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知人论世-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等。后来《乐》亡佚了,便成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品简介(蓝皮书P6语基P18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等合称为四书。《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语基215——221页1.《诗经》: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第一部诗歌总集2.《楚辞》: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第二部诗歌总集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鲁国史官左丘明4.《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5.《左传》:第一部记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鲁国史官左丘明“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传记文学总集“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史学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7.《孔雀东南飞》:长篇叙事诗;汉乐府“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南北朝)“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

8.《离骚》:长篇抒情诗;屈原9.《尚书》: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或《书经》10.《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11.《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二十四史前四史”:《汉书》《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南朝宋范晔)《史记》《三国志》(纪传体;西晋陈寿)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孔子说:“有道德的人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他)是好学的了。”安贫乐道、克制物欲、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好学重视德行修养君子1、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2、有道德的人。3、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可用话题:提高自身的修养,物质与精神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乐呢?(把......怎么样呢?)将礼、仁、乐三者联系起来,仁为基础,若无仁爱之心,则谈不上礼、乐。“而”表假设,强化了没有仁会产生的不利结果。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补充:六艺

既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和计算。也可以指儒家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早上知道了道,晚上就为之而死也可以。人为“道”而死,“道”的重要性。"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明白道义,小人只知道利益。君子与小人在义利上的态度。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义利之辨)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才能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反省的重要性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只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质是先天的,质朴的、朴实的;文是后天的,有修饰的、华美的。①若质>文,则说明缺少后天的修饰,人会显得“野”;②若文>质,则装饰过多,显得“史”。真正的君子会处理好质与文的关系,内心真实、朴素,谈吐、待人接物有礼有节、有礼貌。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且路途遥远。把实行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死了以后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三组因果关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勇担责任与使命补充宗圣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的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尊为“宗圣”。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刚刚倒下第一筐土,有志于前进,这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靠自己的坚持,不能半途而废。比喻论证。第一个其咎在己,第二个进益在己。孔子强调:人与人境遇不同、机会不等、时运有别,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具备智、仁、勇的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是仁人。实践仁全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请问修行仁德的细则。不合乎礼的事不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我虽然资质愚钝,也请让我实践您这些话。克己复礼可为“仁”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大概是“恕”吧!自己不喜欢或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诗对于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君子修身养性1.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好学2.礼、乐以仁为基础3.执着追求仁道4.义利观:重义轻利5.虚心学习,自我反省6.文质兼备,方为君子7.仁为己任,意志坚强8.为山平地,持之以恒9.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10.克己复礼为仁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诗》的社会功能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