的判定条件。了解主轴问题。重点、难点:利用正交变换把二次型化为标准型。四、考核方式平时动态考核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五、成绩评定以百分制给出学生的成绩评定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由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讲清基本概念、理论的同时,教学中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注意与有关专业的课程内容以及数学实验课的内容互相渗透和配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科精神的领会;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引导式教学模式,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良好习惯,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增长他们的创新能力。七、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张禾瑞,郝鋼新高等代数(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参考书:L1I北大数学系.高等代数(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丘维声.高等代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ハ、其它必要的说明本大纲的课程内容及章节可根据所选教材、实际学时及讲课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有可能的情况下,应考虑增设上机实验学时。《数学分析》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函数教研室执笔人:林文贤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数学分析.课程英文名称:MathematicalAnalysis.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总学时:276学时6.总学分:16学分(6/5/5).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数学分析是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ー门主干基础核心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微分学和积分学的基本内容,并为后继课程(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概率论等)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本课程也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训练场所。本课程不仅对许多后继课程的学习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与良好素质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276学时(括号内的时数包括讲授课和习题课时数)。第一章绪论(3学时).绪论(1学时).实数连续统(2学时)重点:实数基本定理(戴德金实数连续性定理)。第二章函数(5学时).函数概念(2学时).复合函数和反函数(2学时).初等函数(1学时)重点:函数概念,函数无界,复合函数和反函数,初等函数的图形。第三章极限与函数的连续性(28学时)1.极限问题的提出2,数列的极限(11学时).函数的极限(7学时).函数的连续性(7学时).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比较(3学时)重点: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和函数的连续性。第四章微商与微分(16学时).微商概念及其计算(6学时).微分概念及其计算(4学时).隐函数与参数方程微分法(4学时).高阶微商与高阶微分(2学时)重点:微商(导数)和微分的概念,求导法。第五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14学时).微分中值定理(4学时).洛必达法则(4学时).函数的升降、凸性和函数作图(4学时).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3学时)重点:中值定理。第六章不定积分(11学时).不定积分的概念(1学时).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10学时)重点:不定积分概念,积分法则。第七章定积分(15学时).定积分的概念(2学时).定积分的基本性质(4学时).微积分基本定理(4学时).定积分的计算(3学时).定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1学时).定积分的近似计算(1学时)重点:定积分概念和微积分学基本定理。第八章微积分的进ー步应用(16学时).泰勒公式(5学时).微积分在几何与物理中的应用(7学时).微分方程初步(1学时).开普勒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2学时)重点:泰勒公式,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积分问题。第九章再论实数系(20学时).实数连续性的等价描述(4学时).实数闭区间的紧致性(3学时).实数的完备性(4学时).再论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5学时).可积性(4学时)重点:实数系的基本性质及闭区间连续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可积性。第十章数项级数(20学时).级数问题的提出(!学时).数项级数的收敛性及其基本性质(3学时).正项级数(6学时).一般项级数(6学时).无穷级数与代数运算(4学时)重点:级数收敛性概念,级数敛散性的判别。第十一章广义积分(7学时).无穷限广义积分(5学时).瑕积分(2学时)重点:广义积分的敛散性判别。第十二章函数项级数(11学时).函数序列的一致收敛概念(3学时).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及其判别法(6学时).和函数的分析性质(2学时)重点:一致收敛性。第十三章專级数(7学时).暴级数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区域(2学时).基级数的性质(2学时).函数的基级数展开(3学时)重点:暴级数的(一致)收敛区间,函数的基级数展开。第十四章傅里叶级数(H学时).三角级数与傅里叶级数(2学时).傅里叶级数的收敛性(5学时).任意区间上的傅里叶级数(4学时)*4.傅里叶级数的平均收敛性重点: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第十五章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11学时).平面点集(4学时).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7学时)重点: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第十六章偏导数与全微分(15学时).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4学时).复合函数与隐函数微分法(5学时).几何应用(3学时).方向导数(!学时).泰勒公式(2学时)重点:全微分的概念,链式法则的运用。第十七章隐函数存在定理(6学时).单个方程的情形(2学时).方程组的情形(4学时)重点:隐函数存在定理的条件与结论。第十八章极值和条件极值(6学时).极值与最小二乘法(2学时).条件极值与拉格朗日乘数法(4学时)重点:极值问题的求法。第十九章含参变量的积分(11学时).含参变量的正常积分(5学时).含参变量的广义积分(4学时).欧拉积分(2学时)重点:含参变量广义积分的一致收敛性及所表示的函数的分析性质第二十章重积分(16学时).重积分的概念(2学时).重积分化累次积分(5学时).重积分的变量代换(5学时).曲面面积(2学时).重积分的物理应用(2学时)重点:重积分化累次积分,球坐标与柱坐标变换。第二十一章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11学时).第一型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5学时).第二型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6学时)重点: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计算。第二十二章各种积分间的联系与场论初步(14学时).各种积分间的联系(8学时).积分与路径无关(4学时).场论初步(2学时)重点:格林公式、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的运用。四、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证明题。五、成绩评定成绩由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组成。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用"连续量的演算体系及其数学理论”的观点统率整个体系。.掌握数学分析课程所特有的理论分析方法、逻辑推理方法及数学思维方3,通过揭示本课程中的数学思想和辩证思维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邓东皋,尹小玲.数学分析简明教程(上、下册,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参考书:[1I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上、下册,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〇[2I吴良森等.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上、下册,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〇3]T.M.菲赫金哥尔茨.微积分学教程(1〜3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ハ、其他必要的说明本大纲列入带・号的内容供选学。《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软件I教研室执笔人:陈建孝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名称(英文):ProgrammingLanguage.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信息与科学计算(非师范).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总学分:4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程序设计语言》是学习应用高级语言进行计算机编程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教学,学生应熟练掌握用高级语言进行编程的方法与技术,了解结构编程的基本思想与技术,同时还应熟练上机操作过程。我院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高级语言进行教学,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是信息与科学计算(非师范)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数据结构、C++等课程的前导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语法规则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结合上机实践使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进ー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编程的能力打好基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C语言概述.教学内容:C语言出现的历史背景 0.5学时C语言的特点 0.5学时简单的C程序介绍 0.5学时C程序的上级步骤 0.5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C语言的历史、特点2)掌握C语言的运行环境,初步了解运行ー个C语言程序的过程.教学重点:C语言的特点C程序的上机步骤C程序结构。.教学难点:C语言的特点C程序的上机步骤.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C语言出现的历史背景C语言的特点简单的C程序介绍C程序的上机步骤6.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上机掌握C语言的运行环境第二章程序的灵魂ー算法1.教学内容:算法的概念简单算法举例算法的特性怎样表示ー个算法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0.5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 共2学时,并运行ー些简单的C程序1)掌握用流程图、N-S流程图、伪代码表示算法2)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概念.教学重点:用流程图、N-S流程图、伪代码表示算法、常用算法思想。.教学难点:用流程图、N-S流程图、伪代码表示算法、常用算法思想。5.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2.1算法的概念0.25学时2.2简单算法举例0.5学时2.3算法的特性0.25学时2.4怎样表示ー个算法0.75学时2.5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0.25学时共2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幻灯、课堂练习掌握算法的基本表示方法第三章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教学内容:C的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整型数据实型数据字符型数据变量赋初值各类数值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算术运算符和算术表达式赋值运算符和赋值表达式逗号运算符和逗号表达式.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几种基本数据类型的存储方式,表示方法2)掌握不同类型间数据转换的原则与方法3)掌握有关运算符与表达式的运用.教学重点:1)整型、实型、字符型数据2)运算符和表达式的运用.教学难点:1)整型、实型、字符型数据2)运算符和表达式的运用3)数学公式转化为C语言表达式的基本能力。5.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3.1C的数据类型0.25学时3.2常量与变量0.25学时3.3整型数据0.5学时3.4实型数据0.5学时3.5字符型数据0.5学时3.6变量赋初值0.25学时3.7各类数值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0.5学时3.8算术运算符和算术表达式0.5学时3.9赋值运算符和赋值表达式0.5学时3.10逗号运算符和逗号表达式0.25学时共4学时6.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习题、上机掌握C的基本数据类型,和不同数据类型间的混合运算。第四章最简单的C程序设计——顺序程序设计.教学内容:C语句概述赋值语句数据输入输出的概念及在C语言中的实现字符数据的输入输出格式输入与输出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举例.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语句的概念2)掌握字符数据输入输出函数3)格式输入输出函数的用法.教学重点:1)字符数据输入输出函数2)格式输入输出函数.教学难点:1)字符数据输入输出函数2)格式输入输出函数.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C语句概述 0.25学时赋值语句 0.25学时数据输入输出的概念及在C语言中的实现0.5学时字符数据的输入输出 0.25学时格式输入与输出 0.5学时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举例 0.25学时共2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习题、上机掌握语句的概念,基本输入输出语句的用法。第五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教学内容: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if语句switch语句程序举例.教学目的及要求:1)熟练掌握关系、逻辑表达式的用法2)熟练掌握选择型程序设计语句的用法.教学重点:1)表达式2)选择型程序设计语句.教学难点:逻辑表达式.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5.1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0.5学时5.2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0.5学时5.3if语句1学时5.4switch语句0.5学时5.5程序举例0.5学时共3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上机掌握逻辑表达式,条件判断语句的用法第六章循环控制.教学内容:概述goto语句以及用goto语句构成循环while语句do-while语句for语句循环的嵌套几种循环的比较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程序举例.教学目的及要求:1)熟练掌握三种循环语句的运用2)掌握break和continue语句的运用.教学重点:1)循环语句)循环的嵌套)break和continue语句.教学难点:1)循环语句2)循环的嵌套

break和continue语句.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概述 0.25学时goto语句以及用goto语句构成循环0.25学时0.5学时0.250.5学时0.25学时0.75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0.5学时 共4学时上机掌握循环语句的用法do-while语句for语句循环的嵌套几种循环的比较break语句和continue语句程序举例.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习题、第七章数组.教学内容:ー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ニ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字符数组.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数组的概念和使用2)掌握数组初始化的方法3)掌握字符数组和字符串的应用.教学重点:ー维数组2)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3)字符数组.教学难点:1)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2)字符数组.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ー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2学时ニ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 2学时字符数组 2学时 共6学时6.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习题、上机掌握数组的用法第八章函数.教学内容:概述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函数参数和函数的值函数的调用函数的嵌套调用函数的递归调用数组作为函数参数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变量的存储类别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如何运行一个多文件的程序.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2)理解变量的存储属性,作用范围.教学重点:1)函数的定义2)函数的参数及返回值3)函数的调用4)数组作为函数参数5)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6)变量的存储类别.教学难点:1)函数的参数及返回值

2)函数的嵌套调用与递归调用3)数组作为函数参数4)变量的存储类别.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8.1概述0.5学时8.2函数定义的一般形式0.5学时8.3函数参数和函数的值1学时8.4函数的调用1学时8.5函数的嵌套调用1学时8.6函数的递归调用1学时8.7数组作为函数参数1学时8.8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0.5学时8.9变量的存储类别1学时8.10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0.25学时8.11如何运行一个多文件的程序0.25学时共8学时6.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习题、上机掌握函数的定义、调用,掌握不同的存储类别的变量的用法;结合幻灯演示掌握递归函数调用的过程第九章预处理命令.教学内容:宏定义“文件包含”处理条件编译.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使用宏替换编写程序.教学重点:有参宏、无参宏的定义与应用.教学难点:有参宏定义.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9.1宏定义1学时9.2”文件包含”处理0.5学时9.3条件编译0.5学时共2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习题、上机掌握宏定义的方法第十章指针.教学内容:1地址和指针的概念2变量的指针和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3数组的指针何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4字符串的指针和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5函数的指针和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6返回指针值的函数7指针数组和指向指针的指针8有关指针的数据类型和指针运算的小结.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指针变量的定义与引用2)掌握指针与变量,指针与数组,指针与字符串的关系3)掌握用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方法,有关指针的算法.教学重点:1)指针的定义、引用2)指针与变量3)指针与数组4)指针与函数.教学难点:1)指针与地址的基本概念、指针与变量的关系2)指针与字符串、指针数组与二级、多级指针3)指针与函数4)指针的应用.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0.5学时1.50.5学时1.5学时4学时2变量的指针和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3数组的指针何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10.4字符串的指针和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1学时10.5函数的指针和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1学时10.6返回指针值的函数1学时10.7指针数组和指向指针的指针0.5学时10.8有关指针的数据类型和指针运算的小结0.5学时 共10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习题、上机掌握指针的定义和用法。第十一章结构体与共用体1.教学内容:1概述2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的方法3结构体变量的引用4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5结构体数组6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7用指针处理链表8共用体9枚举类型0用typedef定义类型.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结构体类型的概念和定义方法以及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引用2)掌握指向结构体变量的指针变量的概念和应用,掌握链表的概念和应用3)共用体的概念和应用.教学重点: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引用;结构体变量与指针.教学难点: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引用;结构体变量与指针;用指针处理链表.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1概述 0.5学时2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的方法 0.5学时3结构体变量的引用 0.5学时11.4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0.5学时11.5结构体数组0.5学时11.6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0.5学时11.7用指针处理链表2.5学时11.8共用体0.5学时11.9枚举类型0.5学时11.10用typedef定义类型0.5学时共7学时6.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习题、上机掌握结构体、共用体、枚举类型数据的用法。第十二章位运算.教学内容:1位运算符和位运算2位运算举例3位段.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各种位运算.教学重点:位运算的方法.教学难点:位运算的方法.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12.1位运算符和位运算1学时12.2位运算举例0.5学时12.3位段0.5学时共2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课堂练习、习题掌握位运算第十三章文件.教学内容:1C文件概述2文件类型指针3文件的打开与关闭4文件的读写5文件的定位6出错的检测7文件输入输出小结.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文件和文件指针的概念和文件的定义方法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教学重点:文件的打开、关闭、读写.教学难点:文件的打开、关闭、读写.教学时间分配及进度安排:1C文件概述2文件类型指针3文件的打开与关闭4文件的读写5文件的定位6出错的检测7文件输入输出小结 共2学时.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结合课堂练习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作为教学的ー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教学中的有关基本概念,应用基本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ー步提高和解决问题的能カ。实验的目的是要通过解决ー些具体问题来达到的。在实验教材中,每一部分都安排了多个实验题目,根据教学安排、进度、实验条件、可提供的学时及学生的基础等因素,可以选择其中的几个或全部或自选。因此着手做ー个实验的时候,必须明确实验的目的,以保证达到课程所指定的基本要求。在写实验报告时,要进ー步确认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五、考核方式考试形式及考题类型,充分反映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考试形式: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第5、6、7、8、10章,占%70),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试题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所占的比例一般为2:3:3:2.试卷结构及考题类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阅读程序或程序段,给出运行结果(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阅读程序或程序段,填空。(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编程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六、成绩评定总评=平时20%+期终80%或总评=平时10%+期中30%+期终6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力教、勤学、多练ハ、教材及参考书教材1.《C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谭诰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C语言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第2版)》谭诰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参考书:《C语言程序设计试题汇编》谭诰强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九、其它必要说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C语言》的先修课。2.专业基础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系执笔人:林丹玲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英文名称:ProbabilityandStatistics.课程类型:必修.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总学时:90学时.总学分:5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科学,是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而本身是实用性很强的ー门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会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理论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论(14学时)随机事件、基本事件和样本空间的概念;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统计定义及其基本性质;古典概型概率;概率加法定理,条件概率,概率的乘法定理,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Bayes)公式;随机事件的独立性;贝努利(Bernoulli)概型;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本章的重点是:古典概型、贝努利概型的事件的概率的计算;运用加法、乘法公式及全概率公式计算复杂事件的概率。.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4学时)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如:二项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等;连续型随机变量、分布函数、分布密度的概念及性质;常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如: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等;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边缘分布、条件分布;随机变量独立性;二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重点是:熟练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中的二项分布、泊松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中的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和均匀分布;掌握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与边缘分布的关系;独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第三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10学时)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性质;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常用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原点矩与中心矩;协方差和相关系数。重点是: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概念、性质与求法,熟悉常用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第四章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8学时)契比雪夫(Chebyshev)不等式及其在理论上的价值,利用契比雪夫不等式估计有关事件的概率;契比雪夫大数定律、贝努利大数定律;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和德莫佛ー拉普拉斯(DeMoi-vre-Laplace)定理。重点是:会用契比雪夫不等式估计有关事件的概率。大数定律的实质。用中心极限定理计算概率的近似值。第五章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8学时)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简单随机抽样、样本观察值等概念;统计量的概念及常用的统计量;数理统计中的某些常用分布:分布,T分布,F分布等;正态总体统计量的分布。重点是:正态分布、分布,T分布,F分布等分布表的使用;正态总体的常用统计量的分布。第六章参数估计(8学时)点估计量及点估计值的概念;矩法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法;衡量点估计量好坏的标准: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参数的区间估计。重点是:能熟练运用矩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法对总体的参数进行估计;会对单个正态总体和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进行区间估计。第七章假设检验(10学时)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步骤;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单个正态总体和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非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总体总体的假设检验。重点是:熟练掌握关于单个正态总体和两个正态总体对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第八章方差分析(8学时)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双因素无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双因素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第九章回归分析(10学时)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最小二乘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线性相关的显著性检验;非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重点是;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四、考核方式平时动态考核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五、成绩评定以百分制给出学生的成绩评定。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及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在课外安排上机实习,学习利用Mathematical.SPSS或者SAS等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演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七、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沈恒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参考书:[1I茄诗松周纪芳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7月.[2]刘光祖《概率论与应用数理统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3]陈希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4]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85年2月ハ、其他本大纲的课程内容及章节可根据所选教材、实际学时数及讲课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并要求学生具有高等数学的基础。《常微分方程》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函数教研室执笔人:林文贤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常微分方程.课程英文名称:OrdinaryDifferentialEquations.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72学时).总学分:4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常微分方程》是信息与计算专业的ー门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本科数学的近代内容和后断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使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而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第一章绪论(4学时)(1)某些物理过程的数学模型(2)基本概念: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阶、线性、非线性,特解,通解,初始条件,定解问题,ー阶微分方程的几何意义,方向场,积分曲线。教学目的及要求:向学生介绍微分方程的轮廓。教学重点与难点:基本概念、导出微分方程的例子。2、第二章二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15学时)(1)变量分离方程与变量变换;(2)线性方程与常数变易法;(3)恰当方程与积分因子;ー阶隐方程与参数表示,包括可以解出y(或x)方程,不显含y(或x)的方程。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学完本章后能迅速区分方程的类型,并根据方程的类型用相应的方法熟练地求出通解。教学重点及难点:变量变换与变量分离方程、线性方程与常数变易法、恰当方程与积分因子。3、第三章一阶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定理(8学时)(1)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与逐步逼近法;(2)解的延拓;(3)解对初值的连续性和可微性定理。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熟悉定理的内容和存在唯一性定理的证明,要求掌握逐步逼近法与Gronwal!引理。教学重点与难点: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与逐步逼近法。4、第四章高阶微分方程(18学时)(1)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齐线性线程解的性质与结构,非齐线性方程与常数变易法;(2)常系数线性方程的解法,常系数线性方程和欧拉方程,非齐次线性方程,比较系数法与拉普拉斯变换;(3)高阶方程的降阶和嘉级数解法。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熟练的掌握解的基本定理和常系数方程的解法。教学重点与难点:常系数方程的解法,事级数解法5、第五章线性微分方程组(20学时)(1)存在与唯一性定理;(2)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3)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矩阵指数expA的定义和性质,基解矩阵的计算公式,拉普拉斯变换的应用;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方程组的基本定理和常系数方程组的解法。教学重点及难点:常系数方程组的解法。6、第六章线性微分方程和稳定性(8学时)(1)基本概念;(2)按线性近似决定微分方程组的稳定性(3)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求会判定线性系统奇点类型及零解稳定性。教学重点及难点:线性系统奇点类型及零解稳定性。四、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五、成绩评定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カ求反映常微分方程的实际背景及其应用,各章安排适当的应用例题。2、要抓住基本内容,重点放在系统半介绍线性方程(组)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方法上。3、注意通过典型例题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基本概念,领会基本理论的作用与意义。4、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以及难度适宜的证明题。5、加强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与配合,通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普通物理等课程中已学得的知识的应用,使学习得到巩固和深化。七、教材与参考书教材:王高雄等编.常微分方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参考书:[1J丁同仁,李承治编.常微分方程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J叶彦谦编.常微分方程讲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数据结构》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硬件教研室执笔人:洪熹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英文名称:DATASTRUCTURES.课程类别:必修课.适应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非师范).总学时:72(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总学分:4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数据结构》是主要的必修课。本课程讲授各种基本数据结构及其应用。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各类数据对象的特点,学会数据的组织方法和实现方法。为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和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数据结构及其相关名词、术语的精确含义;算法的描述及分析;数据结构课程简介。难点:算法的描述及分析。.第二章线性表(12学时)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定义和存储结构(顺序存储、链接存储)的描述方法;线性表基本运算的各种实现。难点:单链表基本运算的各种实现。.第三章稀疏矩阵和广义表(4学时)稀疏矩阵和广义表的逻辑结构、存储方式和几种运算。.第四章栈和队列(8学时)栈和队列的结构特性;基本运算的实现,以及栈和队列的应用,学会利用栈进行探索式程序设计。难点:栈和队列的应用。.第五章树(16学时)树的定义和存储结构及其性质。ニ叉树的定义、性质和存储结构;ニ叉树的遍历和线索化;ニ叉排序树及其运算;哈夫曼树。难点:线索ニ叉树;ニ叉排序树的删除运算。.第六章图(12学时)图的定义和存储结构,图的遍历和最小生成树算法,以及拓扑排序、关键路径、最短路径等。难点:最小生成树算法;最短路径。.第七章查找(6学时)顺序表、索引表、树表、哈希表的查找方法及效率分析。难点:算法的效率分析。.第八章排序(6学时)插入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交换排序和归并排序。.复习(2学时)四、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要求对各种数据结构的逻辑特性和物理表示、数据结构的选择和应用、算法的设计及其实现等方面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程序设计方法上受到较系统的训练。五、考核方法考试六、成绩评定百分制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数据结构》侧重于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的训练,学生通过在VC6.0的环境中独立编制完成一个完整的小应用问题的程序设计(通常称之谓大作业),培养创新能力。ハ、教材与参考书教材:1、徐孝凯《数据结构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徐孝凯《数据结构实用教程题解》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3、徐孝凯《数据结构实用教程课程实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教学参考书: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九、其它必要的说明每ー个教学单元都应有一定数量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内容、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本课程可不安排习题课,教师根据作业情况在课堂上作一些指正、讨论以拓宽学生思路。《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函数教研室执笔人:袁德辉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课程英文名称:OperationResearchandOptimizationMatheds.课程类别:限选.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总学时:72学时.总学分:4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非师范)专业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运筹学”各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了解运筹学的软件包,从而使学生能运用软件包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基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预备知识(不安排教学课时)复习向量、矩阵、二次型与正定性、多元函数的导数与极值(高等数学、应用数学已教授过相关的知识内容).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6学时)教学内容: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两个变量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标准形式及有关解的概念;凸集与凸组合;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教学重点:掌握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标准形式及解的概念;了解线性规划可行区域的几何结构及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教学难点:线性规划可行区域的几何结构;基本可行解及线性规划基本定理。.第三章单纯形法(6学时)教学内容:单纯形法原理的基本思路;初始基可行解与基变换;最有解的判别准则——最优性检验;单纯形法与单纯形表;初始基可行解的求解ーー人工变量法;人工变量及其处理方法——大M法及二阶段法。教学重点:了解单纯形法原理的基本思路;会用单纯形表求解线性规划——标准形式;会用大M法及二阶段法求解一般线性规划问题基可行解。教学难点:使用单纯形法时最有解的判定;大M法及二阶段法求解初始基可行解;单纯形法的矩阵描述。.第四章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6学时)教学内容:线性规划的对称对偶、非对称对偶、及混合对偶对偶关系;对偶基本理论;对偶解(影子价格)的经济解释;对偶单纯形法简介;目标向量发生改变时的灵敏度分析;右端向量发生改变时的灵敏度分析;约束条件系数发生改变时的灵敏度分析;增加新变量时的灵敏度分析;追加新约束时解的改变。教学重点:原问题与对偶问题的对应关系;各种条件发生变化时的灵敏度分析。教学难点:求解原问题的对偶模型;约束条件系数发生改变时的灵敏度分析。.运输问题(4学时)教学内容: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特点;运输问题的求解方法——表上作业法的操作步骤;初始基本可行解的构造;最优解的判别——位势法,基可行解的调整——闭回路法。教学重点:掌握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特点;构造运输问题初始基本可行解;检验数的表上计算;基可行的调整。教学难点:位势法求检验数;基本可行解的调整——闭回路法。.第六章线性规划应用实例(4学时)教学内容:套裁下料问题;配料问题;生产エ艺优化问题;有配套约束的资源优化问题;多周期动态生产计划问题;投资问题;运输问题的拓展。教学重点:多周期动态生产计划问题;投资问题。教学难点: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点,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第七章整数规划(6学时)教学内容:一般整数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分枝定界法和割平面法算法思想和操作步骤;小规模0—1整数规划的典型应用和求解方法——枚举法;指派问题的匈牙利解法。教学重点:一般整数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ーー分枝定界法和割平面法;教学难点:割平面法和分枝定界法的基本思想。.第八章目标规划(2学时)教学内容:线性目标规划的基本概念与数学模型;线性目标规划的求解方法——图解法、序贯式算法、单纯形算法的思想介绍。教学重点:线性目标规划贯式算法、单纯形算法的思路。教学难点:线性目标规划贯式算法的思路。.第九章非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4学时)教学内容:非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数学模型;局部最有解与全局最有解;无约束非线性问题的最优性条件;凸函数和凸规划;解非线性规划的基本思路教学重点:无约束非线性问题的最优性条件;解非线性规划的基本思路。教学难点:解非线性规划的基本思路。.第十章一维搜索(2学时)教学内容:介绍求解一元非线性函数最有解的ー维搜索算法——黄金分割法(0.618法)、加步探索法、牛顿法、抛物线法等算法的实现思路。教学重点:黄金分割法(0.618法),牛顿法。教学难点:黄金分割法(0.618法)。.第十一章无约束问题的最优化方法(4学时)教学内容:介绍无约束问题的最优化方法——变量轮换法、最速下降法、牛顿法、修正牛顿法、共甄梯度法。教学重点:变量轮换法,最速下降法,共腕梯度法。教学难点:共朝梯度法。.第十二章约束问题的最优化方法(4学时)教学内容:约束极值问题的最优性条件Kuhn-Tucker条件;可行方向法及计算步骤;近似规划法的构成及计算步骤;制约函数法——外点算法和内点算法;教学重点:约束极值问题的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可行方向法设计及计算步骤;内点算法计算步骤。教学难点:约束极值问题的Kuhn-Tucker最优性条件;内点算法计算步骤。.第十三章动态规划(2学时)教学内容:动态规划问题举例;简单介绍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最优性原理及定理、动态规划的基本方程;教学重点:最优性原理的思想;动态规划的基本方程——顺序递推法和前推法的基本方程。教学难点;动态规划的基本方程——顺序递推法和前推法的基本方程。.第十四章决策分析(2学时)教学内容:决策问题实例与决策的基本概念;简单介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问题。教学重点: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问题。教学难点:风险型决策问题.四、考核方式本课程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考试。五、成绩评定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给出总评成绩。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学运筹学软件包培养学生应用运筹学软件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运筹学中各种算法思路的介绍培养学生应用运筹学理论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七、教材与参考书教材:何坚勇编著.《运筹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参考书:[1J清华大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修订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2I李吉桂,周太华,麦瑞玲编著.《运筹学基础与应用》.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3J张建中,许绍吉.《线性规划》.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4J郑汉鼎,刁在筠.《数学规划》.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5I钱颂迪.《运筹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6]袁亚湘,孙文瑜.《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ハ、其它必要的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学各种优化软件包解决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能使学生在相关部门的学习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教学环节,本课程应达到下列要求:(1)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单纯形方法,理解并能应用对偶理论,能对其进行灵敏度分析。⑵认识求解整数线性规划问题的困难性,掌握Gomory割平面法和分枝定界法。⑶理解非线性规划问题解的概念,掌握凸规划及其性质,掌握无约束优化问题与约束优化问题的最优性条件及其求解方法。(4)理解动态规划问题的最优化原理,掌握确定性的定期与不定期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求解方法。⑸掌握决策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确定性、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分析的基本条件和方法,掌握效用函数在决策中的应用和信息的价值。掌握对策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解决方法。《数据库》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软件n教研室执笔人:詹速汉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数据库.课程英文名称:DATABASE.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上机实验18学时).总学分:4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众所周知,21世纪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处理是计算机技术ー个最广泛的应用领域,而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进行信息处理的最佳工具,本课程所讲授的VisualFoxPro是ー种易学好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信息管理人才,必需对《数据库》课程的教学进行规范化,特制定信息管理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大纲。《数据库》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以及数据库设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使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VisualFoxPro建立、维护和使用数据库的基本方法,获得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系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数据表的创建方法及基本操作,同时掌握多个数据表之间的关联、更新等操作。.掌握SQL的数据定义语言、数据修改语言和数据查询语言,能够使用基本SQL命令创建、维护和查询数据库和数据表。.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正确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知识。.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具备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初步能力。.本课程是ー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完成实验大纲要求的实验外,要求学生课外多上机练习。教学内容:第一章数据库概述(4学时)(一)教学内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和特点。.数据库设计规范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二)教学要求.了解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掌握数据模型的概念。.掌握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第二章VFP概述(2学时)(一)教学内容微机关系数据库系统。VFP的界面组成与操作。VFP的工作方式。VFP的辅助设计工具。VFP的项目管理器。(-)教学要求.熟悉VFP的基本操作。.重点掌握VFP的工作方式:命令格式、命令特点;.掌握VFP项目管理器的使用。.熟悉VFP的向导、设计器、生成器。第三章表的基本操作(8学时(理论:6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表结构的建立和修改.表的打开与关闭.记录的输入与追加.记录的删除与恢复.记录的修改与替换.表结构与表的复制.记录指针的移动.记录的显示.常量与变量(内存变量与字段变量).表达式(数值表达式、字符表达式、日期表达式、逻辑表达式).常用函数(二)教学要求.掌握各数据类型及其特点,要明白什么样的数据要使用哪ー种数据类型。.分清楚表结构与表数据的差别。.熟悉数据库表的文件类型。.掌握内存变量与字段变量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各类表达式的含义与组成规则。.掌握常用函数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掌握命令的书写规则。.熟练掌握表结构的建立与修改,记录插入、修改、删除等操作命令,重点掌握SQL命令的使用。第四章查询与统计(12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表的排序.表的索引.查询.统计.工作区的概念与多表操作.SELECT-SQL命令.数据库的建立.数据词典.视图(二)教学要求.理解数据库、数据库表、视图、数据词典的概念。.理解索引的概念及作用,简单索引与复合索引各自的区别及作用。.掌握工作区与多表关联的概念和操作方法。.熟练掌握表的排序、索引、查询、统计等操作命令。.掌握用数据库设计器建立数据库,用查询设计器建立查询,用视图设计器建立视图;重点掌握SELECT-SQL命令的使用。第五章结构化程序设计(12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4学时))(一)教学内容.程序的建立与运行。.程序中常用辅助命令。.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6,子程序。.自定义函数。.过程。.内存变量的作用域。.程序的调试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窗口设计。.功能键的定义。(二)教学要求.掌握程序的概念,程序与命令的区别,程序文件的建立与运行。.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及其特点。.掌握子程序、过程、自定义函数的概念与作用,参数的意义和调用规则与方法。.掌握内存变量作用域的概念与使用规则。.掌握功能键的定义及使用方法。.掌握调试应用程序的基本方法。第六章菜单设计(3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1学时))(一)教学内容.菜单概述。.使用菜单设计器创建下拉式菜单。.使用菜单设计器创建弹出式菜单。.使用菜单命令为弹出式菜单编程。(~)教学要求.了解菜单的作用。.会合理安排菜单的布局,掌握菜单设计技巧。.掌握菜单设计器的使用方法。.会使用菜单命令。第七章表单设计基础(3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表单设计概述。.使用表单向导创建表单。.表单设计器概述。.表单数据源与数据环境。.常用表单控件概述。(二)教学要求.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及设计方法。.掌握“对象”、“属性”、“事件”、“方法”的基本特性与应用。.了解表单在应用系统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表单设计的基本步骤及在表单上设置控件。第八章表单控件设计(8学时(理论:6学时,实验:2学时))(一)教学内容.输出类控件。.输入类控件。.控制类控件。.容器类控件。.连接控件。(二)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各种常用控件的使用.会使用各种控件的事件及方法程序,这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第九章表单高级设计(6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单文档界面与多文档界面。.SDI与MD!的实现。.在等层表单中添加菜单。.表单集的创建。.用户自定义属性和方法程序。.类的基本概念。.用户自定义类。.用户自定义工具栏。(二)教学要求.掌握表单集的创建。.掌握自定义属性和方法程序。.掌握自定义类。.掌握自定义工具栏。第十章报表设计(6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打印设置。.打印方法。.打印命令的使用。.使用编程方式的报表打印设计。.使用报表向导创建报表。.使用报表设计器创建报表。.在报表设计器中使用控件。.标签的设计。.报表与标签的打印。(二)教学要求.学会用编程方式打印报表。.掌握报表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掌握报表向导的使用方法。.掌握报表设计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报表与标签打印方式的设置。第十一章应用系统的开发(8学时)(-)教学内容.应用系统开发步骤。.应用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实现。.应用程序项目的连编与发布。.应用系统开发的简单实例。(二)教学要求(本章是本课程的综合应用,要求能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按照数据库设计的特点,开发ー个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步骤与方法。.掌握应用系统的集成与调试。.掌握如何从实际问题确定应用程序系统的结构。.掌握如何确定应用系统中数据库与数据表的结构。.掌握综合调试和维护的能力。.学生自己会设计ー个综合性较强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数据库是ー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加深和拓展已有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的数据库应用技术和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程序设计技术和程序调试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至少安排9个实验,每个实验2学时。(具体内容详见实验大纲)五、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期末集中闭卷考试与平时实验作业考查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考试可分两部分:笔试和机试;机试可采用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数据环境,考试时间为90分钟(也可用学生自己设计的一个数据库应用软件作为机试成绩)。六、成绩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作业成绩占20%〇其中,期末考试又分为两部分:笔试50分,机试50分。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本课程应以有代表性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为实例,使学生较快的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应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条件应增加上机实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要综合计算机专业知识(主要是数据库及编程)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调查社会对管理软件的要求,了解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ハ、教材与参考书使用教材:.«Visual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史济民汤观全清华大学出版社.《Visual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上机指导》史济民汤观全清华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新编VisualFoxPro教程》单启成苏州大学出版社.《新编VisualFoxPro实验指导书》严明、崔建忠苏州大学出版社.《VisualFoxPro6.0中文版程序设计指南》.《VisualFoxPro6.0中文版函数手册》.《VisualFoxPro6.0中文版命令手册》.《VisualFoxPro6.。中文版类和对象手册》吴迪、曲蒙清华大学出版社九、本大纲说明.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注意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讲解。(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上机实际开发能力的培养。(3)建议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参加学校老师所承担的数据库开发项目。(4)教学上要求采用计算机联机及大屏幕进行直观教学。(5)根据课时情况可对部分内容作适当筛选。《信息论基础》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高数与初数教研室执笔人:杨友龙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信息论基础.课程英文名称:ElementsofInformationTheory.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总学时:72学时.总学分:4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ー门基础课程,对通讯系统的数学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为学生进ー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信息度量、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数据传输等理论。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第一章随机变量的信息度量(8学时)1)自信息。2)燜、联合嫡、条件炳。3)相对炳和互信息。4)信息量的一些基本性质。5)广义嫡。本章重点:炳、联合炳、条件炳;信息量的一些基本性质。本章难点:炳、联合炳、条件嫡。.第二章随机过程的信息度量和渐近等分性(8学时)1)信源和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2)随机过程的信息度量。3)渐近等分性质。4)渐近等分性在数据压缩中的应用一信源编码定理。5)Shannon-McMillan-Breiman定理。本章重点:随机过程的信息度量;信源编码定理。本章难点:随机过程的信息度量;Shannon-McMillan-Breiman定理。.第三章数据压缩和信源编码(12学时)1)等长码。2)变长编码。3)哈夫曼(Huffman)码。4)算术码。包括申农一法诺码;自适应算术码。5)通用信源编码。包括LZ算法;LZW(Lempel-Ziv-Welch)算法;Kieffer-Yang算法。本章重点:哈夫曼(Huffman)码;通用信源编码。本章难点:LZ算法;LZW算法;Kieffer-Yang算法。.第四章数据可靠传输和信道编码(12学时)1)离散无记忆信道和信道容量。2)信道容量的计算。包括拉格朗日乘子法;信道容量的迭代算法。3)信道编码理论。包括定义和概念;联合典型序列;信道编码定理。4)带反馈的信道模型。5)联合信源一信道编码定理。6)线性分组码。本章重点:信道容量的计算;信道编码理论;联合信源一信道编码定理。本章难点:信道编码理论;联合信源一信道编码定理。.第五章限失真信源编码和率失真函数(8学时)1)限失真信源编码模型和率失真函数。包括限失真信源编码和率失真函数定义;率失真函数的性质;平稳信源的率失真函数。2)率失真函数的计算。包括拉格朗日乘子法;迭代算法。3)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本章重点;限失真信源编码模型和率失真函数;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本章难点;率失真函数的计算;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第六章连续信源和信道编码理论(12学时)1)可微燃。2)相对燜和互信息。3)连续信源的率失真函数。包括率失真函数和失真率函数;高斯信源的率失真函数;一般连续信源的率失真函数。4)高斯信道。包括有加性噪声的信道模型和信道容量;复合高斯信道和甭着急高斯信道。本章重点:相对嫡和互信息;高斯信道。本章难点:相对嫡和互信息。.第七章网络信息理论(12学时)1)网络通信模型。2)多变量联合典型序列。3)多址信道。包括二址信道模型和编码定理;多址信道容量区域的计算;高斯多址信道。4)相关信源编码。Slepian-Wolf模型。5)相关信源和多址信道复合编码问题。本章重点:多址信道;相关信源和多址信道复合编码问题。本章难点:相关信源和多址信道复合编码问题。四、考核方式 考试。五、成绩评定 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通过阅读更多的参考资料,分小组完成课外练习作业,分析实际使用中的信息传输和信息编码技术,以放宽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激励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七、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叶中行.信息论基础.(2003年1月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参考书:[1]常迥.信息理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姜丹,钱玉美.信息论与编码.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3]沈世镒.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I朱雪龙.应用信息理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数值计算方法》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软件n教研室执笔人:林清潼ー、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英文名称:NumericalComputationalMethod.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非师类).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上机18学时).总学分:4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科学、技术、工程、生产、经济等领域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数学问题可以应用计算机计算求解。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理论;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有关理论,要能对ー些算法做误差分析,能应用所讲的各种算法在计算机上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建立起自觉使用所学数值计算方法到本专业中的意识。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〇章绪论(4学时)介绍绝对误差、绝对误差限、相对误差、相对误差限、有效数字的概念,掌握设计算法应注意的事项。了解向量范数、矩阵范数、谱半径的概念及有关的性质。教学重点:近似数的误差表示,设计算法应该注意的事项。教学难点:向量范数、矩阵范数、谱半径的概念及有关的性质。.第1章插值(8学时)理解插值法的基本思想;掌握拉格朗日插值、牛顿插值的基本方法和算法过程,会利用余项公式估计误差;掌握分段低阶插值多项式的构造;了解三次样条插值的基本方法。教学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