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并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验和教训,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认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目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史料3: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史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史料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记·礼运》
史料4: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结合所学,说出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一种政治制度?壹重要名词世袭制、内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贰课程标准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②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本课重点课堂导入秦咸阳宫复原图清紫禁城课堂导入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秦咸阳宫复原图,右图是清紫禁城,大家思考一下,从秦到清有哪些主要政治制度?先秦时期又有何制度?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讲授新课问题情境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商朝有何主要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1)建立:有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变化?天下为公禅让制天下为家世袭制禹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飨。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遂公盨铭文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一)夏朝——王位世袭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2、方式:①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②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早期政治制度1、特点:兄终弟及、父子相传3、结果: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家天下”取代“公天下”。4、认识(二)商朝——内外服制一、早期政治制度史料:在夏商时代的方国、部落联盟里,附属国和夏商王朝之间基本上处于平等的联合状态。附属国是对旧有的方国氏族原地认定,并把它们纳入商王朝的统治之下。这些附属国它们有自己的国君、官吏、疆域。
——摘自晁福林《夏商西周社会史》★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朝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①商朝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②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问题情境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有哪些主要政治制度?西周政体有何基本特征?(三)西周——一、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1)目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2)对象:①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是主体(血缘);②形成森严等级,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③权利与义务相结合;④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诸侯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
诸侯权利:世袭领有封土,在封土内再分封,高度自主的行政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3)特点:1、分封制(1)目的:(2)对象:(3)特点:(4)意义:史料: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①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扩大统治区域;推动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有利于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较内外服有利于加强对地方控制)②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分裂割据,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分封制的意义及弊端?2、宗法制(三)西周嫡长子继承制(1)核心:(2)概念:(3)特点:(4)影响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③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结构,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①按照血缘关系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②将血缘同政治结合起来,是“家”和“国”的统一。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史料:“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礼记·大传》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3、礼乐制(三)西周史料: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礼记·王制》(1)概念:(4)实质:(5)瓦解:(2)表现: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规矩——区别等级——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3)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三)西周一、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四)东周史料1: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孟子·告子》史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候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材料1与材料2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有哪些具体表现?原因是什么礼崩乐坏问题:表现:②诸候不尊天子;出现春秋诸候争霸,战国兼并局面。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③各国变法,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产生。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②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③百家争鸣提供思想基础。——社会大变革(旧制度逐步解体,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产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总结归纳】问题情境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有何表现和影响?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4.原始民主遗存(1)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2)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3)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①神权政权结合②家国一体③等级制度鲜明④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西周周天子实力强大分封制
宗法制制度稳固春秋社会经济发展诸侯争霸分封制
宗法制逐步瓦解战国政治上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官僚制
郡县制逐渐建立问题情境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的背景如何?有何内容?“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概念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秦朝(1)皇帝制度:①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②内容: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秦始皇嬴政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资治通鉴·秦纪》材料二:“天子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天子独以印称为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李斯
皇权至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独尊——“天子独以印称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1、皇帝制度——本质:是君主专制2、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官僚政治);②分工、制约,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③廷议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④家天下(家国同治)特点:三公丞相百官之长,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九卿奉常宗庙礼仪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太仆宫廷车马少府皇家财政宗正皇室宗族典客少数民族治粟内史租税、财政廷尉司法、首都警卫家天下色彩浓厚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分封制郡县制划分基础官员任免与中央关[来源:历史作用血缘地域世袭统治权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地方独立性强服从中央前期稳定统治;后期地方割据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控制,加强中央集权;②有利国家统一、稳定三个变化: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②从世袭到任命;③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3、郡县制史料1: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史料2:“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史料3:“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在《论衡》◎睡虎地秦墓竹简4、文书制度★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制度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后世两千多年。与民主政体相对立。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主专制(专制主义)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特征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材料开宝中王师围金陵,李后主遣徐铉入朝,对於便殿,述江南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太祖曰:“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类说》卷五三引宋杨亿《谈苑》问题情境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两汉至明清时期中央行政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代(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中外朝制】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汉武帝刘彻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代(2)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3)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汉光武帝刘秀材料一: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材料二:(皇帝)要求把政权引渡到自己的卧榻之侧,所以尚书台权力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力就要减低,总理国家庶政的三公便变成“坐而论道”的闲员了。——翦伯赞形成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东汉进入中朝地位渐高西汉九卿少府属官地位低下秦尚书一职的历史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1)职能: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2)地位: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皇帝中书省尚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执行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3)意义:①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②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3、宋朝-二府三司制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思考宋代二府三司制有哪些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4.元代的中书一省制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相权有所加强。皇帝中书省御史台行政枢密院军事监察宣政院宗教西藏吏户工刑礼兵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中书令一员……以太子兼之……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百官志》
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1)原因:①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2)弊端: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5.明代(1)废除宰相: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2)建立内阁:①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②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朱元璋◎胡惟庸案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5.明代(1)废除宰相: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2)建立内阁:①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②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解决了君相矛盾)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关,内阁大学士仅具顾问身份。明中后期,内阁权力大增,获得票拟权,地位显赫,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政务体系。内阁票拟内阁票拟需皇帝批红才有效,皇帝怠政往往假手宦官。明初朱元璋虽禁止宦官识字,但中后期司礼监逐渐获得的批红权力,宦官专权日甚。宦官专权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6.清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0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0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0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0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清朝军机处问题情境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表》(1)含义: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2)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训,巩固王朝统治。三、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3)弊端:随着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强,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4)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此后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史称“七国之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这不仅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也使得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三、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5)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基本上解决王国问题。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
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曹属吏。1、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在地方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汉代十三州示意图2、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南北朝时期地方制度示意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设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3、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朝: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③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藩镇”,长官为“节度使”。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4、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隋唐-州县制
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5、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宋朝-路-州(府、军、监)-县(微积分般的三级制)治国总方针:文人治天下。(1)内容: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2)特点:①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②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6、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元朝-行省制(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各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行省制度有何意义?6、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2)清朝:改省制,总督、巡抚封疆大吏(三级制)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3)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7、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稳定的是县,它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1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5三、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朝代地方行政区划最高行政级别秦朝郡、县郡西汉郡(国)、县二级(汉武帝设13州部“刺史”,西汉的“州”是监察区,不是行政区)东汉州、那、县州魏晋南北朝隋朝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道、州、县(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道宋朝路、州、县三级路元朝设行中书省,形成了省、路、府、州、县省明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设三司分权清朝省、府(州)、县(州)三级朝代中央行政地方治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隋唐两宋元明清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内外服制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郡县制中朝外朝制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二府三司制路、州(府)、县三级制中书省(一省制)行省制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军机处(雍正)省、府、县三级制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并发展的原因、特征、影响1.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2)政治上,地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4)自然环境上,疆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5)直接条件,秦的强大与统一的完成以及后世的沿用。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制度的演变2.特征:(1)矛盾: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2)趋势: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趋势:皇权逐步强化,相权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链接高考D
(2021·浙江高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亲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链接高考A
(2021·湖南选择性历史·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链接高考B
(2021·浙江1月选考历史·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链接高考B
(2021·浙江1月选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创新创业(四)》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年中国IC卡行业运行态势及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ABS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投资建议研究报告
-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重点名校2023-2024学年中考试题猜想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新员工入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加答案解析
- 2024-2025车间安全培训考试试题7A
- 2025年公司厂级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完整
- 2025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研优卷
- 2024-2025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基础题
- 2024-2025企业员工岗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B卷)
- 服务消费券发放的精细化实施方案
- 2019版 浙科版 高中生物学 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MOOC期末】《介入放射学》(东南大学)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DB50T 771-2017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范
- 防灾减灾培训(安全行业讲座培训课件)
- 2024年《BIM技术介绍》课件
-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运用研究(开题报告)
- 花键计算公式DIN5480
- 《荷塘月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软著著作权单位与个人合作开发协议书(2篇)
- 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