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考点3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课件_第1页
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考点3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课件_第2页
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考点3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课件_第3页
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考点3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课件_第4页
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考点3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向1词语的理解(2018.18)教材设问学考点考点探源(统编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积累拓展”改编)“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考向1词语的理解(2018.18)教材设问学考点考点探源【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语境义。令作者“眩晕”的是“这一派奇美”,结合该段内容可知,其语境义是冰塔林的美景太多,不知道该看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面对美景时的震撼。“卖弄”是作者看到冰塔林时的联想,表现出大自然无穷的创造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造物主的敬畏。【参考答案】“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统编其他设问(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改编)“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参考答案】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考点3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课件2018广东省卷18题: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2019安徽6题: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1)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2)我们都哑然笑了。中考常见设问2018广东省卷18题: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第一步,审题干,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第二步,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词性、修饰成分或感情色彩。第三步,把握语境义(指代义、修辞义、临时义、概括义等),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找出词语隐含的内容。具体方法如下:(1)语境推断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句、段、篇中,分析上下文的相关内容,可用原文关键字进行概括。(2)联系主题释义法。词语在具体的句、段、篇中无法概括时,就需从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方法指导第一步,审题干,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方法指导(3)心理揣摩法。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进行揣摩,从而概括其含义。如《孔乙己》中“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中“涨红”一词是通过面部表情描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只要仔细品味孔乙己此时的内心活动就可以揣摩出“涨红”传神地表现了孔乙己内心的极度羞耻与争辩不得的痛苦心理。(4)近义词替换比较法。选用与该词本义相接近的词语,进行替换,将两个词语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规范:“××”一词原指……(本义),文中指……(语境义)。(3)心理揣摩法。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进行揣摩,从而概括考向2词语表达效果(6年5考:2019.17;2018.17;2017.17;2015.17;2014.17)(统编七下《老王》“思考探究”)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考点探源考点探源【解题思路】第1题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当然”的意思是“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表达了作者出于对老王的同情,真心诚意想要帮助他的心理。第2题从词性角度分析,“从”“大概”“压根儿”都是副词,“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品质,所以并不矛盾。【参考答案】1.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2.“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解题思路】第1题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统编其他设问(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改编)“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参考答案】“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统编其他设问2019广东省卷17题: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018、2017与此设问相同)2015广东省卷17题: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014与此设问相同)2019江苏盐城19(2)题: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2019山东淄博14题:文章写喜鹊,多次用到副词“总”“总是”,结合下面的语句,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14题: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简要说出理由。中考常见设问2019广东省卷17题: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思路一: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表达的情感思路二:①判断词性→②词语反映的情形→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事物)形象、品质A.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B.副词:准确贴切,“××”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方法指导思路一: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表达的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思路三:①运用的修辞方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六、(2017广东省卷15~18题17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4分)文章六《细水长流》详见学生用书•

P104

考点针对练3【解析】首先根据关键词“命好”可迅速将答案锁定在文章第②段,结合“三个闺女乖巧孝顺”“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从来不跟人闹意见”即可得出答案。本文题目“细水长流”以及第②段“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这句话就暗示了下文即将揭示原因:“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说明父亲心胸宽广,包容他人。合理组织语言即可。六、(2017广东省卷15~18题17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2分)原因:老刘①包容,不争长短;②豁达,不计得失。(2分)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解析】分析段落作用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第④段是中间段,从内容上看:主要讲这个夏天大旱,母亲想浇地,无奈和“我”家左右相邻的两户人家都不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结构上看:为后文父亲仍然和母亲帮着把地给浇了,但母亲对此不理解,甚至唠唠叨叨做铺垫。据此概括即可。①内容上交代矛盾冲突的原因(或故事发展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2分)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做铺垫。(2分)“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不跟人闹意见(人缘3.品读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解析】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词语的含义,再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里考了不同语境中“急”的含义及作用。(1)句中刻画了母亲对土地的珍爱,以及对女儿轻视土地、庄稼的不满。(1)“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3.品读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解析】回(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解析】(2)句中则体现了母亲收到乡邻的水费和表达谢意的水果之后的兴奋之情。也表明母亲认可了父亲“细水长流”的处事态度。这两句都是描写人物的,所以总结答案时应从加点词的含义、人物的心理状态、情感等方面考虑。(2)“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解析】(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5分)【解析】此题考查结尾段中某些特定句子、词语的深义,回答时先考虑到词语的本义。“一缕阳光”即“一束温暖的太阳光”,然后思考词语的比喻义:“阳光”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温暖”既指父亲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周围的人,同时也蕴含着周围人的回报更像阳光一样温暖着父亲。另外,此句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据此概括即可。①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1分)②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1分)③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1分)④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题。(2分)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七、(2020原创)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1.文章叙述了“老余”有境界的人生,请简要概括老余的形象特点。(4分)文章七《途中》详见学生用书•

P104

【解析】老余的一生是平凡而有追求的,他在小饭店的经营中体现了他精湛的厨艺;他的能说会道体现在他和顾客的聊天上;从“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体现了他对书法的热爱;他改店名为“途中”,并向“我”解释了“途”的含义,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他拒绝送菜到县城,体现了他注重品质。据此分析概括即可。厨艺精湛;能说会道;懂得生活;有智慧;酷爱书法;乐观豁达;注重品质。七、(2020原创)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文章七《途中》2.文章结尾段简洁凝练,请说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文章以“这就是境界。这也是人生”结尾,内容上起到了总结老余生活智慧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余人生境界的赞美。以这样简洁凝练的语言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省,让读者思考“怎样过一种有境界的人生”。结构上总结前文,升华文章主题。2.文章结尾段简洁凝练,请说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2)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扎实”是(工作、学问等)实在、踏实,这里有丰富、充实之意,写出了老余开启厨师生涯后充实的生活,表现了老余内心的富足。“钻进”指用力进入洞穴,这里有专心投入之意,写出了老余专注于书房练字,表现了老余对书法艺术的热爱。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扎实”是4.文章以“途中”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作用?(5分)含义:“途中”既是老余所开饭店的名称,更是老余对厨艺、书法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人生永远在路上;作用:“途中”构思新颖,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途中”富有韵味,含蓄地表现了老余对生活的透彻感悟和谦逊的人生态度;进而表现老余有境界的人生,升华了文章主题。【解析】文章题目是含蓄而有韵味的,小饭店“途中”包含着大主题、大境界,“途中”有精湛的技艺,有对书法艺术的阐释,有对人生的理解,可以说,以“途中”为题最能体现老余的文化功底和精神境界,也最能升华文章主题。4.文章以“途中”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作用?(5分)含义:考向1词语的理解(2018.18)教材设问学考点考点探源(统编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积累拓展”改编)“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考向1词语的理解(2018.18)教材设问学考点考点探源【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语境义。令作者“眩晕”的是“这一派奇美”,结合该段内容可知,其语境义是冰塔林的美景太多,不知道该看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面对美景时的震撼。“卖弄”是作者看到冰塔林时的联想,表现出大自然无穷的创造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造物主的敬畏。【参考答案】“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统编其他设问(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改编)“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参考答案】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考点3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课件2018广东省卷18题: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2019安徽6题: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1)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2)我们都哑然笑了。中考常见设问2018广东省卷18题: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第一步,审题干,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第二步,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词性、修饰成分或感情色彩。第三步,把握语境义(指代义、修辞义、临时义、概括义等),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找出词语隐含的内容。具体方法如下:(1)语境推断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句、段、篇中,分析上下文的相关内容,可用原文关键字进行概括。(2)联系主题释义法。词语在具体的句、段、篇中无法概括时,就需从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方法指导第一步,审题干,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方法指导(3)心理揣摩法。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进行揣摩,从而概括其含义。如《孔乙己》中“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中“涨红”一词是通过面部表情描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只要仔细品味孔乙己此时的内心活动就可以揣摩出“涨红”传神地表现了孔乙己内心的极度羞耻与争辩不得的痛苦心理。(4)近义词替换比较法。选用与该词本义相接近的词语,进行替换,将两个词语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答题规范:“××”一词原指……(本义),文中指……(语境义)。(3)心理揣摩法。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进行揣摩,从而概括考向2词语表达效果(6年5考:2019.17;2018.17;2017.17;2015.17;2014.17)(统编七下《老王》“思考探究”)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考点探源考点探源【解题思路】第1题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当然”的意思是“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表达了作者出于对老王的同情,真心诚意想要帮助他的心理。第2题从词性角度分析,“从”“大概”“压根儿”都是副词,“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品质,所以并不矛盾。【参考答案】1.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2.“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解题思路】第1题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统编其他设问(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改编)“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参考答案】“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统编其他设问2019广东省卷17题: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018、2017与此设问相同)2015广东省卷17题: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014与此设问相同)2019江苏盐城19(2)题: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2019山东淄博14题:文章写喜鹊,多次用到副词“总”“总是”,结合下面的语句,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14题: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简要说出理由。中考常见设问2019广东省卷17题: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思路一: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表达的情感思路二:①判断词性→②词语反映的情形→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事物)形象、品质A.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B.副词:准确贴切,“××”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方法指导思路一: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表达的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思路三:①运用的修辞方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六、(2017广东省卷15~18题17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4分)文章六《细水长流》详见学生用书•

P104

考点针对练3【解析】首先根据关键词“命好”可迅速将答案锁定在文章第②段,结合“三个闺女乖巧孝顺”“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从来不跟人闹意见”即可得出答案。本文题目“细水长流”以及第②段“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这句话就暗示了下文即将揭示原因:“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说明父亲心胸宽广,包容他人。合理组织语言即可。六、(2017广东省卷15~18题17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2分)原因:老刘①包容,不争长短;②豁达,不计得失。(2分)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解析】分析段落作用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第④段是中间段,从内容上看:主要讲这个夏天大旱,母亲想浇地,无奈和“我”家左右相邻的两户人家都不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结构上看:为后文父亲仍然和母亲帮着把地给浇了,但母亲对此不理解,甚至唠唠叨叨做铺垫。据此概括即可。①内容上交代矛盾冲突的原因(或故事发展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2分)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做铺垫。(2分)“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不跟人闹意见(人缘3.品读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解析】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词语的含义,再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里考了不同语境中“急”的含义及作用。(1)句中刻画了母亲对土地的珍爱,以及对女儿轻视土地、庄稼的不满。(1)“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3.品读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解析】回(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解析】(2)句中则体现了母亲收到乡邻的水费和表达谢意的水果之后的兴奋之情。也表明母亲认可了父亲“细水长流”的处事态度。这两句都是描写人物的,所以总结答案时应从加点词的含义、人物的心理状态、情感等方面考虑。(2)“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解析】(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5分)【解析】此题考查结尾段中某些特定句子、词语的深义,回答时先考虑到词语的本义。“一缕阳光”即“一束温暖的太阳光”,然后思考词语的比喻义:“阳光”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温暖”既指父亲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周围的人,同时也蕴含着周围人的回报更像阳光一样温暖着父亲。另外,此句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据此概括即可。①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1分)②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1分)③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1分)④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