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代谢组学研究_第1页
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代谢组学研究_第2页
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代谢组学研究_第3页
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代谢组学研究_第4页
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代谢组学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发生在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原因、临床特征和结果。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是在感染因素或非感染因素的作用下,前列腺发生了一定的生理或病理变化,从而引起排尿异常、盆腔区域不适等病症乃至影响生育、精神的疾病。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非常复杂,而其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笔者对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代谢组学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关键词: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代谢组学

本文引用格式:高世迪,姜茗宸,徐秋月.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代谢组学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2,19(39):38-39.

0引言

慢性前列腺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前列腺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响,属于泌尿外科临床治疗的常见疾病,疾病的发生考虑与病原体感染、炎症和异常的盆底神经肌肉活动和免疫异常等诸多因素亲密相关。另外,病原体感染、排尿功能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神经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异常及盆腔相关疾病的发生均可能导致慢性前列腺炎发病风险增加。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发病后通常具有患病区域组织疼痛、排尿异常及精神神经病症,疾病的发生除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安康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外,疾病进展引发的诸多并发症还可能直接对患者生命平安构成威胁,因此及时明确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1关于代谢组学

StevenOliver【1】研究小组在1997年提出了通过对代谢产物的定量和定性来评估酵母基因的遗传功能及其冗余度,并率先提出了"代谢组〔metabolome〕";的概念。其研究中所提出的"metabolome";属于基因组的一种下游产物,该产物可参与诸多生物的新陈代谢,并对生物机体诸多功能及生长发育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同时可促进内源性小分子〔分子质量3个月〕且复发的患区疼痛表现,同时局部患者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经治疗后复发率较高。要表现为长期、反复的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病症和性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治愈后不能获得持久疗效,重复发病非常常见。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在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因此属于一种世界性疾病,目前临床中针对该病多采用常规西药支持治疗,但长期研究发现该治疗形式临床应用效果并不高,局部患者临床病症缓解后停顿用药病情认可复发,且长期西药治疗患者临床应用平安性也不能得到保证。以往有研究对收取的918例慢性前列炎患者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那么?"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那么";进展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发生纳入研究患者多属于复合证型,约占81.59%,其中又以者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占比最高,因此考虑可采用中药汤剂辨证治疗。

3代谢组学技术已经成为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新手段

中医有一种特性,即其系统的理论,包括整体的观点和辨证的观点。它从"气、血、阴阳、脏腑";的核心概念出发,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以及经络和通道【6】。中医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强调人体的完好性。它也亲密关注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7】。中医认为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机体对体内外各种环境变化和致病因素做出反响的一种整体功能状态,并随着病程的开展而发生相应变化[8],具有多因素、多层次、整体性的特点。而代谢组学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门新兴学科,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共同构成了"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从终端的病症反映生物体的功能代谢网络和可以帮助理解代谢变化引起的一个完好的系统干预整体背景。其主要通过对机体内的代谢物进展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阐述机体处于正常生命[9]状态及内外环境变化后代谢过程的动态反响规律,具有时相性、动态性、整体性、系统性[10]的特点,这完全符合中医学的整体思维[11-12]。代谢组学主要对机体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异常情况进展分型,后反映代谢产物在时间的影响下改变情况,最终通过人体生化网络对所有扰动因素进展应答和调节。通常情况下中医证候可对机体当前时间段的外在宏观表现进展一定程度的表达,相较而言,代谢组学那么更多是反映机体在当前状态下内在微观表现。因此通过代谢组学的使用可更加准确的提醒患者临床病症、临床表现,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细致分析,改善治疗形式,进步临床疗效[13-14]。考虑到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的相似指出,因此在临床治疗时采用代谢组学对中医证候进展细致分析有一定可行性[15]。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对中医证候进展细致鉴别、区分,明确其表征病理的主要生物标记物,对患者后续治疗方案及治疗结局的改善均具有积极意义[16]。随着代谢组学不断完善,国内外诸多学者也开始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中,Li等[17]选取气滞血瘀证和正常的两组大鼠,主要采用代谢组学对其鸟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进展细致分析,研究结果说明:大鼠鸟代谢产物中的甲酸、肌酐、2-氧戊二酸盐、柠檬酸盐、氨基乙磺酸、琥珀酸盐、苯酰胺基醋酸等含量比照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该学者认为上述代谢物可作为气滞血瘀证的潜在的代谢标记物。Luo等[18]通过对肝郁脾虚证大鼠与正常大鼠的血液代谢物研究发现,肝郁脾虚证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乙酸、乳酸、酪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的谱峰形状有明显的差异,这些改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的代谢标记物。随后,代谢组学研究说明,肾阳虚证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肠微生物群落的紊乱有关;心血瘀滞证与脂类代谢、醇代谢有关[19]。上述研究说明,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学中的应用可帮助临床医师进展疾病不同证型的鉴别,进步了患者疾病发生、进展确实诊率,同时通过对不同代谢物情况进展分析,帮助了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改善,对患者治疗结局及预后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明确证型所对应的代谢组学特征和证候的物质根底,使证得以科学化、客观化、定量化的描绘[20],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病变过程中机体内物质代谢途径的改变和代谢状况的波动,还可以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标记物,通过代谢途径追溯更深层次的病理生理改变,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开展机制,帮助我们从多个层次理讲解明并最终诠释中医证的科学内涵。

4代谢组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泌尿及前列腺疾病实验及临床研究中

代谢组学研究起步伊始,在各疾病病领域进展了大量研究。吴刚峰等[21]对尿液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膀胱癌代谢标志物嘌呤与嘧啶、色氨酸、马尿酸肉毒碱类和牛磺酸。在前列腺癌方面,Sreekumar[22]通过使用HPLC/GC-MS等检测手段,对近期收治的前列腺疾病患者代谢产物进展了PCA分析,其发现患者前列腺疾病发生进展后机体中N-甲基甘氨酸程度处于一个明显升高的趋势,同时对前列腺癌患者上皮细胞中VCaP、DU145、22RV1及LNCaP进展检测分析发现,上述指标程度也同样明显升高;后续研究中该学者对甘氨酸转化为N-甲基甘氨酸的关键酶基因进展敲除处理,肿瘤侵袭才能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前列腺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代谢组学对患者疾病进展分型诊治具有显著价值。

综上所述,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全面、系统地搜集在生物体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上述研究均证实了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NBP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OliverSG.Fromgenetoscreenwithyeast.[J].CurrentOpinioninGeneticsDevelopment,1997,7(3):405-409.

【2】NicholsonJK,LindonJC,HolmesE.\"Metabonomics\":understandingthemetabolicresponsesoflivingsystemstopathophysiologicalstimulivia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ofbiologicalNMRspectroscopicdata[J].Xenobiotica,1999,29(11):1181-1189.

【3】NicholsonJK,ConnellyJ,LindonJC,etal.Metabonomics:aplatformforstudyingdrugtoxicityandgenefunction[J].NatRevDrugDiscov,2022,1(2):153-161.

【4】杨宇峰,张冰冰,徐娜,等.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本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28(7):2074-2077.

【5】李海松,韩富强,李曰庆.918例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北京中医药,2022,27(6):416-418.

【6】XutianS,ZhangJ,LouiseW.NewExplorationandUnderstanding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AmJChinMed,2022,37(3):411-426.

【7】LuAP,JiaHW,XiaoC,etal.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therapeuticmethodofdiseases[J].WorldJGastroenterol,2022,10(13):1854-1856.

[8]张爱华,孙晖,闫广利,等.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医药研究的新策略[J].中国中药杂志,2022,40(4):569-576.

[9]NicholsonJK,WilsonID.Opinion:Understanding\"Global\"SystemsBiology:MetabonomicsandtheContinuumofMetabolism[J].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2022,2(8):668-676.

[10]唐惠儒,王玉兰.代谢组学:一个迅速开展的新兴学科[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2,33(5):401-417.

[11]WuB,YanSK,ShenZY,etal.Metabonomictechniqueandprospectofitsapplicationin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research[J].JournalofChineseIntegrativeMedicine,2022,5(4):475-480.

[12]QiuS,ZhangAH,SunH,etal.Overviewonmetabolomic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WorldJPharmacol,2022,3(3):33.

[13]魏聪,吴以岭.代谢组学及其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疑难病杂志,2022,8(11):698-700.

[14]王广基,查伟斌,郝海平.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天然药物,2022,6(2):89-97.

[15]田鸿芳,高树中,马玉侠.近十年中医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56(2):99-102.

[16]王芹芹,张芳梅,王喜军.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0(3):541-545.

[17]LiL,WangJN,RenJX,etal.MetabonomicsanalysisoftheurineofratswithQideficiencyandbloodstasissyndromebasedonNMRtechniques.ChineseSciBull[J].ChineseScienceBulletin,2022,52(22):3068-3073.

[18]LuoHG,ChenJX.Metabonomicstudyofsyndromeofliverqistagnationandspleendeficiencyinrats[J].JournalofIntegrativeMe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