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及思想_第1页
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及思想_第2页
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及思想_第3页
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及思想_第4页
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及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MAR2012TheIntroduceOfAWorldFamousArchitect

Contents目录个人简介建筑思想建筑作品简介1232Introduction个人简介13Introduction个人简介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是世界上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他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卡拉特拉瓦成为“多面手”也和他早年所受的那种既正规又非常规的教育有关.从8岁开始在巴伦西亚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到30岁获瑞士联邦工学院(ETH)建筑系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卡拉特拉瓦先后在西班牙、法国、德国和瑞士求过学,涉及了美术、建筑、土木、城市规划和机械技术等多个学科.在异国他乡的学习经历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卡拉特拉瓦的文化见识,也为他奠定了独立、自主和富有责任心的品格.14Introduction个人简介

由于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确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

15建筑思想1、融汇与突破2、运动的诗学3、结构的优化4、分析与类比26建筑思想“对称的建筑容易获得美,但它不是最完美的形象。”卡拉特拉瓦对“美”有着独特的理解,这是他作品与众不同的根源。他认为的美主要来自三方面:1、“美”源于自然:卡拉特拉瓦崇拜自然将自然视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他不但试图从中发现美的原则,还进行了大量有关生物生长性状的研究,从中寻找建筑形态的仿生联系。2、“美”源于运动:这就是他从自然中找到的答案,卡拉特拉瓦认为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存在方式是美的根源,卡拉特拉瓦理解的运动首先是一种普遍而深刻的运动趋势,重力作用下的下落趋势,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是通过与它的对抗来确立自己的存在形态,所以形态之美也即运动之美。3、“美”源于力:运动的存在使物体产生了荷载的分布,传递与平衡的受力关系,所以任何受力结构的确定都与运动有关,正是通过运动的存在我们产生了力与形式的概念。由此他确立了自己建筑创作的基本内容:运动、力与形式。271、融汇与突破

卡拉特拉瓦的建筑和结构设计通常是从三个层面上来进行的。首先,他通过仔细的分析提供一个理想的方案来解决建筑和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这些解决方案中表达强烈的信念和希望,从而体现出设计的内涵。最终,卡拉特拉瓦的设计解决方案激励人们去探寻这些信念和希望从何而来。这不仅要求设计师在多种领域都具有卓越的领会能力,同时还需要其具有创造性的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卡拉特拉瓦以自己独有的调和事物的能力将建筑功能性问题的解决与作品梦幻般的表达综合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改善城市、景观和人类社区自身的新的方式。卡拉特拉瓦将这个设计方案称之为’‘剖面的设计“。多种运动和连接了几个功能运输成分的火车站的剖面仿佛是一幅复杂的人体解剖图。车站内部的道路和出入口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像光滑流动的循环系统,指引着不同类型的运动。地面层上高度控制下的火车运动与那些在三个标高层面上通过楼梯和自动扶梯往来于商业中心的人流的运动相互共存着而另一方面在车站上方的步行街道中居民们悠闲地在那里散步。运动将整个建筑复杂的功能和美妙的形式有机的调和在一起。斯达德·霍芬火车站

2、运动的诗学

卡拉特拉瓦运用运动学来对建筑的基本元素进行重新探索的过程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的:首先是通过部分结构依靠明确的可移动伸展、上升或者旋转、传导的构件来满足功能的需要,其次是依靠部分结构的形式含蓄的体现运动—即孕育的瞬间。在这个过程中卡拉特拉瓦就像是一个杂技演员或是精明的舞蹈家通过那些身体和生命中潜藏着的运动的隐喻为我们带来感观与精神的愉悦。建筑思想

在建筑中结构就是力的代言,运动爆发瞬间结构稳定与不稳定的精妙平衡,这种状态下的结构体系尽管仍是静止、稳定的,但呈现出的总是或飞、或倒的变化趋势,给人带来强烈的紧张感和心理暗示,聪尼斯将他方案的这种审美状态称为“孕育时刻”,意味着变化即将发生。211建筑思想

卡拉特拉瓦做了许多与运动相关的研究,除了对运动趋势的分析’还包括人体器官、肌肉的运动方式研究,研究主要针对的运动方式是“折叠”。

“折叠”的概念对卡拉特拉瓦的建筑影响很深,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空间框架的可折叠性”理论,这一理论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将一个三维的空间框架结构经过不断折叠,由三维结构转化为一维结构,它表明许多复杂的、极具表现力的空间形式是可以通过理性、几何的手段来实现,在这里“建筑是作为一种可变形的机械装置去看待,非常符合钢结构作为工业机械结构的最初含义。212科威特博览中心

卡拉特拉瓦塑造了一个可开闭的屋面体系。屋面由一系列可移动的构件组成,就像是人的手指或是棕搁枝上的树叶。这17根25m长的手指状构件用木材建造由液压控制的加强混凝土柱支撑。当这些构件相互扣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不可穿越的拱顶当它们展开的时候则展示出一个525平方米的优美的圆桶形广场,而当它们半开半闭的时候屋面则在下方的广场上投射出光和影提供了遮阳的保护,仿佛是棕榈树的绿洲。灵活可移动的屋面使这座建筑既可以被看作是具有屋面的广场,也可以被看作是被高墙围护的庭院。它为建筑提供了功能上的灵活性。在这个设计中人空间与建筑常规之间的边界被消融并重新展现出变化。133、结构的优化

在卡拉特拉瓦的设计理念中“优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使卡拉特拉瓦基于运动学的设计体系得以完美的表达和实现。在这个体系中他始终如一的探索着“最佳的设计”—一个使利益最大化消费最小化的状态,而正是这种探索使得他的设计达到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卡拉特拉瓦达到这种最优化主要源于两个设计策略:对于不同职能的结构元素形态的描绘和对于结构构件在不同功能和材料上进行区分。对于结构形态的描绘主要是定义结构构件的轮廓。这些理想的轮廓形式都源于弯矩的图表和偏转曲线图表。根据不同功能和材料区分构件包括将一个结构分为几个相互分离的构件每一个构件都履行一个不同的职能同时在每一个构件中都使用最适合这部分功能的材料。里昂国际机场高铁车站各种不同的建筑构件与象征性的符号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构件明晰的几何形态暗示着运动存在。这个方案包括一个主要的车站,建筑含车站的月台和一个连接车站和邻近机场的入口。不同于在区分不清的建筑空间内使用标记来引导旅行者的运动方向,也不同于在很多设计者设计的当代车站中所选择的国际式空间。卡拉特拉瓦通过建筑自身构件的材料和形态变化引导人群指明方向。通过这个设计策略他将旅行从一种苦差事变成了一种令人难忘的甚至是浪漫的体验。4、分析与类比

创造一个设计方案常常有两种方式分析和类比。以这种视角来审视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审视那些画满人体速写的笔记本。我们就会看到在他的建筑与工程方案中那些被当作类比和隐喻雏形的元素所充当的角色。在这其中姿态、外形、骨骼、肌肉、器官、皮肤和翅膀等元素经常的被重新思考重新解释,并且用于方案的设计当中躯体被想像成一座建筑。巴塞罗那聚光塔

巴塞罗那聚光塔的造型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像一位环臂而立的少女,塔身略有倾斜,但其重心线却和基座的重心线严密吻合。塔身的倾斜度和巴塞罗那夏至的太阳角度一致,其影子在台阶上的圆形大平台上运行,像巨大的日晷。17Architecture建筑作品简介318球形的天文馆被覆盖在一个透明的拱形罩下,罩长110m,宽。这个混凝土结构的造型及其运作过程十分诱人:在罩的一侧,一个巨大的门上下开启与闭合,露出里面的球形天文馆,就像是一张一合的眼帘。当这种运动反射在前面的浅水池中时,眼睛的联想就更为强烈了。

巴伦西亚的“艺术与科学城”的天文馆扭躯大楼

位于瑞典马尔摩的扭转大楼内拥有三十三种不同形式、共一百四十七间公寓,由于大楼从一楼到屋顶共扭转了九十度,所以每间公寓都拥有充足的自然光,这栋大楼的杰出设计,在法国坎城举行的‘世界房地产市场’颁奖典礼中,获得最佳住宅类大奖。

2005年卡拉特拉瓦在这里将一座高190米的摩天大楼“扭”了起来,人们戏称它为‘躯扭大楼’,这样一座北欧最高的闪亮地标,顿时让让马尔默的这样一个小地方被全世界记住了。(HSBTurningTorso

)20毕尔巴鄂机场航站楼

机场完工于2000年,总体轮廓宛若一只振翅欲飞的鸽子,混凝土翅膀和亮光铝外壳对仿生演绎做了绝好的解释,而其在功能上的考虑也非常周到。“在这里你甚至不需要引导标识”,丹佛国际机场航空部门经理金姆・蒂这样形容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作品,“这种富于直觉性的建筑结构让你能够对各个地方了如指掌,其细节部分也是美不胜收的。”21雅典奥运会主场馆两只钢穹顶将横跨球场上方,半透明玻璃悬于座位区之上,可以让阳光进入又可以阻隔热气。卡拉特拉瓦希望这个有钢、混凝土、看得见风景且带着雅典之光的建筑能给人留下难忘的映象,并能激发出奥林匹克精神。卡拉特拉瓦说这个设计的灵感来自拜占庭建筑,穹顶、蓝白基调源于爱琴海及其诸岛。

22世贸中心交通枢纽拱形的鹅卵玻璃和钢架大约有米长,最宽处米,顶点处23米高。钢架支撑的结构向上延伸形成天蓬,形状似一对展开的翅膀,最高处达到米。主广场在地下大约米处,距玻璃屋顶的最高点大约米。在主广场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没有柱子支撑的透明天蓬。

23总结:

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学科,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学科,我们做设计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换换角度,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建筑,例如仿生学、力学、生物科学和机械理论等,可能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24参考文献:【1】【美】麻省理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