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太宗错杀张蕴古与唐代死刑复奏制度死刑复奏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华法系特色的死刑执行制度,即已经被判处死刑的人犯,在行刑之前要再次奏请皇帝核准方可处死,以免错杀。这一制度确立于北魏时期。隋朝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又出台三复奏,“死罪者三奏而后决”,死刑执行前要向皇帝请示三次。但隋文帝立法不守法,屡屡滥杀朝臣,“三复奏”形同虚设。只有到了唐朝太宗时期,因为时任大理丞张蕴古被枉杀一事,死刑复奏制度才算真正定型并得到完善。张蕴古枉死张蕴古是隋末唐初人,老家相州洹水(今河南安阳一带),幼时就聪慧异常,博览群书,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他记忆力超群,看过的碑文能过目不忘,棋局被打乱后能一子不差的复盘,“背碑覆局”这个成语即由此而来。张蕴古书读得好,却不是书呆子,对朝廷政治得失有很深刻的见解,“尤晓时务”。入仕后,张蕴古先是跟着庐江王李瑗到幽州(今北京)历练,任亲王府从六品上的记室参军,负责处理机要文书。因表现出色,贞观二年(628年)调到中书省当差。唐朝前期,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令,对张蕴古来说,这是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张蕴古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中书省期间,他上了一道名为《大宝箴》的奏疏,劝诫唐太宗李世民要“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爱惜民力,不要贪图享乐;开门纳谏,虚心听取大臣意见,不要自以为是、拒谏饰非;要豁达大度,“安彼反侧”,坚持五湖四海的用人方针,安抚好曾经的对立面。这个折子不但文辞好,道理更是讲得透,对于刚经过玄武门之变兄弟阋墙亟需稳定朝局收揽人心的唐太宗来说,不啻一服良药。唐太宗看过奏疏,龙心大悦,立马赏赐张蕴古两匹绸缎以示鼓励,并将其提拔为大理丞。级别虽然没变,仍为从六品上,但大理丞分管涉及尚书省六部官员和徒刑以上案件的审理,担负的责任重了很多,显然属于重用。贞观五年(631年)八月,河内人李好德“得心疾,妄为妖言”,得了精神病,整天胡言乱语,言语之间对朝廷和皇帝有不敬之词。在古代皇权社会,这是极其严重的罪行,要被判处死刑。李好德的案子经过层层上报,最终到了唐太宗那里。唐太宗下令大理寺将李好德扔进监狱,严加审判。具体负责处理此案的,正是张蕴古。张蕴古经过调查,认为“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按照法律规定,精神病人说犯忌讳的话,可以减免处罚。唐太宗听完张蕴古的案情汇报,“许将宽宥”,决定不再追究李好德。此事本已平息,但张蕴古却干了一件愚蠢至极的事。据《贞观政要》卷八《刑法第三十一》记载,张蕴古竟然跑到监狱里,将唐太宗的决定提前告诉了李好德,还公然在狱中陪李好德下棋解闷。负责监察朝廷百官的御史台副长官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发现了此事,立马弹劾张蕴古: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而张蕴古老家就在相州。张蕴古包庇李好德是精神病,分明是为了讨好家乡父母官,属于官官相护,徇私枉法。唐太宗认为自己被张蕴古耍了,盛怒之下,当即喝令左右,将张蕴古拉到长安街市上斩首示众。唐太宗追悔张蕴古的血迹还未干,唐太宗的心情立即沉重起来,“既而悔之”。张蕴古泄露朝廷机密确实有罪,但罪不至死,根据唐律最多判处一年半徒刑。唐太宗说人家执法犯法,难道自己就按律治罪杀人了?杀张蕴古后,唐太宗又想起当年杀卢祖尚,“又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忤旨斩于朝堂,帝亦追悔”。那是在贞观二年(628年)十月,唐太宗要调时任瀛洲(今河北河间市附近)刺史的卢祖尚到交州(今广东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一带)当都督。卢祖尚本来在朝堂上答应得好好的,但回家后考虑再三又反悔不想去,毕竟唐朝时交州还是烟瘴之地,生活不易。唐太宗派宰相杜如晦传旨去做工作:普通百姓都讲诚信,你卢祖尚身为朝廷高级官员,不能连这点觉悟都没有吧;你先去工作一段时间,三年后就把你调回来。卢祖尚推脱交州瘴疠流行,必须经常喝酒抵御,而自己偏偏喝不了酒,去了可能就交待在那里了。这年的十月十五,唐太宗又亲自召见卢祖尚,苦口婆心劝他赴交州任职。卢祖尚还是不为所动。“上大怒”,唐太宗放出狠话:“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当场将卢祖尚“斩于朝堂”。三复奏确立张蕴古和卢祖尚枉死,都是因为刀子太快,不给龙颜大怒的唐太宗留一点思考和反悔时间。事后,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人进行了批评:朕当时只是在气头上,你们一句话也不说,不给朕台阶下,有关部门又不请示核准,就拉出去斩了,事情不应该这么办。“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即复奏),随即处决,岂是道理。”唐太宗由此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在死刑执行程序上,为了避免再犯错,遂下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从今以后,处决死刑犯,即使是皇帝下令斩立决,执法部门也必须反复上奏请示三次,得到最终核准后才能执行。唐太宗以追求依法判案为目标,在他看来,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定罪才是关键,至于自己掌握的最高司法权力是否会受到制约,并不重要。唐太宗在完善复奏制度的过程中,显现出高度的政治理性,而任何一项制度,都难以一蹴而就。三复奏制度建立后,在执行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执法部门上奏的速度太快,往往一会功夫就连续请示三次,“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根本达不到纠正定罪不当的效果。贞观五年(631年)十二月初二,唐太宗下令修复三复奏的漏洞,“自今后,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二日中五覆奏,天下诸州三覆奏”,在京师地区行刑要五次复奏,在地方州县行刑要三次复奏。复奏速度不能太快,必须隔天进行,五复奏行刑前一天复奏两次,当天复奏三次;三复奏行刑前一天复奏一次,当天复奏两次。只有犯下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属长辈恶逆之罪的人犯,才可复奏一次即行刑。处决人犯当天,“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皇帝不吃肉不喝酒不听音乐不看舞蹈,以示帝王悲天悯人之心。由此,唐代死刑复奏制度正式确立,“自蕴古始也”。制度是刚性的,执行制度的人却是富有弹性的。唐太宗要从错杀张蕴古事件中吸取教训,要慎罚恤刑,避免滥杀无辜。执法人员却认为张蕴古之所以被杀,是因为断罪过轻,如果当初直接将李好德打成谋反罪,张蕴古就不会因触怒皇帝而死。因此,“自张蕴古之死,执法官员以出罪为戒;时有失入者,又不加罪”,执法部门判案时都往重里判,无罪也判刑,轻罪重刑大行其道。贞观十一年(637年)一月,唐太宗对此有所察觉,就问时任大理卿的刘德威。刘德威回答:陛下您还记得当年的张蕴古吗?大家都觉得您喜欢从重从严,所以判案时都顶满格去定罪。虽然法律中有“对判刑过重的执法官员减三等处罚,对判刑过轻的执法官员减五等处罚”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判刑过重不会受到任何处理,判刑过轻却比法律规定处理的还重。执法官员没办法,只有从严从重判案,“非有教使之然,畏罪故耳。”唐太宗听后,没想到枉杀张蕴古的恶劣影响竟然如此难以肃清,当即指示执法部门,明确要求执法官员判案必须以律文为准绳。大唐执法官员判案风气立行立改,“由是断狱平允”。为保证执法官员切实执行死刑复奏制度,《唐律疏议·断狱》还规定“诸死罪囚,不待覆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如不等朝廷的最终核准就处决人犯,执法官员流放两千里。即使皇帝批准了死刑判决,也要等到诏书到达三天后才能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个人贷款审批流程指导手册
- 中学班主任工作计划及心得体会
- 美容行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表格设计
- 四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完整解析
- 高二学生自我成长与学习评价报告
- 建设工程实习报告及职业反思
- 电力市场专业术语解析汇编
- 仓储管理盘点操作规范
- 施工企业与新质生产力融合
- 院长安全查房报告讲解
- 冷藏保鲜库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国家开放大学《合同法》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心血管科医生述职报告
- 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高一物理精讲与精练高分突破考点专题 专题强化训练三 圆周运动必刷解答题(附答案)
- 血小板减少的护理查房
- 如何应对季节性过敏症
- LASI-领导风格测评试题与答案
- 吉利帝豪EV450无法上电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 学校食堂消杀、除虫灭害记录表
- 外墙拆除施工方案
- 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20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