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资料_第1页
曲式分析资料_第2页
曲式分析资料_第3页
曲式分析资料_第4页
曲式分析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曲式分析资料曲式分析资料曲式分析资料xxx公司曲式分析资料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绪论

一、音乐是什么

二、对于“曲式”的五种认识

三、曲式分析的几点说明

第一部分:曲式分析基础知识

第一章音乐语言的分类体系及分析要求

一、怀特音乐分析四元分类体系

二、节奏分析

三、旋律分析

四、和声分析

第二章曲式结构的单位及符号体系

一、三个基本名词

二、曲式结构的单位及符号体系

第三章句法结构

一、构成句法的基本要素

二、句法结构

第四章音乐主题与音乐形象

一、音乐主题

二、音乐形象

第二部分:典型曲式分析

第五章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及陈述类型

一、曲式发展的结构原则

二、音乐的陈述类型

第六章一段体

一、一段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二、一段体的调性结构及其和声终止

三、一段体的从属部分

四、一段体的细部结构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二段体

一、二段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二、二段体的基本类型

三、二段体的调性结构及其和声终止

四、二段体的长度比例及从属部分

五、二段体的声乐曲与器乐曲结构的异同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三段体

一、三段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二、三段体的基本类型

三、三段体的再现段

四、三段体的调性结构及其和声终止

五、三段体的从属部分

六、三段体的声乐曲与器乐曲实例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三部曲式与二部曲式

一、三部曲式的定义、特征及其它

二、三部曲式的中部及其基本类型

三、三部曲式的两端部分(首部和再现部)

四、三部曲式的从属部分

思考与练习

附:二部曲式

第十章变奏曲式

一、变奏曲式的定义、特征及其它

二、变奏曲的类型

三、变奏曲的分组问题

四、变奏曲的整体布局

五、变奏曲的实例分析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回旋曲式

一、回旋曲式的定义、特征及其它

二、古回旋曲(或“小型回旋曲式”)

三、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回旋曲(或“典型回旋曲式”)

四、浪漫主义以后回旋曲式的发展(或“回旋曲式的变体”)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奏鸣曲式

一、关于奏鸣曲式的整体结构及其原则

二、奏鸣曲式的呈示部

三、奏鸣曲式的展开部

四、奏鸣曲式的再现部

思考与练习

附:回旋奏鸣曲式

主要参考文献

二、教案

绪论

一、音乐是什么

1、从技术的角度看音乐

(1)传统的:有调性的音乐

(2)现代的:非调性的音乐

2、从理论的角度看音乐

(1)来源方面:有个性、有情感的声音信息。

(2)接受方面:听众与作曲家、表演艺术家;听众与听众的一种交流。

二、对于“曲式”的五种认识

1、曲式是一个过程:

2、曲式是一种力量:

3、曲式是一种体裁:

4、曲式是一个系统:

5、曲式是一种符号:

三、曲式分析的几点说明

1、将整体解剖为局部,再进行分析与归纳

2、必需注重“实证”,对象应该是“乐谱”和“音响”

3、必需注重“比较”,可以是技法比较、体裁比较、风格比较等等

4、必需注重“结论”,要求是:能自圆其说的和相对科学的。

第一部分:曲式分析基础知识

第一章音乐语言的分类体系及分析要求

一、怀特[美]音乐分析四元分类体系

1、节奏:音乐中的一切时间因素。(持续、重音、速度、拍子、乐句等)

2、旋律:音乐中的一切横向音高因素。(包括旋律的节奏及音高关系等)

3、和声:音乐中的一切纵向音高因素。(和弦、和声、对位、复调等)

4、音响:包括音色、配器、力度、织体等直接诉诸于听觉的音乐因素。

二、节奏分析

1、节奏的概念

(1)狭义的“节奏”:指音符间时值的长短关系。

(2)广义的“节奏”:包括节拍和结构的含义。

[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98]

2、几种常见的节奏组合(或称“音型模式”)

(1)顺分形组合:先长后短。特点:增强音乐的“歌唱性”。

(2)逆分形组合:先短后长。特点:增强音乐的“语言性”。

(3)等分形组合:时值相等。特点:增强音乐的“律动性”。

(4)切分性组合:重音移位。特点:增强音乐的“动力性”。

(5)对分形组合:节奏对称。特点:增强形式的“对称性”。

[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103]

3、关于节奏密度

即发声点的总数及其变化。如:

声部Ⅰ:发音点

声部Ⅱ:发音点

发音点总数

4、关于节奏风格

在讨论“节奏风格”的时候,主要限于“音型模式”方面。因为特定的音型组合不仅要涉及到时代、个人、民族、地区风格等,还常常与音乐的体裁与类型相关联,因此最能体现节奏的风格特性。如:

(1)圆舞曲音型:3/4拍,特点:重音在第一拍。

(2)波兰舞曲音型:3/4拍,特点:逆分形节奏。

(3)阿列曼德舞曲音型:3/4拍,特点:用弱拍弱节奏起。

(4)加沃特舞曲音型:4/4拍,特点:从小节第三拍起。

(5)探戈舞曲音型:4/4拍,特点:第一、第二拍变化大。

(6)玛祖卡舞曲音型:3/4拍,特点:重音不在第一拍。

(7)波尔卡舞曲音型:2/4拍,特点:重音在弱节奏上。

(8)包列罗舞曲音型:3/4拍,特点:固定地持续。

(9)萨拉班德舞曲音型:4/6拍,特点:三拍总是较慢。

(10)朝鲜长鼓舞曲音型:4/4拍,特点:对分形节奏。

(11)陕北秧歌舞音型:4/4拍,特点:第一、四拍较重。

[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110表4-5]

三、旋律分析

1、关于旋律的几点认识

(1)从重要性上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2)从时间上看:旋律是乐音运动的轨迹。

(3)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看:旋律是和声的表层。

(4)从欣赏的角度看:旋律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等等。

2、旋律分析要求

(1)要描述旋律的外观轮廓:

①大山型:

②瀑布型:

③环绕型:

④锯齿型:

⑤阶梯型:

⑥直线型:

(2)要观察旋律隐伏的骨架轮廓

首先找出旋律基本骨架:长、短、高、低、轻、重、起、止、色。

(3)要观察旋律进行的密度

即某一音高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单位中出现的次数,它体现了旋律的“紧张度”。

(4)要分析旋律的高潮

①高潮是在旋律运动过程中,在艺术效果上最动人的那一瞬间。

②高潮是旋律“运动”的目的,没有高潮的旋律不是好旋律。

③高潮的形成:预备-上升-到达-爆发-持续-下降-结束

④高潮点的位置:(无特定必要)3/4即5∶3“黄金分割点”位置。

⑤高潮爆发点的“音”的选择:调式的第Ⅳ级,即:

起Ⅴ3/4止

TDST

┌───┐

Ⅱ-Ⅳ-Ⅱ

四、和声分析

1、和声在音乐中的作用

(1)强大的结构凝聚力:

(2)高度的形象概括力:

(3)丰富的色彩感染力:

2、高度发展的和声理论与丰富多彩的和声实践

[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201—202.表7-1]

3、和声分析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微观分析

(1)识别单个和弦,作出和弦标记。

(2)标明和弦外音。

(3)明确和弦之间的音级关系或功能属性。

(4)观察和弦序进的时间步伐即“和声节奏”。

(5)观察和声连接的方式与特点,各类不协和音的出入方式。

(6)标明调性路线及主从关系,指出与转调相应的和声处理技巧等。

[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212—220.舒曼《为什么》]

第二步:中观分析

(1)确定各种终止的位置、类型与风格。

(2)分析每个终止式的和弦构成及技术处理。

(3)以终止式为对象进行评价:对比与统一;松弛与紧张;风格与表现。

第三步:宏观分析

(1)明确所分析对象与哪一类和声风格有关。

(2)揭示所分析对象的和声风格特点或规范。

4、和声进行的“动—静”关系

和声进行的“动—静”关系实际上就是“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稳”则“静”;“不稳”则“动”。例:

和声因素动静关系情况表

和声因素

(静)稳定性较强

(动)不稳定性较强

和弦主和弦其他各级和弦

调式自然音体系变化音体系

根音上行四度进行其他各类进行

结构大小三和弦其他各类和弦

位置原位和弦转位和弦

节拍强拍和弦非强拍和弦

节奏长时值和弦短时值和弦

终止完全终止式其他终止式

低音持续音级进进行

调性主调从属调

进行围绕主和弦远离主和弦

曲式收拢性结构开放性结构

5、和声张力的强弱关系

和声张力的强弱,是指和声紧张度的大小,而和声张力的“强弱”与和声进行的“动静”,是直接相应而关系密切的两个范畴。

和声张力的大小,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来决定:

(1)调式内不稳定音在倾向性方面的尖锐程度。如:

①小二度和变化音的紧张度较强;大二度和自然音的较弱。

②增、减音程的紧张度较强;各类大、小、纯音程较弱。

(2)和声音响的协和与不协和程度

①传统和声顺序(由大到小):同度─纯四/五度─大/小三度─大/小六度─小七度─大二度─增四/减五度─大七度─小二度。

②近现代和声顺序(由大到小):同(八)度─纯五/四度─大三/小六度─小三/大六度─小七/大二度─大七度/小二度─(三全音)增四/减五度。

[注意:重要原则:和弦音响的紧张度与和声音程的不协和度成正比。]

6、和声节奏的疏密、轻重关系

和声节奏:是指由和声变化形成的节奏轮廓,它体现的是和声变化的“速度”。和声节奏的“疏密”关系除了与和弦的延时长短等因素相关外,还与和声序进中和弦的变换方式有关。

7、和声的功能与色彩及其相互关系

(1)和声的功能:主要是指调性中的和弦由于调式音级地位不同而具有的稳定或不稳定作用,也就是所谓“调式功能”。因此,“功能”主要限于调性音乐,尤其是大小调体系的和声领域。

(2)和声的色彩:和声的色彩直接取决于音程的色彩,但它更多属于音响效果的范围。与动力性的功能和声相比,色彩和声更适合表现特定的音乐形象、音乐风格或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因此,它往往成为和声分析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曲式结构的单位及符号体系

一、三个基本名词

1、段落:通常指小于整体的结构部分。段落是一个不定量名词,如果说对象是一个乐段,那么不大于乐段的部分均可以称为段落;或者,对象是一部交响曲,那么构成整部作品的各乐章,也可以称为段落。

2、句逗:用于将段落划分开来的形式标志。这些形式因素表现为:

(1)长音;

(2)休止符;

(3)和声终止式;

(4)材料或音响的重复;

(5)材料或音响的对比;

(6)具体音乐作品的特定组成规律等等。

3、单位:用于衡量段落大小的具体标准。如:乐汇、乐节、乐句、乐段、乐部、乐章等。

二、曲式结构的单位、符号体系

1、单位体系

(1)音乐单位从大到小的排列:

文字AAa数字数字

乐曲—乐章—乐部—乐段—乐句—乐节—乐汇—乐音

(2)结构断句的规范标识:

乐部:在乐部结束的小节线上划“‖”;

乐段:在乐段结束的地方划“∥”;

乐句:在乐句结束的地方划“∨”;

乐节:在乐节起止的上方划“┌───┐”;

乐汇:在乐汇起止的上方划“┌─┐┌─┐”。

[注意:音乐结构单位的“进位制”通常是:

从小到大:“逢二进一”;

从大到小:“一分为二”。]

2、符号体系

(1)字母

①表示单位级别。

如:乐句“a”;乐段“A”;乐部“[A]”。

②表示材料关系的异同。

如:相同关系:A+A

相似关系:A+Aˊ

相异关系:A+B

③表示段落的序进关系。

(2)括号

①表达乐句的结构:小括号()

②表达乐段的结构:中括号[]

③表达乐部的结构:大括号{}

用法:A、表明段落或材料在功能上的亲疏关系。

B、和英文字母的功能相应,表明图式中的结构级别或层次。

C、在一个具体对象的结构单位分析时,最小的单位“级别”使用小括号。

(3)数字

①表达段落的起止和长度:

起止(序数):A--------B--------A′

1—1617—3233—50

[或:呈示部(1-36)+展开部(37-89)+再现部(90-130)]

[或: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

1―3637―8990―130]

长度(基数):表明段落含有多少小节的数。如:a4、A8

[或:三段体:A8+B10+A′8]

[或:二段体:A8(a4+a4)+A′8(b4+a′4)]

②罗马数字的使用

用于“和声标记”。

音乐材料不太明确时的标记。如:Ⅰ10+Ⅱ30+Ⅲ50

第三章句法结构

一、构成句法的基本要素

1、句逗数量:段落内部句逗量的多少。

2、材料关系:相邻段落之间的材料关系。(相同相似相异)

3、核心材料:一个段落内部的核心材料在全段落中所占的比例。

二、句法结构

1、单一结构:指结构内部最高一级单位之间,不含有句逗且不使用对比性的主题材料所形成的结构样式。这一结构通常用来构成音乐主题,同时,它要求出现在全曲或结构的开始位置。

2、并行结构:结构整体由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后结构重复前结构的开始而开始。

3、贯穿结构:结构整体由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后结构重复前结构的结束而开始。

4、顶真结构:相邻的两个乐句,前句的结束与后句的开始相同。

5、对称结构:结构整体由一个一级句逗一分为二,后结构是前结构的对应式进行(反向进行)。

6、分裂:在并行结构的基础上,后结构由一个二级句逗再一分为二。(从前到后,逐步细碎──它是一种“动力性”的结构。)

7、综合:在并行结构的基础上,前结构由一个二级句逗再一分为二。(从前到后,逐步松弛──它是一种“减缓性”的结构。)

8、起承转合:

起:主题核心的初次陈述;

承:主题核心的重复巩固;

转:主题核心的辩证否定;

合:主题核心的回归升华。

9、三部性结构:(间隔重复,既对比又重复)

10、二部性结构:(二元结构,即对比性结构)

第四章音乐主题与音乐形象

一、音乐主题

1、主题的意义

(1)主题包含了音乐作品中最基本的乐思,凝聚了最核心的材料,概括了最重要的形象。

(2)主题是音乐过程的起点,是音乐发展的依据,是作品统一的力量。

(3)主题是音乐作品中意义最突出、性格最鲜明、概括性最强、可塑性最大、表现力最强的组成部分。

(4)优秀的“主题”应该具有类似于“格言”式的效应,即:言简意深、耐人寻味、易听易记、常听常新。

(5)曲式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捕捉、识别、理解和把握音乐主题的过程。

2、主题的特征

(1)总体特征:主要指从宏观上看一个主题所体现出来的概括性特点。

①感受主题在情绪方面的特点。

②指出主题在体裁方面的特点。

③领略主题在风格方面的特点。

(2)体裁特征:音乐体裁即“音乐的样式”。确定体裁的“三要素”是:速度、节拍、音型。

(3)风格特征:主要指音乐创作的技法与特点。通常包括:

①时代音乐风格特征:

②地区音乐风格特征:

③个人音乐风格特征:

(4)外形特征:主要是指一个主题的谱面形态给人留下的主要视觉印象。

①点状:音型短小而休止较多。

②线状:旋律线条突出而气息悠长。

③带状:平行或附加声部较多。

④网状:复调或主复调混合织体。

(5)材料特征:这是主题特征分析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

①音高方面有何特点。

②节奏方面有何特点。

③和声方面有何特点。

④音响方面有何特点。

⑤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二、音乐形象

1、音乐形象的界定

当音乐真切地表现了某种环境中的人之情或事之景时;或能引起听者在这方面的相应联想,这种被表现出来的特定情景,或所引起的相应联想,即称为“音乐形象”。

2、关于音乐形象讨论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

(1)求大同、存小异:

(2)切忌“阿猫阿狗”论:

(3)注意“音乐事实”:音乐总谱、音乐音响、创作背景

3、从形象表达的角度看主题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概括性主题

(1)歌唱性主题

(2)律动性主题

(3)歌舞性主题

第二种类型:标题性主题

(1)客观描写性主题

(2)性格刻画性主题

(3)标题联想性主题

第三种类型:中介性主题

(1)有一个概括性的旋律;有一个标题性的背景。

(2)有标题性构思;做概括性处理。

[以上详见:彭志敏著《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40—45]

第二部分:典型曲式分析

第五章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及陈述类型

一、曲式发展的结构原则

运用一定的手法来组织并发展音乐材料,从而在音乐结构的整体方面形成某种规律,称为曲式发展的结构原则。

基本的结构原则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

1、呼应原则

“呼应”是最基本的结构原则,是音乐语法的基础。呼应现象犹如“问”与“答”,其本质特点体现为句法上的“成双性”和结构上的“二分性”。

呼应原则在音乐中无所不在。其情况也十分复杂:

如:

(1)呼应的两部分的材料关系有:重复关系、倒影关系和对比关系等等;

(2)呼应的两部分的长短关系有:均衡对称的、长短对比的等等。

此外,在一首作品中,呼应的“多层套叠关系”也是经常出现的,从而使小的“呼应对子”像种子一样,生长出大的呼应结构来。如:《曲式分析基础教程》p7《二月里来》

2、三部性原则

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的结果。

三部性原则包含了事物发展或审美心理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具有概括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质的意义,即:“否定之否定”的意义和“对立统一”的意义。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体现可以用图式表达为:“A(呈示)+B(对比)+A(再现)”。其核心是再现,因此,三部性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再现原则”。

体现三部性原则的典型曲式是三段体(单三部)和复三部曲式。三部性原则几乎是架构一切大型曲式的基石。(因为任何大型曲式都离不开“再现”)

值得注意的是:三部性原则有时可能体现在一个乐句、乐段或二段体中。

3、起承转合原则

“起承转合”原则也是“呼应”原则衍生出来的,有时也显现出“三部性”的性质。

呼应

┌───────┐

呼应呼应

┌────┐┌────┐

[起句承句][转句][合句]

└──────┸────┚

三部性原则

[注意]

①“起承转合”的原则不仅体现在一段体中,而且在“带再现的二段体”中体现的更加充分,完满。如:《欢乐颂》贝多芬曲;《渴望春天》莫扎特曲;《摇篮曲》舒伯特曲;《雪绒花》罗杰斯曲等。

②在大于乐段的曲式中,“起、承”部分通常合并在一个结构单位内;而“转、合”部分则可能合并在另一个结果单位内(如“带再现的二段体”);有时“转、合”还分列为两个结构单位(如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再现部”)

③“起承转合”原则有时也体现在大型曲式的四个乐章中。如:

变奏曲式:《变奏曲》刘庄曲

奏鸣曲:第Ⅰ───Ⅱ───Ⅲ───Ⅳ乐章

(起───承───转───合)

4、变奏原则

以一母体为基础,用变奏手法引出若干变体,这种结构原则称为“变奏原则”。

以变奏原则结构乐曲,其曲式为“变奏曲式”。变奏曲式中的“母体”称为“主题”,通常用字母“A”或“T”表示。一首变奏曲通常含有一个主题;但有时也可能用两个主题,这种情况称为“双重变奏曲”。

使用变奏手法所形成的变奏结构,不仅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整体结构,也可作为其他复杂曲式的次级结构;或将变奏分散间插在某一曲式中,从而构成“分散变奏结构”。

由于变奏在本质上只是一种“重复”,因而缺少展开的动力性。即是说:其“结构力”相对较弱。基于此,变奏原则常常与其他原则(如三部性原则、起承转合原则等等)结合构成曲式,以增强其形式的结构力。

5、回旋原则

一个主要的音乐材料的多次出现,在它各次出现之间插入新材料(或原材料的派生),以构成对比部分,这种结构原则称为“回旋原则”。

回旋原则,源于民歌(或民间歌舞)的连续的“问”与“答”,体现为一种“呼应原则”。如图式:ABACAD……

随着音乐实践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这种原始的回旋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相综合,于是形成了现在常见的“三部性连锁型回旋”样式,如图式:

三部性连锁型回旋

┌────────────┐

三部性三部性三部性

┌────┐┌────┐┌────┐

ABACADA……

主部第一插部主部第二插部主部第三插部主部

回旋的周期可多可少,但“插部”一般不得少于两个。

除上所述,曲式的结构原则中还有“并列原则”(以不同材料的并列联缀构成曲式的原则:ABCD)和“集中对称原则――也称拱形结构原则”(中心对称原则:DCBABCD)等等。

二、音乐的陈述类型

音乐作品中,处于不同部位的段落在音乐的陈述方式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形成了音乐陈述功能的差别。

音乐的陈述类型概括地可以分为两类:

1、稳定的陈述类型(具有“呈示型”与“结束型”功能)

特征为:

(1)乐思材料较为单纯、统一、完整;

(2)调性与和声较单纯、明确,通常总是以一个主要调性的确立为中心;

(3)结构较为规整、匀称;

(4)呈示型的陈述类型:可以是开放的。并显示出向不稳定功能转化的趋势;

(5)结束型的陈述类型:必须是收拢的。强化主要调性主功能的稳定性。

2、非稳定的陈述类型(具有“展开型”与“过渡型”功能)

特征为:

(1)乐思材料片断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避免主和弦或完全终止式,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3)结构不规整,不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

(4)展开型陈述类型:是对基本材料的加工、发展,体现为对基本乐思的深入拓展;

(5)过渡型陈述类型:是不同段落之间的连接,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第六章一段体

一、一段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1、一段体的定义

由乐段及其辅助部分构成的曲式,称为“一段体”(或“一段曲式”、“单一部曲式”)。如:(引子)+乐段+(尾声)

[注意:(1)更多时候,乐段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一段体”

(2)研究“一段体”,重点是研究“乐段”。]

2、乐段的基本特征

乐段既可以是最小曲式结构,又可以作为较大乐曲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概括起来说,乐段的基本特征如下:

(1)有一个性格明确的乐思;

(2)有一个不大但相对完整的结构;

(3)有一个明确的完全终止。

[注意:(1)“乐段”和“主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2)“乐段”是指乐曲的规模或结构形态,属于结构用语;“主题”是指一种乐思,即:在一首作品中起主导作用,决定全曲音乐性格的那一部分,属于功能用语。]

3、乐段的结构特征

(1)两句式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称为“两句式乐段”。两句式乐段是由“呼应原则”所形成,属于方正结构,是乐段的最典型形式。如:

《信天游》陕北民歌《曲式与作品分析》p12

《牧歌》内蒙民歌《曲式与作品分析》p13

[注意:特点

①均为上下句“呼应”或“问答”结构;

②上句均为半终止,下句均为完全终止;

③上下句顺序不可颠倒或不可逆转,即表现出较强的功能关系;

④乐段常常表现出“呈示型”的陈述;

⑤乐段具有比较完整的旋律音调。]

(2)三句式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称为“三句式乐段”。三句式乐段是由“对比原则”、“三部性原则”或“并列原则”所形成,属于非方正结构,是乐段的特殊形式。常见的三句式有如下类型:

①重复型:aa′a″;

②重复、对比型:aab、abb;

③对比型:abc;

④再现型:aba

(3)四句式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称为“四句式乐段”。四句式乐段是由“起承转合原则”、“呼应原则”等等所形成,属于方正结构,也是乐段的最典型形式。常见的四句式乐段类型有:

①重复型:aaaa;(见《曲式学基础教程》p56)

②重复、对比型:aaab、aabb;

③对比、再现型:abba;(abab、abac、abca等等);

④起承转合型:aaba、aaa′a

(4)五句式及以上乐段:由五个乐句(或多乐句)构成的乐段,称为“五句式乐段”(或“多句式乐段”)。五句式乐段(或“多句式乐段”)通常是由“呼应原则”、“并列原则”所形成,其音乐的发展手法多为“重复”、“扩充”或“补充”等等,属于非方正结构,是乐段)

(5)复乐段:由两个及以上的乐段的联合但又不完全重复的乐段,称为复乐段。其典型特征是:

①各乐段之间是“同头变尾”关系;

②前乐段开放终止或转调终止,后乐段收拢在主调完全终止;

③复乐段的命名为:

包含两个乐段的复乐段称为“二重复乐段”;

包含三个乐段的复乐段称为“三重复乐段”;等等。

[事实上,“二重复乐段”以上的复乐段即比较少见;]

④若终止式关系倒装,即称为“倒装复乐段”。倒装复乐段仅可以作为高一级曲式的次级结构,而不能作为独立的曲式。

二、一段体的调性结构及其和声终止

1、一段体(包括乐段)的调性结构

一段体(包括乐段)的调性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

(1)单一调性结构:具有明显的呈示性特点;

(2)转调的结构:(两种情况)

①转调后返回原调结束。具有“统一”的特点;

②转调后在新调上结束。具有“开放性”或“过渡性”的特点。

2、一段体(包括乐段)的和声终止

一段体(包括乐段)的和声终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

(1)完全终止:终止于原调的主和弦。(具有明显的结束感和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

(2)转调终止:终止于原调的属调性(多为近关系调性的完全终止)。如:

①大调:常转到它的上属调,或上属调的平行小调;即:

C→G或C→e

②小调:常转到平行大调,或属小调、属大调等等;即:

a→C或a→e[或a→E(远关系调)]

③古典风格一般不转到下属调。

(3)侵入终止:前乐段的终止构成了后乐段的开始,即“首尾重叠”。(见于多声部结构)如:《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曲式与作品分析》p135(侵入终止)

[说明:以上(2)、(3)类和声终止,是针对“乐段”而言的。一段体只存在“完全终止”。]

三、一段体的从属部分

一段体的从属部分指“作为外部扩展(包括个别内部扩展)所附加的结构部分”。其中包括:

1、前奏:具有某种引入的功能。强调属和弦和属功能和弦,构成期待感。(前奏常常都终止在原调的主和弦或属和弦上)。

2、间奏:起连接、过渡的作用。(用于音乐中“表情”的转换)

3、尾声:体现出补充性和结束性的陈述。强调和弦的主功能,常给出完整的和声终止。

[注意:

①前奏、间奏、尾声的主要结构功能,在于加强全曲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②一段体(乐段结构)常可作整体反复,局部反复的情况比较少见。一段体的反复不影响其结构性质,不产生新的曲式。

四、一段体的细部结构

一段体的细部结构包括:乐句、乐节、乐汇(或称“动机”)等,其结构关系表现为:

乐段

┌─────────┐

乐句乐句

┌──────┐┌──────┐

乐节乐节乐节乐节

┌───┐┌───┐┌───┐┌───┐

乐汇乐汇乐汇乐汇乐汇乐汇乐汇乐汇

由此可见,乐汇是构成乐段的最小结构单位。

[说明:关于“乐汇”与“动机”的几点说明:

(1)动机(Motive)的几种理解:

①认为“音乐中凡最小的结构单位,即为动机”;

②怀特认为“动机,本身就表现一种成形的力量或结构因素的意思”。并认为“除非一个主题片段在一首乐曲中的运用有重要意义,不然就不应该算着动机”;

③勋伯格认为“把‘基本’动机看做乐思的‘胚芽’”;

④美术中,Motive一词则译为“母题”,与“胚芽”比较接近。

(2)乐汇的理解:

①乐曲中最小的“结构”单位,统称为“乐汇”。

②乐汇必然包含一个强拍,常常是跨小节的,其长度一般为一小节左右;(在一些单拍子而又快速的作品中,乐汇有时可能包含两个重音,长度也可达到两小节。)(见《曲式学基础教程》谢功成著p18)

③乐汇与乐汇之间,常常有断开性节奏;

④乐汇在一般情况下,其构成常常从弱拍开始,再进入到强拍。某些时候也可以“省略”弱拍,直接从强拍开始,这时候,此强拍音可以被认为是“不完全乐汇”(见《曲式学基础教程》谢功成著p20~21。)

总之:乐汇可以视为“结构用语”;而动机则可以视为“功能用语”。]

[附:音乐发展的几种常见手法

1、重复:一个音乐片段或段落陈述之后,紧接着按原样再奏(唱)一次,称为重复。

2、变奏:变奏也是一种重复。即其在基本保留原结构面貌的基础上,作一些适当变化。

3、模进:模进也是一种重复。即其以一个乐汇(或一个乐节或一个乐句)为基础,随即在不同的音高上,大体按原来的音程与节奏关系作模仿进行,称为模进。模进至少需要三次,可以连续多次(但不能少于三次)。当连续上行模进时,音势逐渐增强;反之则减弱。

4、再现:某一主题呈示以后,经过其他主题或原主题经过发展,再出现原主题,称为再现。再现也是一种重复,与前三者不同的是:它不是立即重复,而是间隔性的重复。如:

(1)原主题――其他主题――原主题(再现)

(2)原主题――主题发展――原主题(再现)]

思考与练习

1、何谓“一段体”一段体与乐段有何区别或联系

2、乐段与主题有何区别

3、构成一段体的主要部分是什么辅助部分是什么

4、试分析几首歌(乐)曲,并用“曲式的结构图式”表达,注意英文字母、括号和小节数的规范书写:

(1)《小路》(《合唱艺术》p237

(2)《练习曲》(《车尔尼599之25》)《高师钢琴》p48

5、用不少于200字的文字,尽可能祥尽地说明下面结构图式的含义:

1=G2/4

前奏4+(a1+1+2+a′1+1+2+b4+a″2+2)+尾声2

第七章二段体

一、二段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1、二段体的定义

由两个既对比又统一的乐段及其辅助部分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体”(或“单二部曲式”)。如:

(引子)+第一乐段+第二乐段+(尾声)

(A)(B)

2、二段体的基本特征

二段体的两个部分,分别代表着音乐发展的不同层次和乐思形成并展开的不同阶段。概括起来说,二段体的基本特征如下:

(1)第一乐段,是乐思的呈示;

(2)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继续发展,以补第一乐段的呈述的不足;

(3)第二乐段可以全部使用新材料,也可由第一乐段的材料加新材料构成,但新材料必须在第二乐段的开始时出现,以便造成主题的对比;

(4)二段体即可以作为独立曲式,也可以作为较大曲式的一部分。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变奏曲和回旋曲的主题就常常用二段体结构。

二、二段体的基本类型

1、不带再现的二段体

第二乐段全部使用新材料,称为“不带再现的二段体”。(不带再现的二段体也常常称为“对比形象的二段体”。)是最常见的二段体。如:

(1)《祖国,慈祥的母亲》(《合唱艺术》p151)。这是一首“不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e小调,2/4、3/4变换拍子,其中:

A段:是一个两句式方正乐段。旋律比较平稳,各句从弱拍或后半进入,切分音的节奏同语调般的吟咏特点相结合,表现出诉说般的情绪。

B段:是一个三句式加补充的非方正乐段。音乐材料与A段构成对比。其音区较高,旋律比较短促,音乐在情绪上显得激动和热烈,从而形成高潮。补充部分使音乐更加温暖、深情。

由于A、B两段的体裁与速度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两段的音乐形象仍然十分统一。

(2)《歌声与微笑》(《合唱艺术》p308)。这是一首“不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和声小调式,2/2拍子,其中:

A段:是一个二句式的方正乐段。旋律平稳、欢快、跳跃,音乐具有较强的呈示性。

B段:是一个二句式的方正乐段。音区较高,速度稍快,旋律比较短促、兴奋,音乐在情绪上显得更加热情与开朗,从而形成高潮。

由于A、B两段的音区与表情有较大变化,因此,两段的音乐形象形成了较大的对比。

(3)《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这是一首“不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宫调式,4/4拍子,其中:

A段:是一个四句式带扩充的方正乐段。旋律平稳如歌,具有较强的叙述性。

B段:是一个四句式的方正乐段。音区较高,速度稍快,旋律比较短促、激昂,音乐在情绪上显得宏伟壮丽,并充满了英勇豪迈的气质,从而形成高潮。

由于A、B两段的体裁与速度具有较大改变,因此,两段的音乐形象形成了较大的对比。

[注意:所有带“副歌”的二段体,均以“不带再现的二段体”为多见。]

2、带再现的二段体

在第二乐段结束时,再现第一乐段的部分材料,称为“带再现的二段体”。(带再现的二段体也常常称为“统一形象的二段体”。)如:

(1)《欢乐颂》(《合唱艺术》p17)。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D大调,4/4拍子,其中:

A段:是一个并行发展的两句式方正乐段。旋律平稳,音乐庄严辉煌,具有典型的宗教音乐特点,偶尔出现的附点节奏,使音乐充满了力量和发展的动力。

B段:也是一个二句式的方正乐段。音乐材料与A段构成对比,再现部分出现在末乐句。其中八分音符的使用,使音乐在情绪上显得激动和热烈,从而形成高潮。

A、B两段的速度与风格连贯统一,因此,音乐形象十分鲜明。

(2)《老黑奴》(《高师钢琴》p51)。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D大调,4/4拍子,其中:

A段:是一个四句式的方正乐段。节奏短促,八分音符以及后半拍的律动,使音乐充满了动感,给人一种一遍又一遍深沉述说的形象与感情。

B段:是一个二句式的方正乐段。此处节奏更加短促,表现出主人公倾听“亲人呼唤”时的情景。最后简短的再现,表现出主人公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A、B两段的速度、节奏与风格基本相同,因此,两段的音乐形象形十分统一。

[说明:无论在哪一种类型的二段体中,其B段的上句,均具有明显的“不稳定”特征。在器乐曲中,常常带有“中部性”(即展开性)的萌芽,因此又被称为“中间句”。它和前面形成不大的对比。尤其是在“带再现的二段体”中,其曲式特征已经显露出了“呈示-对比-再现”的那样一种大型三部曲式框架的雏形。]

3、复合二段体[亦即“复二部”]

即由两个规模大致相同的二段体合并而成的二段体,称为“复合二段体”。它是由“呼应原则”、“再现原则”、“起承转合原则”所形成。其特征为:AB+CB。(注意:两个第二乐段必须相同。)

如:施光南《祝酒歌》(《歌曲写作教程》陈国权p135)

三、二段体的调性结构及其和声终止

1、二段体的调性结构

二段体(A、B部)的调性结构与一段体相似,即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单一调性结构:具有明显的呈示性特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2)转调的结构:即其第二部分转调后,又返回原调结束。具有“统一”的特点。

2、二段体的和声终止

二段体的和声终止大致可以分为二种类型,即:

(1)完全终止:终止于原调的主和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如:

《摇篮曲》舒伯特(A段:Ⅰ-ⅠB段:Ⅴ-Ⅰ)[详见《歌曲写作教程》陈国权p92]

《欢乐颂》贝多芬(A段:Ⅰ-ⅠB段:Ⅴ-Ⅰ)

(2)转调终止:(A部)终止于原调的属调性(或属调的平行调)如:

《小夜曲》古诺(A段:Ⅰ-ⅤB段:Ⅰ-Ⅰ)[详见《歌曲写作教程》陈国权p88]

《未完成交响乐》(主题)舒伯特(《高师钢琴》p92)

图式:引子2+A18(a4+5+a4+5)+间奏4+B15(b9+a6)

调性:G------G---a和G-a和g和------------G--

四、二段体的长度比例及从属部分

1、二段体的长度比例:二段体的整体结构长度比例,一般以两个部分呈等长或大致相当的比例较为多见,以此保持其方整性和对称性。B段常常表现出“半对比”和“半再现”的结构特点。在典型的“不带再现的二段体”中,扩充、补充或缩减等等,一般都出现在B段,从而使B段具有一定的展开性。

2、二段体的从属部分:

独立的二段体可能附加前奏、间奏或尾声,其意义或作用同一段体的从属部分。

从属部分在保证结构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二段体的声乐曲与器乐曲结构的异同

二段体的曲式结构,对于声乐曲和器乐曲来说,是没有截然区别的。但是,由于声乐曲的结构往往受到歌词的限制,因此,其结构便不可能象器乐曲那样“规范”。一般说来:

1、声乐曲的二段体情况常常表现为:

(1)由分节歌和叠歌构成的二段体:(两段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A段:(分节歌)同一旋律,多段歌词。常常由独唱(或齐唱)承担。音乐带有叙述性和抒情性。

B段:(叠歌)只有一段歌词。常常由齐唱(或合唱)承担。音乐具有概括性和号召性。

如:《歌唱祖国》、《我的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等。(以上均见《曲式学基础教程》p92)

(2)由二段体构成的艺术歌曲:(两段具有较强的统一性)

A段:叙述性(多句性)

B段:是A段的继续和深化,从而使乐思更加丰满和完整。如:

《猎人合唱》[德]韦伯曲(《合唱艺术》p217)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刘毅然词刘为光曲(《合唱艺术》p156)

《桑塔•露齐亚》意大利民歌(《合唱艺术》p184)

2、器乐曲的二段体情况常常表现为:

(1)二段体的两个乐段分别以上下句结构最为典型。

(2)“动机”发展手法(古典主义兴盛时期的产物),使音乐的写作更加自由、多变与活跃。

如:《波尔卡舞曲》格林卡曲(《高师钢琴》p57)

思考与练习

1、何谓“二段体”二段体与一段体有何区别或联系

2、二段体通常分为哪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A、B段材料有何要求

3、试分析几首歌(乐)曲,并用“曲式的结构图式”表达,注意英文字母、括号和小节数的规范书写:

(1)《长江之歌》(《合唱艺术》p153)

(2)《让世界充满爱》第一部分(《合唱艺术》p320)

(3)《猎人合唱》(《合唱艺术》p217)

(4)《小步舞曲》巴赫曲(《高师钢琴》p56)

4、用不少于300字的文字,分析《摇篮曲》([德]勃拉姆斯曲)的曲式结构及其音乐形象。(见《合唱艺术》p200)

[要求]分析音乐(歌曲)形象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包括它在塑造音乐形象中所起的作用:

(1)旋律形态(斜线、直线、曲线);

(2)节奏形态(附点节奏、切分节奏、跳音、长音、重音位置);

(3)速度;

(4)力度;

(5)音符密度;

(6)和声;

(7)声部厚度(包括织体形态);

(8)歌词;

(9)歌曲体裁及演唱形式等等。

第八章三段体

一、三段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1、三段体的定义

由三个既对比又统一的乐段及其辅助部分,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构成的曲式,称为“三段体”(或“单三部曲式”)。如:

(引子)+第一乐段+第二乐段+第三乐段+(尾声)

(A)(B)(A′)

2、三段体的基本特征

三段体的三个部分,是在二段体,特别是在带再现的二段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呈示(A)、对比(B)和再现(A′)。一般认为:三段体的“三”,不只是一个量的概念,而相反是具有质的规定性:即其必须是具有三部性特征的。概括起来说,三段体的基本特征如下:

(1)第一乐段,是乐思的呈示;

(2)第二乐段,即“中段”,是与第一乐段进行对比或使第一乐段充分展开,从而逐渐形成高潮的乐段;

(3)第三乐段,即第一乐段的再现。且常常是比较完整地再现。

(4)三段体即可以作为独立曲式,也可以作为较大曲式的一部分,即作为次级结构来运用。

(5)三段体无论在声乐或器乐体裁中,都是普遍使用的。

二、三段体的基本类型

由于三段体的第三部分常常是再现第一部分,因此,三段体的类型,主要是由“中段”的特征所确定的。三段体的中段写法较多,但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

1、“展开性中段”(或“引伸型中段”)的三段体

其特征是:中段不引进新材料,而是第一段主题发展,且常常是从第一段中选用一个或几个“因素”,用各种手法加以展开。(如节奏、音区、调性等等)。其展开手法一般分为两种:①是“动机展开”手法。这种写法的结构比较零碎,中间很难分句,最后常无明确的终止。②是“旋律发展”手法。开始时,中段的轮廓与前段大体相同,但旋律的走向、调性、色彩等均有新的发展。这种写作的旋律常常可以分句,最后也可能有乐段的终止。

展开性中段的三段体,也常常称为“单一主题的三段体”。是最常见的三段体。如:

(1)肖邦《马祖卡》,(《曲式学教程》p71)

(注意:调高的对比)

[注意:这种“三段体”的最简单写作方式,就是将呈示段主题音乐由主调上移到属调上重复。]

(2)巴托克《戏谑》(《献给孩子们(二)》之21)(《曲式学教程》p72)

(注意:调性、织体的对比)

(3)《沉思》穆索尔斯基(《高师钢琴》第二册p60)

(注意:调性、织体对比)

(4)布格缪勒《阿拉伯风格》(《钢琴练习合奏曲集》p9)

(注意:“动机展开”手法的使用)

2、“对比性中段”(或“并置型中段”)的三段体

其特征是:中段引进新的主题材料,并与第一段、再现段主题展开对比。这种对比性中段的三段体,也常常称为“双主题的三段体”或“对比主题的三段体”。也是最常见的三段体。这类三段体的统一,主要依靠再现。如:

《唱支山歌给党听》蕉萍词朱践耳曲(《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p86)

《洪湖水,浪打浪》张敬安等曲(《曲式分析基础教程》p90)

《黄水谣》(《合唱艺术》p97)

《风笛舞曲》巴赫(《高师钢琴》p85)

[注意:以上两种类型的“中段”,很多时候并非是一清二楚、截然分开的。事实上,原材料的“派生”,以及并列使用几种不同的主题材料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是这些“不同的主题材料”绝对不可能各自构成乐段。

3、“综合性中段”的三段体

其特征是:兼有“展开性中段”(引伸型)和“对比性中段”(并置型)的意义。此类中段一般明显分为两个层次,常常由两个片断构成(先对比,后展开),这种类型的三段体中段要比一般的中段规模大一些。但由于此类中段的三段体不具有典型意义,因此不太多见。如:

《阿尼特拉舞曲》格里格曲《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p102

《摇篮曲》格里格《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p105

[注意:除上所述三种类型以外,某些器乐曲的中段也有简化处理的,其规模只相当一个乐句;反之也有加长处理的,其规模可能相当于两个乐段。如: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p108

舒伯特《音乐的瞬间》《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p108

三、三段体的再现段

1、准确再现

准确再现,即是“原封不动”地重复第一乐段的音乐。在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正的、舞蹈性或其它非戏剧性的音乐作品中,常常使用这种再现手法。

2、变化再现

变化再现,是一种非“准确”的再现手法,其写作类型如下:

(1)变奏性再现:即再现时将原主题加以变奏(装饰性变奏),而不改变结构,也不引进新材料、新调性的再现。如:

《牧童短笛》贺绿汀曲之再现

(2)动力性再现:是一种变化较大的再现。“动力”的形成,可以有多种手法,如提高音区、加厚声部、丰富织体;或对于和声、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强化等等。

尤其突出并值得注意的是:动力性再现常常引起音乐的展开,使篇幅加长,力度加大,从而出现高潮。

变奏性再现和动力性再现,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且变奏性再现本身也含有较强的动力性。

(3)减弱性再现:是与动力性再现截然相反的再现,如果说动力性再现是一种强化再现,则减弱性再现即是一种弱化再现。其再现手法也与动力性再现恰恰相反。如降低音区、减少声部等等。

(4)综合性再现:即再现时不完全再现第一段的音乐,且渗入中段的某些因素,称为“综合性再现”。[这是一种特殊情形。]

总之,运用何种再现,与中段音乐的性质有直接关系,特别是中段音乐最后进行的趋向,更直接影响或决定了再现的面貌。

四、三段体的调性结构及其和声终止

1、三段体的调性结构

(1)三段体的第一段:

①单一调性的收拢性结构,即在主调的主和弦结束;

②单一调性的开放性结构,即在主调的属和弦结束。也可以是转调结构的,且其转调范围通常比二段体的选择范围更大。

(2)三段体的中段:三段体的调性布局,重点在于“中段”。一般说来,由于中段的篇幅较长、和声活动范围较广,因此其调性多变。一种情况是:调性只建立在一个重属调性上;一种情况是:要经历若干个调。但总的说来,三段体的中段结束常常(必须)是开放性的。

(3)三段体的再现段:常常是主调的主和弦开始,并以主和弦结束。具有“统一”的特点。

2、三段体的和声终止

三段体的和声终止图式:

第一段――――――中段―――――再现段

(Ⅰ-Ⅰ和弦)(属调性-Ⅴ)(Ⅰ-Ⅰ)

-Ⅴ和弦频繁转调

(或转调结构)[必须是开放终止]

五、三段体的从属部分

三段体的从属部分与一段体、二段体的从属部分一样,也是由引子、间奏和尾声诸部分构成。一般说来:

(1)引子:篇幅不长,目的在于引出呈示段主题。(有时引子只用几小节的伴奏音型)

(2)间奏:用于各段之间,特别是对比性中段与再现段之间,起过渡与连接作用。(展开性的中段与再现段之间使用“间奏”的较少)。

(3)尾声:篇幅一般也不长,有时是对再现段作补充终止;有时是终止式主功能的延长;有时则引用中段(或引子及间奏)的材料,并加以改变使之具有综合的、结束的性质。此外,声乐曲的各乐段之间,常常有间奏。

六、三段体的声乐曲与器乐曲实例

1、声乐曲的三段体情况常常表现为:

A段:音乐带有叙述性和抒情性。

B段:音乐具有展开性和对比性(情绪、速度、体裁)。

Aˊ段:音乐具有总结性和结束性。如:

《黄水谣》(《合唱艺术》p97)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唱支山歌给党听》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合唱艺术》p55)

《在水一方》(台湾歌曲)

《悲歌》马斯涅(《歌曲写作教程》p116陈国权)等等。

[注意:作品中标有“或”反复记号的音乐部分,应被视为“带再现的三段体”。]

2、器乐曲的三段体情况常常表现为:

(1)中段处理更加灵活和丰富多采。

(2)再现段处理更加灵活和丰富多彩。

思考与练习

1、何谓“三段体”三段体与三句式一段体有何区别或联系与“带再现的二段体”有何区别或联系

2、三段体通常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其分类依据是什么

3、三段体的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在调性与和声上各有什么特征

4试分析一首钢琴小品(自选),说明其“中段”的类型,为什么并用“曲式的结构图式”表达,注意英文字母、括号和小节数的规范书写:

《清澈的溪水》(《布格缪勒钢琴练习曲合集》p14)

《娇嫩的花》(《布格缪勒钢琴练习曲合集》p18)

《归来》(《布格缪勒钢琴练习曲合集》p38)

《风的精灵》(《布格缪勒钢琴练习曲合集》p74)

5、分析、讨论《梦幻曲》(舒曼曲)的曲式结构、调性特征、音乐风格。(见《曲式分析教程教程》高为杰p78)或《黄水谣》(《合唱艺术》p97)

第九章三部曲式与二部曲式

一、三部曲式的定义、特征及其它

1、三部曲式的定义

由三个部分及其辅助部分,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构成的曲式,称为“三部曲式”(或“复三部曲式”)。这三个部分中,至少其中一个部分的结构规模要大于“乐段”。三部曲式是三段体的扩大形式。如:

(引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尾声)

(首部)(中部)(再现部)

A部B部A部

┌――――┐┌――――┐┌――――┐

二段体二段体A部的重复

或三段体(单主题)或三段体或变化重复

或复乐段或复乐段

或展开性段落

或乐段

[注意:在典型情况下,三部曲式的三个部分均应该是“乐部”。最低限度要求:第一部分必须是一个“乐部”。]

2、关于几个“结构”概念的清理

(1)由“乐段”构成的曲式:

以一个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一段体”;

以二个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体”;

以三个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三段体”;

以多个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多段结构”。

[以上这些曲式由于都是以“乐段”为单位构成的曲式,所以又统称为“单曲式”。亦即“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等等。]

(2)由“单曲式”(乐部)构成的曲式:

以二个单曲式(乐部)构成的曲式,称为“二部曲式”;

以三个单曲式(乐部)构成的曲式,称为“三部曲式”;

[一般说来,在一个作品中,当某一个“单一乐段”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并与该曲中其它乐部“并列”时,这个“乐段”也能具有“乐部”的性质和地位。]

(3)奏鸣曲式中的“乐部”:奏鸣曲式中的乐部通常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这里的“乐部”的概念,与单曲式所构成的曲式的“部分”(乐部)的概念稍稍有所不同,即:奏鸣曲式中的“乐部”,常常绝对不止一个乐段。

(4)“乐章”的概念:“乐章”通常没有确定的“量”的含量,它仅为套曲(多乐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套曲(或组曲)的一个乐章就是一个乐段。

(5)“乐曲”的概念:“乐曲”也没有确定的“量”的概念。小到一段体,大到奏鸣曲式,均可构成乐曲。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将套曲中的某一乐章单独抽出来演奏或出版,这时,这个“乐章”就具有“乐曲”的含义了。

3、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

三部曲式起源于欧洲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舞蹈体裁。当时常常将两首体裁相同的舞曲连在一起演奏,随后再将第一首舞曲演奏一遍,于是联缀成一首(早期)的三部性乐曲。

不过,三部曲式的三个部分,后来依然是按照三部性的结构原则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特征与三段体相同,整体表现为:呈示(A部)、对比(B部)和再现(A部)。

由于三部曲式篇幅较大,结构比较复杂,变化较多,因此,其乐思的呈示、展开、对比、再现等等,相对单曲式而言,均具有充分的活动余地和发展空间,即其已具有了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基于此,三部曲式常常作为独立的曲式加以运用,而很少作为其它曲式的次级结构。如在交响曲和奏鸣套曲中,其第二或第三乐章,常常就是采用三部曲式写成。

概括地说,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如下:

(1)第一部分【首部】:(也称为“基础部分”、“呈示部分”)是乐思的呈示;

(2)第二部分【中部】:是与首部进行对比或使首部充分展开,从而加速形成高潮的乐部。常见的对比情况主要为:音乐性格或音乐情绪方面的对比。如:活泼对安静;轻快对沉重;舞蹈性对歌唱性等等。

(3)第三部分【再现部】:即首部的再现。可以是准确再现,也可以是变化再现,甚至是综合再现。常见的情况是:准确再现和变化再现(常常是动力性再现,或变奏性再现或减缩性再现)。(注意:减缩性再现可以理解为“部分再现”。即“只再现首部的第一乐段,而省略了后面的部分”的再现手法)。

4、其它:三部曲式与三段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两端部分的结构规模。

二、三部曲式的中部及其基本类型

三部曲式的分类与三段体一样,取决于“中部”的特征或写法。三部曲式的中部写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

1、“呈示型中部”(或称“三声中部”Trio)的三部曲式

(1)“呈示型中部”:即具有“呈示性稳定结构特征”的中部类型的总称。

(2)“三声中部”(Trio):是古典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中间乐部的名称,因当时的“中间乐部”是用三重奏(由三件乐曲演奏的三个声部)写成而得名。尽管后来不受“三件乐器的重奏”限制,但仍然沿用“三声中部”的名称。

(3)“三声中部”的特征是:

①主题上:必须引进新材料,并与首部主题进行鲜明对比;

②结构上:一般都是段落分明,结构完整,常常采用三段体或二段体(有时也只用一个乐段)结构,但无论如何,其内部对比均不明显。

③和声上:常常引进新调性,而这个新调性一开始就出现。

④调式上:古典音乐中,常有强调调式对比的,大致情况是:

小调中部(Minore):首部+三声中部+再现部

大调(小调)大调

大调中部(Maggiore):首部+三声中部+再现部

小调(大调)小调

⑤由于三声中部在结构上比较完整,因此常常采用收拢性终止;(注意:这一特点与“三段体”的中段是截然不同的:三段体的中段必须是开放终止。)有时为了便于引出再现部,故在三声中部终止后又出现连接部分。

⑥风格特征:常常具有突出的风俗性体裁特征。

例如: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NO.Ⅰ第三乐章(《曲式学基础教程》谢功成p144)

这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曲式结构为“带三声中部的三部曲式”,f小调。其中:

首部:为单一主题的三段体。即:

A14(4+4+4+补充2)+B10+(连接4)+A12

调性:f――――――――bA-―――降b

中部:三声中部(典型)

(1)主题方面:流畅的八分音符律动,与首部形成对比。

(2)调性方面:首部调性为f小调,而中部调性为F大调。

(3)结构方面:虽然中部结构为(10+15+8),但是段落分明。

(4)和声终止:完全终止于主调的主和弦。

总之,这是一首典型的古典风格的三部曲式。其诸多方面都具有三部曲式的典型意义。

再现部:(准确再现)。

[2]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p125)

作业:分析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高师钢琴》第二册p112)。

要求:(1)这是一个什么曲式

(2)首部的结构特征与调性、和声特征;音乐形象;

(3)中部的类型及其结构特征与调性、和声特征;音乐形象;

(4)再现部的再现手法或特征。

2、“展开型中部”(或称“中央插部”Episodie)的三部曲式

(1)“展开型部”:即具有“不稳定结构特征”的中部类型的总称。

(2)“中央插部”(简写“Epi”):常见于慢板乐章,是一种“结构不太完整;调性与和声不太稳定;音乐材料也不重复;没有完全终止”的中间性乐部。

(3)中央插部的特征是:

①主题上:既可以引进新材料(较多见),也可以依据首部材料进行展开(较少见)。

②结构上:一般不具有独立的完整性,内部的段落界限也不分明,往往不能自成起迄,不能独立成曲。

③调式与和声上:常常呈动力性和开放性形态(通常以下属系统的调性进入)。

④风格特征:常常具有深刻的抒情性、戏剧性和哲理性。

⑤再现方式:通常会接以起连接作用的段落来准备再现。(即再现部之前常常有连接部)。

例如: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学基础教程》谢功成p149)

这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一首典型的慢板乐章,音乐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哲理思考,曲式结构为“中央插部的三部曲式”,C大调。其中:

首部: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篇幅较小,音乐具有歌唱性。即:

A8+B6+Aˊ10

调性:C――G――C

中部:中央插部(典型)

(1)主题方面:复合材料、双重性格、密集的分解式伴奏织体与歌唱性的旋律并置,与首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2)调性方面:首部调性为C大调,而中部调性为bA(-f-bD―bB―c-C)。

(3)结构方面:共26小节,段落不分明。且在第18小节出现“假再现”。

(4)和声终止:频繁转调的开放终止(用同主音小调准备同主音大调的再现)。

再现部:装饰性再现加尾声,最后4小节又“回顾”主题。

[关于“假再现”:三部曲式的再现部之前所出现的“再现片断”,称为“假再现”。假再现的主要特征是:(1)仅为一个片断,但是可长可短;(2)没有完整的结构;(3)假再现常常作为中段的一个从属部分,之后才是正式的再现;(4)一般说来,任何有再现的曲式中,都有可能遇到假再现。]

作业:分析德沃夏克的《幽默曲》,

要求:(1)写出曲式结构图式,包括各段的起止位置及小节数。

(2)标出各段的主要调性及和声终止。

(3)指出中段类型。

(4)简要描述音乐性格。

3、“集合型中部”的三部曲式

“集合型中部”:即其中部规模很大,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连接在一起的并列中部”。

如:肖邦《bE大调圆舞曲》(见《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p139~149)

引子+首部中部(集合型)引子+再现部+尾声

┌─────┐┌──────────┐┌───────┐

二段体Ⅰ三段体Ⅱ三段体Ⅲ乐段三段体

┌───┐┌───┐┌───┐┌───┐┌───┐

ababcdcefegaba

这种安排,使全曲具有组曲性,是一组圆舞曲按三部性原则和并列原则综合而构成的集锦。

作业:分析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或马思聪的《思乡曲》

要求:(1)这是一个什么曲式

(2)首部的结构特征与调性、和声特征;音乐形象;

(3)中部的类型及其结构特征与调性、和声特征;音乐形象;

(4)再现部的再现手法或特征。

三、三部曲式的两端部分(首部和再现部)

1、关于“首部”的讨论

三部曲式的首部,它作为三部曲式的呈示部分,或作为三部曲式的次级结构,通常具有奠定全曲“基调”的作用,构成全曲的中心乐思。其曲式特征如下:

(1)最常见:比较规整的二段体或三段体;

(2)偶尔可见:乐段或扩展的乐段。首部仅为乐段的三部曲式,也可称为“介于三段体与三部曲式之间的曲式”;

(3)极少见:由比二段体或三段体规模更大的曲式构成。这种首部的三部曲式,可以认为是“三部曲式的复杂化”(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即:次级结构复杂,而整体结构简单的特殊情况)。

2、关于“再现部”的讨论

三部曲式的再现部,与三段体的再现情况相似,既可以原样再现,也可以变化再现。但最常见的情况为:

(1)装饰性再现:将“首部”主题在旋律、和声、织体等方面加以装饰变化。

(2)减缩性再现:减小其结构规模。最常见。

(3)其它情况:三部曲式的再现部,作很大变化的情况一般不多见。

四、三部曲式的从属部分

三部曲式的从属部分包括引子、连接和尾声等等,其中以尾声的作用最为重要。因为它往往具有概括的性质,对全曲出现过的主要材料进行综合。

较为长大的尾声,一方面对整个曲式的对比材料加以综合概括;另一方面在于肯定主要调性。因此通常总是采用结束型的陈述方式,强调主调的主和弦,或采用主持续音贯穿等等。

“假再现”作为一个从属部分,其作用是对正式再现部分的预示,因而具有连接、过度的功能,在曲式上通常可以划归连接部分。

思考与练习

1、何谓“三部曲式”它与三段体有何区别或联系或与“带再现的二段体”有何区别或联系

2、三部曲式通常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其分类依据是什么

3、三部曲式的首部、中部、再现部在调性与和声上各有什么特征

4、分析一首钢琴小品(自选),说明其“中部”的类型,为什么并用“曲式的结构图式”表达:

《甜梦》柴可夫斯基(《高师钢琴》第二册p62)

《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曲式分析》高为杰p163)

《夜曲》肖邦(《曲式分析》高为杰p157)

《思乡曲》马思聪(《曲式分析》高为杰p149)

5、分析、讨论《四季》第六首《六月.船歌》([俄]柴可夫斯基曲)的首部、中部和再现部。(见张璟《音乐分析实用教程》上p183)

附:二部曲式

一、二部曲式的定义、特征及其它

1、二部曲式的定义

由两个乐部组成的曲式,称为“二部曲式”(或“复二部曲式”)。两个“乐部”之间常常有明显的对比。其中,最重要的是速度对比。

2、二部曲式的特征

二部曲式与三部曲式相比,其重在对比而非再现。因此,表面上二部曲式比三部曲式仅仅只少了一个“再现部”,但是二部曲式决不等于“三部曲式省略了再现部”,其本质意义,耐人寻味。

3、其它

由于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必须具有“结束”的功能,所以,第二乐部的篇幅常常比较长大。

4、注意

(1)二部曲式理论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