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课件_第1页
《诗词五首》课件_第2页
《诗词五首》课件_第3页
《诗词五首》课件_第4页
《诗词五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诗词五首24诗词五首陶渊明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曾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田园生活被他用诗高度纯洁化和美化,变成了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他的诗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走近作者

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本诗结构:可分为三层: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平中见奇,貌似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诗歌主题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理解意象:菊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比如“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白云”是关乎“思友”的意象;“明月”是一个“思乡”、“思人”的意象;“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理解意象:菊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比如“菊花”是一个关乎“春望唐•杜甫春望唐•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写作背景《诗词五首》课件唐杜甫春望唐杜甫春望【诗歌注释】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身在异乡音讯难得,家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讲授新课【诗歌注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讲授新课诗歌主旨:国都残破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挂念,这首诗能反映当时的民心,使读者有更深的体会。

诗歌主旨:雁门太守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昌谷人。字

,世称李长吉、鬼才,

称等,与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

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诗鬼”长吉浪漫主义

李白、李商隐一、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二、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二、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想要把城墙摧垮。极力渲染了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黑云压城城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半卷红旗”的作用。“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试具体分析用哪个更好。不能。“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联,表现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音低回沉重。“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而“起”字更具有动态,鼓面不起,声音就沉重低回。“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壮志。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时值青年的诗人已经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壮志。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

首联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首联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半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主题:这首诗描写并歌颂了守城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诗词五首》课件这首诗可以说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请谈一谈这首诗的色彩表现艺术。请谈一谈这首诗的色彩表现艺术。赤壁杜牧赤壁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读好节奏赤壁读好节奏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

品析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品析诗作主题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诗作主题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赤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简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赤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便历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海雾渔家傲作者简介1084年~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作者简介1084年~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品读全词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天空,云涛叠涌连着流动的晓雾晨曦,银河在斜转星星点点如千帆荡移。仿佛间梦魂飘飞琼楼玉宇。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天帝缥缈的话语,天帝殷勤问:你想要归向何处?我回答说:人生的路太漫长黄昏日落已近低迷,苦心学诗可叹志事难酬徒自由惊骇世人的诗句。只愿乘九万里雄风如大鹏远飞高举。长风啊不要匆匆停住,请一气鼓荡将我的一叶轻舟吹往蓬莱仙山去。诗意解析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1.天接云涛连海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精读赏析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1.天接云涛连海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看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看到了天帝。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二,作者既然有这样的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二,作者既然有这样的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九万里风鹏正举。作者为什么梦想回三山去?是否由于消积的游仙思想在做怪?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寂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作者为什么梦想回三山去?是否由于消积的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课堂小结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是苏辛派,不类《漱玉集》语课堂小结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最美不过中国词最美不过中国词24诗词五首24诗词五首陶渊明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曾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田园生活被他用诗高度纯洁化和美化,变成了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他的诗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走近作者

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本诗结构:可分为三层: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平中见奇,貌似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诗歌主题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理解意象:菊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比如“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白云”是关乎“思友”的意象;“明月”是一个“思乡”、“思人”的意象;“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理解意象:菊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比如“菊花”是一个关乎“春望唐•杜甫春望唐•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写作背景《诗词五首》课件唐杜甫春望唐杜甫春望【诗歌注释】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身在异乡音讯难得,家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讲授新课【诗歌注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讲授新课诗歌主旨:国都残破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挂念,这首诗能反映当时的民心,使读者有更深的体会。

诗歌主旨:雁门太守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昌谷人。字

,世称李长吉、鬼才,

称等,与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

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诗鬼”长吉浪漫主义

李白、李商隐一、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二、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二、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想要把城墙摧垮。极力渲染了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黑云压城城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半卷红旗”的作用。“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试具体分析用哪个更好。不能。“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联,表现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音低回沉重。“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而“起”字更具有动态,鼓面不起,声音就沉重低回。“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壮志。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时值青年的诗人已经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壮志。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

首联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首联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半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主题:这首诗描写并歌颂了守城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诗词五首》课件这首诗可以说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请谈一谈这首诗的色彩表现艺术。请谈一谈这首诗的色彩表现艺术。赤壁杜牧赤壁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读好节奏赤壁读好节奏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

品析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品析诗作主题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诗作主题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赤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简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赤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便历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海雾渔家傲作者简介1084年~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