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浮士德》课件_第1页
歌德与《浮士德》课件_第2页
歌德与《浮士德》课件_第3页
歌德与《浮士德》课件_第4页
歌德与《浮士德》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1749-1832)启蒙时代德国和欧洲最伟大的作家K.J.施迪勒尔作于1828年(一)地位和影响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齐名。3.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一、生平与创作(二)精力过人、兴趣广泛、富于激情、多才多艺

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学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8岁写诗,11岁编剧本,精通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文论、绘画、音乐都有造诣。历史、哲学、自然科学(颜色学、解剖学)都有研究成果。大文豪歌德的旧居

(三)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成就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与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魏玛十年”与意大利之游。放弃了狂飚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道主义理想。剧本《哀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革尼亚》青年歌德3、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1794—1805)也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他们合作写诗,共同创办杂志,办魏玛歌剧院。二人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两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竞写歌谣。歌德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4、理想深化与艺术圆融时期(1805—1832)

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和东方文学与哲学,与思想家艺术家交往,视野开阔,提出“世界文学”的思想。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探索宇宙人生,追求理想,向哲理化的深度开掘。作品主旨转向了人与世界、灵与肉、成与毁以及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在稳重中透露出浓郁的探索追求的激情,在明澈恬淡中表现出聪明的智慧。长篇小说《亲和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歌德手稿歌德故居外景歌德故居歌德故居内.2二、作品欣赏歌德诗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迷娘之歌(节选)你可知道那柠檬花开的地方,黯绿的密叶中映着橘桔金黄,骀荡的和风吹自蔚蓝的天上,还有那长春幽静和月桂轩昂----你可知道吗?那方啊,就是那方----我心爱的人儿,我要与你同往!

《普罗米修斯》

哲学诗剧,写于1773年借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的幸福而受难的神的形象,表达对于暴政和愚昧的反抗。右图:普罗米修斯像《葛兹.冯.伯利欣根》历史悲剧,写于1773年借德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表达反封建反专制思想。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根据本人亲身经历的爱情体验和友人的事件而写成的。作品一出版,“搅动了每个胸怀着无名的骚乱和渴望的不满”的青年。小说通过青年维特与少女绿蒂爱情悲剧的描写,深刻地体现了德国“狂飚突进”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体裁: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绿蒂爱情的烦恼维特的烦恼:事业的烦恼社交的烦恼维特与绿蒂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请做个堂堂男子哟,不要步我后尘。

“维特热”德国人摹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憔悴的人;可我又怎能够不欢欣鼓舞哟,中国人也用颤抖的手,把维特和绿蒂画上了花瓶?----歌德:《威尼斯警句》《浮士德》浮士德题材来源来自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在歌德之前已有许多作家写过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无名氏:《浮士德生平》(1587).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莱辛:《浮士德》片断(1784).克林格尔《浮士德》(1791).沙米索:《浮士德》(1813).16世纪的一幅浮士德版画《浮士德》分析《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大作,从25岁开始创作,82岁完成,花了60年时间。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士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和魔鬼签订合同,以灵魂换取生前的享乐。最后被魔鬼引入地狱。英国剧作家马洛将传说改编为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描写为一个正面学者。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浮士德》简介歌德《浮士德》是一部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第一部: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自杀未遂。魔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但是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浮士德与葛丽卿订约后,浮士德返老还童,恢复青春,与少女葛丽卿恋爱。葛丽卿因用药过度,误杀母亲。哥哥与浮士德决斗而死。葛丽卿神经错乱溺死婴儿,被关进死牢。浮士德悲痛欲绝。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不满足,要走出书斋。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浮士德与葛丽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创个性解放的道路。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合”,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灭。第五阶段:劳动生活——自我成就需要

浮士德围海造田,改造自然。创造性的劳动生活,使他感到欢乐和满足。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需要是人的属性,也是人的本性。它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低一级需要满足后,就产生高一级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需要层次分为5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浮士德的需要结构图示自我成就美社会活动情欲知识(高)需要强度(低)浮士德追求的行为动机从图中可以看出,浮士德的需要结构建立在满足理想、实现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浮士德的价值就体现在这种不断肯定又不断否定的层次运动之中。贯穿各个层次的主导行为动机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真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创造心理。

浮士德的典型意义: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巨人典型,他所体现的自强不息、永远探索、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在今天仍是应该肯定的。这是浮士德的需要结构给我们的启迪和人物的典型意义之所在。终生追求和五幕悲剧:

知识的追求和知识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第一部:从天上下来,通过世界,下到地狱。包括两个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作品选段唉,我到而今,已把哲学、医学和法律,可惜还有神学,都彻底地发奋攻读,到头来还是可怜的愚人!第二部:走出地狱,通过世界,再回到天上。包括三部悲剧:政治悲剧、艺术悲剧、事业悲剧。主题思想l

全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道路,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摆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浮士德的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不惜以鲜血和灵魂作抵押。在探索人生意义和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2.浮士德身上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感官美等现实欲求之中;另一方面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节欲精进,向至善至美境界追寻。浮士德身上“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3.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在于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为追求崇高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浮士德的形象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文艺复兴三百年来资产阶级精神发展史的艺术总结浮士德大学生活狂飚突进十年从政意大利之行晚年见闻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魏玛古典主义19世纪初历史发展政治悲剧爱情悲剧知识悲剧艺术悲剧事业悲剧浮士德的故事是一个人迈向现代性的过程。原先,浮士德埋头研究这个世界,生活在封闭的社会中。他的心灵越进步,就越敏感,越孤立自己,他与外部生活——其他人、自然、甚至他自己需要的行动力量——就越缺乏联系。他渴望与一个更加生机勃勃、同时更加性感更加活跃的世界建立起联系。通过以自己的灵魂做抵押与魔鬼交易,浮士德获得了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机会。在和魔鬼的游历过程中,浮士德看到了丰富的真实世界,也恋爱了,有了性的体验。逐渐地,他认识到应该将受压抑的巨大能量解放出来,不仅仅是他自身的能量,而且还有他所触及的一切东西的能量,最后是他周围的社会的能量。为了感受和实现更多的愿望,浮士德抛弃了自己的情人。他已经转变成发展者,看到一条有效反对封建宗法世界的途径:去构造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来掏空或破坏旧的世界。《浮士德》的作者歌德将物质世界的现代化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成就。

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浮士德开始着手努力去实现一个自他离开父亲以来一直怀有的希望:属于一个真正的社区,与人民一起工作并且为人民而工作,以普遍的意志和福利的名义在行动中运用自己的头脑。在浮士德迈进的现代性的过程中,与他发生关联的人也不可避免地接受或被迫接受了现代性。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浮士德激发了人们身上以前未被释放的能量。浮士德的情人可以说是主动地接受了现代性,虽然她最后在痛苦中结束了生命。但是她并不希望回到以前封闭的宗法社会中去,因为她在与浮士德的交往中实现了自己的欲望,获得了快乐。

以浮士德为代表的永不停息的现代性,不可能留在原处,它以否定的方式结束了这段爱情,并毁灭了被它激发出来的这段爱情。另一方面,海边的老夫妇,则是被迫地接受了现代性。他们不可能再回到原先的旧世界,因为旧的世界被摧毁了。在他们的内心,只有一种对于个体安逸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以及对现代性的厌恶。

浮士德的入世哲学注重现世,积极进取,勇于实践,自强不息,不断追求。“假如我对某一瞬间说: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那时你尽可以将我枷锁,我甘愿将自己销毁!”浮士德与魔鬼打赌浮士德的入世哲学浮士德经一生奋斗得出智慧的断案:

要每日每时去争取生活和自由,才能作生活和自由的享受。全剧结尾天使的歌唱:

灵界这位高贵者,已脱离罪恶之手;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皆能救。

靡非斯特形象魔鬼靡非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人物,又是独特的社会势力的代表。1.靡非斯特的精神特征:否定精神。本质是“作恶”,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