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肥胖与体重控制
西南交通大学
李鸿教授1肥胖与体重控制西南肥胖与体重控制肥胖概述肥胖的流行状况肥胖的评价肥胖的类型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超重和肥胖的危害超重和肥胖的预防与控制特殊人群的处理2肥胖与体重控制肥胖概述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2肥胖概述概念: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948年WHO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3肥胖概述概念: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3古代人士对于肥胖的看法《饮食鉴》(元,朱丹溪)指出卷彼眯者,因纵口味,五味过之,疾病起……;山野贫贱,淡薄是谱,动作不衰,此身亦安《寿世保元》(明,龚延贤)指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得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生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动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膈太和,以臻遐龄。……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过也饮食因素与起居作息对于肥胖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肥胖为患是一种过食之罪4古代人士对于肥胖的看法《饮食鉴》(元,朱丹溪)指出4脂肪细胞的分类白色脂肪细胞:血管、神经不发达白色脂肪细胞的来源有三个:食物中的脂肪在肝脏由葡萄糖合成的脂肪由脂肪细胞自身利用摄入的葡萄糖和脂肪酸合成的脂肪棕色脂肪细胞:血液供应丰富,含有大量的细胞色素,呈棕色,特性是可以产生大量热量,使全身体温增高棕色脂肪分布在颈、肩、肩胛间区和腋窝等处新生儿棕色脂肪占体重的2%—5%,出生第一年开始减少年老并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长期饥饿时,棕色细胞又增多5脂肪细胞的分类白色脂肪细胞:血管、神经不发达5人一生中容易发胖的的几个时期胎儿30周至出生前婴儿期(出生到1岁)青春发育启动期(10~11岁)15~18岁48~50岁6人一生中容易发胖的的几个时期胎儿30周至出生前6瘦素58年发现蛋白质类激素具有降低食欲,增加产热和活动以消耗脂肪,减轻体重的作用人体分泌呈夜高昼低,午夜至清晨瘦素水哦平最高,中午至午后最低饱食后升高,饥饿、禁食、寒冷时降低返回7瘦素58年发现返回7肥胖的流行状况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1999年有61%的美国成年人达到超重和肥胖症程度
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8肥胖的流行状况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8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2004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调查9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9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人超重率为22.8%,2.0亿肥胖率为7.1%,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10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0高血压患病率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12.6%11高血压患病率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人数1历次全国调查高血压患病率情况比较12历次全国调查高血压患病率情况比较12糖尿病患病率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
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
与1996年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返回13糖尿病患病率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现患病人数肥胖的评价14肥胖的评价14评价肥胖的常见指标体脂百分比身高体重指数测试(BMI)腰围与腰臀比(WHR)15评价肥胖的常见指标体脂百分比15WHO的体脂百分比标准男性30岁以下为14-20%30岁以上为17-23%超过30%即为肥胖女性30岁以下为17-24%30岁以上为20-27%超过35%即为肥胖。16WHO的体脂百分比标准男性女性16身高体重指数测试(BMI)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17身高体重指数测试(BMI)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世界肥胖标准
WHO对成人BMI的划分分类BMI合并症危险性低体重<18.5低(但其他临床问题增加)正常范围18.5—24.9在平均范围超重:≥25.0
肥胖前状态25.0—29.9增加
一级肥胖30.0—34.9中等严重
二级肥胖35.0—39.9严重
三级肥胖≥40.0极严重18世界肥胖标准WHO对成人BMI的划分分类BMI合并症危险性亚洲肥胖标准
WHO肥胖专家顾问组,在2002年提出亚洲成年人体重指数和腰围标准分类BMI合并症危险性低体重<18.5低(但其他临床问题增加)正常范围18.5—22.9在平均范围超重:≥23.0
肥胖前状态23.0—24.9增加
一级肥胖25.0—29.9中等严重
二级肥胖≥30.0严重增加19亚洲肥胖标准WHO肥胖专家顾问组,在2002年提出亚洲成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分类体重指数(kg/m2)体重过低**<18.5体重正常18.5-23.9超重24.0-27.9肥胖≥2820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腰围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男性正常腰围小于85厘米,不大于95厘米女性正常腰围小于80厘米,不大于90厘米21腰围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分类体重指数(kg/m2)腰围(cm)男<85女<80男85-95女80-90男≥95女≥90体重过低**<18.5体重正常18.5-23.9增加高超重24.0-27.9增加高极高肥胖≥28高极高极高22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腰臀比腰臀比测试测量腰围时,把卷尺放置于肚脐水平处,并在呼气结束时测量测量臀围时,把卷尺放在臀部的最大周长处用腰围除以臀围,得出腰臀比等级(病的危险)男女高危险>1.0>0.85较高危险0.90~1.00.80~0.85较低危险<0.90<0.80选自Power,s,K.totalFitness,199923腰臀比腰臀比测试等级(病的危险)男女高危险>1.0>0.85体重指数及腰围对患病的影响BMI≥24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患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患糖尿病的危险约为2.5倍返回24体重指数及腰围对患病的影响BMI≥24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肥胖的类型25肥胖的类型25肥胖的类型中心型肥胖(苹果形肥胖):脂肪堆积以腹部为主,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这些人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周围型肥胖(梨形肥胖):脂肪堆积以臀部、下肢为主这类肥胖对身体的影响相对较小26肥胖的类型中心型肥胖(苹果形肥胖):脂肪堆积以腹部为主,根据肥胖的类型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以上
继发性肥胖返回27肥胖的类型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以上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因素肥胖的起因是机体能量的入超导致能量入超的原因包括
摄入过多消耗过少既摄入过多而又消耗过少28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因素肥胖的起因是机体能量的入超28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40%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的人表现为肥胖双亲之一(特别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的人较胖人群的种族、性别不同和年龄差别对致肥胖因子的易感性不同29遗传因素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环境和社会因素
进食过量体力活动过少社会因素30环境和社会因素进食过量30进食过量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能量摄取不合理高脂肪、高热量饮食31进食过量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31体力活动过少
交通工具职业性劳动家务劳动沙发、电视、土豆文化32体力活动过少交通工具32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进食模式的影响家庭成员减少、经济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贮藏技术有改善,可选择的食物品种更为丰富在外就餐和购买现成的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情况增多政策、新闻媒体、文化传统以及科教宣传返回33社会因素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进食模式的影响返回33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34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34肥胖及超重的危害超重和肥胖症是心血管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其它一些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症患者,因在工作中受到歧视和对自身体型不满意而产生自卑感,导致自杀率高、结婚率低等社会问题35肥胖及超重的危害超重和肥胖症是心血管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其超重、肥胖与其相关疾病肥胖与高血压肥胖与2型糖尿病肥胖与血脂异常肥胖与代谢综合症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症肥胖与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肥胖与胆囊疾病和脂肪肝肥胖与骨关节病和痛风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36超重、肥胖与其相关疾病肥胖与高血压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症36肥胖与高血压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BMI≥24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患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肥胖持续时间越长,尤其是女性,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越大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使体重降低时,使血容量、心排血量和交感神经活动下降,血压也随之降低37肥胖与高血压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37肥胖与2型糖尿病体重超重、肥胖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BMI≥24者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2.0倍BMI≥28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3.0倍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为≥85cm和≥80cm时,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腰围正常者的2-2.5倍38肥胖与2型糖尿病体重超重、肥胖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肥胖与2型糖尿病肥胖者的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和受体缺陷,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现象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高,影响到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蛋白质合成中心型脂肪分布比全身型脂肪分布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肥胖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肥胖、18岁后体重持续增加和腹部脂肪堆积者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39肥胖与2型糖尿病肥胖者的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和受体缺陷,发生胰岛肥胖与血脂异常BMI≥24者的血脂异常为BMI在24以下者的2.5倍BMI≥28者的血脂异常为BMI在24以下者的3.0倍腰围超标者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5倍BMI≥24和≥28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为BMI在24以下者的1.8倍和2.1倍腰围超标者高密度脂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1.8倍40肥胖与血脂异常BMI≥24者的血脂异常为BMI在24以下者肥胖与代谢综合症以下几个因素聚集腰围超标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压升高空腹血糖异常高41肥胖与代谢综合症以下几个因素聚集41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BMI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事件(指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和其他冠心病死亡)的发病率随BMI的上升而增高42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MI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症
在脖颈、胸部、腹部和横膈部位的脂肪堆积过多,使胸壁的运动受阻,在躺下时上呼吸道变窄和气流不通畅引起呼吸困难血液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和血氧低可抑制呼吸中枢,出现暂时窒息现象43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症在脖颈、胸部、腹部和横膈部位的脂肪堆积肥胖与内分泌及代谢紊乱
肥胖者血浆中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并经常存在胰岛素抵中心性肥胖患者的激素水平改变更大性激素平衡被破坏,尤其是腹部脂肪过多的女性常有排卵异常、雄激素过多,往往伴有生殖功能障碍44肥胖与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肥胖者血浆中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肥胖与胆囊疾病和脂肪肝
肥胖者胆结石的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4倍,腹部脂肪堆积者的危险性更大腹部脂肪比较容易分解,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肥胖常常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45肥胖与胆囊疾病和脂肪肝肥胖者胆结石的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4倍肥胖与骨关节病和痛风
肥胖者中膝关节疼痛和负重关节的骨关节病较多肥胖者痛风的发生率较高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痛风性关节炎是在关节内由于尿酸盐形成的痛风石引起反复发作的急性炎症46肥胖与骨关节病和痛风肥胖者中膝关节疼痛和负重关节的骨关节病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发福——富裕的象征社会体格焦虑暴饮暴食是肥胖患者中的一种心理病态行为常常出现、无法控制的食欲亢进,大多发生于傍晚或夜间返回47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发福——富裕的象征返回47肥胖的预防与控制48肥胖的预防与控制48肥胖的预防与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2003年3月10日)49肥胖的预防与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49超重及肥胖者的饮食建议改变膳食的结构和食量避免吃油腻食物和吃过多零食,少食油炸食品,少吃盐尽量减少吃点心和加餐,控制食欲,七分饱即可尽量采用煮、煨、炖、烤和微波加热的烹调方法,用少量油炒菜适当减少饮用含糖饮料,养成饮用白水和茶水的习惯进食应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要一餐过饱,也不要漏餐50超重及肥胖者的饮食建议改变膳食的结构和食量50减重膳食原则合理的减重膳食应在膳食营养素平衡的基础上减少每日摄入的总热量;既要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又要使热量的摄入低于机体的能量消耗
低能量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含复杂碳水化合物(如谷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注意饮食的能量密度(能量密度系指一定体积的食物或膳食所产生的能量)即选择体积较大而所含的能量相对低一些的食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应分别占总能量的15%-20%、60%-65%和25%左右51减重膳食原则合理的减重膳食应在膳食营养素平衡的基础上减少每日减重膳食原则血脂异常者应限制摄入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内脏、蛋黄)建议采用中等降低能量的摄入并积极参加体力活动的做法,使体重逐渐缓慢地降低到目标水平。因此,最好使其每天膳食中的热量比原来日常水平减少约1/3,这是达到每周能降低体重0.5公斤的目标的一个重要步骤低能量减重膳食一般设计为女性1000-1200千卡/天,男性1200-1600千卡/天,或比原来习惯摄入的能量低300-500千卡。避免用极低能量膳食(即能量总摄入低于每天800千卡的膳食)
在用低能量饮食时,为了避免因食物减少引起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应适量摄入含维生素A、B2、B6、C和锌、铁、钙等微量营养素补充剂
52减重膳食原则血脂异常者应限制摄入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减重运动原则世界公认的减重良方:运动与饮食控制结合,使能量产生负平衡提倡采用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以中小运动强度为主53减重运动原则世界公认的减重良方:运动与饮食控制结合,使能量产不同持续运动时间中糖和脂肪的供能比例运动时间(分)0-3030-6060-9090-120需氧量(L/min)2.482.512.522.61糖供能比例71666356脂肪供能比例2934374454不同持续运动时间中糖和脂肪的供能比例运动时间0-3030-6不同减体重措施对健康指标的影响比较指标单独控制饮食适量控制饮食结合运动最大氧吸取量(VO2max)(极低热量饮食)(适当限制总能量)瘦体重(FFM)降低改善体脂肪%损失增加或保持营养缺乏丢失少丢失多胰岛素敏感度容易发生一般不会发生肌肉和韧带力量?改善体力降低肌肉张力和韧带力量改善静息代谢率(RMR)下降改善,耐久力提高精神状态下降保持或增加血清HDL-C水平压力大改善,对减体重有自信心减体重计划下降提高减体重后反弹不易坚持容易执行和坚持55不同减体重措施对健康指标的影响比较指标单独控制饮食适量控制减重过程中的运动注意事项创造尽量多活动的机会根据设计的减体重目标,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消耗的能量,男、女分别为4.8-7.0和3.3-5.1千卡/分钟,而低强度活动则分别是1.9-4.6和1.4-3.2千卡/分钟。如用心率来大致区分,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量时的心率为100-120次/分钟,低强度活动时则为80-100次/分钟。肥胖者对体力活动量的安排应根据其体能、年龄和兴趣等因素进行
增加体力活动量应循序渐进
对运动量和持续时间安排要恰当
56减重过程中的运动注意事项创造尽量多活动的机会56超重及肥胖者停止运动的指症心跳不正常,如出现心率比日常运动时明显加快、心律不齐、心悸、心慌、心率快而后突然变慢等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胸部、上臂或咽喉部疼痛或沉重感特别眩晕或轻度头痛、意识紊乱、出冷汗或晕厥严重气短身体任何一部分突然疼痛或麻木一时性失明或失语返回57超重及肥胖者停止运动的指症心跳不正常,如出现心率比日常运动时明确运动不是万能的最有效的减肥方法是将减少热能摄入与运动结合起来运动不能改变腺体大小(如乳房),但可以通过运动,胸肌增强,胸围可能有所增加没有轻松省力而达到效果的运动返回58明确运动不是万能的最有效的减肥方法是将减少热能摄入与运动结合特殊人群的处理
59特殊人群的处理59女性妇女在进入中年以后,往往由于生活比较安定、家庭负担减轻、内分泌发生变化(如更年期以后雌激素分泌减少),体脂蓄积增加而发胖我国一些大城市中老年女性的超重率高达40%肥胖妇女中骨关节病和胆囊病的患病率较高,在反复减重和减重后体重反弹者中更为常见,值得引起注意60女性妇女在进入中年以后,往往由于生活比较安定、家庭负担减轻、老年人(65岁以上者)对体重超重尚未达到肥胖程度的老年人,适当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对他们的健康是有益的对老年人不必过分强调减重,而防止体重继续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进行减重,对其健康情况(包括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应有较全面的了解,在设计老年人的减重方案时,应考虑超重和肥胖可能使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肥胖引起的骨关节症使其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等问题;应全面评估其相关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衡量减重措施的利和弊,并评价减肥是否能改善其机体的功能或减少其疾病的危险因素。针对个体设计营养和运动方案可以预防因减重可能造成的机体损害
61老年人(65岁以上者)对体重超重尚未达到肥胖程度的老年人,适吸烟者
许多长期吸烟者往往在戒烟后出现的体重上升现象可能原因1:戒烟后避免了香烟的尼古丁和其它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可能原因2:戒烟者常以吃零食来抑制烟瘾,因而摄入的能量相应增加通过减少摄入热量和增加体力活动来预防62吸烟者许多长期吸烟者往往在戒烟后出现的体重上升现象626363放映结束!无悔无愧于昨天,丰硕殷实的今天,充满希望的明天。64放映结束!无悔无愧于昨天,丰硕殷实的今天,充满希望的明天。6肥胖与体重控制
西南交通大学
李鸿教授65肥胖与体重控制西南肥胖与体重控制肥胖概述肥胖的流行状况肥胖的评价肥胖的类型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超重和肥胖的危害超重和肥胖的预防与控制特殊人群的处理66肥胖与体重控制肥胖概述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2肥胖概述概念: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948年WHO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67肥胖概述概念: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3古代人士对于肥胖的看法《饮食鉴》(元,朱丹溪)指出卷彼眯者,因纵口味,五味过之,疾病起……;山野贫贱,淡薄是谱,动作不衰,此身亦安《寿世保元》(明,龚延贤)指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得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生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动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膈太和,以臻遐龄。……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过也饮食因素与起居作息对于肥胖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肥胖为患是一种过食之罪68古代人士对于肥胖的看法《饮食鉴》(元,朱丹溪)指出4脂肪细胞的分类白色脂肪细胞:血管、神经不发达白色脂肪细胞的来源有三个:食物中的脂肪在肝脏由葡萄糖合成的脂肪由脂肪细胞自身利用摄入的葡萄糖和脂肪酸合成的脂肪棕色脂肪细胞:血液供应丰富,含有大量的细胞色素,呈棕色,特性是可以产生大量热量,使全身体温增高棕色脂肪分布在颈、肩、肩胛间区和腋窝等处新生儿棕色脂肪占体重的2%—5%,出生第一年开始减少年老并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长期饥饿时,棕色细胞又增多69脂肪细胞的分类白色脂肪细胞:血管、神经不发达5人一生中容易发胖的的几个时期胎儿30周至出生前婴儿期(出生到1岁)青春发育启动期(10~11岁)15~18岁48~50岁70人一生中容易发胖的的几个时期胎儿30周至出生前6瘦素58年发现蛋白质类激素具有降低食欲,增加产热和活动以消耗脂肪,减轻体重的作用人体分泌呈夜高昼低,午夜至清晨瘦素水哦平最高,中午至午后最低饱食后升高,饥饿、禁食、寒冷时降低返回71瘦素58年发现返回7肥胖的流行状况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1999年有61%的美国成年人达到超重和肥胖症程度
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72肥胖的流行状况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8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2004年10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调查73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9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人超重率为22.8%,2.0亿肥胖率为7.1%,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74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0高血压患病率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12.6%75高血压患病率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人数1历次全国调查高血压患病率情况比较76历次全国调查高血压患病率情况比较12糖尿病患病率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
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
与1996年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返回77糖尿病患病率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现患病人数肥胖的评价78肥胖的评价14评价肥胖的常见指标体脂百分比身高体重指数测试(BMI)腰围与腰臀比(WHR)79评价肥胖的常见指标体脂百分比15WHO的体脂百分比标准男性30岁以下为14-20%30岁以上为17-23%超过30%即为肥胖女性30岁以下为17-24%30岁以上为20-27%超过35%即为肥胖。80WHO的体脂百分比标准男性女性16身高体重指数测试(BMI)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81身高体重指数测试(BMI)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世界肥胖标准
WHO对成人BMI的划分分类BMI合并症危险性低体重<18.5低(但其他临床问题增加)正常范围18.5—24.9在平均范围超重:≥25.0
肥胖前状态25.0—29.9增加
一级肥胖30.0—34.9中等严重
二级肥胖35.0—39.9严重
三级肥胖≥40.0极严重82世界肥胖标准WHO对成人BMI的划分分类BMI合并症危险性亚洲肥胖标准
WHO肥胖专家顾问组,在2002年提出亚洲成年人体重指数和腰围标准分类BMI合并症危险性低体重<18.5低(但其他临床问题增加)正常范围18.5—22.9在平均范围超重:≥23.0
肥胖前状态23.0—24.9增加
一级肥胖25.0—29.9中等严重
二级肥胖≥30.0严重增加83亚洲肥胖标准WHO肥胖专家顾问组,在2002年提出亚洲成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分类体重指数(kg/m2)体重过低**<18.5体重正常18.5-23.9超重24.0-27.9肥胖≥288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腰围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男性正常腰围小于85厘米,不大于95厘米女性正常腰围小于80厘米,不大于90厘米85腰围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分类体重指数(kg/m2)腰围(cm)男<85女<80男85-95女80-90男≥95女≥90体重过低**<18.5体重正常18.5-23.9增加高超重24.0-27.9增加高极高肥胖≥28高极高极高86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腰臀比腰臀比测试测量腰围时,把卷尺放置于肚脐水平处,并在呼气结束时测量测量臀围时,把卷尺放在臀部的最大周长处用腰围除以臀围,得出腰臀比等级(病的危险)男女高危险>1.0>0.85较高危险0.90~1.00.80~0.85较低危险<0.90<0.80选自Power,s,K.totalFitness,199987腰臀比腰臀比测试等级(病的危险)男女高危险>1.0>0.85体重指数及腰围对患病的影响BMI≥24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患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患糖尿病的危险约为2.5倍返回88体重指数及腰围对患病的影响BMI≥24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肥胖的类型89肥胖的类型25肥胖的类型中心型肥胖(苹果形肥胖):脂肪堆积以腹部为主,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这些人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周围型肥胖(梨形肥胖):脂肪堆积以臀部、下肢为主这类肥胖对身体的影响相对较小90肥胖的类型中心型肥胖(苹果形肥胖):脂肪堆积以腹部为主,根据肥胖的类型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以上
继发性肥胖返回91肥胖的类型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以上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因素肥胖的起因是机体能量的入超导致能量入超的原因包括
摄入过多消耗过少既摄入过多而又消耗过少92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因素肥胖的起因是机体能量的入超28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40%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的人表现为肥胖双亲之一(特别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的人较胖人群的种族、性别不同和年龄差别对致肥胖因子的易感性不同93遗传因素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环境和社会因素
进食过量体力活动过少社会因素94环境和社会因素进食过量30进食过量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能量摄取不合理高脂肪、高热量饮食95进食过量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31体力活动过少
交通工具职业性劳动家务劳动沙发、电视、土豆文化96体力活动过少交通工具32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进食模式的影响家庭成员减少、经济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贮藏技术有改善,可选择的食物品种更为丰富在外就餐和购买现成的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情况增多政策、新闻媒体、文化传统以及科教宣传返回97社会因素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进食模式的影响返回33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98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34肥胖及超重的危害超重和肥胖症是心血管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其它一些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症患者,因在工作中受到歧视和对自身体型不满意而产生自卑感,导致自杀率高、结婚率低等社会问题99肥胖及超重的危害超重和肥胖症是心血管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其超重、肥胖与其相关疾病肥胖与高血压肥胖与2型糖尿病肥胖与血脂异常肥胖与代谢综合症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症肥胖与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肥胖与胆囊疾病和脂肪肝肥胖与骨关节病和痛风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100超重、肥胖与其相关疾病肥胖与高血压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症36肥胖与高血压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BMI≥24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患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肥胖持续时间越长,尤其是女性,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越大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使体重降低时,使血容量、心排血量和交感神经活动下降,血压也随之降低101肥胖与高血压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37肥胖与2型糖尿病体重超重、肥胖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BMI≥24者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2.0倍BMI≥28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3.0倍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为≥85cm和≥80cm时,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腰围正常者的2-2.5倍102肥胖与2型糖尿病体重超重、肥胖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肥胖与2型糖尿病肥胖者的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和受体缺陷,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现象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高,影响到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蛋白质合成中心型脂肪分布比全身型脂肪分布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肥胖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肥胖、18岁后体重持续增加和腹部脂肪堆积者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103肥胖与2型糖尿病肥胖者的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和受体缺陷,发生胰岛肥胖与血脂异常BMI≥24者的血脂异常为BMI在24以下者的2.5倍BMI≥28者的血脂异常为BMI在24以下者的3.0倍腰围超标者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5倍BMI≥24和≥28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为BMI在24以下者的1.8倍和2.1倍腰围超标者高密度脂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1.8倍104肥胖与血脂异常BMI≥24者的血脂异常为BMI在24以下者肥胖与代谢综合症以下几个因素聚集腰围超标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压升高空腹血糖异常高105肥胖与代谢综合症以下几个因素聚集41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BMI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事件(指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和其他冠心病死亡)的发病率随BMI的上升而增高106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MI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症
在脖颈、胸部、腹部和横膈部位的脂肪堆积过多,使胸壁的运动受阻,在躺下时上呼吸道变窄和气流不通畅引起呼吸困难血液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和血氧低可抑制呼吸中枢,出现暂时窒息现象107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症在脖颈、胸部、腹部和横膈部位的脂肪堆积肥胖与内分泌及代谢紊乱
肥胖者血浆中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并经常存在胰岛素抵中心性肥胖患者的激素水平改变更大性激素平衡被破坏,尤其是腹部脂肪过多的女性常有排卵异常、雄激素过多,往往伴有生殖功能障碍108肥胖与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肥胖者血浆中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肥胖与胆囊疾病和脂肪肝
肥胖者胆结石的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4倍,腹部脂肪堆积者的危险性更大腹部脂肪比较容易分解,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肥胖常常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109肥胖与胆囊疾病和脂肪肝肥胖者胆结石的患病率是非肥胖者的4倍肥胖与骨关节病和痛风
肥胖者中膝关节疼痛和负重关节的骨关节病较多肥胖者痛风的发生率较高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痛风性关节炎是在关节内由于尿酸盐形成的痛风石引起反复发作的急性炎症110肥胖与骨关节病和痛风肥胖者中膝关节疼痛和负重关节的骨关节病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发福——富裕的象征社会体格焦虑暴饮暴食是肥胖患者中的一种心理病态行为常常出现、无法控制的食欲亢进,大多发生于傍晚或夜间返回111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发福——富裕的象征返回47肥胖的预防与控制112肥胖的预防与控制48肥胖的预防与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2003年3月10日)113肥胖的预防与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49超重及肥胖者的饮食建议改变膳食的结构和食量避免吃油腻食物和吃过多零食,少食油炸食品,少吃盐尽量减少吃点心和加餐,控制食欲,七分饱即可尽量采用煮、煨、炖、烤和微波加热的烹调方法,用少量油炒菜适当减少饮用含糖饮料,养成饮用白水和茶水的习惯进食应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要一餐过饱,也不要漏餐114超重及肥胖者的饮食建议改变膳食的结构和食量50减重膳食原则合理的减重膳食应在膳食营养素平衡的基础上减少每日摄入的总热量;既要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又要使热量的摄入低于机体的能量消耗
低能量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含复杂碳水化合物(如谷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注意饮食的能量密度(能量密度系指一定体积的食物或膳食所产生的能量)即选择体积较大而所含的能量相对低一些的食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应分别占总能量的15%-20%、60%-65%和25%左右115减重膳食原则合理的减重膳食应在膳食营养素平衡的基础上减少每日减重膳食原则血脂异常者应限制摄入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内脏、蛋黄)建议采用中等降低能量的摄入并积极参加体力活动的做法,使体重逐渐缓慢地降低到目标水平。因此,最好使其每天膳食中的热量比原来日常水平减少约1/3,这是达到每周能降低体重0.5公斤的目标的一个重要步骤低能量减重膳食一般设计为女性1000-1200千卡/天,男性1200-1600千卡/天,或比原来习惯摄入的能量低300-500千卡。避免用极低能量膳食(即能量总摄入低于每天800千卡的膳食)
在用低能量饮食时,为了避免因食物减少引起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应适量摄入含维生素A、B2、B6、C和锌、铁、钙等微量营养素补充剂
116减重膳食原则血脂异常者应限制摄入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减重运动原则世界公认的减重良方:运动与饮食控制结合,使能量产生负平衡提倡采用有氧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连锁超市转让协议书
- 车位租赁合同协议书
- 顺丰司机合同协议书
- 金融委托贷款协议书
- 造价咨询股东协议书
- Brand KPIs for second-hand apparel online shops IN LOVE AGAIN in Germany-外文版培训课件(2025.2)
- 长期电力交易协议书
- 餐具货物配送协议书
- 闲置资金托管协议书
- 餐具专版定制协议书
- 小学心理健康家长会课件
- 2025年4月自考00160审计学答案含评分参考
- 购买木地板合同协议
- 严重开放性肢体创伤早期救治专家共识解读
- 2025年公共安全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速卖通开店考试最权威答案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 课件
- 国企岗位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4年泉州实验中学初一新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
- 航模课程-飞翔的梦想
- SWAT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