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02-T 023-202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高清现行)_第1页
DB4102-T 023-202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高清现行)_第2页
DB4102-T 023-202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高清现行)_第3页
DB4102-T 023-202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高清现行)_第4页
DB4102-T 023-202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高清现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93.010CCSP04

DB4102开 封 市 地 方 标 准DB4102/T023—202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20212021070220210801开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102/T023—2021DB4102/T023—2021DB4102/T023—2021DB4102/T023—2021目 次前言 Ⅱ范围 1规范性引用文件 1术语和定义 1建设目标 2一般规定 2源头控制 2过程控制 4系统控制 5规划 6一般规定 6总体规划层次 6详细规划层次 6项目实施方案层次 7设计 7建筑与小区 7历史文化街区 11城市道路 12绿地与广场 14城市水系 17施工和验收 20运行维护 21监测控制 21实施效果评估 21平台建设 21Ⅰ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开封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综合执法局)提出。本文件由开封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综合执法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开封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蔡可宁、郭舒娅、王红霞、刘培坤、张丽霞、梁志鹏、刘俊朋、杨斌、刘博、IIII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开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规范性引用文件()GB50420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GB/T51345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CJJ1城镇道路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T66路面稀浆罩面技术规程CJJ/T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142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69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T188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19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术语和定义GB/T5134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年径流污染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urbandiffusepollution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雨水径流经过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规划或设计范围内累积全年削减的径流污染物总量占全年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的百分比。3.2超标雨水排放系统overstandardrainwaterdischargesystem是城市海绵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用来应对超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3.3设施径流体积控制规模facilityrunoffvolumecontrolscale依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及汇水面积,采用“容积法”计算得到渗透、滞蓄、净化设施所需控制的径流体积。3.4建成区综合径流系数comprehensiverunoffcoefficientofbuilt-uparea建成区内各类地面面积的加权平均值。1建设目标一般规定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应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以源头减排为重点,结合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形成完善的雨水综合管理体系。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应包括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节约水资源。海绵城市建设应根据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理念制定目标与指标。源头减排应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径流污染控制率为指标。系统治理以水生态、水环境和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为目标。内容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岸线恢复率、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等。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以区域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根据。综合考虑开发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从整体角度统筹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可实施性。根据城市内涝防治体系各系统对应的降雨频次和强度不同,源头减排系统对应高频次小降雨,管渠系统对应中等降雨,行泄通道及河湖蓄洪对应小频次暴雨。各系统应相互衔接,合理布局。有特殊污染源地区,其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应经专题论证。源头控制不同用地性质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应综合考虑区域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和现状、开发强度等因素确定,取值范围宜为50%~90%,并不应低于表1。表1不同类别用地项目雨水径流总量控制指标表项目类型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住宅小区老旧小区≥70%新建小区≥80%公建改建商业金融≥70%行政办公≥70%教育科研≥75%新建≥80%城市道路城市快速路≥65%城市主干路≥65%新建次干路及支路—24.2.34.2.3各类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对于径流污染物的削减率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SSSS表3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污染物去除率(SS计)3表1不同类别用地项目雨水径流总量控制指标表(续)城市绿地与广场绿地(公园及防护绿地)≥85%新建广场≥70%历史文化街区—注1:项目按规划用地分类。注2:“—”表示不作硬性指标要求,应充分利用空间实施源头减排。注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建筑密度、绿地率、地下空间等因素密切相关。绿地率高、建筑密度低的建筑与小区应适当提高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指标。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现状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参照表2取值。表2建成区综合径流系数用地类型综合径流系数集中居住区0.60~0.70集中公建区0.64~0.85老旧平房区0.87~0.91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0.80~0.90广场0.80~0.90绿地0.15~0.40设施污染物去除率(%)设施污染物去除率(%)透水铺装80~90蓄水池80~90绿色屋顶70~80雨水罐80~90生物滞留设施70~95植草沟35~90湿塘50-~80渗透管渠35~7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40~60植被缓冲带50~75注1:转输型植草沟取低值,转输兼入渗型植草沟取高值。注2:打孔渗透管(沟)取低值,开孔率越高值越大,软式渗透管取高值。建筑小区雨污混错接改造率应为建筑小区雨污混错接改造率应为造。在雨水管渠及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下,项目的外排水总量不大于建设前的水平,并满足以下要求:a)已建成城区的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0.5;b)新开发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0.4;c)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过程控制在雨水排水管设计重现期对应降雨强度下,不应出现积水现象。雨水管渠标准应满足排水规划要求,并不低于表5及表6的规定。表5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44.2.4径流污染削减控制要求应依据海绵专项规划确定,并应根据管控单元及项目内建设情况、用地性质、水环境质量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不同类别项目雨水径流污染削减率项目类型雨水径流污染削减率住宅小区老旧小区≥40%新建小区≥70%公建既有公建≥40%新建公建≥70%城市道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新建城市次干路及支路绿地与广场绿地(公园及防护绿地)≥70%新建广场≥70%改建广场≥40%历史文化街区—城区类型非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等重现期(P)231030注1: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适用于采用年开封市的暴雨强度公式;注2:雨水管渠应按重力流、满管流计算;注3:中心城区重要地区主要指行政中心、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商业聚集区及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等。表6下凹式立体交叉道路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表区域特别重要道路重要道路一般道路市区303020县区201010注1:表中包含下凹桥区雨水泵站重现期;注2:表中特别重要道路指城市快速路及高速公路;3对于现状下凹式立体交叉道路雨水管渠及泵站的单项改造工程,应对其设计重现期进行分析论证。如按表系统控制城市规划区内除生产性岸线及必要的防洪岸线外,新建、改建、扩建城市水体的生态性岸线率不宜小于70%。海绵城市建设后,汇流区域水体水质不应劣于建设前;旱季下游断面水质不宜劣于上游来水水质。河、湖、库水质应满足开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城市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区应符合下列规定: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无污水直排;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按城镇排水规划的要求,逐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控制雨天合流制溢流污染,不得使所对应的受纳水体出现黑臭。在内涝防治重现期对应的暴雨条件下,不发生内涝。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开封市防洪排涝规划、区域类型、积水影响程度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按表7取值。表7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重现期(年)地面积水设计标准30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注1:当地面积水不满足上表要求时,应采取渗透、调蓄、设置雨洪行泄通道和内河整治等措施;注2:超过内涝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应采取应急措施。在上位专项规划的年限内,逐步消除建成区内积水点。5规划一般规定海绵城市规划应以开封市城乡规划体系相衔接,可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层次,为满足近期建设需要,深化落实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和策略,可进一步编制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应包括相关指标、要素控制和空间布局引导。总体规划层次总体规划层次的城乡规划应提出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可纳入海绵城市规划的主要控制指标与空间管控要素。总体规划层次的海绵城市规划应统筹确定全市、县或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各项目标和指标。总体规划层次的海绵城市规划应从全市、县或区域范围内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现状排水条件、总体规划层次应编制与全市、县和各区总体规划相对应的全市海绵城市规划和区级海绵城市规划。总体规划层次海绵城市规划应与同层次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以各相关行业、系统的专项规划为参考。详细规划层次详细规划层次的海绵城市规划应落实上位规划中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目标和建设要求,明确目标实施途径和区域(或地块)建设导向,确定合理的建设配置与设施规模。详细规划层次的海绵城市规划提出的规划指标包括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控制性指标。控制性指标是为实现相关控制目标和建设要求而制定的具备约束性或强制性的指标,应以基于引导性指标是为实现相关控制性指标或建设要求而制定的建议性、导向性指标,可用于指导控制性指标之外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或指导控制性指标的具体实施途径。详细规划层次的海绵城市规划应通过蓝线、绿线等规划控制线的划示,明确河湖水域与道路绿化分隔带的范围,保证河湖水面率、绿地率等上位规划指标得到落实。详细规划层次的海绵城市规划应针对各地块提出海绵城市相关设施的配置引导。配置引导的编各地块中海绵城市相关设施应因地制宜配置,可按表8的规定实施。表8海绵城市相关设施规划配置技术类型(按主要功能)单项设施用地类型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渗透技术透水铺装●●●◎渗透塘●◎●○渗井●◎●○渗管/渠●●●○6表8海绵城市相关设施规划配置(续)滞、蓄技术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调节池◎◎◎○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回用技术蓄水池/模块◎○◎○雨水罐●○○○排放技术植草沟●●●◎雨水管渠系统●●○○雨水泵站○○○●行泄通道●●●○注:●——宜采用;◎——可采用;○——不宜采用。项目实施方案层次应以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海绵城市相关控制指标为基本目的,系统性地对地块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统筹安排。项目实施方案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制定设施布局方案并开展设施参数设计,完成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情景方案。设计建筑与小区7一般规定建筑与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应根据规划要求进行,设计各个阶段应包括海绵城市建设设施设计内容,合理确定雨水“渗、滞、蓄、净、用、排”设施。建筑与小区场地的海绵性设计应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和沟渠等,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雨水径流的绿地。建筑的海绵性设计应充分考虑雨水控制与利用,应使得建设区域的外排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小区绿地的海绵性设计应结合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广场和停车场雨水径流的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应合理配置绿地植物乔灌草的比例,增强冠层雨水截流能力。小区道路的海绵性设计应优化路面与道路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雨水径流汇入绿地内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小区道路、小广场、庭院式休憩地等应优先采用透水铺装。新建小区大面积建设地下室的,应做好地表水收集下渗,并采取措施优先将水导流往地下,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应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小区雨污混接、内涝积水等问题,并宜结合道路破损、停车位缺乏、景观提升等亟需改造的问题或需求开展综合整治设计。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径流污染严重的医院、工业仓储区、加油站等区域,若对地下水和周边水体存在污染的风险时,不应采用渗透设施。设计流程建筑与小区的海绵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审批完善。由有关部门进行审批,按照审批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老旧小区的海绵化改造设计,除应符合6.1.1.7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方案设计。应合理确定改造设计方案,尽可能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设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方案最终设计成果应含物探等基础资料。应根据用地红线范围内现状下垫面解析和建筑方案确定海绵城市建设设施规模和技术组合,并符合下列规定:方案设计阶段应根据规划指标进行方案设计,并确定技术措施内容和规模。8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按本标准逐项设计海绵城市建设设施,落实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设计方案的编制设计方案应符合以下编制原则: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编制设计方案时,应落实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目标和指标要求。编制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要求:评估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平面布局设计竖向设计管线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排水管线设计应与场地内的排水管线及场地周边的排水管线相衔接。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就项目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编制投资估算,并进行效益分析。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建筑与小区总平面布局应根据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布置建筑、道路广场包括(含道路透水铺装(含下凹式绿地住宅、公建、工业仓储项目,应优先利用屋顶绿化、透水铺装、地形处理、下凹式绿地、雨落水管断接设计等设施滞蓄雨水,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定要求。建筑与小区的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小区内部道路标高宜适当高于周边市政道路;小区道路路缘石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100mm以上,对于下凹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50mm。场地有坡度时,绿地应结合坡度等高线,分块设计确定不同标高的绿地。与绿地相邻的道路、广场宜将雨水口设置在绿地内,面积大于300m2的绿地宜设置排水盲沟,并设置溢流雨水口。雨水口的标高宜高于绿地标高50mm。mm,并应采取防止被雨水倒灌的措施。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水管断接或设置集水罐(井)等方式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宜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小区雨水管网应按相应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并合理设计超标雨水排放系统,避免建筑内部进当室外地面有高差时(包括溢流设施等),应采用缓坡过渡,坡度应小于8%。建筑与小区海绵典型系统建设流程,如图1。9图1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系统典型流程示例图技术措施建筑与小区中适宜的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和技术措施,可采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生态树池、植草沟、雨水调蓄设施、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景观水体生态化等。绿色屋顶的设计,应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确定,可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绿色屋顶面积占宜建屋顶绿化的屋顶面积的比例不应低40%。绿色屋顶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透水铺装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下凹式绿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下凹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度宜为100mm~200mm;建筑小区内配有地下停车库的下凹深度不宜大于150mm。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凹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措施。下凹式绿地的设计还应符合本标准其它章节的相关规定。生态树池适用于高密度建筑与小区,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生态树池的植物宜以大中型的木本植物为主,种植土深度应不小于1m。b)生态树池的盖板应为透水材料,标高应不高于人行道。c)80%100~DN150的排水盲管。植草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纵坡取值范围宜为0.3%~5%,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设施。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曼宁系数宜为0.2~0.3。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mm~200mm。植草沟结构层由上至下宜为:200mm~400mm种植土、100mm~200mm1:1厚沙质土过滤层、透水土工布、不小于200mm砾石排水层。集中开发区域应根据总体开发规模配建雨水调蓄设施,不得按拆分地块建设规模减少雨水利建筑屋面雨水可通过断接雨落水管底部设置的雨水罐进行雨水收集调蓄。10建筑与小区雨水回用时,若初期5mm雨水的SS浓度大于50mg/L或COD大于100mg/L时,应设置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屋面和硬化地面弃流宜分别采用2mm~3mm和4mm~8mm径流厚度。绿地和经过生物滞留设施的硬化地面雨水径流可不设弃流设施。弃流雨水和含融雪剂的融雪水处理后宜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并应采取防止污水倒流的措施。历史文化街区一般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海绵城市建设宜结合街区有机更新、危房改造、房屋修缮、市政配套完善、环境整治等同步实施。历史文化街区海绵城市建设应注重恢复和保护古代的排水文化和河湖水系。街道、胡同内布置市政管线时,原则上不得改变原有胡同的尺度和走向。对街区内的市政设施进行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根据实际条件,统一设计,为分期、分步、近远结合、先地下后地上施工创造条件;应注意道路标高控制,不得出现新的低洼院;本底分析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环境进行现场勘查,调研街区周边建筑的建设年代、院落修缮情况、居民生活需求、现状街区下垫面情况。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现场勘查,调研街区道路下的管线种类、地上管线种类及设施情况、现状排水方式、地下管线敷设情况等。总平面与竖向宜结合城市更新、环境治理等梳理并恢复历史空间格局,增加道路和院落的绿地和透水性。竖向设计应在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前提下进行,不应对其造成影响。竖向设计应注重解决存在的积水点,保证雨水顺利排放。通道狭窄区域,采取地表流排除雨水时,应与院落衔接,不得出现倒坡。海绵适宜性改造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区应逐步实行雨污分流改造。职工食堂和营业餐厅的含油脂污水,应经除油装置后方许排入室外污水管道。院落式历史文化街区,宜以院落为单位采取措施进行雨水滞蓄,减少外排水量。11院落内及街坊路宜采用透水路面,道路边绿地及树池宜为下凹式。屋面雨水宜断接至绿地或雨水沟。城市道路一般规定道路绿化隔离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中央隔离绿化带路缘石顶部标高应高于绿化种植土100mm以上。b)机非隔离绿化带中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调蓄或蓄渗设施。城区内已建下穿式立交桥、低洼地等严重积水点的改造,应充分利用周边现有绿地空间,建设分散式调蓄设施,防止客水进入。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专用非机动车道和轻型荷载道路可采用透水铺装;城市快速路、非行道树种植可选择穴状或带状种植,宜采用生态树池,并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行道树种植可与植草沟相结合,提升人行道对雨水的蓄渗和消纳能力。城市道路的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防止雨水径流下渗对车行道路面和路CJJ169和CJJ194CJJ169、CJJ1、CJJ/T66和CJJ142的相关规定。城市道路的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应建设有效的溢流排放设施,并与城镇排水管渠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有效衔接。设计流程海绵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方案设计。根据选择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进行道路的平面与竖向布置,提出总体设计方案。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城市道路雨水径流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和转输,经弃流等预处理后排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人行道和专用非机动车道的海绵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人行道和专用非机动车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道路上的绿化隔离带,可根据下垫面种类和土壤渗透系数进行选择设置生物滞留设施等雨水12设置生物滞留设施的机非隔离绿化带宽度应大于1.5m。mm以上,避免绿化带中雨水径流流出。m~20m。城市道路红线外公共绿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城市道路濒临河道时,路面径流宜通过地表漫流或暗渠等形式排入河道。宜在道路与河道之间设置植被缓冲带、生态护岸等措施,控制径流量、径流污染和峰值流量。城市高架道路下绿化带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或蓄渗模块。高架绿化带内设置生物滞留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高架下绿化带具有较好的植被生长环境,且宽度大于1.5m时,可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消纳经雨水立管收集的高架道路路面雨水和周边道路雨水径流。对于系统方案中有行泄通道功能的道路,其纵坡和横坡的设置应有利于涝水的通行,并应在竖向上与下游水体或滞蓄设施有效衔接。道路海绵典型系统建设流程,如图2。图2海绵型道路系统典型流程示例图技术措施图2海绵型道路系统典型流程示例图技术措施道路中适宜的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可采用透水铺装、生态树池、生物滞留设施等。透水路面按照面层材料可分为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和透水砖路面。透水路面(表层排水式(半透式(全透式13场,可选用全透式。透水路面结构和材料技术要求应符合CJJ/T188、CJJ/T190和CJJ/T135的相关规定。mL/min,且应与上下结构层粘结良好。全透式路面的土基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能,土壤入渗率不应小于10-6m/s,且土基顶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应大于1m。当土基、土壤入渗率和地下水位高程等条件不满足要求时,应全透式结构层厚度,可按公式(1)进行透水、储水能力验算。路面最小厚度应根据地区所在dpp

HrHRfmtnp

.................………………(1)式中:dpp——全透式铺装透水路面厚度(mm);HcR——透水铺装的海绵城市设计降雨量(mm);fm——透水铺装基层的稳定入渗率(mm/h);r——透水路面周边地面汇水面积与透水路面面积之比;β——安全系数,可取0.5;t——设计降雨历时(h);np——透水路面结构层平均孔隙率,可取0.1~0.3。生态树池宜设置在宽度不小于4m生物滞留设施的绿地宽度、下凹深度、结构层设置等应综合考虑道路结构、土壤渗透性、植物耐淹性能等因素确定。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般主要由蓄水层、覆盖层、植物土壤层、砂滤层、排水层、溢流口几部分组成;5%~10%d)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以及径流控制目标综合确定,一般宜为mm~200mm;屋面径流雨水应由管道接入生物滞留设施,广场及路面径流可通过开孔路缘石分散流入。在不影响地块排水条件的前提下,雨水口可设置截污挂篮或采用环保雨水口。雨水排口处宜设置物理截污设施,可采用截污格栅、初期弃流、旋流沉砂等。绿地与广场一般规定绿地与广场的海绵性设计应优先使用简单、非结构性、低成本的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应符合场地整体景观设计,并应与总平面、竖向、建筑、道路等相协调。绿地与广场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总平面图中,应对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的设计情况进行说明,14明确标注采用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雨水调蓄设施的规模、位置,竖向设计和相关措施等内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海绵性设计说明、竖向设计和海绵城市建设设施等具体设计内容。在下凹式绿地的汇水区入口和坡度较大的植被缓冲带边缘,应设置隔离纺织层、种植固土植被、添加覆盖物等措施固定绿地内土壤。对于有污染的道路、停车场等周边的绿地,可在下凹式绿地的汇水区入口之前设置过滤型植草沟或前置塘。城市绿地中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必须设置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的发生。广场排水应结合广场竖向设计、广场场地布局、广场铺装伸缩缝位置、周围道路标高等要求采用单向或者多向排水。广场的海绵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宜采用透水铺装。广场树池宜采用生态树池。当广场有水景需求时,宜结合雨水调蓄设施共同设计。当广场位于地下空间上方时,设施必须做防渗处理。位于城市易涝点的广场,在满足自身功能的前提下,宜设计为下凹式。轻型荷载的停车场,宜采用透水铺装。设计流程绿地与广场的海绵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分析与规划用地性质规定的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的差距。技术选择和规模确定。选择相应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并确定建设内容和规模。方案设计。根据确定的技术措施和计算的设施量,进行总体设计和设施布置,形成设计方案。e)和措施保证实施。应根据绿地类型和周边用地性质,确定海绵城市建设设施规模和技术组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组合系统中各类设施的主要功能应与规划控制目标相对应。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绿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51192和GB50420的相关规定,并应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等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的要求。面积大于2hm2的绿地,可根据场地条件设置水体。径流污染较严重的绿地,在面积允许的前提下,宜设置湿塘或人工湿地等设施。15相结合。广场及周边区域的雨水径流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和转输,经弃流等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地内广场总体布局应根据场地排水要求进行竖向设计,使场地内雨水就近径流汇入绿地内渗透、净化和调蓄。宜在广场绿地内开展微地形设计,设置植草沟、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小型分散设施,形成流畅、自然的雨水排水路径。对于系统方案中有行泄通道功能的道路,其纵坡和横坡的设置应有利于涝水的通行,并应在竖向上与下游水体或滞蓄设施有效衔接。其他绿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的海绵专项工程应以净化措施为主,慎用渗透措施。若绿地道路的边缘与绿地平齐,且雨水污染物含量较低,雨水径流可以分散进入下凹式绿地;若绿地道路比周围绿地高,则可在汇水区周围的道路立缘石上设置宽度为20cm~30cm的排水口,雨水径流可通过排水口汇入过滤设施或转输设施中,进而流入下凹式绿地。绿地与广场海绵典型系统建设流程,如图3。图3海绵型绿地与广场系统典型流程示例图技术措施绿地与广场中适宜的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和技术措施,可采用土地保护与修复、透水铺装、下16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生态树池、湿塘、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等。应保护城市内公共空间和敏感生态区,建成区绿地率应不低于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地形改造绿地地形坡度宜控制在10°左右,保证土壤入渗率达到最大值。用于雨水调蓄和净化的绿地土壤宜进行改良,绿地的表层土壤(0cm~20cm)入渗率宜在10mm/h~360mm/h之间。绿地内人行道、广场、地面停车场等宜采用透水铺装,绿地内透水铺装的设计应符合本标准6.3节的相关规定。下凹式绿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下凹式绿地应选择土壤排水性良好的场地。mm~100mm。当下凹式绿地种植土底部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小于1mmm的防水膜;当下凹式绿地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0m(水平距离)时,应在其边缘设置厚度不小于1.2mm的防水膜。当采用绿地入渗时可设置入渗池、入渗井等入渗设施增加入渗能力。当径流污染严重时,下凹式绿地的雨水进水口应设置拦污设施。植物品种应选择当地适生的耐水湿植物和耐污染的观赏性植物。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应符合本导则6.3节的相关规定。植草沟的设计,应符合本导则6.1节的相关规定。生态树池的设计,应符合本导则6.1节的相关规定。湿塘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0.8m~2.5m~1m,并应考虑长期运行后,底泥沉积造成的有效容积减小。长宽比宜为3:1~4:1,边坡坡度宜小于1:6。m、水深宜为300mm~500mm。h~48h内排空。人工湿地的设计规模宜按汇水流域及上游雨水设施的情况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表流人工湿地水深宜为0.3m~0.6m,水力停留时间宜为4d~8d,水力坡度宜为0.1%~0.5%。b)潜流人工湿地内部应设置填料,填料层厚度宜为50cm~100cm,填料类型宜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砾石、沸石、钢渣等材料,水力停留时间宜为1d~3d,水力坡度宜为0.5%~1.0%。c)植物品种应选择具有耐污能力的当地适生湿生植物。d)颗粒物负荷较高的初期雨水径流宜设置前置塘或初期雨水弃流设施。2%~6%,宽度不宜小于2m。城市水系一般规定应保护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应根据开封水系规划的功能定位、水体水质等级与达标率、保护或改善水质的制约因素与有应保证规划水面率不低于现状水面率。规划建设新的水体或扩大现有水体的水域面积,应与开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目标相协调,增加的水域宜具有雨水调蓄功能。河湖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对城市径流污染的治理与河湖水质和生态功能的提升,并应符合17下列规定:建设范围为蓝线控制范围,包括水域范围和绿化带。建设治理的对象包括排入水体的城市径流污染、河湖生态环境和滨岸绿化带等。滨岸绿化带宜设计为陆域缓冲带,具有缓冲、拦截、吸附、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设计流程河湖水体治理工程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指标测算。根据上位规划确定河湖治理的具体目标和指标,明确项目建设任务。方案设计。开展面源污染治理、点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岸线、水生态修复、陆域缓冲带、复核优化。针对设计目标,复核相关指标,若不满足要求则应进行优化调整。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河湖水体的平面布置,应根据其功能定位、地形地貌、周边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排水防涝、防洪和水系规划、景观要求等因素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规模和调蓄水位确定后,对填占调蓄库容的涉水构筑物必须经过排水防涝影响论证后方可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