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_第1页
古代汉语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_第2页
古代汉语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_第3页
古代汉语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_第4页
古代汉语第二十一讲 古书的句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一讲古书的句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两者合称句读。

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但加句读的书,终究还是少数。直到清末,一般的书籍仍旧是不断句的。

“五四”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用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标点的古书。解放以来,古书的标点工作更有了很大的发展,像二十四史这样大部头的史书,都已经有了标点本出版。但是,我国的古书浩如烟海,据估计,我国古籍约有八万至十五万种之多,而正式著录的不过一万零二百余种。这一万多种中,经过前人校点注释的只有千余种。可见,还有大量的、有价值的古书尚待开发。已标点的古书,毕竟是极少数,而且其中不免有标点错误的地方。因此,了解怎样标点古书,对阅读古文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古人是很重视断句训练的。孩童入小学一年后,即开始考察断句能力——“一年视离经辨志。”(《礼记·学记》)“离经”就是给经文断句,可见,句读是古代学校的一项基本训练,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2005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只脚),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断句没有错误,就可以证明对文章的理解基本正确;如果断句有错误,那就一定是对文章中某些词句没有读懂。例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下面再举一个例子,请大家分辨: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正确地标点古书,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语法以及古代文化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有时还需要一些古音韵的知识。这些都必须依靠长年累月积累而成,这里不可能详细论述。从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看,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字面上都能讲得通,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最后还应该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与古代汉语相符合。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举例加以说明。一、字句必须能讲通标点以前,必须真正读懂原文,不能囫囵吞枣,没有读懂就断句标点。要反复考虑标点后的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是否都能讲得通。如果有讲不通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标点不正确。下面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往”是多义词:①今朕必往。②送往迎来(来者)。③往岁多至日数十人。④告诸往。⑤不慕往。⑥过此以往自今日以往。⑦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⑧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⑨无以蓄之,则往而不可止也。⑩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11)叉开五指往店主人脸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了踉跄。

往:赠送通:量词,篇;相与:给你如此了解了字词含义,细细体会原文,就会发现正确的标点应该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顾藉:顾惜、爱惜。标点的人没有懂这个词的意思,在“贵重”之后断句,让“顾藉”连下句,结果无法讲通。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昼居外次(客店),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刘禹锡《送周鲁儒赴举诗引》)“称贽”是一个词组,指宾客初次见主人时送礼物。正确的标点应该是:……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有时,标点出来的句子本身字面上似乎讲得通,但从句子之间,或是从上下文来看,就不符合情理了,或是上下文意思矛盾。这样的标点自然仍是不正确的。这种标点错误是比较常见的,不细心观察,就不容易发现。请同学们看下例标点是否妥当。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

按照上面的标点来理解,“以其道高”是原因,“居径山”是结果,连词“以”就管到“道高”为止。其实,“道高”和“居径山”两句之间怎么会有因果关系呢?难道只有“道高”才能“居径山”吗?可见,这种标点是不符合情理的。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当是: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下面再看两个例子:周有泉府之官(官署),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卷三十七)《资治通鉴》这几句话引自《汉书.食货志下》,颜师古《汉书》注说得很清楚:“言卖不售者,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可见“与”是“给与”的意思,而不是“和”的意思,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收不售,与欲得,”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

按照这样标点,战败的兵士争着投水是为了寻死,这是不近情理的。兵士投水是为了逃命,淹死并不是出于自愿。因此“投水”之后应加逗号:“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个例子,分析其断句是否存在问题。徐羡之起自布衣,……沈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当世倍以此推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

这段标点,问题出在哪一句?

对,只有将标点改为“颇工弈棋,观戏常若未解,当世倍以此推之。”才符合情理。三、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和音韵我们标点的是古文,这就要求标点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规律和虚词用法;如果标点的内容有押韵的地方,还必须和古代音韵相符。这也是衡量标点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标准。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这问题。例如《论语.乡党》中有这样几句话,一般都是这样断句的: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陆德明《经典释文》中说:“一读至‘不’字绝句。”按照这种说法断句,有两种可能性: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王若虚在《滹hū南遗老集》卷五“论语辨惑”中曾批评这种断句。他说,这样断句,意谓“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其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

王若虚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古代汉语没有这种在疑问语气词后面再加“不”字的疑问句,也不用“不”作为单词句表示否定。这个例子还可以说明,标点也是有政治倾向性的,为了证明“圣人”并不贱畜,不惜歪曲语法事实,主观推求义理,这样的标点,是不可能正确的。《老子》中有一段话,有以下两种断句方法,大家看哪一个正确?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杨树达说:“‘无有’为句,‘车之用’句不完全。毕说可酌。”杨树达的意见是对的。“车之用”在古代不能单独成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礼之用”并没有单独成句,而只是“和为贵”的主语。如果需要单独成句,一般要在后面加上“也”,成为“车之用也”。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襄公三年》)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在古代汉语里,“也夫”两字确实常常在句尾连用,表示感叹。如《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

但《左传》这个例子不是这种情况,因为“夫”字之后还有“唯”字,古代“夫唯”也常常连在一起用于句首,后面往往还有“故”或“是以”和它相应。《左传》这个例子显然属于这种情况。《左传.昭公十六年》中的一段话,哪一个断句断的好?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治理)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治理)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仔细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不能事大字小之难”和“无礼以定其位之患”结构是相同的。全句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并非难在不能事大字小,而是担心无礼以定其位。

不懂音韵,也可能引起句读的错误。虽然这种错误比较少见,但也应该注意。看下面例文断句,哪个妥当?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汉书.高五王传》)

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后者断句,“国”和下文“直”、“贼”押韵。而且整首歌在“兮”字后面的都是四个字或三个字的一个句子。前者断句,在“兮”字后只有“何故”二字,与整首歌的文例不合。下面再举一个例子,请大家比较: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这是蒯通劝说韩信反汉一段话中的最后几句。

前者:按照这样标点,“时乎,时不再来”虽可讲通,但蒯通劝韩信当机立断的紧迫语气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如果知道上古“时”字和“来”字同属一个韵部,可以押韵,就会发现这两句(时乎时,不再来)其实是韵文,正确标点应该是:“时乎时,不再来!”这样不但语句通顺,而且蒯通劝说韩信时的神情语气便跃然纸上了。

断句练习:

1、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3、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程敏政《夜渡两关记》)

4、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鴈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

参考答案:

1、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