黾勉之美且歌且行 -《芣苢》《插秧歌》赏读_第1页
黾勉之美且歌且行 -《芣苢》《插秧歌》赏读_第2页
黾勉之美且歌且行 -《芣苢》《插秧歌》赏读_第3页
黾勉之美且歌且行 -《芣苢》《插秧歌》赏读_第4页
黾勉之美且歌且行 -《芣苢》《插秧歌》赏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黾勉之美,且歌且行——《芣苢》《插秧歌》赏读【学习情境与任务】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关注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两种题材,其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所选篇目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充分展现“君子之风,甘之如饴”的劳动精神。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学习中要着重通过品读细节描写感知人物风貌。学习本单元的古代诗歌,最好能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还原情境,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志。通过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弘扬传统劳动文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劳动者的先进事迹,体会劳动的美好与崇高,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尊重普通劳动者,能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勇于追求、乐于付出,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实践中让劳动文化之美得以更好地观照。【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总体语文基础偏薄弱,在课堂教学中,我立足学情,着重夯实基础,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结合实践,感知文本内蕴。通过互动探究,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劳动的崇高与伟大,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本单元学习专题和课时设计】一、勇于创新,舍己为公。——《喜看稻菽千层浪》《“探界者”钟扬》3课时二、敬业爱岗,传温送暖。——《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2课时三、恪守匠心,成就品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2课时四、黾勉之美,且歌且行。——《芣苢》《插秧歌》1课时五、所谓伊人,盈于笔尖。——单元学习任务四之写作训练1课时本单元共设计九个课时,本课为第八个课时,属于专题四。高一(2)班同学已完成前7个课时学习。通过对新闻评论和通讯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新闻语体的特征,初步学会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了解了这些时代楷模的杰出事迹和工匠精神的内涵,感知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对于劳动精神的内涵把握还未深入,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聆听古人劳动之歌,通过想象力描绘先民劳作之景,品赏其劳动之美,领悟其劳作精神,传承劳动之光。【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涵咏咀嚼,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劳动场景,提升形象思维能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诗歌情韵之美,理解诗歌的内在意旨;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知古人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实践中传承和发扬劳动文化。【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歌语言特色,体会炼字技巧;

2、感知诗歌内在情韵,理解劳动美的内涵。【学习活动概述】

抒劳作之感——品劳作之态——歌劳作之音——赏劳作之情——传劳动之光

寻美——歌美——赏美——行美

【学习资源】

诗歌《芣苢》《插秧歌》,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黑龙江卫视《劳动最光荣》。【课前任务单】1.周末和父母共同参与家务劳动,写下100字左右的体悟;

2.品读文本中的动词,学会制作相关表格。3.搜集《诗经》中的劳作诗,感悟作品的劳作精神。;

4.整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在劳动中克服艰辛的劳动画面。观看黑龙江卫视《劳 动最光荣》节目。【学习过程】

目标导入:“二月二”——古代的劳动节。一、抒劳作之感——寻“美”【任务活动一】交流课前任务单1中与父母合力完成家庭劳动的感悟。【设计意图】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所指为切入点。结合现实中的寻常劳动,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寻常劳动的美。二、品劳作之态

课前让同学们为这两首诗拟一份朗读批注,明确朗读基调。(成果展示——生朗读、教师点评)【任务活动二】阅读《芣苢》和《插秧歌》,任选两三个你认为最能传神达意的动词进行品析。“芣苢”——可食,可作药用。【设计意图】品读文本的写作手法和“炼字”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动词在艺术语言中的作用。动作小篆《说文解字》词义心情采捋取也采摘袺执衽谓之袺。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轻松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

“唐以前诗次第长”——启功《论诗绝句》

“长”——唐以前的诗歌崇尚自然,纯粹质朴,直接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如草木之于泥土,山川傍于江河,所以说诗歌是“长出来的”,如《诗经》《楚辞》《乐府诗集》等。《芣苢》的劳动精神——热爱自然,诚实劳动,乐观积极。“生虽然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生民之乐,源于劳动创作。【任务活动四】回顾袁隆平、钟扬等优秀人物在劳动中克服艰辛的画面,仿写句式来总结《插秧歌》中农人的劳动品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知不同时代劳动精神美的共通性,学习勤劳专注、不畏艰辛的劳动品质。人物克服的艰辛袁隆平不惧工作繁忙、挑战学术权威、打破社会谣言钟扬不惧条件简陋、忍受高原反应、忍受疾病折磨仿写:《插秧歌》——不惧天气恶劣,忍受饥肠辘辘,坚持专注抢种。五、传“劳动之光”——行“美”

【任务活动五】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追求技巧劳动、脑力劳动、知识劳动等靠创造性劳动而带来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时代,创新劳动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弘扬。在此背景下,我们还应弘扬传统劳动之美吗?(播放《我们的田野》)明确:“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习近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古今劳动方式的变化,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深化对不同时代劳动风貌的认知,升华文章主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六、课堂小结

溯流采诗,聆听先民劳动之音;览观当下,楷模传承劳动精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安守自然的乡土情韵到济世利民的大我情怀,劳动之美穿越古今,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聆听、歌颂,更应在俯拾仰取之间,践行这种劳动精神,传承劳动之光。七、作业设计——绘“美”观看黑龙江卫视《劳动最光荣》节目,给身边最美劳动者写一首诗。【设计意图】本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诗言志”的内涵,了解劳动和诗歌的渊源,能更好的传承劳动文化,学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鉴于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学习,体裁上可以选择古诗或者新诗。板书设计黾勉之美且歌且行劳动之美:寻美——歌美——赏美——行美——绘美细节传神劳动之光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古诗文教学是围绕任务群展开的,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直接描写劳动场景的诗歌感悟其中的劳动精神之美,并以《诗经》中的劳作诗为对比,进行阅读比较。课堂生成效果和预设目标大体相当,源于生活的劳作诗,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感悟其意蕴,缘景明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课堂环节也着重以此为重点进行拓展,总体来说,教学目标大致得以完成,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完善,文本的挖掘有待加深。【资料链接】

1、“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映了约500年的社会面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苏轼:“三星白月光,四诗风雅颂。”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3、《豳风・七月》全文及注解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注释:七月流火:火(古读huǐ),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为豳历纪日法。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褐:粗布衣。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趾:足。“举趾”是说去耕田。馌(yè):馈送食物。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这两句是说妇人童子往田里送饭给耕者。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春日:指二月。载:始。阳:温暖。仓庚:鸟名,就是黄莺。懿(yì):深。微行:小径(桑间道)。爰(yuán):语词,犹“曰”。柔桑:初生的桑叶。迟迟:天长的意思。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祁祁:众多(指采蘩者)。公子:指国君之子。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蚕月: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斨(qiāng):方孔的斧头。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南朝乐府诗《采桑度》云:“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似先用绳系桑然后拉着绳子采。女桑:小桑。鵙(jú):鸟名,即伯劳。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朱:赤色。阳:鲜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黄有朱,而朱色尤为鲜明。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秀葽:言远志开花。蜩(tiáo):蝉。陨萚(tuò):落叶。貉:通“祃(mà)”。田猎者演习武事的礼叫祃祭或貉祭。于貉:言举行貉祭。《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同: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缵(zuǎn):继续。武功:指田猎。豵(zò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穹:空隙。窒:堵塞。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向:朝北的窗户。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曰:《汉书》引作“聿”,语词。改岁:是说旧年将尽,新年快到。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薁(yù):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菽(shū):豆的总名。剥(pū):读为“扑”,打。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介:祈求。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壶:葫芦。叔:拾。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场:是打谷的场地。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重: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穋(lù):即稑(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功:事。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索:动词,指制绳。綯(táo):绳。索綯:是说打绳子。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亟:急。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以上三句言宫功完毕后,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为播谷的工作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